美国大选为世界奉献了一部堪称精彩的好莱坞式政治大片。在经历了无尽的喧嚣和莫名的骚动之后,世界舆论不得不暂时按捺住兴奋,再一次将焦点对准东方。因为,中国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足以令世界震撼。4万亿人民币,也就是5860亿美元,那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提出"中美国(Chimerica)"概念,他认为"中美国"是一个单一经济体,既包括中国,也包括美国,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建立在贸易和投资基础上的"共生关系"。不管他这说法有没有道理,至少中美两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事实。因此,中国大手笔的十大措施,自然让美国媒体怦然心动。
《今日美国》刊载戴维尼可的专栏文章,称赞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正当其时,还可以促使各国领袖为自己举步维艰的经济加大油门。"美国之音"网站也发表亚微的专栏,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旨在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文章分析,中国这个时候推出这一计划,就是在参加G20会议之前表明,中国会首先把自己的事做好,这样参加会议时,中国就可以回应让中国更多出手挽救其他国家的要求了。
英国媒体也不甘寂寞,《每日电讯报》发表马尔科姆穆尔的评论,认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政",不仅让亚洲市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传达一个强烈信号。文章分析,这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虽然从规模上说不如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但它比美国的方案更广泛,涵盖面更广。《泰晤士报》也发表利奥刘易斯的评论,标题是《正如奥运一样,北京的5860亿美元救市计划击败所有对手》。
路透社却据此判断中国经济必将软着陆,有点酸溜溜的味道。而《泰晤士报》发表的另一篇署名专栏《别指望中国拯救世界》,则太春秋笔法了。文章暗示中国拿出375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方案,给经济增长注入生气,但政治效应却不可否认。作者还提醒英国首相,中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布朗和其他人只能希望北京和世界各国之间真的有着共生关系。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刮起之初,德国和中国一样,也被很多人"期待"。这一次,德语媒体也在"期待"。"德国之声"转引《南德意志报》的评论,认为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至今几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危害,但中国已可明显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为了减缓结构急速变化带来的冲击力,中国需要快速增长。瑞士历史悠久的德文小型日报《新苏黎世报》则指出,中国对面临的经济下滑十分不安,消费者缺乏消费兴趣,所以才出台这一方案,试图通过巨额投资刺激国内需求。《商报》则评论,中国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从原则上来说,愿意防止世界经济进一步萧条,也希望在重建全球金融结构时拥有有分量的话语权。承担全球责任的国家,也想参与全球决策的讨论,"对于中国来说,在八国集团餐桌旁凑合吃一点的时代过去了"。
与西方国家媒体的复杂心态相比,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显得更理性,更善意,在社论《中国救市举措有利于经济转型》中,旗帜鲜明地赞赏中国宣布的十项刺激经济措施。社论分析,与布什政府不久前宣布的7000亿美元救市资金相比,中国的救市方案有本质的不同,那就是中国用自己的钱、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使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进行战略大转移。在全球经济一片愁云惨雾的形势下,中国出台的救市方案自然就不同凡响。中国不仅具备自救能力,而且其稳定与发展就是对世界经济的实质性贡献。因此,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中国有理由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