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 John Dewey)教育哲学新探(续三)
六 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
生命现实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大家熟知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指个体生命的社会意义的一种评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里不打算就其社会意义深入展开讨论。人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现象之一,前边所述的经验和思维就是人这种生命现象对于生命过程的经历、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刺激的感受,由此产生各种生理反应以及心理、意识和精神活动,进而产生从最简单的到极为复杂的各种行动,所有这一切的起始点、触发点和驱动力是什么?就是兴趣。
什么是兴趣的基本含义?杜威在本书中这样解释,“ (1)兴趣(爱好、关心、动机等)表示个人的选择态度,个人对某对象所持的态度——对所遇见事物的态度。但个人的态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对某种情境里正在发生的某事的反映,而且是其情境中的一因素。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自忘其身于某种对象里面。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看兴趣可以估量其推进某种工作的积极性。(2)兴趣在英文(interest)字里指“居间的事物”——即把两个有距离的东西联络起来的事物。兴趣与生长是一种过程,兴趣有开始的阶段和完成的阶段,中间阶段需要意志、努力。”
笔者认为这里有必要多谈几句,杜威关于兴趣 interest的理解和比喻是一个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观点。英语单词“兴趣”——interest可以看作是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inter是一个有明显通用含义的词根,意指在什么事物之间,最常见也是最热门的类似单词如“互联网”就是Inter-net,即指网络之间的互联。另一部分是est,也是一个很常见的词根,其含义有多种这里就不赘述了。同时这个词最常见也是被应用得更广泛的又是利益、利润的意思,众所周知这是现代商业社会竞相追逐以至疯狂追逐的东西。从表面上看,兴趣和利益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很有意思的是这同一个单词两类含义的变化却正好可以说明一种过程,其可能是原本的含义和肤浅化的含义正好形成明显的对照。资本主义社会个性的觉醒和发展从最初兴趣(interest)的引导开始,继而经过努力兴趣得到物质利益的回报,继而开始追逐越来越表面化肤浅化的商业利润(interest),继而这种追逐越来越疯狂直到形成某个局部某种形式的完全垄断。这个过程正好是人类社会某个概念的诞生、发展继而出现概念及行为的异化甚至导致人的异化,显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一个生动的实例。
本文这里主要关心的还是兴趣在教育中的意义。笔者认为从现实生活和教育(生长)——生活的有序更新的角度来看,兴趣正是或应该被看作是任何生命个体最重要的特性,是表示生命充满活力最重要的特性,也是教育——成长、生长、生活的有序更新得以发生的触发点和原始动力。人作为生命个体“活”在地球这个自然环境中,感受这个世界(感受什么?如何感受?)、经历生命不断成长、更新的过程、与地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大脑和意识对自身、对社会和自然界不断扩展的探索和认知,而兴趣正是所有这些的起始点。但是兴趣又恰恰是生命体与其他特性比较而言更敏感更脆弱的特性。由于它是生命活动几乎所有一切的起始点,兴趣被压抑、被摧残实际上就是生命被压抑、被摧残。被以任何借口限制或剥夺了兴趣便会造成尽管生命仍然存在但是已经失去了生命的原始“意义”,也就失去了成长的触发点和原始动力。实际生活中几乎每日每时都在发生兴趣的滋生、发展、延续、实现等等生动实例,也无时不在发生兴趣的泯灭、消失。非常遗憾的是,这种生命的状态——感受不到兴趣即生命意义的状态却是如今无数中国家庭和学校中成百万上千万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状态!儿童、少年、青年是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生长期,也是兴趣表现最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呈现出几乎无限的成长可能性,但同时也正是最容易遭受压抑也是最敏感最脆弱的时期。而好的教育对于个体来说就是在深刻认识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基础上,在生命的成长、生活的有序更新中有效地养育、发现、培养、引导、鼓励一切生命活动的起始点触发点和有目的行动持久的动力——兴趣。
2009/3/11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