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时候,朋友和朋友都是敌人,而敌人与敌人,全都相亲相爱、情比金坚。
六月是一场漫长而神秘的离别,没有谁看见,没有谁见证,连芦苇丛边悄立小憩的鸥鹭,也没有被江水的低声啜泣所惊醒。你踏着凌波微步,渐行渐远,步法曼妙无比,可终究成了一朵淡淡流云的浅浅背影。我极目远望,直到目力逮不住碧空长天的孤帆远影,而心底的忧伤,却早已沿江迷漫开去,追着你,赶了一程又一程。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江对面的芙蕖开成了一片。我听见水妖的歌声,柔媚动人,随江风拂过芬香花雨: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歌声最早是从周邦彦那儿传出来的,调寄《苏幕遮》。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任过各种官职,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提举大晟府。大晟府是宋徽宗赵佶创制的音乐机构。宋徽宗无暇无能理会边境军务,却在音乐方面下足了功夫,他任用一批词人来审音定乐,“锐意制作,以文饰太平”。“大晟词人”中,周邦彦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自度曲”,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启了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风。美成词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特别讲究平仄格律而忽视内容,故王国维说他“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但他这首《苏幕遮》却历来为人称誉。
周久居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难免思乡情炽。词中写的是雨后新晴的夏日晨景,念的却是梦里故乡。其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以描摹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连王国维也不由赞叹道:“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然后词人更顺理成章地由眼前的荷花想到了故园的荷花,不过,思归之情似乎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片刻的满足,于是乡愁便藉由一枕芙蓉梦溢出纸外。后人陈延焯从此词中读出周邦彦“胸襟恬淡”(《云韶集》),确是相知之论。
说到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我倒想起一个另类典故。人们常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孩子的娇颜之美,那么男子长得俊呢?唐朝有谄媚之臣奉承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说:“六郎(昌宗)面似莲花”。旁边有“两脚狐”之称的内史杨再思大叫:“胡说!”众人皆惊,想不到此人竟如此大胆。岂料杨再思神闲气定,抖了个“包袱”:“应该说莲花似六郎!”
当然,对周邦彦来说,莲花绝不是什么六郎,而是一种惆怅乡关之思。而他本人,倒也有一个流传极广的另类故事,讲的是他竟敢跟皇帝抢女人,结果遭贬。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汴京名妓李师师。李师师也是个集大成者,皇帝、侠客、文人,都跟她走得近。皇帝当然是宋徽宗,侠客是水泊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文人则是晏几道、秦少游、周邦彦等相与酬唱的风流才子。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机去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回头周邦彦酸溜溜地填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还不怕死地把他偷听到的徽宗和师师的情话全记在了词中。徽宗得知后,找个借口就把周邦彦贬出了京城。这则小道消息是从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中看来的,但不知信得信不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远道绵绵迢迢,送别的水岸兰蕙芳芷,香飘满路。
如今你也要归去江南,我无物赠别,且为你涉江采莲,“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缝一袭初夏的征袍,把殷殷祝福密密缝入,从此故乡在你前方,我在你身后。不必回望,古往今来的一应典故,我都已一一交付,时间地点也都一再注明。无需求证,径可别去。长亭骊歌唱罢,明日相望于天涯。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吗?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不会“执手相看泪眼”,不会“无语凝噎”,我们只是互道珍重,并悄声低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