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的支前领导机构以及组织管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的支前领导机构以及组织管理

来源:山东省情网


支前领导机构

面临突然增大的战勤任务,首先,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于1946720日宣告成立,由冀鲁豫行署主任段君毅兼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赵健民兼政治委员,乔明甫(后增补刘岱峰)为副司令员。总指挥部下设动员和供给两大部,负责民力的组织动员,粮草和各种作战物资的筹划与运输。随后,各专区相继成立了战勤分指挥部,均由专员兼司令员;各重要村镇设立兵站。同年9月,又决定在野战军各纵队设立随军办事处,承担粮秣供应、伤员运送、俘虏押解等任务。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随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行动,以便根据作战需要及时向各分指挥部和随军办事处部署任务。

194692日,华东局、山东省政府和山东军区联合发出通知,宣布成立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由13人组成,山东军区副参谋长袁仲贤为主任委员,省政府粮食总局副局长冯平和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蔡长风为副主任委员。委员会受华东局和山东省政府直接领导,负责对下属各级政府和支前机关部署支前任务,指导支前工作。

该委员会成立后,随即发布了《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组织大纲》。913日,山东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人力的动员与组织,更好地支援前线的指示》;20日,山东省政府、山东军区又联合发布《动员使用人力及运输工具办法》的命令,进一步明确规定,1655岁的劳动力一律有出工支前的义务,公有和私有车辆、牲口、船只都有担负运输的义务;老解放区可采取壮丁和地亩兼顾的办法出工,民工和运输工具、牲畜都记工,实行支前和后方工交换;因支前服役牲畜死亡、车辆损坏按市价赔偿等政策。为爱惜民力,纠正滥用民工的现象,111819日华东局召开的支前民工工作会议上,作出《关于实行常备民工制及使用民工的决定》。为落实这个决定,1128日,山东省政府颁布了《山东省实行常备民工制及使用民工办法》,把民工区分为常备民工和临时民工,规定2045岁之男子为常备民工,服役期限为两个月一期,轮流更换,配备到部队服务。由于支前工作的加强,保证了解放战争初期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

  鉴于解放战争初期阶段支前工作中出现的组织领导、规章制度、计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支前工作,华东局和山东省政府于1947130日决定撤销原来的山东省支前委员会,重建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由省政府秘书长郭子化为主任委员,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部司令员刘瑞龙、省政府民政厅厅长梁竹航、粮食厅厅长冯平、华东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朱则民为副主任委员。支前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的支前工作,全权支配全省的运输、担架和粮食,并令各行署、专署、县府迅速建立支前机构。为使军地协同一致,省支前委员会还设立了随军办事处。此后,山东解放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普遍整顿和充实了支前机构,委派党政军主要干部领导支前工作。各行署、专署成立了支前司令部,县成立支前指挥部,区、乡、村建立支前生产委员会,从上到下建立了支前领导体系和指挥体系。特别是处在临战区的鲁中、鲁南、滨海地区,还设立了前方办事处。各级党委抽调1/3的党委委员离开现职担负战勤工作。期间,在总结前阶段支前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调整了民工的动员体制,将民工区分为随军常备民工、二线常备民工和临时民工三种。随军民工是拨配部队建制的常备民力,受部队领导和调拨使用,一切生活供给、行政管理由部队负责,服务期为6个月到1年;每个纵队配备民工3500人,担架、挑子各500副,由省支前委员会统一拨给各纵队,各野战部队不得再向地方要民工。二线常备民工是指前方办事处和民站管理处管理和使用的常备民工,担负前、后方之间的运输任务,服务期两个月。后方临时民工是指当地政府管理临时执行战勤任务的民工。采取战区附近主要组织临时民工,离战区较远的地区组织随军常备民工,和全省统一调剂民力的方针,制发了各类民工团队的编制表,使民工编成更加合理,使用的计划性大大提高。为长期支援战争,华东局还提出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设”“以战养战”“土改、生产、支前相结合”的方针,全面地组织解放区的劳动力,做到生产、支前两不误。广大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的农民,支前热情空前高涨,加之民站的普遍建立,民工自身后勤保障措施的落实,以及民工政治工作的加强,圆满地完成了从莱芜战役到鲁西南战役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战勤任务,粉碎了蒋介石向山东战场发动重点进攻的阴谋,并保障晋冀鲁豫野战军转入了战略进攻。

  鲁西南战役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大别山,晋冀鲁豫军区战勤总指挥部大部人员和各纵队随军办事处随刘邓大军行动,为迎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西进,冀鲁豫地区于19478月中旬以第二军分区后方战勤分指挥部为基础,与第三、五、七军分区后方战勤分指挥部共同组建冀鲁豫区战勤总指挥部,何光宇为司令员,韩哲一兼政治委员,秦和珍、袁子扬为副司令员。总指挥部在黄河以南随华野外线兵团行动,黄河以北设分指挥部,赵效三为司令员,张维之为政治委员。分指挥部后改为冀鲁豫区战勤总指挥部河北办事处,刘镜西为主任。冀鲁豫区战勤总指挥部的设立,为保障华野外线兵团遂行沙土集战役,挺进豫皖苏,支援淮海战役,保障第四野战军南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津浦路以东地区,19477月以后,大部地区被国民党军重兵分割,省支前委员会暂时并归省政府。1948820日,为支援济南战役,华东局发出通知,成立山东省政府支援前线委员会,郭子化为主任委员,袁仲贤为副主任委员。省政府支前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为济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统一领导华东地区的支前工作,全力支援淮海战役,济南战役后,华东局于194810月初设立支前办公室,并于114日正式成立华东支前委员会,驻临沂,傅秋涛为主任委员,胜利地完成了淮海战役宏大的支前任务。尔后,华东支前委员会率领山东大批民兵、民工南下,支援了渡江战役和京沪战役,直至福建、江西。山东省政府为支援青岛、长岛战役,成立了支前办事处,刘仲益为主任,支援部队最后解放了山东全境。

  1949年,山东省随军的常备民工复员,山东省人民政府于64日发出《关于办理南进民工复员的决定》,并成立民工复员委员会,郭子化为主任,办理了民工的评功、授奖、复员事宜。

民工后勤保障与管理

  民工短期或长期脱产执行支前任务,其衣食住行的及时妥善解决和科学管理,是巩固民工队伍,提高民工的支前热情,保证完成支前任务的重要措施。为此,支前机构通过实践,逐步完善了支前民工的后勤保障组织,制定了民工供应标准和抚恤标准,并加强了行政管理,为民工胜利完成支前任务创造了条件。

  1、制定供给标准和抚恤办法

常备民工实行供给制标准,包括粮秣,被服、工具修理等。1946年以前的规定是,民工的粮食标准与部队同,菜金为部队标准的1/319477月改为每人每日秋粮28两或麦粮210两,烧草3斤;民兵每人每日秋粮23两或麦粮26两,烧草3斤。19489月,民工菜金提高到野战军标准的1/2,粮秣标准也略有增加。仅济南、淮海和渡江、京沪战役期间,山东和华东支前委员会就支出民工粮食1亿多斤,草1.2亿多斤。19477月的供给标准规定,在前线服务36个月者,由政府发鞋1双,服务69个月者,发鞋两双;1948年规定,每两个月发鞋1双。19491月规定,服务6个月以上者,冬季发棉衣1套,棉帽1顶,夏季发单衣1套,单帽1顶。实际上,1948年冬季就开始对民工供应棉衣。据1948年冬~1949年春的不完全统计,就供应民工鞋23万余双,棉衣4万余套,单衣5万余套。随着牲畜和车辆用于支前,还规定每天供应毛驴和骡马饲料48斤,饲草815斤,并规定了马掌、大小车辆和担架等运输工具的修理费标准,以及马车工人、汽车工人的津贴费标准。供给标准还规定有,民工每月发黄烟4两,每个民工连发剃头刀1把等。民工的供给,在集结期间由当地政府负责,集中后由民管局负责,随军民工则由部队负责,最后由支前机关核销。临时民工多采取义务轮流出工制,不计报酬。运输有一定收发地点者,有的采用包运制,按每百斤百里发给工资粮1220斤,常能收到多运快运的效果。供给提奖制,即超额完成规定的运输任务者,按每百斤百里提奖58%,是在供给制基础上为提高运输效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民兵、民工参战支前伤亡,早在1943318日山东省战工会就规定,民兵参战负伤,免费治疗;致残者,每年发给抚恤金100300元,殉国者,发给公葬费200元和一次性发给善后抚恤金400元。1946526日,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明令公布《关于民兵伤亡抚恤办法》,规定,一等残废全年抚恤金为120斤猪肉,由政府供给终身生活,其标准相当于地方保安部队;或拨公田34亩,由地方组织代耕以维持其个人终身生活为止。二等残废全年抚恤金为70斤猪肉,并由政府供给其全年生活费的一半,或拨公田23亩,以维持其生活。三等残废全年抚恤金35斤猪肉。牺牲者,由地方政府办理葬埋,其家属享受与军队烈属同等之待遇。支前民工多为民兵,事实上享受与民兵同样待遇。19486月,冀鲁豫行署、冀鲁豫军区颁发的《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办法》规定,凡民兵、民工单独或配合部队作战、担负战场勤务而殉国者,均发给棺材1口或葬埋费小米400斤;一次性发给抚恤米150斤;其家属按烈属待遇,无劳力者,由本村全部或部分代耕,有劳力无土地者,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功绩显著者,可建立烈士祠、碑、塔、坊、匾等予以褒扬,并将其勋绩入传入志。负伤致残者,称荣誉民,享受荣誉军人同等优待,一等残废全年抚恤金小米300斤,二等180斤,三等120斤;不能从事劳动者,由政府为其本人或家属介绍适当职业;有土地者为其代耕;无土地者,分配适量土地。这些规定的颁布和施行,对于解除参战支前民兵、民工的后顾之忧,起了积极的作用。

2、建立民站

  民站系统的建立,是随着支前的实践逐步形成的。为了解决大批民工走上前线的食宿、医疗等问题,冀鲁豫行署和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于1946823日发出训令,要求在民工行军路线上,每隔1015公里设一休息站,供水供饭;每隔2530公里设一宿营站,负责民工食宿;每隔5060公里设一转运站,负责民工食宿和准备仓库,以存放民工转运之物资。要求每站配医生12人,负责民工医疗。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也于同年10月发出指示,要求在运输线上设立民站,负责民兵、民工的生活供应。19472月,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决定,省和行署、专区支前机构设民站部,县设中心民站,区设大站或小站;要求在民工行军路线上每隔15公里设一民站,每隔7.5公里设一茶水站。民站组成以地方为主,中心站站长由县民站部长兼任,大站站长由区干部担任,省支前委员会派出之干部只担任副职。民站之建立、撤销和调配使用,由省民站部负责。决定还就民站的编制、任务、供应等作了具体规定。到19476月,全省民站达300余处,民站线纵横交错,星罗棋布,仅胶东地区的80余处民站即先后供应民工粮食472万余斤,木柴558万余斤,马料168万余斤,谷草347万余斤。济南战役期间,仅鲁中南地区就建立了4条民站线,总长515公里;各民站物资准备充足,服务细致周到,对保证民工胜利完成支前任务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蒙阴县刘官庄民站,组织周密,服务全面,20天接待民工4400余人,被誉为“民工之家”。淮海战役前,为加强民站建设,华东支前委员会作出《关于民站的决定》。战役期间,建立了7条民站线,其中6条在山东境内,有170余处民站。据华东支前委员会对67个民站统计,共接待民工189万人,供应粮食904万余斤,烧柴207万余斤,谷草7.5万余斤,其中临沭县9个民站,10天就接待民工16万余人,解决住房3244间,铺草8364斤,草苫子3400个,治病77人,修理大、小车299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地区支前民站分布情况,见附图5-1

3、民工行政管理

  生活管理通常以中队()为一伙食单位,必要时以分队()为单位起伙。中队编管理排,设炊事班,并民主选举经济委员会或生活委员会,实行经济民主,帐目公开。开展生产节约运动,挖野菜,拾烧柴;战役间隙节约开支,保证战时粮足菜香。生活的改善,对巩固民工队伍,保证支前任务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军宿营管理行军前,先调查行进路线上的道路、宿营地的情况,选好行军路线、休息地点和宿营地;夜间行军找好向导;途中保持适当距离并设路标,交叉路口设调整哨;提前派人设营等,这对加强支前工作的计划性,减少拥挤、错乱,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防空也是民工行军宿营中的重要内容,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教会民工防空动作、伪装和挖防空洞、防空壕的方法,并多在夜间行军,避免飞机空袭,所以,民工在空袭中伤亡的极少。

民工政治工作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领导上存在着临时观点,普遍忽视民工政治工作,因而出现民工大批逃亡的现象。鲁南战役后引起了重视。1947214日,华东局在《关于加强支前工作的指示》中强调,要派得力干部领导支前工作,并在民工中建立党的支部作为领导的核心;决定在省支前委员会中设立政治部,民工支队()设政治处,在民工大队、中队编设政工干部,负责民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济南战役中,华东局和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又提出“把民工队当成学校来办”的方针,民工政治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1、民工政治教育

民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包括阶级教育、形势教育、纪律教育和锄奸保卫教育等,贯穿于支前工作的全过程,重点是抓了集结、开进、执勤前和执勤过程中四个环节的教育。通过阶级教育,主要是通过诉苦和回忆对比,使民工弄清战争的性质,明确解放军为谁打仗,民工为谁支前的道理,激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提高支前的自觉性。通过形势教育,及时传播胜利消息,鼓励民工的情绪,树立胜利的信心。通过纪律教育,增强民工的组织纪律观念,自觉遵守战场纪律、城市纪律和群众纪律。济南战役时,民工们做到“空手进城,空手出城”“物资面前不动心,见财不眼红”“为老区人民争光,为党和解放军争光”,树立了解放区民工队的光辉形象,扩大了党在新区的影响。在建立锄奸保卫组织的基础上,普遍地进行防奸反特教育,及时地防止了敌特破坏,杜绝了谣言,有效地巩固了民工队伍。地方政府还通过组织慰问团慰问民工;在安排好民工家庭生活的基础上,发动民工家属写信鼓励民工安心服务、争取立功返乡等方法,教育和影响民工安心支前。此外,还通过创办《支前导报》、《支前快报》、《支前日报》,和在《大众日报》等报刊上大量刊载支前民工英雄事迹等方法,大大鼓舞了民工的支前热情。

2、在民工中建党

  在抗日战争大反攻阶段参战支前的民兵子弟兵团中,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并在战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但当时的党员身份没有公开。在解放战争中,随着大批民工走上前线,首先在胶东区,后在其他各区民工队中,普遍地建立了党的组织,一般是民工团建党委,大队建总支,中队建支部,分队或班建小组,党员身份公开,以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接受群众监督,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民工组织中,一般都编配10%左右的党员作骨干。淮海战役中,胶东区派出的9069名民工中,有党员2341名,占总人数的25.8%,为党员配备比例最高者。民工中的党组织,受原地方党委领导,到前线后,受支前机关领导,随军民工则受部队政治机关领导。党组织通过会议、汇报等制度,教育党员吃苦在前,勇挑重担,起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民工,努力完成支前任务。淮海战役中,对9个民工团2335名党员调查统计,有1912名党员立了功,占党员总数的81.8%;渡江和京沪战役中,胶东民工六团党员立功者占党员总数的98.2%。1948111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发出《关于在民工中培养积极分子培养干部发展党员的通知》后,各民工团队通过支前的考验,培养了大批积极分子,发展了一批党员,提拔了一批干部。济南战役期间,在渤海区610800名民工中,发展党员253名,占民工总数的2.34%;参加淮海战役的174305名民工中,发展党员5811名,占民工总数的3.3%;渡江战役后,山东随军的51903名民工中,发展党员2472名,占民工总数的4.76%。同时,据华东支前委员会在174305名复员民工中调查,提拔为干部的就有6760名,占民工总数的3.88%;在渡江和京沪战役中,在51903名民工中又提拔干部2417名,占民工总数的4.85%,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干部。

3、开展立功运动

解放战争之初,就在民工中开展了立功运动,如平邑一区担架队支援鲁南战役,有82%的人立了功,被授予“模范担架队”称号。1947115日,华东局发出广泛开展立功运动的指示后,2月,山东省政府又颁布了立功运动暂行办法和评功评奖暂行办法,立功运动在民工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前线民工开展得更是活跃。民工团队多是结合执行的任务制定立功计划,提出立功标准,班设报功员,分队设记功员,中队设评功委员会,做到随报、随记,及时评定,并结合阶段性任务完成时或民工复员时,召开大会,进行奖功、庆功。华东支前委员会还专门成立了评功复员委员会,领导民工的评功事宜。莱芜战役中,仅据日照担架队统计,全队2840人就有2400人立功,占全队人数的84.5%。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野二纵授予“钢铁担架队”称号的莒南担架队,随军转战8个月,有98%的人立功。淮海战役结束时,在174305名民工中,有95805名民工立功,占民工总数的54.96%;同时评出渤海一分区担架团和四分区担架团、胶东北招担架团、海阳挑工队、威海挑工队、五龙运输队、莒南担架团、沂南担架团、泗水运输团等模范单位,华东支前委员会共颁发模范单位奖旗70余面。渡江和京沪战役结束后,在51903名复员民工中,又评出功臣35061名,占民工总数的67.55%。

4、开展“民爱民”活动

  在民工中开展“民爱民”活动,是由学习人民解放军军民一致的光荣传统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支前民工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1947年初,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就提出开展“民爱民”活动,在民工团队建立民运委员会或群众工作委员会,专门领导助民劳动、向群众宣传、检查群众纪律等事宜。民工开展“民爱民”活动的主要形式,一是向驻地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传播胜利消息,提高群众的胜利信心,使之乐于帮助部队和民工解决困难。二是帮助群众劳动。据对9个民工团的不完全统计,随军服务的半年中,就帮助群众耕地5200亩,种麦126亩,收庄稼34800亩,锄地13200亩,摘花生16500斤,割草61659斤,泥房打坯23700人次,推磨压碾21640人次,修理家具3229人次。三是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的制定了“三不走”和“四要四不要”的规定,即房东水缸不满不走,借的东西不还不走,不向房东道谢不走;要做群众工作,要爱护房东的东西,要帮助房东干活,要爱民立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房东的东西,不调戏妇女,不损坏群众的庄稼。渤海一分区担架团一民工连在安徽省萧县张家湾宿营,因作饭急需,借用了已逃离家园群众的粮柴,均如数留下柴粮票,并附了信。群众回来见到粮柴票和信,感慨地说,解放区的老百姓纪律真严,和解放军一样守规矩。招远县担架队五中队一小队住进萧铜县(今萧县、铜山县间)下洪庄,房东院子里堆着花生,在房东躲飞机不在家的情况下,民工不但自己不吃,还帮助房东看管。房东回来后拿出花生慰问民工,被民工婉言谢绝,并说,群众纪律不光解放军讲究,民工也一样讲究。在淮海战役中,沂东县(今属沂水县)担架团的一位向导因带错路怕被责怪,扔下盖在伤员身上的大袄就走了,该团专门派人把大袄送还了这位向导,使他大为感动。各地群众感谢民工,送了大批锦旗,仅渤海一分区担架团半年时间就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59面;胶东担运八团六营从淮海战役开始到渡江、京沪战役结束的半年里,荣获群众绣有“纪律严明”等赞语的旗帜180余面。

5、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为活跃民工的文化生活,在民工团队中,一般都建有群众性的文娱委员会、俱乐部、壁报委员会、剧团和学习小组等群众性文娱组织,根据战争形势、支前任务、支前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和好人好事,编成顺口溜、快板、诗歌、秧歌、小调、活报剧等,自编、自演、自唱,或写到壁报、黑板报上,都起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1949年春节,胶东民工四大队各中队敲锣打鼓互相拜年,晚上又与部队联欢,演出文艺节目,不但活跃了民工的文化生活,还加强了军民团结,教育了新区人民。

沂蒙民工担架团等单位在前线办的民工文化学校,利用整训和途中休息教民工识字,有的1个月能识150个字,民工高兴地说:咱不光支了前,还提高了文化,三四十岁了,又上了民工大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