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有点儿颠覆意义。读了网上的不少评论、看了访谈和座谈,也读了郭敬明的两本书。书非常好。
不过评论的人似乎并不看他的书。那个朱大可,直接宣布自己没有看过他的书,然后一通狠批。您倒是先看看人家的书再评啊,莫非评的书多了,水平已经到了不用看的程度?民间还有粗俗的说法叫做你一蹶xx就知道xx的说法,您们精英怎么又进化了一层。
王朔,我喜欢了几十年的作家。当初看好你也是喜欢你的真诚,你不思进取十几年(不全怪你,过了生长期再长也难),终于也坍塌了。你大骂80后,不屑一顾地贬低这一代人都是被港台洗了脑,然后一脚踩在郭的身上,大骂抄袭不要脸,质问人家你写那东西能赚到什么钱?完了,王朔你彻底过气了。两年多以前,看你大骂,还没什么感觉,现在了解了郭敬明的写作,再回头看,你被历史抛弃了,有那些口水还是簌簌口吧。
韩寒原本不错的一个孩子,也在骂骂咧咧中颓了。在这里看到你最近写的一个檄文,不踏踏实实做人作文,哗众取宠,把自己给废了。面对小郭的沉默,你可没少抓住每一个机会贬低他。别管你怎么闹腾,到目前为止,你也还是跟着人家学艺,顺带扔石头子儿。这不,人家杂志办得火热,你就跳出来也要办杂志,这也没什么,中国那么大没你不少,有你不多。你闹出的妖蛾子是以市场价的20到40倍征集文稿。你以为好文章是钱逼出来的?浅薄啊,小(北)韩。砸碎一个旧世界容易,建立一个新世界难。
回头再说郭敬明的事儿,从19岁到23岁,陷入一场抄袭官司中。说实话,商业社会的IP官司,司空见惯。我们公司靠IP存活,常年有打不完的官司,有胜有负。几十年下来,照样在行业里鲜活地生存着。郭敬明的官司,我个人看来,原告水平挺差,算是利用这场官司混了不少利益。但是整个社会不这么看,几乎所有掌握话语权的中老年人,以及所代表的机构,都兴奋莫名地找到了占领道德至高点的机会,三句话不离谴责郭敬明偷窃。犹如文革期间街道上及时发现了一令人亢奋的破鞋,人人都有了过其家门而唾一口痰的机会。
小郭到底是宠大的一代,风雨中愣是挺住了。面对铺天盖地的洪水猛兽,不置一词。三年的官司中,仍不断有新书发行、热卖。自己组织团队,操办青少年杂志。用自己对精致的追求,带给下一代人精致的读物。杂志的发行成绩,远远甩下其他对手。而办杂志的过程中,即便遭遇自己的团队损失重要成员的情况后,郭小四也不气馁,不倾诉,敬业地把杂志坚持办下去。留给围观者一个智者的淡定。
为什么杂志能办下去?为什么书仍旧热卖?因为读者知好歹。小郭的杂志面向的读者是中学、大学生,在话语权掌握者眼力,这些人幼稚浅薄,可是您倒是骗骗他们试一试,趴地上的一准儿是您自己。我们那个年代留下的一个断言还没过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成长中的孩子,有一种求善的本能,无论来自什么样的背景,都希望看到光明,忧伤的日子,需要一道阳光。能给出这道阳光的人,心中有光明。郭小四的文字,忧伤包裹着善良,安抚一代人。郭小四的成绩,一半靠坚持,一半靠支持。
在这种坚持和支持当中,新的文化氛围在形成。王朔口中的5、6、7们或口口声声,或一不小心就流露出的精英情节,唠家常唠着唠着就一揽天下小的好高骛远情节(只有情节,没有行动。不是不想行动,是习惯了豪情满怀、过了生长期却没学会真功夫),被新一代孩子脚踏实地的行动给替代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你的青春,我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