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对誓言的遵守——君子风度的体现
对誓言的遵守——君子风度的体现
世事沧桑,深山幽静。细语人生,聊发自叹。惊鸿留痕,同享诸君。
《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是《左传》中的一篇,题目叫《郑伯克段于鄢》。是说郑武公娶了姜氏。这个姜氏应是大国齐国的大姓。可能相当于今天某些人所说的“洋妞”一类的女子。她生长子——后来就郑庄公。因为难产,“寤生”,姜氏受到惊吓,因此不喜欢他,而喜欢老二共叔段。不管“寤生”是何意,学究们可以继续吵下去,但它的意思是难产是一定的。贵族家的大小姐平时不运动,头胎很容易难产。在几十年前,在许多落后的国家的某些地区,就是在今天,在远离医院的地方,难产对母亲来说,那意味着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何况在两千几百年前。姜氏由此不喜欢这个婴儿,可以理解。所以把他名为“寤生”。
姜氏爱老二共叔段,想让老头把他封在“制”这个地方,据说那个地方是战略要地,好像是“虎牢关”一类的地区,武公不许,把他封在“京”这个地方。
待庄公即位后,共叔段在封国内大肆扩军,想发动军事政变,其母作内应开城门。他干的太露骨,许多人都知道他的意图。人家也在等待时机收拾他。
后来,终于有了合适的机会,庄公把他一下就收拾了。对待姜氏,庄公把她流放到“城颖”。
遂置姜氏于城颖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
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
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 我独无。” 颍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
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庄公对他老娘发誓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不久他就后悔了,那毕竟是他老娘,再说,他弟弟已被收拾了,威胁已消除了。可是他想起他当初发的誓,他就犹豫了。为何他犹豫了呢?很明显,在当时的社会中还有或残存的一种观念就是:君子应当遵守自己的誓言。否则,将会被笑话。当庄公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颖考叔时,他立即想出了个主意:若挖个隧洞到有水的地方,在那里相见,既没违背誓言(这实际是利用了汉语的表面意思,故意歪曲了本意),又达到了母子相见的目的。
最有趣的是,颖考叔为什么没说,这有什么担心的,什么誓言?让它见鬼去吧。而是想出这个变通的办法呢?原因只能是,他认为赤裸裸地违背誓言,将会付出名声上的代价,也就是说在当时的郑国,对誓言的遵守是一种君子行为,反之,则会被人耻笑。这说明古老的道德法则对当时的某些人还有一定的约束力。
请不要说郑国在国际之间的作为如何像个泼皮无赖,那是后来的事。
孔子曾说过,在被威胁下发的誓言,鬼神不听。那意味着,孔子认为正常情况下发的誓言还是要遵守的。
有人可能觉得有点滑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若人类的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和真实的存在没有任何关系,某人或某个权力机构的郑重承诺,在他本人和别的人看来,完全是一段无意义的声频的简单拼凑在一起。在听的时候,双方都没把那些话当作一回事。那样的社会就变得极其可怕了。什么人津津乐道的三国的什么人物的所为,其中大部分大概就是那个样子。
对那样的社会,我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是绝对不愿意生活在其中。
ilovenz 发表评论于
对于笔者说的三国里不断违背誓言的人是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