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紧锣密鼓 1
———————————————————————————————————————
四通故事(07)刘海平
刘子明、印甫盛(1984年,北京)
那时候,科学院已经有人出来自己办企业,物理所的陈春先,1980年就迈出了科技人员办企业的第一步。到1983年,京海、科海也已初露头角。所以,我劝老沈出来自己干,并非空穴来风。
但我本人,当时并没有自己出来干的打算。我正处在人生、事业的得意处:一场本来由海归名角主唱的大戏,我在关键时刻顶了上去,把这场大戏唱了下来,不仅救了场,还赢得了满堂彩,还得了奖,还得到了出国进修的机会。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我的前程,仿佛一片锦绣。但我知道,我所有的得意,都离不开老沈在最初关键时刻的力挺。他把我送上了得意的峰顶,自己却滑到了失意的谷底。
做人不能不仗义,老沈的忙,我一定要帮!
和老沈在燕京见面的时候,我正在准备参加第二次EPT考试。经过在科学院研究生院的GESLC(成人英语中心)一个学期的强化训练,我的听、写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二次EPT考了104分(满分120分,其中写作20分),高空过关了。我除了联系海外的学校,相对空闲了许多。
就在这当口,老印介绍我认识了刘海平。
初见海平,是在印甫盛家里,时间是1984年3月7日。
老印给我介绍了几位新面孔,其中有一位就是刘海平,清华计算机系的学弟,当时在北京计算机三厂工作。一看就知道是军队干部子弟。是大一号的杨立中,只是更壮、更黑、更高。黑铁塔似的一条好汉。另外两位是吴本寻、王晓霞夫妇,他们和印甫盛、刘菊芬夫妇是北方交大的同事,刘海平和老印好像也是第一次见面。当时已经下决心扔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办公司的,主要是海平。其他的人,都是帮忙或玩票。
印甫盛在清华做学生的时候,曾经是胡锦涛的领导,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他能力极强,在当时计算机界,也是大腕级人物。老印一向霸气凌人,说话从来不假辞色,对初次见面的海平,也毫不客气:“办公司?凭你们?不行!”
“这种事情,我也不行。”老印缓和了语气。“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个人,”他指了指我,“他比我行。”我让老印吹捧得有些不知所措。
我说明了自己当时的处境,预计大约在9月份左右要去美国,在这之前,会比较有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为大家跑跑腿。
我说,有一位极能干的朋友,叫沈国钧,会有兴趣和大家一起干。
五天以后,1984年3月12日,在东总布胡同李玉父母家,我安排沈国钧和老印、海平见了面。
老沈和海平第一次见面,就擦出了思想的火花。在公司所有权问题上,海平的想法很超前,认为要明确创办人的份额。老沈认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不现实,还是要打集体的旗号,这样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老印和我都倾向支持老沈的看法。
也许,真理从来都是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听了海平的意见,公司发展的难度也许会大些,但就不会有后来给四通人带来无穷烦恼的产权问题。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