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岁的长寿将军罗结
在南北朝时代,北魏有位大将军,名叫罗结。他享年120岁。据史载,他是中国军事史上罕见的长寿将军。
罗结出生于晋及十六国的代国(今山西省北部),107岁那年,太武帝命他为兵马大元帅。此时,罗结尽管已过“期颐”之年龄,但仍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思路敏捷,精神不衰。
太武帝见罗结身体如此之好,颇为惊奇,很想知道内中的奥妙。有一天,太武帝早朝结束后,特地请罗结留下,两人对酌畅谈。太武帝问:“大将军年岁几何?”罗结回答:“末将今年107岁。”“安都镇大将罗斤是卿何人?”答曰:“乃末将长子,刚过80岁生日。”“安东将军罗伊利,是大将军第几个儿子?”答曰:“ 罗伊利是末将的孙子,已到‘花甲之年’了。”太武帝听后,大为惊讶,感慨道:“大将军之家,乃是将门之家,又是高寿之家。可庆可贺!朕想知道,大将军的长寿秘诀。”罗结笑笑说:“不过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太武帝欣喜地说:“大将军所言极是,世上许多美事,人们顺其自然,即不欲而得;相反,如果人们过分地追求它,反而得不到手。”罗结双手合掌叫好道:“陛下英明!您用‘顺其自然’四个字,概括了一个大道理。末将多年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息有时,清心寡欲,少说多做,无忧无虑……这大概就是陛下说的‘顺其自然’之意吧!”
接着,罗结又讲述了他如何“顺其自然”的若干事例。在讲到饮食时,罗结说:末将饮食从不挑剔,五谷杂粮,瓜果梨桃,粗茶淡饭,无所不吃,更喜猎物、野菜和野果。末将还常常以醋代酒。当然,爱吃的食物,从不多吃,更不曾过量。说到起居,罗结说:“末将起居,总是未雨绸缪,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也从不睡懒觉。 ”又说:“末将从少年起就喜锻炼体魄,百年来总是持之以恒,操练不辍。”说到这里,罗结微微一笑:“还有一件,难于启齿。”太武帝爽快地说:“大将军有话尽讲,朕定会替卿保密。”
罗结说:“末将从不曾迷恋女色,许多好心朋友,给我介绍美女小妾,都被末将一一拒绝。我与夫人亲密无间,但房事从不放纵。”太武帝哈哈大笑:“朕不如卿,朕不如卿也。”
罗结110岁时辞官归乡,住在朝廷为其修建的罗侯城中。其间,朝中臣吏登门请教“长寿经”者不断,直到罗结120岁无病而终。
“顺其自然”方为上乘养生
北魏大将军罗结,享年120岁,这在现今社会看来也属罕见,长寿的“秘诀”何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顺其自然”养生法。
一、要树立正确的养生概念
人体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养生之道只有顺其自然,才会有利于健康。特别是人进入老年之后,生理、心理、体质、性格、脾气、兴趣、言行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惟有适应这些变化,不逆自然而动,才不会有损于健康。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味,寝处不安。”他告诫子孙要充分认识这些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不可错误地认为“大人老来恶性不可恣谏”而埋怨他,应该根据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而顺其自然,“与宜常预慎之”,“不得令其意负不快”而影响健康。因为“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这就要求子孙们必须善于适应和调节老人的感情变化,“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以便顺其自然,保持平和的心态。孙思邈的这种养生观,是根据他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来的,也是孙思邈长寿的宝贵经验。
另外在《内经》篇中也指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从理论上说明了顺应时令调养生息的重要性。这种顺应,不应是被动的顺从,而应是主动的因势利导,调摄养生。春夏为阳,阳生而盛,人应顺应阳盛的自然特点来调摄精神形体,即所谓“春夏养阳”。秋冬为阴,阴生而盛,此时人应顺应阴盛的自然特点来调摄精神形体,即所谓“秋冬养阴”。具体说来,春天是气候温暖的季节,阳气初生,万物经过“冬眠”又开始生发成长并活泼兴旺,夏天是气候炎热的季节,阳气旺盛,万物繁茂,故人于春夏阳盛之时应晚睡早起,动多于静,保持形体装束的宽松状态和轻松旷达、无忧无虑、心情愉悦的精神状态,以使人体之气适应阳气生长的时序变化而升发成长;秋季是天地之气由升转降的清肃收敛的季节,宜早睡早起,安神宁心,以顺应秋天的清降之气;冬季是天气寒冷而万物蛰藏的季节,宜早睡晚起,以使神气内守,而不致使阳气受到扰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息息相关,顺应四时调援精神可影响内脏节律使之与外界节律协调而保持健康的状态。如违反了正常的时间节律,将使人体的适应能力减弱,出现不同的时令性疾病。
二、古人朴素的养生道理
其实,探究起我国古老的养生学来,我倒认为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三、养生中的精神层面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
“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健康的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即全面的健康概念。全面正确理解精神卫生,不仅包括健康个性特征的培养,而且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名人顺其自然的养生观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养生也是如此。对待他人养生的经验应悟其妙处,而不要简单模仿。每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反应。例如体内缺水,客观反应是口渴。在这方面,儿童是我们成年人的榜样。儿童喜欢在土地上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农村的孩子生病少,是接触大自然多的缘故。现代城市大多数家庭住水泥楼房,人容易躁。儿童都喜欢在草地上翻滚,是去躁本能的反应,是回归自然。但这种行为却又被家长们主观上的一个“脏”字给限制了。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于你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观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风雨雷电、冰霜雹雾的变化,体悟客观世界对自身的影响,了解自然的玄机,修炼之人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
报载,记者曾问及一老人的长寿秘诀。老人答曰:“一是吸烟,二是喝酒,三不锻炼身体。”老人的言外之意,即是一切顺其自然,不刻意研究养生之道,一切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因而能够精神饱满,颐养天年。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说:“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顺乎自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内经》所云上古之人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关键在于“法和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
人的寿命长短固然取决于遗传基因,但与后天的保健保养之关系又尤为密切。如果先天条件好,自身又注重保养,则能益寿延年,如先天条件虽好,后天却不断违反生命的自然规律,则难登寿域。
有人刚刚年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肥肉不敢吃,蛋黄不敢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这种心态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真正的饮食养生是以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为基础的,只要脾胃功能正常,适当注意就行。若思而不食,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均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营养不良,气血亏乏,本元渐衰,抵抗力下降,久之易罹患多种疾病,欲图养生反而伤了身体。
医圣李时珍说过:“酒,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酒能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适量饮酒能够增强食欲,增进体质,软化血管,对老人和心血管病患者来说,适量饮酒并非不可,应顺其自然,只是要注意不可过量。
学界泰斗季羡林在90华诞总结长寿之术时说:“养生无术是有术,一切顺其自然为佳。”
一代药王孙思邈在谈到养生时,特别强调了房事与养生的关系,他在《房中补益》中指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病之交,损一而当百也。”意即是说,男女结合乃天然之本性,不可抑制,如果强行抑制情欲,就会违反生理常态,使人的生理和精神俱受损害。因此,正常的性生活是必要的,审慎安排,适中为度,对人的健康长寿是有益的。
晚清重臣曾国藩就极其重视自然调养,增强自身免疫力,反对用药妄施攻治的诊疗观。曾国藩自小受祖父“不信医”训诫的影响,反对身体不适,动辄用丹药治疗。他说:“窃谓治身当以不药二字为药。”这大概是因为当时医疗条件太差,人们对庸医误人戒惧甚深的一种心理反映。他在寄给儿子的信中说:“尔虽体弱多病,然只宜清净调养,不可妄施攻治。庄生云:‘闻在宥天下,不闻恰天下也’,东坡取此二语,以为养生之法。尔熟于小学,试取‘在宥’二字之训诂体味一番,则知庄苏皆有顺其自然之意……”曾国藩晚年,政治思想崇尚无为,他的养生观也崇尚无为,注重自然调养。
记得我在五台山游览时,看到僧人送给我的小册子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二小僧与众僧友一起坐地修练。忽然来了一桃贩,乙僧与他僧起立观看,甲僧端坐不动。顷刻又来一枣贩,僧等又起立观看,甲僧依然不动。最后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一事无成。乙问甲,在外界诱惑面前你为什么能坐得住?甲答,我们本来没有想在修练时吃桃或枣等杂物。来了,我也不需要它们。我和你的差别只在于在这些分外东西面前能够说:我不需要。
其实,人心的不平,往往在于不论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如果学会说“我不需要”,就可以摆脱很多烦恼,就会健康长寿。人若天天望长寿如大旱望云霓,并因此去勉强自己的意志去遵守那些一条条的养生戒律,反不如顺其自然的好。但也应反对那些放纵任性的“顺乎自然者”,太过和不足都不能达到平衡,要顺个性而生活,随爱恶而取舍,不逆其自然,诚为养生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