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开幕式观记》读后

谈谈文学城文化走廊里的新鲜事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奥运开幕式观记》读后

网友无言!转贴一篇《奥运开幕式观记》,并评点说“此书生通古博今,文笔潇洒大气”,提起了我的兴趣,特找出上下两篇,一并阅读。

总体来说,文章确实不错,有数据有感想,褒奖有加,有长者风范。

个人感觉,文章的上篇,已经把该说的话说尽了,下篇有画蛇添足之感。另外,隐隐约约觉得,该文是由多人提供素材,而由一人成文,各位以为如何?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我关心的事了。

我关心的是文章的一些细节。这里只就文章中有关缶阵的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艺谋已经明确说了,瓦缶和常见的缶,都不足以应付这种大场面,无法用。最终选的是一青铜器的造型,就是我们在开幕式上看到的那个形状。由于没有见到古人是如何敲打这个缶的,正好留下了自由创作空间。同时张艺谋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有专家认为这不是缶。
经查,那是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出土的青铜器。不像其他的青铜器,这件上没有铭文。据专家介绍,这是冰鉴,是古代盛冰之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当时出土时,有人称其为“鉴缶”,以至于被当成缶的一种了。——这就是一些专家的不同意见。

专家的意见暂且抛在一边。管他是不是缶呢,也不管是不是缶阵,我只想说:开场的那个阵势,只能用“大气磅礴”四个字来形容。整个开幕式演出的高度,就由这开场决定了;其后的演出,只不过是走走程序,使开幕式更丰满而已。

现在再来看《奥运开幕式观记》一文。文章没有提到缶的形状,却花了一定的篇幅去谈论缶的大小,结论是缶的容量是90多千克。既然作者谈论的是酒缶,这个容量就应该是以酒来衡量的吧?如果真是如此,那作者所谈论的缶,却只有开幕式上的那个的1/10大了。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重锤大鼓和腰鼓的差别,一个只能放在地上敲,另一个可以随身而转的。由此想到,作者所谈论的缶,与开幕式上的那种乐器,可能是不同的东西。

下面再来说一下开幕式缶面上的发光二极管。作者说他比较熟悉,并且给出了英文全称。但归类时,说是属弱电元件。这个弱电元件一词很有趣。我并不是说他用错了,只是说他用了一个极不常见的词语,通常是称作电子元件或电子元器件的。古狗了一下,二者数量上相差了万倍:
“弱电元件”:274例
“电子元件”:2190000例
是什么人喜欢用弱电元件这种已被淘汰了的语汇呢?一般说来,是原来比较熟悉强电(比如照明电)的人,后来接触了弱电,为强调强弱电之间的差别而用的。从这一点来看,提供这部分素材的专家,应该是个很老很老的老专家了。

不管怎么说,《奥运开幕式观记》值得一读,读后受益匪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