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华人家长热点议题之十二——陈晓薇现象和英才教育
华人家长热点议题之十二——陈晓薇现象和英才教育
2009-06-09 10:40:27
和朋友聊天,不约而同地说起了陈晓薇,于是引发了我关于英才教育的感叹。 大约是十多年前,偶然间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里听到一个悦耳的女声,英语纯正,吐字清晰,语调优美。纳闷中央台什么时候招收老外做播音员了,扭头一看,哇噻 ! 屏幕上是一个眉目清秀的东方大美人! 从此,我便开始注意起了这位美女播音员。首先,从字幕上看到她叫陈晓薇。说她是美女,真是当之无愧,她并不是那种普通媒体或者影视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艳丽华美,而是一种端庄秀丽之美。她的一颦一笑都显露出沉着稳重,机智敏锐的个性,眉宇间透着一股高雅与亲切,却又有些咄咄逼人的架势。她的主持能力足可以和任何一位美国大牌主持人媲美。 陈晓薇主持的那档节目叫做 “ Sunday Topics”, 是一个用英语采访各种名人政要的访谈节目。我开始注意到陈晓薇,是因为她漂亮的英语,后来才慢慢发现她的魅力更在于她敏捷的思维,深刻的观察力与准确的表达能力。看她采访英若诚、陈凯歌以及时任美国总统比尔 8226; 克林顿( Bill Clinton )、前美国总统吉米 8226; 卡特( Jimmy Carter )、美国有线新闻网( CNN )创始人泰德 8226; 特纳( Ted Turner )和雅虎公司创办人之一的杨致远( Jerry Yang ),你能感受到陈晓薇超凡的感染力和鲜明的个人魅力。随着节目的深入,往往主角由被采访者变成了采访者。她的提问,看似轻松随意,实际却很深入而尖锐。比如她在采访克林顿时著名的提问: “ 您认为您的工作和江主席的相比,哪一个更困难? ” 这让善于随机应变的克林顿着实伤了不少脑筋,而这时候一旁的搭档水均益相比之下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小伙计。 我当时有个肤浅的推测,这陈晓薇一定是个天生的伶牙俐齿,善于斗嘴的姑娘,毕业于上海或者北京的某个外语学院。 错了! 陈晓薇 “ 辉煌 ” 的履历一定会吓坏任何一个普通人: 她中学连跳四级, 15 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26 岁时得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分子遗传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然后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从事人类学博士后研究,连续两年获得美国政府研究基金奖; 28 岁进入中央电视台,做了五年主持人。之后又在美国麦肯锡纽约总部任媒体及医药行业咨询顾问,然后海归任中华网( www.china.com ) 首席财务官和执行董事,目前是九城首席执行官。 可以说,陈晓薇就是我们许多人心目中的 “ 才 ” ,那她走到今天是不是可以算成功了呢? 陈晓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是上天给了她出众的潜在能力。不错,她上了科大的少年班,可能不少老师家长一旦有孩子进入“少年班”就觉得大功告成了。但是客观地说,这个陈晓薇这个 “ 才 ” 并不是由科大培养出来的,科大在某些程度上扼杀了一个天才。 陈晓薇自己是这么说的:“坦白说,从小时候起我就是一个虚荣的女孩子,希望别人看到我的聪明。所以尽管很喜欢文学,但我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聪明的孩子学理科。” 陈晓薇清楚,自己从小兴趣就在文科,念理工科也是虚荣心作作祟,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聪明。当她赴美留学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开始在加州大学从事人类遗传博士后研究时,所有人都认可她的聪明,只有她自己不认可, “我跟科学,就像指腹为婚的一对夫妻一样,谁都不爱谁。我每天在实验室刷试管的时候,就像给一个我不喜欢的丈夫倒洗脚水似的。” 她一直在努力寻找机会,挣脱这 “指腹为婚” 的科学家角色。 一个偶然或是非偶然的机会,陈晓薇离开美国,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彻底地与科学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的兴趣之路。 如果没有当初果敢的 “背叛” ,陈晓薇很可能只是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而且并不开心的三流科学家,她的成长路径也会单一而没有变化。 “给一个我不喜欢的丈夫倒洗脚水”的陈晓薇是不幸的,但是她能及时纠正错误做自己喜欢的事又是幸运的。或许她仍然在追寻她事业上真正的归宿,但是我相信她是自由的,快乐的。 可是其他千千万万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走过来的普通人呢?他们是不是委身于某个实验室里,仅仅为了金钱和地位而 “给一个不喜欢的丈夫倒洗脚水” 呢?他们是不是有其它的兴趣爱好,在别的领域里更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才能呢?科大少年班的功过通过陈晓薇改行、谢彦波失常、宁珀出家能否有个可观的评说呢? 回到陈晓薇身上来,如果她十五岁时就能作她喜欢做的事,我们的社会和体制也能为她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那么今天的陈晓薇会是什么样儿呢? 最近媒体又报道: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无一成“才”!其实仔细想想,何止这30年,再往上追30年,即49年之后,这个国度里出现过大师级的人物吗?但是从49年往上推30年,60年,我们就不乏看到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这是为什么? 也许其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49年之后的一次次政治运动别说是人才,是个正常的人能生存下去就不错了。那79年之后呢?急功近利,重理轻文,浮躁浅薄的应试教育和对思想的禁锢是埋没人才的祸首。(奇怪的是,虽然重理轻文,79年后我们也没有出现过大师级的科学家!) 纵观古今中外,正真有才华的大师精英并不是现有的教育体制里培养出来的,尤其是思想文艺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尖端人才,一旦经过“正统”教育的约束,就平平庸庸与常人无异了。更何况陈晓薇这样对文科独具天赋的神童,如果一开始就能顺其自然发展,而不是随大流去和化学试剂打交道,中国会不会多一个文学大师呢? 再看看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一流”高等学府几十年来培养出丁聪徐悲鸿张大千了吗?很简单,在温室里培养树木,虽然每一棵树都不会受到虫害或死亡,整齐划一,煞是好看,但温室里永远出不了做栋梁之材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