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审不审议4万亿由谁说了算?

吾生也有牙,而雉也无牙,以有牙碎无牙,耶~!但是要记得刷牙,否则会有蛀牙,蛀牙导致无牙,无牙则置身碎于有牙之险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09-3-4 2:33:00
来源:http://www.ynxxb.com/content/2009-3/4/N88056776242.aspx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日前表示,两会不审议4万亿。贺铿先生的理由是,4万亿投资是政府的权限范围,认为“要改变政府预算肯定需要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但无论是去年的1000亿元、今年初启动的1300亿元,还是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我们觉得都是政府为了尽快刺激经济增长,在自己权限内所做的安排,并没有改变总的预算,这是无可非议的。今年全国人大将表决发多少国债、财政赤字是多少、有什么安排,但不会讨论1300多亿元到4万亿元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发改委和财政部是怎么说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3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万亿资金去向信息完全公开,欢迎公众随时向国家发改委查询。之所以有部分无法公开,因为“今年(2009)的投资安排需要在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公布;4万亿元计划中包含的2010年年度的投资安排现在尚未确定,因此无法公开”。可资佐证的是,财政部拒绝公开4万亿投资详情的给严义明律师的书面回复中(2009年第1号信息公开回执),陈列的理由是“中央预算、决算草案需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查和批准。在批准前不宜对外公开”。

  可见,财政部和发改委认为4万亿必须经过人大审议和批准,而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却认为属政府事务,人大无需插手——双方如此君子相谦,民众难免一头雾水,审不审4万亿,人大和行政部门到底谁说了算?

  让我们看看法律是怎么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人大有审议权、监督权、否决权,即便发生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根据预算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也必须经过人大的审查和批准。有人说,发生2008年金融海啸的特殊情况,如果通过人大程序,必然延误拯救经济的良机,事急从权,不得不然。

  任何理由都不能为法律失范辩解,人大有事后补救措施加以弥补,如果政府向人大递交相关报告,人大可以召开临时会议表决,或者以事后追溯的形式认可或者否决预算更改,为程序正义加上最后一道锁。

  有一种情况政府可以自由处置,按照预算法第三十二条至三十四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4万亿的数额即使分成两年,每年2万亿,接近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21.78亿元人民币的39%,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不是预备费可以涵盖的。如果4万亿中包含银行信贷,则由银行控制风险;如果包含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则由地方人大审议监督,人大不可能、也不可以缺位。

  2009年9500亿元的国债发行也与积极财政政策相关,贺铿先生人大审国债和财政赤字却不审4万亿的说法,从逻辑上就犯了大错,如果不审4万亿具体项目,那么审国债与财政赤字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印证中国的财力可以承受?

  虽然政府为应对经济紧缩出台了一系列自律措施,但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形成制度性的公共财政审议、监督体制,非人大莫属,事实上,近些年屡屡爆出的豪华形象工程,人大缺位难辞其咎。

  目前政府预算权极大,包括预算编制权、审查批准权、执行与调整权、决策和审计权,人大善用审议监督权是建立公共财政、民主财政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人大财经委下面构建以专业人员为主体的预算审核专门委员会或机构,具体负责预算的检查与评估,对政府的预决算形成“专业化牵制”,方能缩小政府“行政主动权”。

  两会代表要求预决算审议专业化、科学化呼声正高,据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发言人赵启正透露,本届全国政协会议已经收到的提案中,4万亿投资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面临金融危机巨大压力的企业和个人辛苦纳税,人大政协正该为纳税人做主,与政府形成合力用好每一分钱,而不应抛弃建立公共财政的希望与纳税人寄托于代言者的权利,否则如何面对纳税人的质疑?□叶檀(资深财经评论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