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刘备、诸葛亮、赵云、张飞、关羽
“三国”人物,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几乎囊括了三国时期各实力集团的主要人物。上期中,我们刊载了毛泽东对曹魏集团的曹操、郭嘉,孙吴集团的孙权,司马氏集团的司马懿的评价。本期刊登的是毛泽东对刘备集团中刘备、诸葛亮、赵云、张飞、关羽的评价。毛泽东独特的视角、开阔的视野,使得他的评点在诸多评论中独树一帜。
刘备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于刘备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他多次强调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刘备的缺点,毛泽东认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这里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
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接着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鉴于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鼓动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说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1950年4月,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对董其武将军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毛泽东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的一位书记,说你们南阳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呵!分手时,毛泽东对这位县委书记说,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第一,学一点历史知识;第二,要关心人民生活。
毛泽东还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大加赞赏。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诸葛亮征孟获时使用了这种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泽东还十分看重诸葛亮制定的和戎政策,认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宝贵的就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对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非常赞赏,并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当然,在毛泽东眼中,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他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1948年,他对警卫员说: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算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当警卫员问及马谡失街亭,害得诸葛亮只得冒险摆空城计时,毛泽东说: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
1959年7月,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赞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且言之成理,可谓卓见非凡。
赵云
毛泽东颇为赞赏赵云,特别是他的为人和胆识。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这段话中“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就是毛泽东亲自添加上去的。这里所说的子龙,是赵云的字。
毛泽东还曾经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做赵云。1967年7月,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他向中央文革小组的秀才们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只靠宣言不行。赵云忠心耿耿,曾经长期出任刘备的侍卫长。
1973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高级将领,一开始就说:这一班五虎将都伤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
1976年4月,当在报纸上看到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其中包括有1500公斤以上的特大陨石时,毛泽东又不无感慨地说道: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
张飞
优点值得赞赏。
一是张飞“粗中有细”。1934年,毛泽东对来中央苏区开会的红军将领王震谈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关羽、张飞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劣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他以此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华者花也,不要只开花不结果矣;不要粗而不细,要学张飞“粗中有细”。
二是张飞“有高度的原则性”。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京剧《古城会》之类的张飞戏。据赵超构回忆,1944年6月,他们访问延安时,曾经陪同毛泽东看《古城会》。当剧中张飞自称“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露出那副得意神情时,毛泽东笑了起来。
1949年12月,毛泽东又谈到了《古城会》说:当时在古城的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便开门迎接关羽,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
三是张飞勇猛善战。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做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
1947年,毛泽东指示在陕北战场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务必歼灭国民党军刘
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他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
随着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1927年11月,毛泽东来到井冈山茅坪,寻找走散了的张子清所部三营(后来在湖南桂东县和朱德部会合)。当时有人怀疑张部有可能投降敌人。毛泽东说:不会的,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曾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费了多少心机!可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关云长便毅然离开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
这说明毛泽东对关羽是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毛泽东谈关羽更多的是他的缺点与不足。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又谈到了关羽。他说:关羽这个人虽然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经对薄一波等人讲过:《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建国后,毛泽东经常以关羽“走麦城”为例,提醒中共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谦虚,不要骄傲。
1971年9月10日,在“林彪事件”发生前夕,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人谈话,讲了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问题等。他在谈话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到后来走麦城失败。当然,那时没有反骄破满啦。
到了晚年,毛泽东对关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有一个判断,认为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1974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对周恩来说: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关云长是武圣也打倒了。
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十分深入。他所讲述的关羽不姓关的故事,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未注意到。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起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关公是指关为姓。关公自小很讲义气,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好不容易熬到开关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真实姓名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摘自《党史博览》2007年第2期胡尚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