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八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八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賢首國師在這篇文章裡面一共有六段,第一是顯體,第二是起用,有二用,第三就是三遍,第四講四德,第五五止,六觀。我們從這六段來看,我就想起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放下。首先前面的四段告訴我們本源,宇宙的本源、萬法的本源,本源就是根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我們自己的本源,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我?第二段就是講這個。第一段是體,是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根源。宇宙森羅萬象,這包括我們自己,從哪裡來的?是從體裡面變現出來的。體從哪裡來的?體沒有生滅,所以賢首國師說得很好,他說這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你能夠認識清楚,它是本來就有的,它是不生不滅的,也沒有任何形相,能現形相,起用它就現相了。現相,這兩大類,一類是依報,第二段講正報。「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講正報,正報就是講我,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我?這就說到華嚴三昧。

  還是要把我找出來,大師在此地教導我們,找就是覺悟,然後才真正能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就叫成佛。用什麼方法?就是我們普通講的修行,大師在此地教我們「廣修萬行」。如果只有這四個字還不行,那這廣修萬行變成什麼?變成修福。所以後面這四個字要緊,「稱理成德」,理是什麼?理是性體,廣修萬行要與自性相應,這才能成德;德是什麼?德是三德,般若、法身、解脫,才能成三德。般若、法身、解脫是自性的三德,我們現在迷了、失去了,這三德不見了。其實三德還在,確實沒有失掉,法身變成依正莊嚴,般若變成煩惱,解脫變成繫縛,我們一般講自由失掉,解脫是自由自在,我們現在沒有法子,自由自在失掉了。所以不是它真的沒有了,它變質了。要怎樣恢復?恢復必須要修行,你看「廣修萬行」,你取當中這個字,廣修的修字,萬行的行字,這修行。修是修正,你就曉得我們的行為有錯誤,錯在哪裡?錯在違背了理;違背理,我們的行就是過失,悖理成過,我們講造罪業。要是順著性德,順著性就叫德,違背性就叫罪業。

  你看《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違背了自性,這就是罪。罪的根源,自性是空寂的,寂就是靜,空就是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今天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以為有,以為什麼都是真的,它真的有,真的存在,我要獲得,我要擁有,這就是罪。所以這些話跟初學的人講很困難,為什麼我擁有一切是罪?這個話講不通,我應該擁有的,我很如法擁有的,我沒有犯過失。我們舉個例子你就曉得,還是用佛經裡面的夢幻泡影,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也誤會了,夢確實跟《般若經》上講的一樣,夢境雖然現前,但是夢境確實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在夢境當中樣樣要跟人爭,樣樣都想佔有,都不肯放下,到最後嚇得一身冷汗,醒過來了,你說你夢中幹的是對的還是錯的?錯了!以前我們老師教學的時候跟我們說了一個比喻,他說你看菩薩,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以身餵虎;老虎餓得很可憐,菩薩看到跳下去讓老虎吃,行菩薩道,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李老師講,如果我們在作夢夢到一頭老虎,老虎要吃我們,我們能不能很慷慨就給牠吃?我說夢是假的,也能行菩薩道。為什麼不肯?你把夢當真;菩薩為什麼能做得到?菩薩曉得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所以菩薩捨身餵虎,就像在夢中覺悟了那是夢境。我們不知道這個境界是假的,所以樣樣都當真,樣樣都分別,樣樣都執著,樣樣都計較,錯了。

  真正覺悟的人怎麼樣?覺悟的人不再計較,不再執著,有跟沒有是一樣。什麼都沒有,明天日子怎麼過?哪有明天?沒有明天!那你就打妄想,想得太多了。那是真正覺悟的人。明天有沒有?到時候自然就有了,為什麼?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用不著操一點心。你說好,我什麼都放下,到明天沒有了,有人送東西來吃嗎?明天還是沒有,人還是會餓死,這佛不是講得不靈了嗎?不是不靈,你還是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就不靈,放下就靈了,為什麼?放下,性德現前了。性德裡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相好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福報,圓滿的福報;你有分別執著,這福報就不現、就變質,道理在此地。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這個道理懂了,懂了怎麼樣?懂了還是放不下,所以性德不能現前,性德不起作用。這才要修行,把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一樣一樣都把它修正過來。標準是什麼?標準是性德,要與性德相應。我們現在在迷,在迷就要從迷位講起,現在我們首先要修正的是什麼?首先要修正的,在《華嚴經》上說的是執著,為什麼?因為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從這裡發生的;執著要是沒有了,六道就沒有。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像作夢一樣的。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你只要一覺悟,六道就沒有,好像從夢中醒過來一樣。

  先放下執著,執著從哪裡放起?佛教菩薩,先把你貪的念頭放下、吝嗇的行為放下。慳貪這是執著,我們今天講自私自利,你把這個東西放下。怎麼放?佛教你修布施,布施的目的、目標就是把慳貪放下。慳貪這個念頭沒有了,對於財色名食睡都沒有貪心了,自己所有的,別人需要都能夠供養、都能夠施捨,沒有一絲毫吝嗇的念頭,布施波羅蜜圓滿了。這是三毒煩惱裡第一個斷掉了,貪沒有了。再來就是瞋恚,你要把瞋恨、嫉妒這些東西放下,這是嚴重的煩惱。用什麼方法?用忍辱、用持戒。用忍辱的方法把瞋恚放下,用智慧、用覺悟把愚痴放下,用謙卑把傲慢放下,有很多方法。我們這幾年的提倡,諸位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弟子規》裡頭,這是做人普通一般的禮節、基本的德行,那是人的樣子。很多我們看到,做不到;做不到是什麼?做不到就是惡習氣,惡業、惡習氣。依照這標準來修。

  修行的路子可長了,不是簡單的。但是佛法這樁事情,祖師大德說得很好,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好。如果你遇到的緣非常好、非常殊勝,那你就很可能在這一生把問題解決,一生成佛了,就是回歸到自性,緣勝;如果沒有這個殊勝的因緣?那就修行的時間很長,這一生不能成就,還得來生。來生不見得就是來世,來世如果沒有得人身,得人身如果沒有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這都成問題。所以世尊在經上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道理在此地。最殊勝的緣分,那就是得人身、遇佛法,在佛法當中遇到淨土,淨土裡面遇到善知識,那肯定一生就成就了。這機會是無比的稀有,真正的難逢,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想想,那就很幸運,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我們遇到了。而且我們這個方法太殊勝、太奇特,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找不到的。我們這個稱理成德,理是什麼?德是什麼?我們學淨宗的要知道,理就是一心,前面這段我們念過,「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這說得清楚明白,理就是一心。德是什麼?德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德。這裡講到真念佛,真念佛的人少。一心就是自性,一心就是佛性,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自己的本性,這是理。一心能生萬法,包括自己的身心全都在裡頭。《彌陀經》上教我們念佛要念到什麼標準?一心不亂,你看與理相應。阿彌陀佛的名號叫萬德洪名,萬不是數字,萬代表大圓滿。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解釋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他說出兩個意思,一個是無量光,一個是無量壽。光是光明、是智慧,壽是壽量、是福報,圓圓滿滿。只要念這六個字就行了,不要再找別的麻煩了。

  特別是在現在末法這個時代,災難很多,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我是老師教我的,實在講,我學佛第一個遇到的老師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是一個真善知識,為什麼?他沒有教我學密。我也很好奇,很多人跟他,他都給他做灌頂,只有我沒有做這個形式。他給我做皈依,沒有給我做灌頂,他叫我去讀釋迦牟尼佛傳記,從這裡入門。你要學佛,先認識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你認識清楚了,你跟他學習,你不會走歧途,不會走上岔路。這叫真善知識,他不欺騙你。密法是什麼?我從他那裡知道的,密是深密,太深了,不是一般初學能夠理解、能夠學習的,不具足條件不能學。老師把這事情講清楚、講明白。我初學的時候,他只教我念一個咒,這個咒是密宗裡最普遍的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傳的,「唵嘛呢叭咪吽」。我在年輕的時候,什麼東西都要搞明白才行,搞不明白,我很不容易接受。唵嘛呢叭咪吽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念?老師告訴我,這一句是梵語音譯的,梵文音譯的。他傳給我的是用西藏文,唵是身體,嘛呢是蓮花(這都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有,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是梵文的文法,身蓮花保持意;我們中國的文法就不是這樣說法,中國人一定是保持身心(意就是心)像蓮花一樣,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就懂了,念這個咒的意思是時刻提醒自己身心要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換句話說,永遠保持身心清淨,這個意思太好了。搞清楚之後,我才學,我才念,這就不是迷信。我們念這個是不是得佛的加持、得觀音菩薩加持?是的,身心清淨,這是觀世音菩薩教我們的,我們得到身心清淨,那就是佛祖加持的,一點迷信都沒有。我們才真正了解,密宗裡許多的咒語都是最好的格言,句子很短,內容太豐富,便於受持。所以念咒,口念咒,心裡觀想,手結印,叫三密相應。

  這些形式無非是幫助你修行稱理成德,可是你要沒有顯教的基礎,密你得不到。老師告訴我,顯教好比你在學校念書,小學、中學、大學,這是顯教,密是研究所。那你就知道,你沒有大學畢業,你就不能進研究所。大學畢業是什麼?就是顯教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有資格學密了;不到這個境界,這個東西碰都不能碰,為什麼?我們在這些年當中學習經教,講經教學我也常講,佛法無量法門,真的是無量法門。佛陀把無量法門歸納為八萬四千法門,這有數量;八萬四千法門再歸納,愈歸納就愈簡單,在中國佛教是大小乘十個宗派;其實到最後真正開悟,明心見性,見性那個時候只有三門。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就變成三門,這三門就是覺正淨。你看學佛初進門就是領導你皈依三寶,三寶就是三個門,佛是覺門,法是正門,僧是淨門,到最後就是三個門進。

  禪宗、性宗他們走的是覺門,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走的是正門,正知正見,大開圓解,正門;末後一個是淨門,就是修清淨心、一心不亂,修這個法門。在中國十個宗裡面,從淨門入的兩個宗,淨土宗是修淨門,修清淨心,另外一個是密宗,密宗也是修清淨心,密宗比淨土宗殊勝太多!淨土宗的淨是遠離不淨,成就清淨,這個功夫淺;密宗是不要離這些染污,在染污裡面修清淨,這個太高了。譬如貪財,財是染污,淨土宗怎麼樣?淨土宗叫你把錢統統捨掉,全部放下,心得清淨了;密宗怎麼樣?密宗無量珍寶在面前,他心裡絲毫不染著,你說哪個難?淨宗不貪色,遠離女色;密宗是親近女色,在女色裡斷色欲。斷掉了,他成佛;斷不掉,墮阿鼻地獄。所以老師告訴我,淨宗這路好走,密宗難走。密宗不是成佛就是墮阿鼻地獄,沒有當中的,只有這兩頭,那一頭上不去,你就墮下面去了。不像淨土宗,淨土宗好像爬樓層一層一層往上去,往上提升;密宗上去就是一步跳上去,跳不上去就摔死了。

  所以要什麼時候才能學密?法身菩薩,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在禪宗裡面講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面講是理一心不亂。也就是說,他超越了十法界,不是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是阿羅漢,不夠資格。我們在一般講起來,別教裡面講,什麼時候可以學密?還不是正式的,等於說可以做旁聽生?別教初地菩薩可以做旁聽生;正科生?正科生要圓教的初地菩薩。《華嚴》是圓教,《華嚴》十住、十行、十迴向可以學密,是密的旁聽生,不是正科生;什麼時候正科生?登地以上,初地以上,這是密宗裡的正科生。所以老師告訴我,不學密不能成佛,就是你不上博士班,你拿不到博士學位。但什麼時候?最後的階段,不是現在,現在你就搞,這叫胡鬧,你幼稚園還沒有進去,你就想博士班去拿博士學位,哪有這種道理!像這些話,真善知識他才跟我們講。我也遇到過密宗大德,從來沒有像章嘉大師這樣對我講話,他真教我。這些講得清楚、講明白,我們心安理得、不懷疑,對於密教會生起尊重的心、敬仰的心,自己不敢碰,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基礎奠好。

  像現在這幾年來,我們真的也走了一生,學佛學了五十七年,講經教學五十年,走過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回頭冷靜想一想,在家同學連十善業都做不到,出家同學沙彌律儀做不到。這種情形就是天台大師所說的「名字位中」,有名無實。在家你縱然是受了三皈,受了五戒、菩薩戒,你沒有做到,你連十善業都做不到,有名無實;出家,沙彌律儀沒有做到,也是有名無實。說得不好聽的話,這是釋迦的罪人,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自己認為我是佛的學生,佛不承認,所以才有很多冤親債主來找你,為什麼?他瞧不起你,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你要是真的佛弟子,你的冤親債主對你尊敬,你有護法神守護,他怎麼會貼近你?

  護法神守護,我們從悟達國師的故事就了解。悟達國師十世高僧,這學得不錯,學得很好,死了之後來生又到世間來了,又得人身,得人身又出家,修行功夫比前一世更好,一世比一世好,十世是連接起來的。這很難得,緣殊勝!第十世做到皇帝的老師,國師,這身分地位高了。皇上是他的門徒,是他的弟子,供養一個沉香寶座,他看了很歡喜、很得意,感覺到很榮耀。好,這個念頭起來了,這叫什麼?這叫煩惱,清淨心失掉了,護法神走了。我們才曉得,生生世世持戒修行,有護法神保護,他的冤親債主不能貼身。護法神走了之後,冤親債主找來了,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什麼醫生都醫治不好。那皇上的老師,國家最好的醫生來看,束手無策,幾乎要到送命。他豁然想到以前他做小和尚的時候,沒有發達,也很清苦,看到一個乞丐。這乞丐還是有殘廢的,身上非常髒,腿上長的瘡有膿、有血,他看了很難過。這小和尚很慈悲,去安撫他,把他瘡裡面的膿血用口把它吸出來。這乞丐就告訴他,他很感激,很難得,他說你將來要有困難的時候,你到四川某個地方去找我。他就想到這回事情,現在遇到這個瘡了,到四川去找,依照他講的那個方向、處所,他真找到了。找到之後才曉得他是阿羅漢,阿羅漢示現的,看他真有這個心,所以來幫他忙。阿羅漢用慈悲三昧水來給他洗這個瘡,一洗這個瘡說話了。過去生中,那是十世之前,他們兩個是同事,他把他害死了。他的怨恨一直,他就講了,十世都在他身邊找機會,護法神保護,找不到。很不容易在這一世當中,皇上送你沉香寶座,你一念傲慢心生起來之後,護法神走了,他找上門來。迦諾迦尊者來給他調解,他接受、離開了。我們在這個故事上看到,一個怨恨,追到你十世都不肯放你。如果不是阿羅漢,他當然有先知,知道他有這個災難,他也真正有慈悲心的表現。我們看到一些學佛的人遇到障難很多,為什麼?都不是真心;如果真心,肯定有護法神,怎麼會找到你身上來?《慈悲三昧水懺》在佛門裡也很流行,是一種懺悔法,這個緣起你要知道。

  所以從根本修就比什麼都重要,不能躐等。末法時期真正有把握,決定成就的,就是淨土。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學佛的基礎,這個我非常感激。基礎,現在我跟諸位介紹,就更清楚、更明白了,從什麼地方入門?從《弟子規》,《弟子規》學什麼?學倫理道德、學孝親尊師;然後從《太上感應篇》學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再從十善業學佛門的基礎教育,《十善業道》。這個提倡不是我發明的,不是我有什麼高見,我沒有,這是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很多人疏忽了,我比較留意一點,所以得一點好處。在哪一部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跟韋提希夫人說的淨業三福。韋提希夫人見到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把極樂世界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親眼看到。她看得歡喜,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世尊教她先修淨業三福,這是基礎教育。

  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這一條四句話,裡面講的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我們從根本修。孝養父母是孝道,奉事師長是師道,孝親尊師,你看擺在第一句,《弟子規》裡面就是講孝親尊師;慈心不殺,這是因果,不殺生、不食眾生肉比什麼都重要,《太上感應篇》給你講因果報應;末後一句,修十善業,這是佛門的基礎。我們今天十善業做不到,是因為沒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底子。想到從前,過去這一百年前,無論出家、在家他都能做到,為什麼?因為他們從小就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所以十善業他就不難。你今天在佛法裡面想成就,你不從第一福認真去學習,你這一輩子就空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這肯定的。

  有這個基礎,才能向上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講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們想想看,前面這一條是世間法,第二條才是佛法,你才受持三皈。在從前受三皈的條件是第一條修好了,第一福修好了,才有資格去受三皈、去受五戒,才有;現在是什麼?第一條沒有就受三皈五戒,所以三皈五戒是假的,做不到。第二是小乘,由小乘再進入大乘。第三福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說得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說得重。三世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修行人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礎,你說這個多重要!念佛求往生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往生經裡面講的。我們把這段教訓疏忽,所以雖然學佛學了一輩子,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還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沒有按部就班的學習,錯在這裡。希望各地淨宗學會的同學要特別注意,要認真去理解這段經文,依教奉行,自行化他,你才能成就功德。

  你要想學密,到什麼地方學?到極樂世界再去學;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前,我可以肯定你學的密是假的,你得不到密的殊勝功德利益,你決定得不到。你到了極樂世界,做了阿彌陀佛的學生,時節因緣成熟了,阿彌陀佛是真正的第一等上師,他會傳給你密法。現在不要著急,現在是欲速則不達,怕的是造一身罪業,把這一生往生的機會耽誤,那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三途的機會很多,連三善道的機會都很渺茫,你自己不可以不知道。這是我們講到修行,廣修萬行最重要是稱理成德,在淨宗裡面講好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自己的功夫,就是淨業的功夫,心不顛倒是決定往生。心不顛倒是什麼?你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來接引,你會告訴大家佛來了,我現在跟他去了。那真的往生,往生不糊塗,往生是清清楚楚。下面是修行所成就的殊勝利益,也就是成德。德是什麼?

  周法界。而證菩提。】

  證菩提就是成道,就是成佛了,信解行證普周法界。下面給我們講華嚴三昧:

  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則託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

  所以『華』是比喻,《大方廣佛華嚴經》,華是比喻。華是什麼?華是開花,開花之後它結果,所以它有結果之用,『實』就是果實。在佛法裡面,把行比作花,你真修行,你真幹,所以你修行就有感果之能。信解行證,如果有信解,沒有行證,我們現在叫做佛學;有行證,叫做學佛。學佛跟佛學不一樣,學佛是把佛經的這些理論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他沒有去依教奉行;也就是,依教奉行要知道從哪裡做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裡做起。所以慈心不殺一定要素食,為什麼?你吃眾生肉,你還是沒有離開殺。殺生的人為什麼要殺生?因為你要吃肉,所以他殺生。現在屠宰場都是電器化的,大概六、七十年前,也就是在抗戰之前,我們中國很落後。而且一般人民生活很清苦,肉不是普通時候能夠吃到的,只有逢年過節;農民家裡養幾隻豬,他才來賣錢過年。那個殺豬的,殺豬他也曉得是有罪過,也知道因果報應,他怎麼敢殺?他殺的時候跟豬講,把責任推到吃肉的人身上,提著豬的耳朵告訴牠:豬啊!豬啊!你不要怪我,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我不會宰你,你向吃的去討債。你看,責任推得乾乾淨淨,你向吃的去討債。殺豬的他也怕因果報應,把責任推脫掉。所以吃肉與殺生是有連帶關係,這個道理要懂,真的,我們不吃了,他就不賣了,他就不會殺生了。我不吃肉,至少我跟這些殺生的人沒有責任,他向吃肉的去討債,我們不吃肉,他就不跟我討債了。

  所以希望我們學佛的人真正能夠吃長素,對身體健康肯定有好處。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那時候感覺得太遲了,如果早十年多好。我學佛半年,我明白這個道理了,所以我就完全採取素食,素食吃到現在吃了五十七年,身體健康。這次我在北京陪同馬來西亞的宗教訪問團,訪問中國、訪問新疆,我陪他們一道去。在北京有老中醫給我把脈檢查,告訴我什麼病都沒有。他說我今年的身體(他去年也給我看過,每年到北京他一定要給我檢查一次),比去年、比前年還好。為什麼?素食,這是真正的因素,心清淨,放下!我自己也知道,一年比一年放得多,對於這些名聞利養的事情絕不放在心上。誰要,哪個拿去都好,我都生歡喜心,這自在!如果有計較,你心裡面就有難受,心裡難過就是疾病的原因。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諺語說,「憂能使人老」,人有憂慮,他就會老化;沒有憂慮,他老化速度就很慢。所以不要給自己找麻煩,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常常想著《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得到,你不就自尋苦惱嗎?你不是自找麻煩嗎?所以花好,果就好;行好,你報就好,果報就好,這一定的道理。

  我們今天的花,修的是什麼花?念佛的花,《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四色蓮花。我們要常常想到這個,常常要想極樂世界,常常念阿彌陀佛,把世間一切法統統要放下。父母、家親眷屬很難放下,可是自己要清楚,這些都是緣聚,決定有緣散。緣不是永恆的,緣聚緣散!有這份情,如何照顧他們?如何幫助他們?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了,你在這個世間那真的是無能為力。你真的要愛父母、愛家親眷屬,要想報答他們、照顧他們,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第二個好辦法。我們從淨土經裡面了解,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照顧他們;他們在六道、在十法界,無論在哪裡,你看得很清楚,他們的聲音,你聽得也很清楚,你有智慧,你有能力。緣到了,什麼緣到了?他能相信了,相信念佛法門,這緣到了;緣到了你一定會接引他到極樂世界。他不相信,這緣不成熟,佛也幫不上忙;緣成熟的時候,你就能幫助他。不但幫助我們這一生的父母、家親眷屬,過去世中生生世世家親眷屬,你到極樂世界就全都知道了。換句話說,就全都幫上忙了,這才是真正聰明人。這是「華」的意思,下面再看「嚴」,嚴是莊嚴。

  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

  這幾句話是解釋嚴的意思,什麼是莊嚴?世間這些莊嚴是假的,用金銀珠寶來莊嚴,這不是真的莊嚴;真的莊嚴是你的修行成就了,證得圓滿的果報,那是什麼?成佛,圓滿的果報是佛。『契理稱真』,真就是真性,用禪宗的話來說是明心見性,這叫『行成果滿』,為什麼?見性成佛。這個佛在《華嚴經》上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真佛,可不是假佛。他上面還有那麼多階級,清涼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初住菩薩所斷的,也就是他所放下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了。四十一位法身菩薩跟最後、最上面的究竟圓滿的佛果,也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有什麼兩樣?一樣的。所以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給我們講,《金剛經》裡面講的諸佛,我們通常講諸佛是很多佛,江居士不是這個講法,江居士講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包括妙覺果位,就是四十二個位次,這叫諸,這四十二個位次統統是佛。佛為什麼還分這麼多等級?因為他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盡,是帶著無明習氣多少所說的位次。所以這位次是真的還是假的?不能說真的,也不能說是假的,不可以執著,也不可以分別。圓教初住菩薩在六道、在十法界裡面示現,眾生有感,他就有應,跟《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沒有兩樣。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他到底現什麼身?現什麼身不是他的意思,他沒有意思,因為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哪有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希望見到什麼,他就現什麼。眾生想阿彌陀佛,他就現阿彌陀佛;眾生想地藏菩薩,他就現地藏菩薩。所以現身、現什麼相是眾生想的,眾生想什麼他就能現什麼。三十二應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頭都無量無邊,這我們要曉得。所以那是真的成佛,不是假成佛,這才叫稱真。

  這個境界裡面,底下兩句是講境界,『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這兩句是講放下了。佛在教學裡面,跟我們講整個宇宙森羅萬象,他用六個字把它包括盡了。六個字裡第一個是性,第二個是相。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相包括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總的來說,現在的名詞叫自然現象,都包括了。除講性相之外,也講理、講事,又講因與果,就用六個字統統包括了,性相、理事、因果把整個宇宙就綜合歸納盡了,可以說一法都不漏。底下講「能所俱絕」,這是什麼?徹底放下了。我們還講性、講相,你說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到這個境界,佛告訴你只有這些假的名詞術語,沒有事實,為什麼?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理不可得,事也不可得,因果也不可得,妙絕了!什麼時候有可得?你起心動念就有了,你分別就有了,那執著就更嚴重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斷絕了,就是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這時候諸法實相你全看到了,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相你看到了。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確實就像《般若心經》裡面所描繪的,首先你看到的真相是五蘊皆空。五蘊是講什麼?我們現在講的精神的現象、物質的現象。五蘊裡面第一個是色,色是物質現象,物質不是真的;後面,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我們今天講心理的現象,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物質跟精神都不可得。後面繼續給我們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講得多清楚!空是什麼?空是性;五蘊是什麼?五蘊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也不是二,根本不能分的。這就是什麼?一心!二是什麼?二就有念了。一心無二念的境界出現了,這就是佛的境界,就是契理稱真,這個境界現前了。『顯煥炳著』這四個字,顯是明顯,煥是煥然,炳也是形容詞,著是顯著。也就是說,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迷惑都沒有,這叫真正的莊嚴。通常我們講這個嚴字講不到這麼深,講不到這麼圓,深極、圓極了,這都是我們現在一般說的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下面這教給我們:

  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

  這句話重要,我們的行要真行!『流』在此地是講我們要跟佛、跟菩薩同流,不可以跟凡夫;連聲聞、緣覺我們都不跟他同流,我們要跟佛菩薩。聲聞、緣覺是小乘,佛菩薩是大乘,大乘才『契真』,小乘還不行。小乘在方便有餘土,凡夫在凡聖同居土,在六道輪迴,這都不是真的;菩薩才能到實報莊嚴土,超越十法界,這是真的。所以這是教我們今天得用真心。這事情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清楚、講明白,《楞嚴經》教我們用什麼修行?用真的,不要用假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性,真性,用真性修行你才能成真佛;假的是什麼?假的是八識,八識是妄心,用八識修行,你永遠不能證得真如。真假在哪裡?真假就在我們身上。譬如眼見色,你現在是用假的,假的是什麼?眼識;真的是什麼?真的是見性。我們現在眼見色是真假同時用,同時用怎麼?你把真的忘掉了,你只注意在假的,假的當家了,真的不起作用,所以你就造業,那你要受果報。

  見性跟眼識如何區別?見性有了別(了是明瞭),它沒有分別,它照見,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它沒有分別執著。不但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睜開眼睛,就好像把鏡子打開一樣,它就照見了。所以第一念,我們六根起作用叫第一念,這一念時間太短,短到什麼程度?我們從彌勒菩薩的話,這才真正曉得,我們講幾分之幾秒,照彌勒菩薩的講法,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叫一念。你看時間多短,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換句話說,一秒鐘已經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念頭生滅已經這麼多念了。這叫第一念,所以第一念是見性見。第二念就不行了,第二念就是眼識見,為什麼?你起了分別。你看到這些人,第一念看到的時候是見性見,是跟佛菩薩沒有兩樣;第二念的時候,這是張三,這是李四,張三李四就分別了,他哪裡叫張三?他哪裡叫李四?他沒有名。「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人給他安上去的。所以一有名也是分別,馬上就起執著,這是張三,他不是李四;那是李四,他不是張三,他就執著了。佛法講的第一念跟第二念,你看那時間多短,現在科學、現代心理學沒有說得這麼微細。科學家確實也很了不起,居然發現物質不是真的,物質是無中生有,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沒有佛經講得這麼透徹。你看彌勒菩薩講得多好,「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念念都有物質現象發生;「形皆有識」,每個物質裡面統統都有精神現象在其中,就是有受想行識。見聞覺知是性,受想行識是識、是妄心;見聞覺知是真心,受想行識是妄心。所以佛菩薩有真心,沒有妄心,沒有受想行識,有見聞覺知。這是佛法之妙!

  所以我們修行,《楞嚴經》上教我們什麼?我們見色用見性見,不要用眼識;耳聽音聲用聞性聞。觀世音菩薩修行就是用聞性,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說他怎麼修行證果的,他是用聞性,就是交光大師在註解裡面教我們的,《楞嚴經》教給我們「捨識用根」。識是什麼?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東西放下,完全用根;根是什麼?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本有的。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是從一念裡面產生的,那個念是有生有滅的,所以它不是真的,而且它生滅得很快。所以我們今天感官當中這些幻相,是一種虛幻不實的相似相續相,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是絕大錯誤。修行人不能夠證果,功夫不能得力,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真了解他就成佛了。我們現在能了解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不是我們真的證得的,是佛證得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聽到這些信息。聽到信息之後,我們要進一步把它證實,變成自己的境界,那就成佛了,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佛不牽人鼻子走,你聽我的,我怎麼講你就怎麼信,佛不是這麼說的;佛講你明白了,你去行、去證,你真幹,真的是把識捨掉用根,用六根的根性,不要用六根的識,不要用六識。這事情確實唯有上上根他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楞嚴經》傳到中國,早年最著名的註解是宋朝長水法師,完全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還是用的識,不是用根中之性,不是的。交光是明朝末年的人,跟蓮池大師同時代,他發現自古以來註解的《楞嚴經》有問題,沒有把《楞嚴經》真正的精神掌握到。交光是個念佛人,念得不錯,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見到阿彌陀佛就跟阿彌陀佛說,他在《楞嚴經》上發現這事情,古來這些大德沒有能講清楚,不是佛的本意。他向阿彌陀佛告假,我能不能再請幾年假,把《楞嚴經》重新做個註解,做完之後再往生,佛再來接引他?阿彌陀佛就准了,所以他病就好了,好了之後他就寫這本書。你看往生,壽命到了還可以向阿彌陀佛請假。這事情是好事,也非常有必要。所以《楞嚴經》就有新疏跟舊疏,交光以前的統統是舊的,交光大師以後是新的。

  雖然是說得很好,可是很不容易做到,真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提醒自己是怎麼個修法?不要執著、不要分別,要提醒自己。習氣很深很重,譬如看到錢,動不動心?還有動心,怎麼還是老樣子?時時刻刻提醒。一定要訓練什麼?訓練完全不動心。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都能做到不動心。這個不動心是不動執著的心,再提升,不動分別的心;再向上提升,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了。那是什麼境界?就是此地講的性相兩亡,能所俱絕,就入這境界了。這境界裡面,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真沒有了,可是身還在,身還跟這世間人在一起,這叫什麼?這叫有餘依涅槃,他真正證得這個境界,那是大涅槃,不生不滅了,可是身體還在。這身體留在這裡有用處,不再有自己了,用這個工具去幫助有緣人。所以這個身在世間,住世間長短不是自己的事情,是眾生的緣分,眾生有緣,多住幾年;眾生沒有緣,少住幾年,他隨時都可以走。這是佛門講的了生死,他生死真的了了,生死自在,沒有生死,真沒有生死;確實是我們一生能夠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的,所以要真幹。

  真幹裡頭,最重要是用真心。真心我們把它降低,不能講純真,純真做不到,還帶一點妄,那就是學不執著,不再執著了。真正做到不執著了,一定要提升一步,我不分別了,你的心愈來愈清淨。只要能把執著放下一半,你的身心就得大自在。這一半就是什麼?真不執著,但是有執著的習氣。執著習氣是不好放,沒有關係,執著習氣時時刻刻能幫助你提醒觀照功夫。古大德有一句話,學會了很有受用,無論什麼事到面前,隨它去吧!這個好。他做得好,很好;做得不好,也很好,隨它去吧!各人因果各人承當。能教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能教的是什麼?他能接受,他能聽,提醒他,教他斷惡修善;不能聽的、不能接受的,笑一笑,隨它去吧!不要批評。這是把執著放下,古人做出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所以要不是真流之行,你就沒有法子證得真實,就是諸法實相。

  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

  『何有』是哪有。『飾真之行』,這句話說什麼?這是講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無論是應身還是化身,都是從真而起的,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廣義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真上面帶了妄,飾就是妄,你有加上裝飾,哪一樣不是從真性裡面變現的?所以心現識變。

  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故曰法界圓明自在用也。】

  所以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放下了。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真相,把虛妄當作真實,在這裡面起貪瞋痴慢的煩惱,起分別執著,是這麼回事。所以這一篇文他所講的,就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快速捷徑的方法讓我契入境界?他給我講有,看得破,放得下。你看前面所講的是看破,是叫你了解;到後面五止、六觀是放下,還得先看破再放下。可是你要不放下,你決定看不破。所以看破放下是相輔相成的,你不能執著一面;一面,說實話,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知道了,至少對於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有一個新的觀念了,有執著,不像從前那麼嚴重;有分別,也淡薄了一些。所以我們先從淡化,慢慢的再真的放下。這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是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就是我們在六道裡時間太長,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染得非常嚴重的習氣。這習氣你只要冷靜細心觀察,都出現了。過去生中,如果他是一個做過大官、大將的,現在這一生中,雖然他很貧賤,他有那個習氣;不知不覺的時候,他那種傲慢、高人一等的習氣就出現。他憑什麼?你問他自己,我沒有,我很謙虛、很卑下。那是自自然然過去生中帶來的習氣,一看就知道。不學佛的人他執著重,學佛的人不執著了,就不跟他計較了,知道什麼?知道他有這種表現,他是無意的。無意是習氣現行。我們自己沒有神通,沒有宿命通,不知道自己過去生中;但是學佛學得多了,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一些習氣毛病現前,那是過去生中帶來的。從這個理就想到事,現在有這事相,就曉得以前大致上的一個狀況。

  『真該妄末』,真跟妄是分不開的,所以『行無不修』。真妄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也不是二,能現能變、所現所變還是一不是二,這樣你的心量逐漸就拓開了。修行在哪裡?在起心動念之處。『妄徹真源』,妄是講妄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能離真,離真哪來的妄?真是形,妄是影子。所以真是清淨寂滅的,相哪有不清淨寂滅?相也是清淨寂滅的。這個受用就得大自在了,所以說『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正報的受用。由此可知,明白人他的受用正常,就是正受;糊塗人、迷惑顛倒的人,他有作用,不正常。不正常的用,佛說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不正常;正常呢?正常是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他沒有苦樂憂喜捨,那是什麼?中國人講一句話,「心平氣和」,無論什麼境界裡,他心是平的,他氣是和順的,那個樂!凡夫呢?凡夫身有苦樂、心有憂喜,不正常。正常的那是法界圓明自在用,不正常的時候,這作用就見不到了。我們今天把這種事情搞明白了,希望能把苦樂憂喜捨降溫,不要太認真,學古人這句話很好,隨它去吧!這就好,逐漸跟圓明自在接近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