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食

明天就是冬至了,在我们那儿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所以呢,明天的菜就简单了,漫漫长夜,咱包饺子好过节。。。

今儿做的这样吃食是“麻食”,是一种类似于“猫耳朵”的面食,也是一种耳朵呦。国内南北好多地方都有。但好像只有陕西人给它起了一个怪怪的名字---麻食。

在陕西关中,吃麻食很普遍,但知道麻食来历的人就不多了。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写道:“秃秃麻失,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 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这可能是一句蒙古话,后人嫌麻烦,于是就只剩下“麻失(食)”这两个字了。又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 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一碗麻食,鲜汤、菜蔬、面食齐备,小火煨炖后,香味袭人。尤其那麻食,而“醒”到了,搓时劲用足了,煮出来状如猫耳,色泽晶亮,入口一咬,筋顽筋顽的,很 有嚼头。若值秋风萧瑟或窗外大雪纷飞,于屋中捧一老碗热气腾腾的麻食,撒一撮碧绿的香菜,再挑一筷子头红辣子油,也真够惬意,难怪,此物一直是民间老幼妇 孺都喜欢吃的东西,你若仔细听,那叫法都不一般,呼为“麻食子”,好像叫自家的孩子一样。

传统的麻食制作起来颇有讲究,先是把什么肉丁、豆腐丁、萝卜条、青菜、水发黄豆、水发木耳 煸炒到七八成熟时,加入肉汤或开水,烧开后下入搓好的一个个小麻食,慢火煨煮而成。那搓麻食也很有些讲究,不是把一个个小面丁搓卷即成,而是要给它印带上 花纹。农村人是巧妙地利用了草帽边上的花纹,搓出的麻食有一种很纯朴的农家气息。


先和好面,面要软一些(但又不能太软,否则搓不出型)。盖保鲜膜饧20分钟,把面团揉成长条状,揪小片儿在案板上搓成卷





就是这个样子





另一面的样子





先做一大盘





煮就简单了,先下葱花爆香,加热水,水沸后下麻食,在加调味料和自己喜欢的配菜,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麻食”就出锅了




走近看看,会不会很有食欲呢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心灵之约的评论:

呵呵,又来了位乡党MM,新年快乐哈^&^
心灵之约 发表评论于
好诱人,想起小时候的美味了。。。可惜做起来麻烦了点哈。。。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mm走西口的评论: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看名字就是乡党,乡党过节好哈~~~
mm走西口 发表评论于
麻食还有一个别名叫“刺耳子“(取谐音),小时经常吃,我怎么就没想起给我的孩子做家乡饭呢,谢谢老乡的提醒。
秋水篇 发表评论于
回复闲人Filiz的评论:

是啊,无论走得多远,思乡的梦总是做不完!!!
闲人Filiz 发表评论于
思念魂牵梦绕的麻食啊!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