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之国。这“中”,《说文解字》解释“中”字,是从“口”,丨,上下通。后来的《说文解字段注》又 说:“中”是区别内外、偏正、上下的界限和标准,其基本意义是适度、适中、恰如其分、恰到是处。既然如此,那么符合“中”这个界限和标准的事物存在方位或存在状态就是“合宜”的,因而也就是合理的。故“中”字最早应是关于事物存在适中、合适、合理的观念。佛家的中空、中道、道家的中和、儒家的中庸,都是这个“中 ”。这个“中”,就是指心情非常宁静的自然状态,它是无形无象,均匀混沌的物态;它是人的生命力,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基本物质,也就是“无极生太极”的混元气。这个概念与[忄美]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
“中”非谁独有,它是普世价值。中空、中道、中庸、中和,都是人们崇尚的品德。朱熹言:“中者,天下之正道”,即使做不到,也心向往之。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规律。老子《道德经》第一句经文:道,可道,非常道。世界永远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从人类社会到宇宙万物,这种相对不变的特性就是庸,所以说“道”是天下之定理。“道也者道也,道无形。” 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起始,有一个总的客观规律在支配着。在所有物种产生之前就有这个规律,这就是“道”,由“道”’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宇宙。“道”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即中庸之道,这是“道”与“儒”的共同点,也是[忄美]所追求的内涵。
中庸之道的普世价值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论证。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群体文化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中庸之道思想之中;基督教的十字架,起源于中国的华表,也就是中央之国的“中”;《圣经》最重要的语句是“虚心的人有福了”,虚心在这不只是谦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把你的心虚掉,空起来,变成中空的竹子,让上帝穿透你!让上帝把你吹响!越是虚无,越显得伟大和宽泛,方可接受上帝的博爱,更可传播上帝的仁慈。
上游的木材要顺利到达下游,必须沿着河流的河水向下漂流,既不能靠岸搁浅,也不能沉入水底,才能到达目的地;琴师调琴,如果弦太紧,声音尖锐刺耳,如果弦太松,声音沉闷忧郁,只有不松不紧,音乐才会美妙动听;面对现实生活,需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又要抛弃一切悲观的、消极的思想,而应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才是人间正道。这时时事事处处所体现的,正是[忄美]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