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潜导弹(火箭)及其研发现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反潜导弹及其研发现状

冀中仁 2008年05月11日 15:03


       鱼雷是一种能在水中自动推进、导引,用以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兵器。鱼雷采用火箭助飞,离开密度高、阻力大的水介质,使航程的大部分在空中飞行,航速可达音速。当到达目标附近上空时再入水,虽然入水后仍是通常的速度,但如果把整个航程统一平均起来,仍比一般鱼雷高出许多倍。这种装有火箭助推器,能在空中飞行的鱼雷,叫做火箭助飞鱼雷。西方国家多称为反潜导弹,它实际上是空中的导弹和水下鱼雷的结合物,只不过鱼雷是导弹的末级或导弹的战斗部。火箭助飞鱼雷速度快,射程远,入水后又具有鱼雷的独特性能,从而使鱼雷武器性能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它的出现,是鱼雷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展。

       反潜导弹的分类

 

  火箭助飞鱼雷多由水面舰艇发射,潜艇也可发射,是舰艇的中远程反潜武器。按火箭助推器类型可分为弹道式和飞航式两种。弹道式火箭助飞鱼雷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采用多联装发射方式;结构简单、可靠、实用;发射后无需跟踪和修正其弹道,使用方便。主要特点是命中精度偏低,因为它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全过程中均受到气象干扰,且被动段无推动力不易受控。只有在解决全程实时控制技术后精度才可能提高到和飞航式相较量的程度,如美国“沙布洛克”火箭助飞鱼雷。目前美国和日本均采用弹道式火箭助飞体制。

        飞航式火箭助飞鱼雷,外形像飞机。鱼雷装在飞行器的下部并用两根挂带箍住。其特点是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利用低空空气动力效应保持在亚音速飞行,易于达到较高命中精度。但是由于要有足够的稳定翼保持低空低速飞行,所以导弹尺寸、体积、重量要比弹道式火箭助飞鱼雷大得多,但是这类导弹在提高发动机功率和采用拆叠式弹翼后,就可以缩小装箱体积,尽可能满足多联装要求。目前,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法国均采用飞航式火箭助飞鱼雷体制。

       反潜导弹的研发现状

  美国从50年代中即开始研制舰对潜“阿斯洛克”和潜对潜“沙布洛克”火箭助飞鱼雷。到目前为止,美国210余艘舰艇装备20000多枚“阿斯洛克”火箭助飞鱼雷。此外,日本、德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艘水面舰艇也都已装备了“阿斯洛克”火箭助飞鱼雷。70年代中开始研制的改进型“阿斯洛克”,将射程由原来的8千米提高到20千米,且相应提高了导弹命中精度,已于80年代中服役。1984年美国又开展垂直发射“阿斯洛克”的研制,于80年代末装备。

       垂直发射与传统的倾斜发射相比,容易实现舰对空、舰对舰导弹和反潜导弹共架、共库,从而大大减少舰上固定设备体积,还能有效地攻击来自任意方向的潜艇并缩短发射准备时间。这也是世界各国海军舰用战术导弹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沙布洛克”则是潜对潜火箭助飞鱼雷,射程为40~56千米,其战斗部为MK17核深水炸弹,杀伤半径5~8千米。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每艘可携带4~6枚“沙布洛克”,进入90年代已被“海长矛”远程火箭助飞鱼雷所取代。

       “海长矛”可以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内发射,也可由水面舰艇垂直发射装置发射,飞行速度约2马赫,射程达110~160千米,其战斗部为最先进的MK50小型鱼雷。主要针对前苏联装备的“台风”、“奥斯卡”和A级三种先进的高速(40节以上)、深潜(600~1000米)潜艇的。由此可见,利用潜艇发射远程反潜火箭助飞鱼雷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美国在这些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前苏联火箭助飞鱼雷研制起步较晚,到70年代才相继装备了“弗拉斯”―1、SS―N―14、SS―N―15、SS―N―16四型火箭助飞鱼雷。并相继建造了大型多用途核动力反潜潜艇(如V级潜艇),主要执行反潜任务,潜艇上装载10枚SS―N―15(核深弹头)或SS―N―16(鱼雷弹头)火箭助飞鱼雷。

       此外,水面舰艇反潜武器也得到迅速发展,如在第1艘现代化核动力“基洛夫”号巡洋舰上装备了RBU―1000和RBU―6000深弹、大型反潜自导鱼雷、SS―N―14火箭助飞鱼雷及卡―25反潜直升机等五种反潜武器,构成近、中、远距离反潜体系。“莫斯科”号航空母舰和“基辅”号直升机母舰均装备多枚SS―N―14火箭助飞鱼雷,从事远洋反潜作战。

       澳大利亚在60年代研制的“依卡拉”飞航式火箭助飞鱼雷,后应英国皇家海军要求曾几度改型,1982年采用折叠翼,改用箱式发射装置,以减轻重量和体积并提高可靠性。目前澳大利亚和英国又联合研制“超依卡拉”,使射程由原24千米提高到96千米。

       法国在50年代研制的“马拉丰”飞航式火箭助飞鱼雷,目前已退出现役。法国和意大利于80年代中又研制了“米拉斯”飞航式火箭助飞鱼雷。它实际上是MK2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改换成鱼雷(法国用时携带“海鳝”鱼雷,意大利用时携带A244/s或A290鱼雷)而成,最大射程55千米,飞行速度高达1080米/秒。

       日本于60年代购买美国专利,仿制“阿斯洛克”,改名叫R109火箭助飞鱼雷。第一代火箭助飞鱼雷均采用倾斜发射。这种发射装置发射火箭助飞鱼雷受舰面雷达天线架等固定设施的阻碍形成发射盲区,使得射界变小,限制了反潜火力的机动。如美国“阿斯洛克”火箭助飞鱼雷的MK12发射架射界在军舰左、右舷30°范围内,这就迫使人们探讨垂直发射技术。

       美国首先使发射装置垂直化,于80年代末装备了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前苏联也采用了先进垂直发射技术,如“基洛夫”大型巡洋舰装备了SA―N―6(3×4管)舰对空导弹和SS―N―19巡航导弹的两种垂直发射装置。目前的垂直发射装置以冷弹射和热发射两种方式发射导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