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脏病项堃逝世 (ZT)

突发心脏病项堃逝世“徐鹏飞”走了(组图)

项堃
/>/>/>/>/>


    项堃原来姓王,是位勤奋努力的山东好汉。他没有进过小学,靠自学竟成为中学生,还在全省师范会考中考了第一名。

    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他满腔义愤,写小说抗日,竟遭当局逮捕。在狱中他继续抗日,发表激烈议论。因抗日无罪,只得将他释放。

    项堃出狱后,就别乡离井,单独一身,去南京,他爱戏剧,也想在演戏中宣泄他的抗日爱国热情,就投考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老师曹禺的推荐下加入中国旅行剧团,主演过话剧《日出》、《雷雨》。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项堃加入武汉合唱团,作为合唱团的导演、演员,曾到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去宣传抗日,用歌声和舞蹈激发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直到1939年才回国。

    项堃一回到祖国怀抱,就投身于电影艺术,拍了《青年中国》和《火的洗礼》。因当时拍摄影片不多,他便转到话剧界,演出《天国春秋》、《愁城记》、《复活》、《风雪夜归人》等话剧,享誉剧坛。

    抗战胜利,项堃到上海,主演了《三人行》、《白山黑水血溅红》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演了《大地重光》、《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情长谊深》、《烈火中永生》等。他演正派,也演反派,都有性格特色。他有难能可贵的表演才华。(来源:《老上海电影明星》)

 

项堃的表演艺术道路项堃的表演艺术道路
 
    项堃是我国著名戏剧、电影演员。原名王象坤,191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德县。在他很小的时候,生母病逝了,继母的肆虐,使他成了实际上的孤儿。他没有读过小学,仅插班读过一年中学。十二岁那年,“北伐”的波澜席卷齐鲁大地,使他意外地获得了免费进入山东省初级师范读书的机会。凭着一股刻苦精神,他的学习成绩远远地超过了别人,在全省师范汇考中,曾名列前茅。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一些文艺作品,鲁迅、曹禺、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作品,都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在德县师范讲习所代课时,与进步学生有所接触,对当时社会黑暗腐败十分不满。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以笔代枪,在《济南日报》副刊《火花》上发表了自己生平第一篇小说《毕业即失业》。小说通过一个品学兼忧的青年学生,只因不会投机钻营,便不为社会所容,毕业不久即投水而死的故事,喊出了当时青年心里普遍的愤懑。这篇文章触犯了当局,被捕。从他宿舍里搜出的另两篇尚未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小说更加重了他的“罪过”。被捕期间,他因“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受到严刑拷打,多亏一位失散多年的穷哥哥四处借钱,才把他保了出来。为了避开特务的纠缠,1935年他离开故乡,改名项堃,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在“南京剧专”,曹禺主考并接收了他,后来又成为他的班主任。他主演的第一部戏叫《镀金》,这是一出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处境的喜剧。项堃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遭遇,显露了表演才华,人们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初登舞台的青年。

    “西安事变”不久,他主演了第二部话剧——反映罢工斗争的《争强》,成功地饰演了工人罗大为。进步师生们器重他刻苦好学,反动派也看中了他的才华。当时在校方供职的有名的文化特务张道藩找他谈话,想把他收罗在自己的羽翼之下。项堃不想演他写的戏,更不愿意去充当他们的文化爪牙。于是,他决心出走。1937 年春,在曹禺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他离开“剧专”,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

    在“中旅”,项堃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他参加主演过曹禺、阿英以及夏衍、田汉、阳翰笙的许多著名戏剧,成功地塑造了方达生、周萍等艺术形象。实践中,他的演技日渐提高。

    1938年初,他进入武汉合唱团,参加了一次对支援祖国抗战很有意义的南洋之行。出发前,他们与“政治部三厅”,取得了联系,并亲聆了郭沫若的指示。“合唱团”实际上成为以戏剧、音乐、宣讲为武器的南洋救亡宣传队。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他们受到热烈欢迎。侨胞们感谢他们带来《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更感谢他们带来《放下你的鞭子》、《东北之家》、《原野》、《前夜》、《中国万岁》这样充满爱国热忱的戏剧。项堃,作为该团戏剧股长,既是专职导演、主要演员,又是舞台监督,同时他还编写了暴露日寇血腥罪行的《人性》、表现华侨爱国抗日的《骨肉情》等短剧,把自己饱满的爱国热忱,奉献给侨居海外的父老乡亲。

    1939年冬,项堃取道云南,和一些爱国的华侨青年一道归国。

    回到重庆,项望应邀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开始了最初的银幕生活。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是在阳翰笙编剧的《青年中国》中扮演抗敌宣传队副队长,后来还在孙瑜编导的《火的洗礼》中扮演了兵工厂厂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项堃追随阳翰笙等人退出“中制”,并与白杨等一起主演了《茶花女》,筹备资金,组成并加入我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团体中华剧艺社。他先后与白杨、舒绣文、耿震等人一起主演了阳翰笙编剧的《天国春秋》,与吴茵等人合演了夏衍编剧的《愁城记》,与张瑞芳合演了《遥望》,与白杨合演了《茶花女》、《复活》。在当时,他饰演的魏莲生(《风雪夜归人》吴祖光编剧)、章式如(《大地回春》陈白尘编剧)、光绪皇帝(《清宫秘史》杨村彬导演)、阿尔芒(《茶花女》应云卫导演)、涅赫留道夫(《复活》陈鲤庭导演)等角色,是人们一致肯定的舞台形象,他成为享有盛誉的著名话剧演员。

    1942年的一天,他欣喜地发现一本来自延安的油印小册子——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书。尽管他多年来一直非常注意收集关于表演理论的书籍与资料,然而这样的论著,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本小册子象一把钥匙,开启了他探索表演理论的大门。

    重庆的七年,党对这个年轻上进的艺术人材十分关怀,周恩来同志对他有过亲切地教诲,这使项堃找到了前进的方向。1945年秋季,毛主席飞临重庆。谈判期间,由周恩来同志安排了毛主席与重庆各界爱国人士会见的宴会。项堃受到了邀请。这次会见,使他永生难忘。那张周恩来同志的请帖,他一直珍藏着,既使在十年浩劫中,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

    抗战胜利后,项堃重返影坛,在上海“中电”二厂、北平“中电”三厂担任演员。当时,他经济窘迫,没有住房,妻、子身患重病,寄宿在亲戚家。就在这种情况下,厂方以十两黄金为片酬,请他主演反动影片《天字第一号》和《寻梦记》,项堃都一一拒绝了,因为,他不愿意丧失一个追求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良心。此期间,他先后参加过《白山黑水血溅红》、《三人行》、《凤记》、《郎才女貌》、《满庭芳》等影片的拍摄。

    在全国解放的号角声里,项堃新的艺术生活开始了。他在华北革命大学学习后,即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演员工作。在人民电影事业中,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大地重光》(1950年)。影片《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和《三年》中的罗西城,便是建国初期他着意刻画的两个很有特色的银幕形象。

    张军长是《南征北战》中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饰演这个角色的最初阶段,项堃发现自己演得不象活生生的、立体的人,有明显的脸谱化倾向。于是,他在表演上努力进行探索。在农村现场,他打扫出一间烘烟叶的小土房,利用拍摄间隙深入地推敲人物,对每一个镜头的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都进行精心选择和充分准备。他人瘦了许多,银幕上的形象却丰满了。

    在《三年》中,为了塑造好不法资本家罗西城的形象,项堃深入到工人中了解不法资本家的表现,化装成服务员与资本家接触,从中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努力挖掘人物在仁爱、文明掩盖下的剥削阶级本质。

    随后,项堃又在《湖上的斗争》中饰民兵中队长石春来,在《情长谊深》中饰演细菌学家黄蔚文。

    在反右斗争中,项堃被错划为右派,被迫在一个时期内中断了银幕形象创作。

    1963年,项堃结束了在山东电影厂担任剧务、在“山东艺专”担任教员的生活,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继续担任演员。这一时期,项堃承担了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任务。他觉得:塑造不同性格的艺术典型,是演员的大职;演好反面典型,同样可以服务于人民。不久,他在银幕上又创造出两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停战以后》中的李国卿、《烈火中永生》中的徐鹏飞。

    李国卿、徐鹏飞与《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一样,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有反动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在表演时,项堃不去单纯地追求形似,而是着力于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和他们的丑恶灵魂。为此,他首先分析李国卿、徐鹏飞的本质及其不同的个性。李国卿与张军长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近,当时,蒋介石有美国撑腰,有八百万军队,叫嚣六个月消灭共产党。他们都相信这一点。然而,李国卿没有军权,他没有张军长那种因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产生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自我感觉。他充当美蒋的政治娼妓,具有更大的依附性,只能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看美国主子的脸色,在谈判桌上与我军讨价还价。徐鹏飞虽然与他们有共同的反动本质,但他所处的时代已是蒋家王朝覆灭的前夜,同时,他出身于行动特务,是靠捕人、杀人起家的嗜血凶徒,他没有过多的财产瞻顾,只靠孤注一掷来决定日后的地位,因此,残暴、凶狠、变态心理便构成了他的个性。

    完成对人物的认识后,项堃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感情,并且准确地把握演员自我与角色自我的辩证关系,把人物体现出来。他说过:“塑造人物,从内到外,从外到内部可以,但我强调先找人物的内心活动,因为内因是根据。”他认为有感情的动作是体验的最集中体现,动作是激发感情的火种。他为李国卿设计的很多细部动作,有力地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讲究仪表,头发亮亮的不象军人,象一个带女人气的特务;他那把小纸扇不离手,动不动就给美国人扇两下,说话时用扇子掩着嘴,唯恐唾沫星子溅了主子;在谈判桌上,他软磨硬泡搞小动作;联合调查时,群众起来作证,他拿小手帕扇着风,假装听不见;“庆功”宴中,他得意地不断用手帕抹嘴,装出一副温文尔雅的派头。这些从人物的性格出发精心设计出来的动作环,联起来成为人物的动作链条。项堃常常一遍遍地默练它们,把它们当成火种,点燃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角色进入真喜、真怒、真哀、真乐的境地,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李国卿的本质。同样,项堃在处理徐鹏飞这一人物时,突出地表现他凶残、垂死挣扎、色厉内荏的个性。例如徐在逃跑前去见许云峰的一场戏里:他带着自己也难以琢磨的复杂心理走到许的面前,说:“许先生,你们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你却看不到自己的胜利,这多么遗憾?……此时此地不知许先生做何感想呵?哈哈哈……”说话的语气,人物的神情,尤其是后面的一声长笑,包含着十分复杂、细微的感情,其中有仇恨的发泄,有未日来临的恐惧和绝望,更有无可奈何的歇斯底里。项堃的成功表演,使徐鹏飞的本质得以充分揭示,人们从这个反面典型身上引起了警惕,受到一次形象的阶级教育。

    “十年动乱”后,饱受磨难的项堃重新焕发了青春。他的错划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纠正。从1977年以来,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艺术家连续在《山花》、《青春似火》、《蒙根花》、《大河奔流》、《玉色蝴蝶》、《山城雪〉、《婚礼》、《钟声》、《潜网》、《海囚》、《佩剑将军》等十余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形成了他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时期,其中,在《海囚》中潘汝非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显现出项堃驾驭角色的艺术功力。潘汝非是洋行买办,厦门大族——潘姓的族长,并与官府有着微妙的勾联,他依仗封建政权和族权蒙骗百姓,鱼肉乡里,出卖民族利益,参与贩卖华工的罪恶勾当,是一个披着伪善面纱的封建势力的走狗和帝国主义的奴才。项堃在准确地理解角色的基础上,用细腻丰富而层次分明的表演,充分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丑恶本质。如潘汝非在英国领事馆与洋人洽谈贩卖华工的肮脏交易时,项堃没有简单化地图解角色的奴性。潘汝非先是若无其事地假做推委,以希抬高筹码,多捞一把,同时又仔细察看洋人的脸色,当领事点到杨买办的死因对他加以威胁时,他嘴上虽在矢口抵赖,可神情却早已松软下来;到洋人同意加价后,他立即满口允诺下来。这一推、一赖、一诺,揭示了人物的贪婪、狡诈和十足的无赖气和奴才气。而在潘氏会盟一场中,潘汝非却完全是另一副面目:他道貌岸然、煞有介事,全无在洋人面前的神态。此处,演员拆柬、歃血、饮酒的动作比较大;台词激昂慷慨,语气顿挫分明,节奏对比强烈,很有一番族尊的气势。无疑,项堃塑造的潘汝非形象,为他的反面人物形象塑造增添了新的光彩,积累了新的经验。

    1982年,项堃又在《佩剑将军》中饰演了严军。这部影片以著名的淮海战役为背景,通过了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贺坚、严军率部起义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我地下党员的坚定意志和高尚情操。项堃以比较准确的人物感觉、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进行了人物的心理刻画,较好地揭示了这位绰号“凶神”的地下工作人员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演得颇具光彩。同年,他还参加影片《垂帘听政》的拍摄。

    现在,六十七岁高龄的项堃迎来了自己银幕形象创作的旺盛时期。他以充沛的精力、高昂的热情承担了繁忙的拍摄任务。同时,他还抓紧时间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努力探索各国、各家、各派的表演艺术理论,并到艺术院校讲授表演课。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进发出激情和力量,使他终日辛劳而倍觉欣慰。(来源:《中国电影家列传》霍凤仁)

 

项堃简介项堃简介

项堃(1915—),原名王象坤,原籍山东德州,1915年出生于河北吴桥。

1935年由于发表了两篇抨击时事的小说遭到当局迫害,遂于1936年改名为项堃,离开故乡,考入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学习。求学期间他受到曹禺老师的悉心指点,主演了话剧《镀金》、《争强》受到好评。

1937年他加入中国旅行剧团,经受了更多的实践锻炼。

1938年任武汉合唱团戏剧股股长、导演、演员,曾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演出抗日戏剧。

1940年,到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了《青年中国》、《火的洗礼》等影片,开始了他的银幕生涯。

1941年后在中华剧艺社演员演出了《茶花女》、《天国春秋》、《风雪夜归人》、《愁城记》、《复活》等话剧,成为一名享有盛誉的话剧演员。

1945年,在中电二厂、三厂任演员,参加拍摄《白山黑水血溅红》、《三人行》等影片。

1950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影片《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三年》、《情长谊深》等影片中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到山东电影制片厂任剧务、新闻纪录片解说员。1961年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话剧科主任。

1964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火烧圆明园》等影片。

1988年任广播电影电视部电视中心顾问。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来源:电影人档案网)


主要作品:

《青年中国》

《更凤记》

《白山黑水血溅红》

《三年》

《火的洗礼》

《三人行》

《并非一个人的故事》

《婚礼》

《郎才女貌》

《满庭芳》

《湖上的斗争》

《钟声》

《大地重光》

《佩剑将军》

《烈火中永生》

《潜网》

《翠岗红旗》

《玉色蝴蝶》

《生活的颤音》

《海囚》

《南征北战》

《垂帘听政》

《火烧圆明园》

《山花》

《情长谊深》

《青春似火》

《奇迹的再现》

《山城雪》

《停战以后》

《大河奔流》

《上饶集中营》

《孽根花》


(责任编辑:杨潇潇)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5-02/17/content_2587690.htm
 
把酒话桑麻 发表评论于
愿他走好。他的张军长形象深入人心。

老一辈演员已经在陆陆续续的离开我们,但他们在银幕上扮演的人物形象将永驻人世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