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回国“得失”篇

和国内外的朋友们在一起,常常免不了会讨论回国到底划算不划算,值不值得。回国创业会不会太冒险,会不会游不回来?相信这也是很多关心过这个命题的人们心中一些共同的大问号。

谁都知道,凡事没有百分之百的得,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失。什么事都有正反两面,都要“一分为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知圣贤们,对此早有定论。“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中,失马时焉知非福,得马时则又焉知非祸,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其实,真正的得失确实是算不清楚的。回国创业,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一条不归路,至少是人生路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慎重评估、仔细权衡自然是需要的,因为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后半生。不过,想一想都有哪些得和哪些失,之后尽最大努力,争取把握住自己最想得到的,和最不想失去的;之后,作出一个选择,迈出下一步;再之后,就可以交给上天,交给命运去安排了。

我愿意在此和海外的朋友们一起分享我个人的得失观,看看现阶段回中国,在我的眼里可能会失去什么,又可能会得到什么。



1、空气:毫无疑问,回到今天的中国,意味着一定的程度上失去了清新的空气,失去了蓝色的天空;意味着每天都要清理鼻腔,每天都要擦皮鞋、擦桌子;意味着每天都要面对污浊的尾气和无所不在的浮尘;意味着经常都要面对室内污染,这些污染有时是好客的烟友们的吞云吐雾、有时是新家具的油漆味儿、VOC。当然,这是在不知道那些不在眼前的工业污染对空气造成了多少伤害的时候所能感受到的直接的一些东西。刚刚回到国内时,对天空的“色相”没有太留意,只当是偶尔的气候原因所至。时隔一年左右,亲身经历了一个轮回的春夏秋冬之后,再次回到北美时,才发现,今天的国内和北美,果然有着令人难以漠视的“色差”。有一次在德国出差时正值十五,遇到一位诚实的国内同行问我,有没有发现这外国的月亮怎么真的好象会比中国的月亮更大更圆呢?我恍然省悟,这个“”问题,原来是这么来的。

2、噪音:我在想,这个小标题没取好,因为这应该算是“得”。噪音可能是现阶段的中国物资、物质的极大丰富后,带来的一个副产物。加之当代的国人生性日趋热情、奔放,喜欢热闹,喜欢大嗓门、大音量,于是在商场里,在餐馆里,在几乎所有的公共场合,只要有几个熟悉的人在一起,就有了近在咫尺却要竖起耳朵都听不见说话的现象;于是就有了打手机的人都爱不分场合直着嗓子惊天动地做报告;于是就有了中国的商场里用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扩音技术大音量地播放背景音乐;于是就有了人们爱按汽车喇叭;于是就有了人们在小区内别人的门前窗边不分时间地高谈阔论。对了,还有前、后、左、右、上、下、新、老邻居们那终年不断的房屋装修。

3、睡眠:这其实可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上面提到的噪音,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例如夏天的温度、湿度、蚊虫),和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回到现阶段的中国,可能会意味着好睡眠会成为一种奢侈。我原先住过的地方,有时半夜会响起惊天动地的鞭炮焰火声。起先,我以为全是我们小区附近的城中村中村民们所为。在城市的迅速扩张中,原本散居的村民们被集中到村里统一设计建造的城中村里。就地变成城市居民后,农村的习俗一时可能改不了,到了时辰可能就要有这个时辰的仪式。后来发现,可能在深夜举行各种仪式的,还有住在各个小区里的其他“城市居民”住户们,他们好象也有计算黄道吉日的“信仰”,新房落成、红白喜事、风水朝向、生儿育女,等等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半夜三更闹腾的缘由。有一次,连续好多天被折腾的受不了了,凌晨2点又被惊醒后,试着拨市政府的热线,还真一拨就通了。市政府的值班人员义愤填膺地声讨了那些没有公德心、又扰民、又搞封建迷信的“极少数”刚刚进城的“乡下人”,记下了我的电话,说一定要严肃处理。当然,这个处理结果最终一直没“传达”到我,我也就知趣地选择了自我防护的方式:紧闭门窗,并将出差时才用的耳塞也用上,才基本上保证了睡眠不被彻底打断。不过,每当我一觉醒来,感觉没睡舒服时,我知道很可能是夜里又发生过什么大事,将我从深度睡眠中拉回到了觉醒的边缘。当然,还有常常遇上的同楼邻居搞装修,或附近工地搞建设之类。

4、饮食安全:前一段时间,国内的饮食安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蔬菜、水果、茶叶,这些本来是属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健康食品,却因为农药残留问题而令人望而却步;禽畜肉类、水产海鲜这些基本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来源,也因为瘦肉精、福尔马林之类的东西而让人吃着不放心;传统食物中,也一度全线失守:防腐、增味、着色、勾兑。没有多少现代科学知识的农民、小业主们,突然间得到并热衷起各种现代技术方法,尤其是化学的方法和配方,对人们生活必须的基本食品进行处理,使其看上去更“美观”、更“诱人”,或吃起来“口感”更好。当时,国家应对政策一时跟不上,于是,有了对霉变米进行再生处理的毒大米,有了增白的粉丝和面粉、添加滑石粉的粉丝,有了染色的带鱼、黄鱼,有了染色的馒头充当杂粮馒头和浸泡染色“化装”的小土豆,有了用甲醛溶液进行海鲜水产品的保鲜等等。这一切的发生,有一个看似矛盾的重要背景,那就是,市场需求。有专家评论说,事实上,是国内缺乏科学信息的广大消费者自己的消费兴趣和习惯引导了这一切。

还有很多尚未来得及研究和报道的环境污染对食物造成的间接污染。例如各类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造成的大气、水源和土地的铅污染和其他重金属污染。这类污染通过在这些环境中生长的动植物最终又循环到人体,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下一代人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这是真正令人犹豫的一个主要环节。对我来说,如果说回国创业有风险,这才是真正的风险之所在。好几次,我几乎因为这个环节而放弃。至今没有出问题,自己小心谨慎是一方面,更多的当属万幸。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开始强制实行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引入其他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随着国内民众逐渐增强的健康意识,食品安全的矛盾得到缓解的日子,应该为期不远了。

5、医疗安全:这是使人犹豫的另一个环节。万一因为环境、饮食、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健康上出了问题,医疗就成了必须面对的现实。即使保留了国外的医保,也毕竟远水不解近渴。且不说国内目前的医疗保险体系尚不健全,医疗费用会是个无底洞;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目前参差不齐的医疗水平、医德、以及医疗和医药用品中的假冒伪劣等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在我三年多的“海归”生涯中只是略有领教,我没有摊上最坏的局面和最坏的结果,我的国内朋友们身上发生的医疗“事故”没有在我们这里重演,媒体报道的各类医患之间的离奇故事更是离我的生活很远很远(说这话时,我是下了决心破除迷信的)。虽然我和我的家人还是亲身经历了牙医手套的一“套” 多用和一“套”多人、区区感冒竟被勒令用万丹灵药--吊“盐水”(CV)等。还有抗生素滥用、针头打弯、险些拔错牙之类的小事儿。在国内医生对病员的绝对 “制空权”、漫不经心,和偶尔的多收费、乱收费等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新鲜事儿,更不算什么大事,民众对这种题材似乎也并不关心,因此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媒体上几乎读不到这些“小事”。

尽管如此,对于已经“游”了回来、又上了岸的海归们,除了积极面对,别无他路。一方面,尽最大努力,不惜任何代价,在我们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吃最放心的、喝最放心的、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经常到山里去换气。另一方面,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去医院;同时,企盼着国内医疗水平和医药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6、心态: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感受得到,并且不能不面对的客观存在。听起来也许不可思议,我们这些国内出生、国内长大、后来到国外谋生的假洋鬼子们,习惯了一个有序、文明、礼貌、法制的环境,再回到国内,会有文化上的重新适应问题,会象刚刚出国时那样有文化上的“休克”。在这个新的“休克”期内,心态或多或少会出现失控的时候。毋须讳言,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人文环境、视觉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这些“不同”不能算“差距”的话。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路人之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踪影难寻。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指标,包括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陌生人是什么态度。当代的国人,对亲朋好友自然是礼不嫌多,言谈举止,谨小慎微,决不冒犯;为人处事,讲哥们义气,可以两肋插刀。可是陌路人之间能感受到的却常常是另一个极端:粗鲁、不文明、不礼貌、傲慢、蛮横、占便宜、无视规则、不为他人着想、侵害他人权益、无公德心、以势压人、霸气等等。也许这只是带坏一锅粥的“极少数”老鼠屎,但是这的确是海归们所能感受到的。在这样的“新”环境里,一些刚回来不久的海归朋友发现自己变得易怒,经常会处在愤怒状态。一位从欧洲回来的淑女,怀旧地挤了一回公交车,被一位男士踩了脚尖后,习惯性的微笑着说了一句对不起;那位男士瞪着眼回答说,你这女的知道对不起就好!有一位看上去非常外向、随和的海归朋友,一次聚会散时搭我的车,说她不能自己开车出去,因为每一次出去都会吃不消那些形形色色的马路天使们comingallweirddirectionsatallweirdtimingwithallsortsofweirdpractices,都会兜一肚子气回来。另一位海归朋友说,他总是改不了帮别人扶门的“恶习”,别人总是不拿正眼瞅他,总是都昂首挺胸就出去了;他连“微笑”都没捞到过一回,还傻乎乎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免费”给这些陌生的“大娘舅”们、“大姑奶奶”们当“门童”。我自己有一次把公司的桑塔纳停好后,想“幽默”一下,对来收费的大嫂说,请一定不要让人碰了我这宝贝;大嫂眨了一下凤眼,侧过头,撇着嘴说,告诉你吧,比你这好的车我见的多了,蔑视之意溢于言表。

主要是这类“极少数”极端事件,在国内“极少数”地区比较家常便饭,刚刚回来的海归们不容易适应。没有了在国外的心平气和,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失”。

7、视觉:这是另一个难以量化的形态,和空气、噪音、心态一样。不见清彻见底的河水、不见深邃透亮的蓝天、不见妩媚明月、不见满天繁星;环境脏、乱;人群无礼、蛮横;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目及之处是对财富的炫耀、对风水的膜拜,是金壁辉煌,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各种遗弃物、垃圾和歪歪斜斜胡乱堆建的违章建筑,还有乱成一团的交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多的是“新社会”暴富后的夸张与“旧社会”的拥挤、疮痍并存,少的是赏心悦目;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还没有找到自己相应的定位。视觉上得不到美的享受,不能不也算是一个“失”。

8、收入:毫无疑问,创业期更多的是投入,而不是收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了收入,反而要投入,这就是一种“失”,而且是一种加倍了的“失”,尽管许多人设定这种“失”是暂时的。对包括回国创业的所有的人而言,这种“失”是必须进行评估的第一个方面,虽然每个人的计算方法会不同,心里预期和承受底线会不同。无论如何,收入方面的直接差距(如果有工资的话),以及这个差距用以投资所应有的投资回报,是必须面对的。假设在美国,每年按净存款3万美元计,三年就是9万美元;每年净存4万美元,3年就是12万。9万美元相当于70多万人民币,12万美元相当于100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利息之类的投资回报。如果在国内创业不成功,这个3年70多万或100万人民币就是实实在在的“失”,而且外加其他投入的损失。年份越长,损失就越多。

上面是我所能算计到和已经体会到的一些“失”。之所以我能承受、或者必须承受这些“失”,是因为我还有下面这些“得”。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西天,就取不到真经。



1、投资机会:不用说,从纯粹理财的角度而言,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好比是买了原始股。比之市场上流通的其他股票,原始股具有最大的投资回报潜力。其实,创业比买原始股的意义更大,因为,创业意味着自己的直接参与和运筹帷幄;而通过正常的市场渠道获得的原始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最大升值潜力之外,自己并不能在企业的业务、文化、开发等等方面发挥什么作用或施加什么影响。通常情形下,什么董事会、监事会之类的门可能都摸不到。

回国创业有着同样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国外创业的门槛高,跨过去不容易;而国内创业的门槛相对低很多,只要决定了,比较容易跨进去。考虑到国内各地对海归创业的种种优惠政策,这个时候回国创业好比是开了个后门。要知道,既然是后门,就意味着不正常,非常规,不会总这么着,早晚会变的。不用管别人怎么评论,不用管海归的名声会不会失去“光泽”。对于投资创业者而言,时机最关键,商机最重要。错过了今天,机遇不再。把握了今天,就得到了几百年不遇的一次机会。这个“得”,是无形的,却也是无价的。哪怕失败了,也心安理得。毕竟试过一次,搏过一回。“但求曾经拥有”是也。

2、创业经验:这是另外一个无形也无价的“得”。我在其他章节里提到,创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只能参考,不可以照搬;自己亲自下海、亲自参与,是所有的人、更是读书人获取创业经验的唯一途径。这个经验书本上学不到,也没有人能够真切地传授。

其实对于很多国人而言,创业经验没什么神秘的。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成千上万的人下海经商,成功创业。有人有过一个总结,说国人最先卷入商海的,是那些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的群体,并称从人数上看,创业与受教育的程度成反比。这也许与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文崇官,轻商贬商的传统有着直接的关联。读书人,包括海归们,难得有人动心思走这个旁门左道的。因此,对读书人,对海归们,取得创业经验,非同小可。对读书人,对海归们,创业经验不仅仅是创业过程的体验。读书人亲自参与创业,获得的更有对创业精神的理解,对现代人类商业、经济活动的认识;亲自参与创业,更会获得精神境界、包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升华,会获得无与伦比的自豪与满足。因为,创业经验,包括了对自身价值的验证,对自身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验证,包括了与社会的融合和社会责任感的确立。创业经验,对于读书人,是一种洗礼,是一次再生。

3、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很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而言,一辈子的轨迹在跨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就开始被设定,在跨出学校大门、走上第一份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一览无余。一个现代社会的学子,自然要步入白领阶层;之后争取成为中层管理者,再之后,争取跻身高级管理行列或其它高级职位。这一切所需要的无非是时间和日积月累的资历;循着这样的一条轨迹,所得到的回报与付出的努力有一个比例关系,而且稳定,虽然和所在行业的利润不一定成正比。一个顺理成章的期待是,功成名就,光荣退休,安享晚年。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局面是,无论是低级还是高级,打工资历的日积月累,职位的节节攀升,待遇的丰厚优越,带来的不一定总是安全、光辉的前景。一个经济实体,不可能永远的牛市,永远的兴隆,永远的招兵买马;总有熊市的时候,总有不景气的时候,总有用裁员来控制成本的时候。

这时候,用来衡量资历的价值的另外一套尺度才会暴露无疑。原来,资历越高,职位越高,工资越高,对一个经济体而言意味着成本也就越高,也就越容易成为被裁员的对象,也就越容易下岗、待业。在北美大公司打工的朋友们,可能都能举出一堆这样的故事;每一次“熊市”到来之际,心中的恍惚和焦虑,是如此的真切。

问题的就在于,打工者,资历的积累不一定意味着自身财富的积累,显然也不代表雇主的财富的积累。打工者资历的积累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光明的前景,一个安居乐业的结局。而打工打到越晚,这个矛盾就越突出,局面就越不容易改变。

很多人通过跳槽来暂时获得既定轨迹的易位和回报的提高,但从根本上,矛盾没有解决,隐患没有解除。

只有自己创业。只有为自己做。这时,资历越高,对自己企业的贡献越大,自己的回报才会越高;同时,未来才会更安全,更光明。

4、社交圈的立体化:回国创业,是海外的学子们全面获得企业管理经验和改换门庭的一个契机、一条捷径。与此同时,涉及问题的性质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变了,需求变了,兴趣变了,接触的人变了,朋友圈子也变了。这是物以类聚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个时代的中国,政府的鼓励,政策的支持,民间的好奇与崇尚,文化的异化,加上经济的起飞,催生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派别。这个派别被媒体叫做“海归派”。这是特殊的群体,共同点就在于“海”和“归”这两个字上:海外留学经历,回国创业经历;还有文化上与国内割不断的血脉姻缘,与海外又都保持着法律上的联系等等。这些海归之间,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与在海外的留学生圈子或当地华人社区的朋友圈子的区别,不言而喻。

在国内交往还出现了其他不同以往的圈子。除了过去的老朋友们,还多了许多老总,多了许多高级主管,多了许多政府的官员,多了银行的人士,可能还会有投资公司的朋友,媒体新闻界的朋友;当然,少不了业务往来的朋友:供应商、客户、同行、甚至竞争对手。还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们和同事们。

总之,社交圈变得立体化,多元化了。这意味着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次的信息,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更多的商机和其他方面的机遇。

5、借“机”起飞:我的台湾亲友们,曾经以过来人的体会,很早就向我预言了搭乘国内经济快车的这个道理:只要上去了,就能不费太大力气,先人一步到达终点。

也有人将回国创业比作搭乘一架飞机,自己所需要做的,不是怎么样去自己“飞”,而是怎么样买到票,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座位,然后和它一起飞。

当然,关键是要上去这趟车,让它带着一起往前行;关键是要使自己能上得去这架飞机上,让它带着一起往上飞。关键是要能坚持。中间要是下来了,可能就到不了目的地,可能就前功尽弃。

对海归们而言,这趟车,这班飞机,就在眼前。这个机遇,几百年这才头一回。仅仅回国来了,并且坚持下去,就可能已经有一“得”。

6、重新接轨中国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况且,我们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祖先和当代同胞的文化。不论喜欢与否,中国的存在,是个不能忽视的事实;一个天生与中国文化无缘的外国人,未来也许可以避开任何中国的概念。而一个来自中国的人,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恐怕都无法避开。既然无法避开,就只能面对。既然必须面对,与其被动地受到冲击,不如主动地迎面而上。

在现阶段,迎接中国这个存在,必须从重新学习中国文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最佳方式是回中国。这使得你有机会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深度和方式、以特殊的视角和思维,来重新审视并适应这个处在迅猛的转型期中的社会。

在现阶段,回国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回国创业。如果把回国创业比作是搭乘一个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那么好的项目是买票的本钱,而中国文化则是获得一个好座位的前提。不同的座位上搭乘这趟车的滋味儿也会有所区别,享受的服务会有头等和经济仓之分。和中国打交道,懂得中国文化传统和习惯的重要性尽在无言中。西方人也同样懂得这个道理。在罗马,就要象罗马人那样走路。在中国,就要学会中国人身临无序中的那份心平气和。

不要嫌现在的中国乱。不乱,哪儿还有什么商机?不要怨中国办事难。不难,还有我们什么机会?不要叹息中国没有规则。没有规则本身,不就是第一条规则。

总而言之,既然在中国创业,也就必须重新接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接轨,就好比取得了通往新世纪的门票。

7、轻装的潇洒:泛泛而言,走上回国创业这条不归路之后,一旦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到很多很多,自己的潜力原来会是很大很大,在心理上会有一种轻松,一种解放。自己原来也可以安排自己的一切,无需唯上司而是从、事事看上司脸色,也不担心因小失误而丢饭碗、被解雇。回国创业,生存的压力也许更大,发展的需求也许更迫切,但一切都在于自己掌控之中,而无需听别人去指手画脚,尤其是无需去屈从外行领导的点经论道。加班加点,不再是被动的行为,不再会忿忿不平,不再是因为老板要求这么做;本质上,自己可以任意安排假期,虽然自己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再热衷于度假;本质上,自己也可以灵活的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虽然自己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再需要这种灵活性。与这样的潇洒相伴而来的,还有不可言喻的成就感。

8、获得财务自由的可能性:更早,更大。按照北美白领工薪阶层的常规做法,循规蹈矩地从月薪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各类投资,直至退休,财务方面的安排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路线图,尽管最终自由度也许并不大。这个路线图看似平稳、保险,但很多人忽略了几个前提,那就是所在的公司经营不会出现重大问题,不会出现重组、裁员,社会经济一直平稳发展,各项投资回报率达到预期的水平,等等。可是,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一体化,这个前提越来越成为问题。我八年前按照这些常规开始的各类互惠基金投资、退休基金投资等,经历了90年代末的经济调整,至今没有实质性的回报。倒是风险较大的股票投资一度带来过成倍的收益。

下海创业,风险更大,但获得高收益的机会也成倍的增长。没有股权交易的情形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好比是一棵会生钱的树,显然比银行利息和各种互惠基金会有更高的回报。如果有股权交易,有资本运作的成份,股票上市,股权流通,那么从最初投资算起,到数年后的收益可能就是几十倍、几百倍了。有人告诉过我另外一个计算的方法:一个实业,它的市场价值大体上可以按照这个实业当年的创利能力的十倍来计算。如果这个计算方法当真,那么,一个净利润为100万的企业,它的市场价值就有1000万。1000万的企业就值1个亿。依此类推。这样的一个公式当真的话,因为创业而损失的几年的薪水岂不也就不足挂齿了。

现在回国创业,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机会就又高出了许多,我们可能也就向财务自由的方向又迈出了一大步。虽然,到目前为止,这对我自己,也还只是一个美妙绝伦的白日梦。但是,回到中国,我的这个梦,却显得如此的真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