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集)
2008-7-10【字体: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從第四段「行四德」第二節看起,「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接著昨天的經文,從大師引用《華嚴經》的兩句話看起:

  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特別強調持戒的重要,在《華嚴經》三十九品處處都可以看到。佛、祖為什麼這樣強調?我們可以從性德裡面,威儀住持有則德裡面,清晰的體會到了,它是真重要,它是大事,它不是小事。說到戒,我們必須要想到,《弟子規》是根本戒,《弟子規》是十善業道的落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夠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我們這個戒就有根;如果做不到,我們的戒沒有根。所以今天佛法衰,佛法為什麼衰?就是疏忽戒律。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他老人家三階段的法運,這個意思很深。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持戒就能斷惡、就能證果,為什麼?他戒律清淨,戒律清淨,心地清淨,沒有疑惑,沒有顧慮,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至少證阿羅漢果,我們相信有不少人證菩薩果位,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當然這些事情肯定與宿世因緣有關係,任何一個人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而是生生世世累積的成績。從這上看,很難找到兩個人完全相同,所以千差萬別。到真正相同,到最高的層次,成佛了,我們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相同了,就是佛佛道同,思想同、見解同、言行同,沒有一樣不同。雖同,應化在十法界所表現的也是各個不相同,那是為什麼?我們很明白,那是因為機感不相同,眾生的根器不相同,佛菩薩的應現也不相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體是同,用不相同;理是同,事不相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所以,一定要相信如來的教誨,這兩句話要常常記在心上,『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淨就是圓滿,決定沒有打折扣的,圓滿是不容易,到純熟之後才會圓滿。所以你天天學,天天有進步,不但在行門裡面紮根,解門裡面也真正奠定了根基。這個解是你身體力行的心得顯示,不是道聽塗說,不是傳聞,是從你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就是要真幹。底下講到《梵網經》,舉《梵網經》的例子。大師引用《梵網經》說:

  網經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梵網經》是菩薩戒經,跟我們講得好,『微塵菩薩眾』,這是講的十方三世眾生修行證果的人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我們看到這五個字,自己想想能不生慚愧嗎?這微塵菩薩眾裡面有沒有我在裡頭?『成正覺』就是成無上正等正覺,究竟的佛果。他怎麼成的?『由是』這兩個字就是持戒,就是菩薩戒。《華嚴經》裡面佛常常告訴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微塵能包含空有,每一條戒都具足一切戒,具足圓滿的戒,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真正懂得大乘八萬,小乘三千,你就全都明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疏忽小小戒,我們就知道,這就是成正覺的障礙。你要問為什麼?因為小小戒也是性德的流露,自然的流露,我們疏忽就違背了性德,違背性德是性德的不圓滿,那怎麼能成就?真正道理在此地,不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苛刻的要求,不是的。這個東西是自性法爾如是,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就得要照這個樣子來恢復,那就沒錯。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乃至於一切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創造、沒有發明,現在人所講的創新他們完全沒有。創新沒有,也沒有所謂的守舊。為什麼?新舊是對立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法就是這樣的,法爾如是,這才是真的。我們是由於迷失了自性,所以有這麼多毛病發生,迷失自性了;回歸自性,那本來就是。回歸自性就成正覺,就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原來就是回歸自性,自性圓滿具足,能大師說得好,「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下面又引《起信論》說:

  知法性體無毀禁。是故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

  尸羅是梵語,翻成中國就叫戒律。『法性』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法性裡面沒有對立。『毀禁』是犯戒,「禁」是禁戒,是禁止的,不會去做的,不能去做的。下面舉的例子,像殺盜淫妄,自性裡頭沒有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煩惱習氣裡面來的。欲界裡頭有,就在六道裡頭,色界就沒有了。為什麼稱色界?他沒有欲,什麼欲?五大類,五欲,財色名食睡。到色界沒有財了,沒有人去貪財,也沒有人要名,也沒有人貪色,沒有了,這個念頭都沒有,甚至於飲食、睡眠都不要,都沒有了。色界天人每天幹什麼?每天在定中,這個定中不是盤腿面壁,不是的。而是什麼?行住坐臥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個分別執著是對五欲六塵,他沒有,五欲裡頭沒有執著,六塵裡頭沒有分別,色界天,那是真正的享受,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但是他有色,換句話說,他有物質生活、他有精神生活,他沒有貪瞋痴慢。

  這個話是對我們講的,不能對真正修行人講,對真正修行人講,他們貪瞋痴慢不起現行,不是沒有;有,只是不起現行。為什麼不起現行?定功控制了,這在佛法裡面叫定共戒,有定的人不會犯戒。他定失掉了?失掉的時候他的煩惱習氣又現行,他蓋不住,控制不住,他就又發作了。不但色界如是,無色界也不例外,都是禪定的功夫控制住。無色界連物質形相都沒有,我們稱他作靈界,佛法講他有神識,他沒有肉體,這是六道裡面的高級凡夫。老子有這個理想,但是他沒做到,他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要沒有身體多好!你看沒有身體的話,也不必穿衣服,也不必住房子,也不必飲食,你看這個多好!老子有這個理想。可是在印度學術、宗教裡面他們做到,他們修禪定修到四禪八定,四禪定再往上提升到四空定,到四空定,老子的理想就實現了,真的實現。這是定功伏住煩惱。

  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功是八萬大劫,也就是他的壽命。八萬大劫到了,他定會失掉,失掉之後他的煩惱又會起現行,那再就沒有往上去的,非想非非想天到頂了,再不能上升,他就往下墮。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佛給我們介紹這個事實真相,真是中國諺語所謂「爬得高摔得重」,到那麼高,定功失掉了,佛說多半都落到阿鼻地獄,從最高的摔到最下。為什麼?他造極重的罪業,這個罪業是毀謗三寶。因為到達這麼高,他們自以為證得大般涅槃,自以為成佛了,真的是不生不滅了。哪裡知道八萬大劫到了,發現到不行,煩惱又起現行,定功又伏不住,這是怎麼回事情?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已經證到這麼高的位次,為什麼還會退失?起了這個懷疑,對三寶失去信心,這個業報墮阿鼻地獄。他不知道那不是最高的境界,那個境界需要突破。有一等聰明人,小乘阿羅漢,他繼續精進,修更深層次的禪定,《楞嚴經》上稱第九定,超越六道了,第九定。六道裡面最高的是第八次第定,所以第九定的話就超越了,那才真正成就,決定不會墮落到六道輪迴,出去之後不會再回來,那就是永脫輪迴。再回到輪迴裡面,那是以菩薩身分來教化眾生的,眾生有感他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他不是墮落。

  這個事情許多人就不知道,我們要懂得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應化在世間?為誰應化的?就是為這些人應化的。這些人成熟了,他已經有能力到色界天,突破色界天他就證果了。世尊示現在世間,以佛的身分來示現度這些人。所以我們知道,佛弟子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宗教裡面修行的,還有一部分,少數,說少數人數還是不少,搞哲學的、搞學術的,他們都達到這個境界,很難得,往上一提升,六道生死他就了斷。達到這種境界,他沒有求佛,佛知道,你不求他,他也來了。其實感應裡面有顯感顯應、冥感顯應,像我們求佛菩薩,真的天天在祈求,這是明顯的感,佛的應有明顯的,有不明顯的,決定有應。像我們剛才所講的,印度這些宗教界學派裡面,真正達到四禪八定、到四空定的這些人,跟佛菩薩,他沒有求,沒有求有冥感,佛的應是顯應,佛示現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道,顯應。佛在人間講經說法,我們常在佛經上看到,淨居天人來參加法會,來聽佛講經說法,淨居天人就是四禪天的。這四種感、四種應,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說過很多次了。

  所以知道法性,法性是圓滿的,法性是清淨圓明之體,這個裡面沒有毀禁,決定沒有犯戒的。為什麼這些法身菩薩示現在世間,對於戒律還那樣斤斤計較,那麼樣的執著,為什麼?做給六道凡夫看的。他們圓滿了,他們圓滿不是定共戒,是道共戒,他真成道了。成道之後沒有一樣不圓滿,智慧圓滿,德行圓滿,戒律是屬於德行,相好圓滿,相好是屬於福德,得大圓滿,何必還斤斤計較這個?他根本起心動念都沒有,哪有分別執著!為什麼這樣做?這是為大慈大悲的,是為教化眾生,給眾生做個好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來表演的。

  『是故隨順法性』,這怎麼隨順法性?前面第一段講了「隨緣妙用」,我們把它配在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苦難眾生的時候,我們自己境界再高,也要降到最低的水平。我今天縱然是拿到博士學位,或者是博士班的教授,但是今天叫你教的是幼稚園的學生,你就必須要降到幼稚園老師的水平,你才能教他,就這個道理。他是小學的水平,你就降到小學教師的水平,中學的水準,你就降到中學老師的身分,這才能應機施教。六道凡夫迷失自性太久,時間太長,迷得太深,世尊隨順法性,遠離煩惱習氣,做出個榜樣來,這就是戒律、威儀有則,做給眾生看的。自性裡面本善,中國老祖宗講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放在《三字經》上頭兩句。本善裡面沒有殺,這個念頭都沒有,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你本性善,本善。決定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不盜;沒有淫欲的念頭,清淨;沒有妄語的念頭,哪有騙人的行為?所以諸位要曉得,十善業道就是性德的本善,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你為什麼會變成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語、兩舌,意有貪瞋痴慢,為什麼?那是習氣,無量劫來學壞了,這叫什麼?叫習性。所以,十惡是人的習性,不是本性,習性障礙本性,你回不了頭。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大慈大悲來教導我們,如何從習性再回歸到本性,必須把習性捨棄,你才回得了頭來。真正做到不殺生,這一條範圍、境界無量無邊,說八萬四千、說三千威儀是事實,不是隨便講的。雖是這麼說,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哪有數字?至少也像大經上常講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沒有數字,那才是說到究竟處,真是這樣的。所以一絲毫傷害人的念頭都沒有,不但是人,包括所有的萬物,一切動物,蜎飛蠕動,一切植物,花草樹木,乃至於礦物,山河大地,決定沒有傷害它的念頭,決定不會讓它有因我而生煩惱的念頭,沒有。這才是真正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就是隨緣,功德就是妙用。菩薩無量無邊的細行,歸納起來不外乎十善業道,這十條總綱領。前面這是四重戒,下面說:

  離貪瞋欺詐諂曲邪見。】

  這都是習性,都是習氣,都是一切惡作的根源。你為什麼會造業?由不善的業變現出三途六道,它是不善業變的。所以『貪瞋』不能有,這屬於意業,這要真修,時時刻刻要能提得起警覺。我才動個念頭,這個念頭對於一切眾生會不會產生傷害?我開口說一句話,這個話對於一切眾生會不會產生誤會?我做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對眾生是有利還是有害?面面周到這是修菩薩行,幫助自己斷惡修善,回頭是岸,回歸自性,這就對了,隨順性德是菩薩行。遠離貪瞋,在境界裡面,順逆對立的、善惡對立的,人事環境,有善人、有惡人,善人跟我們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惡人是冤親債主,處處給你作對的,時時刻刻找麻煩的,毀謗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有順境、有逆境,現在我們常常聽說的水災、旱災、風災、地震,還有許許多多的傳染病,物質環境。如何在這環境裡不起貪瞋,這是修行,這是真用功。順境、善緣不起貪心,逆境,物質環境是逆境,人事環境是惡緣,不起瞋恚,真正學佛要在這裡練功夫。所以環境對於修行人是大恩大德,沒有環境,你的貪瞋痴慢到哪裡斷?你怎麼知道你斷了?這個要在境界裡去磨鍊。在經教裡面得到了訊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磨鍊,那是真功夫。佛在經上教我們斷貪瞋痴,到哪裡斷?我們要知道,善緣當中,這些跟自己很親密關係的人當中不起貪戀,跟冤親債主往來的時候不生瞋恚,這功夫成就了。環境也是如此,很好的環境、居住的環境、生活的環境能捨,沒有貪戀。為什麼要捨?那個地方眾生很苦,我們到那裡去幫助他們,我雖然有非常好的生活環境,也得要捨掉,沒有貪戀。很惡劣的環境,嚴重的災區,生活非常艱苦,我們要幫助苦難眾生必須要去,不辭辛勞,沒有怨恨。所以,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定慧等學。

  這個都是,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裡,時時刻刻、在在處處我們都能看見的,殺盜淫妄、貪瞋、欺詐、諂曲、邪見。什麼叫邪見?邪見的根就是自私自利,嚴重的著了四相,《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邪見。無我執著有我,無人執著有人,無眾生執著有眾生,無壽者執著有壽者,壽者是時間,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為它是真實,這一以為,這個見解錯誤,就造業了。業報反應的是三途、是苦報,三途苦報也是夢幻泡影,也不是真實的。可是你有執著,那真受,真在裡面受,出不來。就好比作惡夢,惡夢裡頭又作惡夢,就是醒不過來,苦不堪言。這個苦是真的是假的?跟你說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以為是真的。局外人清楚,局外人是佛菩薩,不在三界之內的人看到他作夢,他在受苦,他在受難。諂,我們一般講巴結人,曲是自己委曲自己,巴結別人,都有希求。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嚴重障礙,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反省,如果有,要斷;沒有,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可以犯這個過失。

  大乘經教好,把事實真相講得清楚、講得透徹。人生在世,能有所得嗎?我們常常想到彌勒菩薩的談話,才知道《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的明白之後,生活很快樂、很自在、很圓滿,沒有得失的念頭,有很好,沒有也很好。為什麼?有,沒有貪戀;沒有,沒有怨恨,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就是菩薩,從體上講是佛,從用上講是菩薩。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念念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積功累德。積功累德對世間人講的,要向上一著有沒有功德?如果你執著有功德,錯了!你就掉到六道裡頭。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功德、福德都是對世間人所講的,勸勉世間人斷惡修善,這個也不是假的;向上一著,沒這些東西。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凡夫眼光當中不辭辛勞,犧牲奉獻來為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眾生心目當中看到的。從上面看下面,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看他們所作所為法爾如是,自性本來就是這樣。就像鐘鼓一樣,你敲它,它就響,你不敲,它就不響,你敲得重,它響得大,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法爾如是。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哪有分別執著!下面完全是對我們講的,我們現在的境界:

  應遠離憒鬧。少欲知足。乃至小罪心生大怖。】

  熱鬧的場所要遠離,要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度,知足,知足常樂。不知足的人,擁有億萬財富,他生活得很痛苦;知足的人,一無所有,他生活得很快樂。你想想人生在世,是要快樂還是要痛苦?這很值得我們思考。我們這一生,希望我們活得很快樂,還是希望我們很痛苦?大富長者我遇到過,擁有億萬財產,那不是一億、二億,是幾十億、幾百億的。很痛苦!晚上睡覺的時候,每天睡覺都要用安眠藥,沒有安眠藥不能睡覺。他錢多患得患失,怕貶值,又怕別人騙他,又怕別人搶他,無論走到哪裡沒有安全感,還要請很多保鏢,苦不堪言!我們願意過那個生活嗎?那個生活實在講不是人過的,我們看到過那個痛苦的生活。所以釋迦牟尼佛有智慧,有機會做國王,不幹,為什麼?做國王很痛苦,一點自由都沒有,哪有出家修行、教化眾生這麼自在!身上一無所有,他不怕人搶,也沒有東西好偷的,從來也沒有擔憂這些事情,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多自在!所以學佛的人要懂這個道理,要向釋迦佛看齊。

  在中國現前這個環境,出家人也有很多有福報的,供養也很多,要用什麼心態?所有一切供養大家共享,絕不是一個人獨佔,一個人獨佔毛病就生了,你的苦難就來了。雖有若無,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才得自在;心上若是念的這個,那就錯了。我們現在的心就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放在心上,所以說這些名聞利養,有也好,沒有也好,根本不理它,隨緣。隨緣裡面斷貪瞋痴慢疑,這就對了,這就得大自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一生隨緣,他說他一生沒講過經,一生沒說過法,可是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現在知道了,那是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他說他沒說,就是沒有自己想說什麼,沒有,應病與藥。所以,佛家用醫生做比喻,是非常好的例子。你看一個醫生,他可以說我一生從來沒有給病人開過藥方,你相信嗎?你要問我,我相信。沒有隨自己的意思開過一個藥方給人吃,藥方是什麼?你來,我給你看什麼病,你有什麼毛病,才給你開什麼藥;不是我把藥方開現成的,開一個藥方現成的,給人家吃這服藥,沒有。釋迦牟尼佛一生為人講經說法亦復如是,都是你們有問題來問,他給你解決,從來沒有說自己開個藥方給你,這個話是真的,永遠是隨緣不攀緣。《楞嚴》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我們現在在眼前,熱鬧的地方要離開,我們居住的環境應當選擇環境幽靜的地方、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從前道場都建立在山裡,高山上,一般人不願意去的,山路不好走,很辛苦,所以才有「無事不登三寶殿」。可是現在,現在麻煩大了,這些寺院叢林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景點,公路開上去了,甚至於太高的地方,電纜車上去了,給遊客帶來很多方便。這些地方不適合修行辦道了,為什麼?它熱鬧了,熱鬧的道場。我在一九九0年的年初,第一次回國,在北京見到趙樸老,樸老跟我是同鄉,所以一見很有緣分,那次他接待我是四個半小時。香港有十幾位同修陪著我,他們很驚訝,他說他們所聽到的,樸老見客頂多是半個小時,接待你四個半小時實在是太難得了。我跟樸老談到,就是現前的寺廟應當全部開放做旅遊觀光的景點,因為它不能修行,它出名了,替國家帶來收入,這是好事情。寺院裡面住的住眾,都是佛門裡面的道友,應當好好的訓練,把佛法用機會教育的方法介紹給這些觀光客。你看他們付出學費,觀光旅遊帶來錢了,我們要有回饋,把什麼是佛法、什麼是正法詳細講解給他們聽,他們歡喜。真正修行、教學的道場重新再建,建叢林。現在交通方便,資訊發達,不需要建很多,我說建十個道場就夠了,全國十個道場就夠了。道場建立的方式仿照外國的大學城,一個道場就是一個城市,分兩個部分,修行的學會,教學的學院。好像我們淨土宗有淨宗學院,這是教學的,你在這個地方學經教的,這上課的;那邊是學會,學會裡有念佛堂,那邊是念佛的,就行了。禪宗裡面也有講堂,也有禪堂。中國十個宗派,十個道場就夠了,不必要這些小道場,用不著。這是交通方便。佛法的學習、弘傳都應該適應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都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做,它是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呆板的。

  在家信徒就可以用遠程教學,遠程教學就是用網路、用電視,你在家裡學就可以了。每天晚上你吃完晚飯之後,休息的時候,這時候看電視所謂黃金時段,你上課,你不要去看那些節目。每天能夠上兩個小時課,宗教教育、倫理教育、因果教育,每天兩個鐘點課的話,你要是好好的聽上一年,你很有受用。會讓你得到心平氣和,會讓你消除你工作上的緊張,提升素質,也幫助你健康的成長。社會安定和諧,用這個辦法可以落實,這是屬於社會教育。社會教育裡面,可以包括中國自古以來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可以包含。如果佛教界裡面能有一百個法師,夠了,一百個法師,擁有一個衛星電視台,擁有網際網路,就可以對全國的佛教徒、對全世界的佛教徒推動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的內容不外乎五個科目,倫理的、道德的、因果的、科學的、哲學的。所以現在這些科學工具要好好利用,比過去方便太多!過去是沒有資訊,交通不便,所以要建立許多的寺院叢林,要培養許多的師資。現在有這種高科技的話,很少的師資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我跟樸老談,他聽了很高興,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年歲大了,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在海外,他時常關心我,每年我都要回國跟他老人家相聚一、兩次。

  底下說,『乃至小罪心生大怖』,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為什麼?集小罪就變成大罪,集輕罪就變成重罪,所以小小戒、小小過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因為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面,我們接受聖賢教育的機會太少,這個機緣也非常的難得,但是我們接受社會的染污的機會可以說是太多,用百分比都不適合,至少得用千分比,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接觸到聖賢教育,這千分之一,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受染污的教育、垃圾教育,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今天縱然遇到大乘,生歡喜心,回頭很難,道理在此地。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再怪人,他回不了頭,我們知道有理由,不是偶然,也不是他的過失。

  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

  『如來所制禁戒』,最根本的,十善、五戒,沙彌的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基本的,不能把它看輕,要重視,要真正學習。二十四門威儀,諸位細心去看一看,你看看像不像《弟子規》?像不像《感應篇》?然後你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從《弟子規》、《感應篇》學起,你就明白了。早年我在台中學教,李老師發給我們每個學生一部書,他給我們那個我記不得是哪個書店的本子,是精裝一本《五種遺規》,這個本子一直到現在我還保留著。老師雖然沒有講,叫我們自己學習,乾隆年間陳弘謀先生編著的《五種遺規》。這些都是屬於戒律、威儀,這裡面特別的是「童蒙養正」,是戒律的根本、是戒律的基礎。如果從小接受這麼好的教育,去奠定成聖成賢的基礎條件,父母能夠善教,遇到好的老師、善友,這一生當中我們有理由相信他能夠成聖成賢。所以,佛菩薩是教出來的,孔孟也是教出來的,他母親教出來的。有聖賢的母親才有聖賢人出現於世間,有佛祖出世,才有菩薩、才有大善知識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底下這幾句很重要:

  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用此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

  特別是前面這一句,顯示出真正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常常知道護持譏嫌,你能護持你的戒律、威儀,不要讓別人諷刺你、嫌棄你。為什麼?眾生要是批評你,他就造罪業。佛為了防止眾生對出家人『妄起過罪』,所以才禁止在家人看出家的戒律,沒有受過大戒的不可以看比丘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不准看。是不是這戒律裡頭有什麼祕密?沒有,戒律說得很微細,出家人未必能做到,如果在家人看到這個,拿著這個標準去批評出家人,你看這一條你也沒做到,那一條你也沒做到,他批評你,他就有罪過。所以,不讓在家人看出家人的戒律,是防止你隨便批評出家人,造口業,這是大慈大悲,不是有什麼祕密。這個要懂得,這是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他不看、不懂,真的出家人小小罪過他不知道;如果他看、他懂,內行的話,他會批評。所以我們自己對於小小的戒律、威儀不敢疏忽,也就是不要讓別人隨便對我們有所批評,就這個意思。所以要用這個『威儀住持』,我們活一天就要認真去做一天,確實是用我們的心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來感化眾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世出世間聖賢教化眾生都是用這個辦法,不是言教,是身教。

  我自己都做到了,自己得受用,自己的德行建立,學問成熟了。沒有德行,學問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德行,他的學問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點很重要。教化眾生要靠德行,不是靠言語,言語,世智辯聰有,他沒有德行,他能夠煽動群眾,他沒有正教,這是正法裡面所不取的。孔夫子在世,有一個能言善道的人,很聰明,沒有德行,大概孔子也說不過他,少正卯,這個人就是邪知邪見,口齒伶俐,我們佛門裡講辯才無礙,所以他在社會裡面很多人相信他,聽他的。孔子做大司寇,沒法子,把他抓來殺掉,夫子誅少正卯。少正卯什麼罪過?在現在的法律上他沒有罪過,現在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他有什麼過失?他擾亂社會。所以,夫子用這種激烈的手段把他處死,這都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不能走這條路子。教化眾生一定先自己學好,孔子教學四科,第一個德行,第二個言語,第三政事,第四文學。德行擺在第一,言語擺在第二,可見得說話不容易,說話是大學問。下面大師設了兩個問答,來幫助我們對於戒律、威儀可能產生的疑惑。

  。準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

  這個問得很好。『準』就是根據,依據前面所說的。你看前面所講,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都是講『真如一相』,生佛不二,眾生跟佛從理體上所講的無二無別,佛在大經裡常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具足一切功德者』,還需要什麼講求威儀、講求戒律,還需要這些嗎?為什麼在四德第二段裡面這樣的強調,這麼樣的重視?學大乘教經的肯定有這種疑問生起來。下面大師為我們解答: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粗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

  這是從比喻當中來講,這個比喻比得好。摩尼寶是我們所說的寶珠、寶石,『大摩尼寶』非常珍貴,現在世間人講摩尼寶大家不懂,講金剛鑽大家懂了,如果有很大的一塊金剛鑽寶,那價值連城。『體性明淨』,清淨光明,我們就以這個來做比喻。『久被塵累』,沒有人知道它,它被這些礦石混在一起。只有少數的人,專門對於這些礦石有研究的人他知道,他能看得出來,這石頭裡面有寶石。但是必須要把這些雜質、塵沙把它磨乾淨,這個寶石才能夠得到,也就是必須經過冶煉的程序。不經過冶煉,它跟礦石合在一起,你得不到它的受用。我們知道像金銀、琉璃,最普遍的是水晶,都是礦石裡面的精華,開採這些礦石,要加以冶煉。這個比喻說得好,如果有個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這一塊雖然是寶石,不能顯示它的明淨的寶性。你知道,沒有把這些礦沙渣子把它磨治乾淨,你不得其用。下面叫法合:

  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

  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小小戒要重視?道理在此地。真如就是自性,在大乘裡面也叫法性,它的體性是空、是淨。空不是無,空不能當無講,所謂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有叫妙有,空叫真空。為什麼?它能現有,有是有相,相是什麼?相是宇宙、是萬法,《壇經》上說得很好,能生萬法。杜順和尚在這個綱領裡面講的顯一體,那個一體就是真如理體,它能起二用,起二用就是能生萬法,起二用是有,是妙有。所以真空不空,它能生妙有,但是它在沒有緣的時候,它是空淨的,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就是常寂光淨土。諸位要知道,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這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心色二法俱不可得。但是它能現萬法,能現色心二法,色無邊,心也是無邊。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宇宙森羅萬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體性能現能變。

  現在在我們身上,六道凡夫真的是『久被無明煩惱垢染』,無明在《華嚴》裡面講的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煩惱就是分別、執著,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個東西就好像那個金剛鑽的礦外面包的礦石。這是染污,染污太久了,染污太嚴重、太深了,這些東西去不掉,你的真如本性透不出來。所以『若人唯念真如』,現在佛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們,我們天天念真如,天天念本性,能念得出來嗎?念不出來。為什麼念不出來?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存在,那就是我們用的是妄心念真如,不能把真念出來。要怎樣才真的念出來?你要把妄捨掉,真就出來了,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性它就現出來。怎麼放下?我們用『戒定慧種種熏修』就是放下。這對誰說的?對中等根性的人說的,在一般講上中根性。上上根性則不必要,上上根性我們在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是上上根性,他真的沒有走這個路子。他老人家為我們所示現的,在外面參學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最後,三十歲那一年,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在菩提樹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果十二年所學的不肯放下,那就變成所知障。我們的障礙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煩惱障,我們所學的世法是所知障,所學的佛法還是所知障,這個諸位要知道。《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所以他否定,沒有說一句法,意思就是告訴你,你要懂得說法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能著相,不可以著言說相,不能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能執著心緣相。你要把這個統統放下,你才真正懂得佛是無說而說,你學的時候是無聞而聞、聞而無聞,它就相應了。這是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世尊為我們示現。

  爾時世尊示現成佛之後,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隨順性德,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就是威儀、就是三千、就是八萬。這種示現是給上中下三根他們學習的,給他們做榜樣,這慈悲到了極處。所以世尊的持戒、修定、開慧種種八萬四千法門的薰修,都是成道之後顯示給我們看的,我們沒開悟,但是照他這樣做就沒錯,為什麼?這是性德的流露。沒有見性,能把戒律做到,就等於說這是見性的行為,與性德完全相應的行為,你說這個多好!真的做久了,這長時薰修,薰久了豁然就開悟。這是從外到內,幫助你開悟,幫助你把這些煩惱習氣除掉,煩惱習氣除掉之後,心性就現前,是從外面往裡頭剝。

  釋迦牟尼佛示現是從裡面往外頭,那是什麼?上上根人。在中國我們看到惠能大師,他也沒有持戒、修定,也沒有搞這些。但是能夠看到能大師年輕的時候是個純孝之人,真正是孝親,真正是懂得謙卑而尊重別人,這都是性德的流露,沒有學他就會,他自然的,這是上上乘人。所以在五祖會下,幾句話他就徹悟,他就能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所以上中下這三根人的修學,都必須要用戒定慧來把自己的煩惱習氣、自性裡面的染污,把它淘汰掉,淘汰乾淨,心性現前,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對於上中下三根,戒行、威儀就非常重要。現在對我們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比什麼都重要,道理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