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湮斗胆说诗歌 二说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于诗歌的理解,没有定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诗无达诂”,语
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在艺术鉴赏中,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加上读诗歌的人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政治 观点不同;知识高低不同;品德修养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审美标准和美感趣味不同等;对那 些“无画处”和那些“可言可不言”、“可解不可解”的朦胧形象和意境就各有体会。
     为什么“诗”会“无达诂 ”呢?为什么我们解读诗歌会出现多元化的理解呢?依紫湮浅见:
一是诗歌的朦胧诗歌的美的特点,使得读诗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正如一说我们已经提到的,诗歌是一幅主观情志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神形合一的、情景交融的、能给人以立体感的艺术 图画。而这些图画,有的并未画满,还留有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去描绘其中未出现的妙景,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有的写得含蓄朦胧,若水月镜花欲露还藏,“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其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燮叶诗原),呈现出冥冥恍惚 之境界,留给读诗歌的人以思索的余地,去发挥想象,,。甚至有的体会还超越了诗本身应有的高度和深度,这便使“诗”出现了“无达诂”的现象。
      如《诗经 ·秦风》中的《蒹葭》篇就突出地显示了这一美学特征。诗的意境十分朦胧,诗中的
抒情主 人公是男是女不明白,“伊人”若隐若现,亦不知其或男或女,而且“伊人”所居之地神秘
莫测,似是一个人迹难到的地方。全篇的复杂感情信息,所以朱熹也说“不知其何指”(诗集传)
,因而这首诗给读《诗经》的人留下了更多的思维活动余地。
     我们古代的许多艺术家、理论家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民族方式来欣赏诗歌,来理解“诗无达诂”的理论真谛的。如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苏轼盛赞道:“采菊而见山,境与心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题陶渊明饮酒诗后》)所谓“境与心会”,就是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正与陶公纯静超脱的心境相融,自然与诗人的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这种“境与心会”的感触微妙复杂难以言传,连诗人自己也一时说不清,所以他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而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片艺术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发挥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饮酒》诗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妙用。
      但是有人不这样看,他们硬作精确“达诂”之解。如“悠然见南山”,《文选》“见”作“望”。“南山”,丁福保确诂为庐山。依此之见,改为“悠然望庐山”,虽然“因人论世”,精确“达诂”,但却大煞风景,诗味全无。在诗歌的阅读欣赏活动中,一是表面“达诂”,实是“访”而不“达”;一是不“诂”不“达”,用心领会,却符合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具有无穷的创造性,因而实是更高级的“达诂”。两相比较,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
二是读诗歌的人,不明诗人创作这首诗歌时候的真正意图,使得读诗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宋人沈作哲在《寓简》中说:“诗之作也,其寓意深远后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因诗序而 知
耳。”可见诗序有助于后之读者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探求诗中深远的寓意。《诗经》每篇前序,叫
《毛诗序》,但此序并非出于诗作者本人之手,而是后人根据儒家诗教,比附经 传史籍,穿凿附会地
写出来的,大多谬解了诗歌主题,不符合诗人创作意图,所以《诗经》的诗篇虽有序,仍然存在“无
达诂”的现象。
     拿《关雎》来说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择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认为是为了歌 颂男女间的恋爱而作,因而诗中表达的是“君子”如
何追求、思念“淑女”,如何亲近“淑女”,如何使“淑女”喜乐的情景。
     诗歌大意:在河心的小洲上,雎鸠在关关地一唱一和,仿佛在说着绵绵不断的情思。而那个与我
初次相遇在这里的那个美丽的姑娘,你在哪里呢?那天,你在忙着采荇菜,那一左一右仿佛舞蹈般的
动作和你那窈窕的身姿 在我眼前总也挥不去,我食不甘,夜无眠。我怎样才能和你在一起呢?……
     有人认为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每一个人在年少时都会有色彩斑斓的理想,或者是学业的成就,
或者是经邦济世,或者是一段美好的姻缘。这个理想可能会在不期然之间闯入你的脑海,让你“寐寤
求之”、“寐寤思服”。
     也有很多传统的诗学却认为认为诗人是为了歌颂“后妃之德”而作,诗中说的是“后妃性行和谐
,贞专化下 ,寤寐求贤,供奉职事”。
     还有的则认为是为了祝贺新婚而作,因而把首段理解为人们的祝颂,末段理解为迎娶时的热闹场
面。
     后代的诗歌多如浩荡的海洋,但有序者却寥寥无几。而读诗者由于各自的思想观点不同,所处的
时代不同,对诗歌的理解也就不同啦。
     其实无论如何这样在当初,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本意已经不重要了
      这一点在中国古文论中也有很丰富的论述。这也就是法国诗人瓦勒利所说的“诗中章句并无正
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
不悖”(转引自钱钟书也是集)
     
     综上所述“诗无达诂”实在是一个很有理由的说法。于此可见,“诗无达诂”的说法,貌似荒谬,实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它是文学事实的结晶,理论上有一定的科学根据。所以说:好的诗歌不是由作者独自完成的,读者的参与才使得作品得以完成。只有读者的参与,一件作品才是完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想说 :
   
      写诗歌需要音节停顿、运用意象、抒情的、语言的变异创新、虚拟的运用等。这需要一定的
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没有这些方面的积累,便会感到对诗歌无从着手。
      每个人自己要清楚,那就是你离开诗歌有多远。比如对于我来说,读写诗歌是一种爱好。诗歌读多了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才能,诗歌中那些美丽的句子,词语就会,不知不觉的留在了你的心里。如果拒绝诗歌,是永远也不会习得诗歌的。
      诗歌并不是完全可以解释,可以理解的,如上所述,不同的人,可以从一首诗歌里读到适合自
己的不同的内容。这就是文本的独立意义。当然对没有习得诗歌的人来说,这样的理由很容易成为一
个借口。
      另外还有很多人都喜欢从“懂得”的角度来分析诗歌。 但这个“懂得”因为范围太狭窄,都只局限于内容,对诗歌的表达的毫无了目的境意的内容,就看不懂了。而诗歌的表达,范围是开阔的,如上所述,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可以概括进去。
      诗歌比较接近最纯粹的精神根源!

 
 
后记:
    紫湮斗胆只是在咱们混混群里假装 “文化人” 各位真正的 文化人 就见怪别怪吧~ 赞同的捧个场 ,不赞同的莫入!
    同时欢迎真正的诗人朋友来咱混混帮讲座诗词歌赋,别叫小女子我长时间献丑~给人笑话哈
 

海上云 发表评论于
写得好,赞一个!
福田 发表评论于
你写的挺好的。谢谢分享。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