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沃兹涅先斯基著):1
一、前言
为了胜利地进行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一1945),苏联改组了苏维埃经济,这使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战争时期的经济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在苏联历史上,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殊时期,即军事经济时期。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专有一章——卫国战争政治经济学,专门论述这一时期的军事经济理论问题。
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充分表现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各族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对抗法西斯主义,苏联人民对抗那些中了纳粹主义毒的德国人。苏联各族人民为了民族生存,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社会主义而对法西斯德国进行的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战争。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各族人民的为全世界瞩目的高度团结,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得胜利和剥削阶级被消灭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的。在卫国战争以前,寄生阶级和集团的根蒂早就从苏联社会中被铲除了,因而苏联各族人民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团结便有了巩固的基础。
法西斯德国选择了强盗战争作为实现其帝国主义野心的手段。他们侵占别国的领土与征服他人国家,妄图摧毁社会主义制度,把爱好自由的各族人民变成德国帝国主义“领主”的奴隶。因此,在对德国帝国主义进行的战争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各族人民利益的完全一致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世界经济中的资本主义体系发生了第二次危机的情况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世界各种经济和政治势力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斯大林)。主要法西斯国家德国、日本、意大利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集团的利益出发,图谋使用武力改变当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局势,使之对他们有利。
在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集团和法西斯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我国对背信弃义问苏联进攻的希特勒德国进行的卫国战争历史地重合到一起了。为了粉碎法西斯国家的武装力量,在战火中结成了苏联、美国和英国的反法西斯联盟。
这个联盟的参加国各有不同的战争目的,苏联认为这次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打垮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欧洲的民主秩序。美国和英国认为战争的主要任务是在世界市场上消除来自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垄断集团的统治地位。尽管如此,在对德日的战争中,各盟国还是保持在一个联盟,一个阵营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明在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之中,在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集团和法西斯国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的特殊因素。为粉碎希特勒德国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利用这些矛盾是苏联对外政策最伟大的胜利。
伟大卫国战争对德国帝国主义连同其法西斯组织,对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是一次历史考验。残酷的战争考验了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生命力,而其结果则是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胜利而告终。
列宁和斯大林多次指出,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历史决战是不可避免的,苏联各族人民为这场决战进行了准备。列宁和斯大林指出,战胜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现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与神圣的战争。
列宁事业的伟大战士和继承者斯大林教导我们,每一个革命者的责任就是保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个国际主义者必须无保留地保卫苏联。这是因为不保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就不可能解决国际工人革命运动中的问题。
列宁教导说,到现在为止所有革命的命运是由一系列长期的战争决定的,而在国内战争时期,我们只结束了长期战争的第一阶段,但一定要对这一战争的第二阶段作好准备。苏联在与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共处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巨大的冲突。只要有资本主义的包围,就会有各帝国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犯的危险。
1941年开始进攻苏联的希特勒德国是最凶恶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卫国战争的最初时日,斯大林就向苏联各族人民宣布了对德国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解放战争的纲领。斯大林同志说:“德国人现在进行的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妄图侵占别国领士,征服别国人民。因此,所有正直的人都要奋起象反对敌人那样反对德国侵略者”。
与希特勒德国不同,苏联和它的盟国进行的是正义的解放战争,其目的是将欧洲和苏联人民从希特勒的暴政下解放出来。因此,所有正直的人都要拥护苏联、英国和其他盟国的军队就象拥护肩负解放使命的军队一样。
斯大林号召苏联军队和苏联各族人民粉碎德国侵略军的军事力量,消灭窜进我国领土并企图剥削我们的德国占领者。斯大林号召将苏联的领土和各族人民从德国法西斯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然后直捣法西斯野兽的巢穴。
遵循斯大林同志的指示,苏联军队和武装起来的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率领下,为保卫每一寸土地,为保卫我们的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战斗。在战争中他们表现了英勇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卫国战争的第一阶段苏军的一些部队被迫后撤时,苏联铁路的职工疏散了铁路车辆,把工人、工程师与技术人员迁往东部地区并运去设备,集体农庄庄员将牲畜赶到后方并运走粮食。
卫国战争期间;在敌占区,为了同敌军进行战斗,我们组建了游击队和许多爆破队,使游击战火遍地燃烧,这给德国占领军及其仆从们造成难以克服的处境,在被希特勒德国占领的地区,苏联人民在这方面建树的功绩将永世成为英雄主义和对祖国忠诚的纪念碑。
在卫国战争期间,前线与后方团结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统一阵营,在这个阵营之中,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联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加强了。斯大林同志曾说过,任何其他国家如果象苏联所遭受如此之大的损失,它就可能经受不住考验,而一败涂地。苏联的制度是坚不可摧的,这是因为苏联有经过战斗考验的列宁斯大林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的胜利,有工农联盟,有苏联各族人民的团结。
在卫国战争期间,工人阶级、集体农民与苏维埃知识分子坚定和英勇地忍受住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以自己勤奋的劳动创造了巩固的军事经济,并且以高质量的军事技术装备、给养、被装和油料保障了我国陆军与海军的需要。苏联各族人民把自己的优秀儿女不断地输送到自己的军队,他们在苏维埃军队中都立下了丰功伟绩。苏联人民在全世界面前不愧是英雄的人民和战斗的人民。
在卫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斯大林同志鼓舞苏联各族人民和苏联武装力量去战斗去胜利。以伟大的斯大林为榜样,在同德军的奋战中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正义的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迅速普及到全国人民中间,这种精神和信心团结了人民和军队,把苏联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斯大林同志将卫国战争初期我国形势同国内战争时期作了对比之后指出,我国的形势比二十三年前要好得多。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祖国的工业产量,粮食、原料都成倍地增加。在国内战争期间,有十四个资产阶级国家联合起来围攻我国,而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有了盟国,他们和我们一起对希特勒德国作战。苏联有一支装备了先进武器的军队。这支军队奋不顾身地为保卫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苏联军队和苏联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获得了爱好自由的各国人民的敬佩、同情和支持。
在卫国战争中发展了斯大林的战术与战略,这一战略战术吸收了库图佐夫和苏沃洛夫的经验,反映了军事家斯大林的天才和现代化的军事技术。斯大林的致胜科学,即将火力与机动相结合的新战术赋予了苏军以莫大的歼敌力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斯大林的科学思想将成为智慧、英雄主义和鼓舞力量的源泉。在苏联军事经济历史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期间,大部分军事工业处于向东部地区迁移之中,数以万计的机床、锻锤、压力机、涡轮机被东运。数以万计的工人、工程师与技术员被东迁。这是苏联生产力东迁的非常时期。工人阶级与具有专业技术的知识分子在列宁斯大林党的领导下奋发努力,使东迁的工业企业恢复了生产。在乌拉尔、伏尔加流域和西伯利亚等地建立了为卫国战争服务的强大的生产基地。
斯大林同志总结苏联军事经济的发展时指出:“苏联人在后方的忘我劳动和红军的英勇斗争将作为人民的保卫祖国的丰功伟绩一同载入史册”。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改组时期,经历了生产力向东部地区的迁移与恢复,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政府获得了协调的和迅速增长的军事经济。
对苏联军事经济的领导力量,象在和平建设时期一样,是列宁斯大林的党。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胜利的荣誉是属于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在领导军事经济建设方面表现出的巨大毅力和对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使能集中苏联各族人民的一切力量对敌人实行毁灭性的打击。
总之,卫国战争造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中的特殊时期,即军事经济时期。苏联军事经济有其生产和分配方面的特殊经济规律。苏联军事经济时期在政治经济学上构成一个专篇。社会主义的军事经济理论,是由我们的领袖伟大的斯大林在其许多著作中所创立起来的。
二、卫国战争前夕的苏联经济
卫国战争前夕,苏联经济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都取得了胜利。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苏联各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苏联已进入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在卫国战争以前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从下列数字的对比中看出来:苏联国民收入(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28年的250亿卢布增加到 1932年的455亿卢布,1937年的960亿卢布,1940年的1,280亿卢布,即在两个半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了四倍多。
苏联国民经济中的基建投资从1928年的37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180亿卢布,1937年的300亿卢布;1940年的430亿卢布。扩大再生产使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的固定基金(牲畜价值除外)按1945年价格计算,从1928年的1,400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2,850亿卢布,1937年的 5,640亿卢布,1940年的7,090亿卢布,即增加了四倍。
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28年的21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30亿卢布,1937年的955亿卢布,1940年的1,385亿卢布,即增加了5.5倍,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额从85亿卢布增加到848亿卢布,即增加了九倍。同时,人民消费品的生产额从1928年的129亿卢布增加到 1940年的537亿卢布,即增加了三倍。这些成就使苏联有了雄厚的工业实力。
由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在农村中获得了胜利,苏联的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28年的150亿卢布增加到 1940年的230亿卢布。同一期间,播种面积从1亿1,300万公顷扩大到1亿5千万公顷。谷物总产量从1928年的45亿普特(1普特=16.38公斤——译注)增加到1940年的73亿普特。
集体农庄公养牲畜和庄员私养牲畜头数迅速增加。集体喂养牲畜的增长数字如下:马匹从1928年的30万匹增至1940年的1,450万匹。牛从1928年的30万头增至1940年的2,010万头。羊从1928年的50万头增至1940年的4,190万头。猪从1928年的10万头增至1940年的820 万头。
苏联国土之上很快出现了新的铁路网,这些工程对苏联一些落后地区居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好的作用。铁路的货运量从1928年的930亿吨公里增到1940年的4,150亿吨公里,即增加了3.5倍。
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职工数量从1928年的1,080万人增至1940年的3,120万人。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苏联国民经济部门工人的增多,与人民物质福利水平提高相联的零售商品周转额也随之迅速增长。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的零售商品周转额在两个半五年计划期间从1928年的118亿卢布增加到1940 年的1,751亿卢布。
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经济在增加生产力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巩固。苏联国家预算收入从1928年的73亿卢布增至1940年的l,800亿卢布。同一期间,国家预算支出从1928年的73亿卢布增至1940年的1,740亿卢布。在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国家预算的常年收入是超过常年支出的。虽然这时,生产额和商品周转额都增长着,但是流通的货币却显著地减少了。其原因就是商品周转加快了,货币周转也随之加快了。苏联的货币对生产过程和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发挥了监督作用,它使城乡劳动人民更加关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心自己工资收入的提高。
苏联人口迅速增加了,这为生产力的提高和苏军干部战士的补充创造了后备力量。城市人口增加特别多,从1926年的2,600万人增加到1940年的 6,100万人。同一期间,农村人口从1亿2,100百万人增到1亿3,200百万人。这就是说,在农村人口增多的同时,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已从1926年的18%增加到1940年的32%。这反映了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一些地区的国民经济继续发展的过程。
苏联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发展计划是在三年半的和平经济建设情况下实现的,当然只能相对地说是和平的,这期间也曾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苏联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发展计划有一年半的时间是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发展中实施的。在三年半的和平经济建设中,苏联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完成的情况是顺利的。在卫国战争的前夕即到1941年6月底,工业总产值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为1942年规定的指标的86%,其中生产资料的产量完成90%,消费品的产量完成 80%。1940年谷物总产量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为1942年规定的指标的91%。1941年上半年铁路货运量完成90%,零售商品周转额完成91%。 1941年上半年苏联国民经济部门职工人数达到计划的98%,职工的工资基金达到计划的96%。
总之,卫国战争前夕生产、货运量、商品周转额和国民收入的水平为完成联共(布)第18次党代表大会制定的苏联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1938—1942)发展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只有现在才能真正地评价苏联的历次斯大林五年计划对社会主义革命命运的历史作用。斯大林的天才体现在各个五年计划之中。苏联人民以自己的劳动把这些五年计划变成可畏的物质力量,用以粉碎德国帝国主义匪徒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国家的景象与苏联完全相反。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深化极不平衡。资本主义各国面临着愈益尖锐化的市场问题与殖民地问题。各法西斯国家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疯狂地进行准备。它们想方设法贮备战略原料,拼命地把经济转到军事轨道上去。
德国的工业产量1930年比1929年的水平降低到88%。1931年又降低到72%,1932年再降低到58%。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之后,德国的工业生产转为军事生产,这使整个工业生产有了某种程度的增长。193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增加到1929年水平的65%,1934年增到83%,1935年增到 95%,1936年增到106%,1937年增到116%,而到1938年在军事订货的刺激下,工业生产达到1929年水平的120%。总之,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很长一个时期就利用增加军事订货的办法发展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各国争夺战略原料产地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因为没有战略原料的储备与资源,就不能进行现代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十年中,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生产变化的情况具有另外的性质。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1930年工业生产量降到1929年水平的 83%,1931年降到68%,1932年甚至降到53%。从1933年开始美国的工业生产回升到1929年水平的63%,1934年又升到 68%,1935年再升到79%,1936年升到94%,而在1937年工业生产则达到1929年水平的103%,即稍稍超过了1929年的水平。但是 1938年,在当时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的工业生产又下降到1929年水平的81%,总之,美国的工业经历了资本主义特有的工业生产循环,即从危机到危机。美国的军事生产继续停留在低水平上,因而未能成为工业生产总水平提高的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组成的法西斯国家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所谓的“民族”论调纯粹是掩盖掠夺性帝国主义战争的烟幕。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更加暴露了它的帝国主义强盗的本性。反抗法西斯国家的世界大战具有解放战争的性质。苏联的卫国战争使各国热爱自由的民族,首先是苏联各族人民进行的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和解放战争的性质。
对希特勒德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和神圣的战争,因为残暴的德国帝国主义企图消灭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人民充当德国“领主”的奴隶,建立奴隶制度,掠夺粮食和石油,使德国垄断资本主义集团的“领主”们赚取超额利润。法西斯魁首们的许多演讲和德国经济杂志上讨论的经济计划,始终以夺取东欧并把它变成大德意志帝国遍设私有庄园和私有企业的殖民地这样的梦呓“思想”相连系的。无怪乎这种思想遭到破产。
日本帝国主义对美国的偷袭引起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这时在战争中最终形成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联合抗击德国和日本的民主国家,即苏、美、英三国;另一个阵营就是法西斯国家,即德、意、日三国。
大家知道,共同对德日作战的联盟国对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处置任务的问题上各有自己的见解。这是由于苏联的社会制度和其战争的动力同美国、英国根本不同。苏联的强大力量加上全世界爱好自由的民族给予它的援助,使盟国阵营具有解放的性质。所以,美国和英国在与苏联共同对付帝国主义德国而进行的战争中所做的军事上的努力是服务于解放战争事业的。
对比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各国的生产力,可以看出民主国家联盟的五大优势,它们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拥有保证它们获得世界大战胜利的极大优越性和后备力量。这种优势也可从人口对比上看出,民主国家苏联,美国和英国共有3亿7,200万人,而法西斯国家德国、日本与意大利只有1亿8,600万人。
在巨额和超巨额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美国实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使武器产量迅速上升。据美国的统计数字,它的军事生产发展速度如下:1942 年生产的武器价值325亿美元,1943年为600亿美元。各种飞机1942年生产了4万7,900架,1943年为8万5,900架,商船1942年为 510万吨,1943年1,210万吨。制造了新的军舰,1942年为85万9千吨,1943年为261万吨,这些军事装备在打败德国帝国主义的战争中起了作用。
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战胜和消灭了法西斯诸国联盟。首先,社会主义的苏联就是这样的历史力量,在反对德国法西斯帝国主义的神圣战争中,它的后方与前方、工人阶级和农民、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了。其次就是遭受希特勒帝国主义剥削的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再其次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后备生产能力和后备人员的民主国家,它们联合起来的力量不断增长。
但这还只是一些条件,还必须把这些条件转变为胜利。苏联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与消灭德国法西斯的坚强意志,苏军军事家、指挥员与战士的丰富战斗经验,苏军最高统帅英明的战略战术,这一切终于把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变成了真正战胜希特勒德国的现实。
总之,苏联在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和国防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政治条件。在对付希特勒德国和其仆从国的战争中各民主国家的联盟是苏联政府对外政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这促使法西斯集团加速地崩溃了。
三、苏联军事经济的基础
卫国战争迫使苏联经济迅即转到军事经济的轨道上来。伟大卫国战争初期,在联共(布)、苏联政府的决定和斯大林同志的指示中就已确定了社会主义和平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军事经济轨道的纲领。
国家建立了国防委员会,它把党的领导、苏维埃的执行权力与立法权力统一起来,从而能够根据伟大卫国战争的需要,在动员国民经济的全部资源中,有计划地统一行动。
对比一下革命前俄国1914—1917年期间的军事经济和1941—1945年期间的苏联的军事经济,可以看出苏联军事经济的巨大优势。虽然暂时失去了许多工业地区和农业地区,但是这些优势使苏联的政府能保障前线所需的军事技术装备和给养。
苏联的军事经济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基础。主要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苏维埃国家的手中,这就能够把苏联国民经济在战争的轨道上加以改组。在革命前的俄国,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又依赖外国的资本,这使俄国在1914-1917年的战争中遇到了不能克服的困难。
社会主义革命消除了我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人口的阶级组成。1913年革命前俄国城乡的职工人数还不到总人口的17%,而1939 年苏联的职工人数达到了48%,也就是将近全国人口的一半。集体农庄庄员与合作化的手工业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前的俄国是没有的,而在1939年的苏联,这一部分人数已占全国人口的46%,已成为国家人口另外一半的主要部分。1913年,个体农民、未合作化的劳动者、手工业者占俄国人口的65%,而1939 年他们只占苏联人口的2.6%。
有产阶级——地主、大资本家、城市小资产阶级、商人与富农在1913年占俄国人口的16%,而在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这些剥削阶级——地主、城市资产阶级、富农早已被消灭。同革命前俄国的人口相比,苏联人口阶级组成的这些变化保证了苏联各族人民在精神与政治上的团结,保证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坚固联盟,也保证了组成伟大苏维埃联邦的各族人民之间的牢不可破的友谊。
在1913年的俄国居住着1亿3,9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2,500万人,而农村人口为1亿1,400万人。那时俄国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很不发达。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苏联的城乡发展了并有了巨大的变化。在几乎是荒无人烟的地方,苏维埃国家建立了364座新的城市,这些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在1940年的苏联国土上居住了1亿9,300万人,这时城市人口同1913年相比增加了1.4倍。
不论是战前或者是战争期间,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的工业生产水平都远远超过了革命前俄国私人占有企业的生产水平。1913年,俄国大工业的总产值为110亿卢布,1940年苏联大工业值达到1,295亿卢布。1943年只是苏联东部各区的工业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达到830亿卢布,这超过革命前俄国工业生产水平6.5倍。
1940年苏联大工业总产值高出1913年俄国的工业产值10.7倍,而大工业中的机器制造与金属加工工业的产值则高出40倍。作为机器制造基础的优质轧钢的生产,1940年苏联比1913年时的俄国多79倍。革命前的俄国根本没有生产汽车、拖拉机、铝、镁、橡胶等。
不同于革命前的俄国,苏联社会主义工业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卫国战争中,尽管苏联暂时失去了大片国土,但是它的工业仍然能够利用国内的生产保障军事经济的一切需要。1943年只是苏联的东部各区的产量也比1915年俄国的全国总产量还多,煤炭多1.3倍,钢1倍,轧钢0.7倍,铜3.1倍,铝58倍,锌17.8倍。战前,苏联开采的石油比革命前俄国多2.5倍。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阶级结构保证了极大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商品的主要部分掌握在工农国家的手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革命前俄国的粮食总产量为49亿普特,而在伟大卫国战争前夕,苏联的粮食总产量达到73亿普特。这时苏联的商品粮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商品粮多近一倍。
革命前俄国商品粮中的22%为地主占有,50%为富农占有,只有28%的商品粮属于中农与贫农。战前苏联商品粮中有10%为国营农场所有,近90%的商品粮为集体农庄所有。这就是说,实际上苏联的全部商品粮掌握在社会主义生产者的手中。
在沙皇俄国的3亿6,700百万公顷的农田中,富农拥有8千多万公顷,而地主占有1亿5,250万公顷。战前在苏联的4亿2,200万公顷的农田中,集体和个人的农业劳动者拥有3亿7,100万公顷,国营农场拥有5,100万公顷。无怪乎千百万苏联人民为保卫祖国的土地,为保卫城市和乡村英勇地进行了神圣的战争。
把1941年到1945年期间的苏联军事经济同1918年到1921年的苏俄军事经济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年代里苏联的国民经济前进得多么迅速。发展了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与阶级,培养了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干部。
1918年初苏联国土上居住的人口总数(其中包括暂时被武装干涉军和白卫分子占领的地区)为1亿4,260万人。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到武装干涉军和白卫分子占领地区最多的时候,也就是1918年11月以前苏维埃俄国的人口只有6,000万人。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当德国入侵者占地最多时,也就是 1942年,苏联人口没有降到1亿3,000万人以下,这比1918年的人口数要多一倍以上。
1918—1921年苏维埃俄国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的工业生产水平简直无法同1941—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事经济中工业生产水平相比拟。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量比1920年苏维埃俄国工业生产水平多37倍,而机器制造与金属加工工业的产量多达511倍。
在卫国战争期间,1943年仅苏联东部各区的工业总产量超过1920年整个苏维埃俄国的生产水平19倍。1943年,苏联东部各区的工业产量比1919年整个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产量还多,煤炭多59倍,生铁多64倍。苏联在1942年,也就是失去国土最多的一年,在农业耕地面积减到最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超出1919年好几倍。必须指出,在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在粮食与给养方面已拥有巨量的国家储备,而1918年的苏维埃俄国则没有这种储备。
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23年的76%增加到卫国战争前夕的100%,在农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生产的比重在同一期间从4%增加到 99.7%,在零售商品周转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在同一期间从43%增加到100%。这表明社会主义在城乡获得了全面胜利和为苏联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基础。
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干部多起来了,他们成为发展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基本力量。1926—1939年间苏联人口增加了16%,同一期间熟练工人干部增加了数倍:钻探工增加了4.7倍,车工5.8倍,铣工12倍,机床工13倍,工具制造工11.3倍,压力机工与冲压工5.3倍,装配工与电工5.4倍,机械制造工8.5倍,铁路机车司机2.3倍,船机工2.2倍,汽车司机39倍,拖拉机手214倍。
苏联知识分子的数量也增多了。1939年达到1,180万人,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熟练工人不包括在此数内。这时,工程师的数量从1926到1939年增加了6.7倍,农艺师增加了4倍,农艺技术人员增加7.8倍,教员2.5倍,科学研究人员6倍,文化教育人员7.4倍,医生1.3倍。苏联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的熟练人才的增多改变了苏军人员的组成并保障了苏军在卫国战争中获得有历史意义的胜利。
要想分析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事经济的特点,还必须把苏联的和平经济建设期间与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相对比,苏联和平经济建设期间的特点是在全国各地区实行社会财富全面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只是它被限制在国内某些经济区域之内。在苏联东部各区高速度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由于一些地区被敌暂时占领和德国匪徒在占领地区进行了破坏使我国损失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卫国战争期间的扩大再生产首先弥补了损失了的社会财富。
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扩大再生产的特点是积累与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和数量的改变有利于军事消费。这时,社会产品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军事技术装备,而后者并不能直接为国家再生产出固定基金。但是,没有军事消费就不可能保卫祖国,而保卫祖国却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有了变化,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的第一阶段,两者的绝对数量都暂时地减少了。与战前1940年比较,1942年由于德国人占领了许多工业地区,苏联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下降了。虽然生产性消费的比重未变,但是绝对数量上减少了,居民个人消费额稍有缩减。积累的比重与数量暂时有所降低,但是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积累过程还在继续发生。
在苏联军事经济的历史中,1943年是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这时苏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军事经济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扩大再生产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同 1942年比较,这时的社会总产品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性消费,国民收入,劳动人民的个人消费和积累,国民经济的固定基金以及流动基金都增加了。
1944年,苏联军队从苏联的国土上把希特勒匪徒一扫而光,在苏联的军事经济中扩大再生产的增长过程是在继续加强。与1942年不同,在1943和 1944年,在军事开支增加的同时,生产性消费与个人消费以及积累也有绝对增长,而不是象1942年时那样使后三者绝对降低了。这就是苏联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的各阶段所表现出的扩大再生产的特点。
从基础上看,苏联军事经济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经济。社会主义再生产规律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规津。从苏联军事经济基础同美国军事经济基础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其区别之处。
首先,苏联军事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它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美国军事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而目.它是处在这样的阶段,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与财政资本占据统治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资本的不断集聚和集中的基础上美国资本主义垄断集团的统治急剧加强了。天真的人们的谈论,更多的是一些凶恶的谎言家说什么在美国存在的是“人民”资本主义,这完全是愚弄人的鬼话。真象是在1944年美国有75%的军事订货被100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夺去,有 49%的军事订货被三十个大财阀独占。他们是美国军事经济的有权势的主人。
第二,苏联军事经济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靠的是苏联各族人民在精神与政治上的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美国军事经济的动力是资本主义垄断集团,对于这些集团,战争是图谋暴利的手段和夺取世界市场的方法。美国财阀获得的利润从1939年的64亿美元增加到1943年的245亿美元,而在四年战争期间则达到870亿美元。自以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军事经济中国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论证纯属不值一驳的谬论。这些“马克思主义者” 天真地认为那些垄断资本的强盗利用美国国家政权机构以获取军事超额利润似乎可以证明在经济中国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它的政权机构,首先其上层同资本主义垄断集团和财政资本的巨头们及其代理人是相互勾结的。美国财阀迫使国家政权为他们服务。关于美国军事经济是由国家进行计划的说法也是无知的,美国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从国家获得有厚利可图的订货,这不等于国民经济是有计划的。在美国只要在经济上进行“计划”的可怜尝试稍稍超出财阀们获利的范围,这些尝试必然遭到完全的失败。
第三,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由于军事开支和德国暂时占领了许多地区,苏联经受了巨大的消耗。与此相反,美国发了战争财,摆脱了战前的经济危机并使财阀们获得了空前的巨额利润和新的世界市场。但是,战争期间在美国,资本主义积累、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的高水平都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一些矛盾尖锐化了,这为新的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与经常性的失业准备了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并使资本主义总危机尖锐化。这一切说明苏联军事经济基础和美国军事经济基础如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一样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质。
总之,苏联军事经济的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它能集中苏联国民经济的全部物质力量去胜利地进行卫国战争。改组国民经济使其转到军事经济的轨道上来,把生产力迁移到东部各区并加以恢复,这一切使苏联的军事经济得到了全面的高涨。
四、国民经济的改组
在斯大林同志一些报告中,首先是1941年7月3日他在电台上发表的广播演说和1941年11月6日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6周年纪念的报告中,详细地提出了改组苏联国民经济的纲领。
为了改组苏联的国民经济,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动员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工人与工程技术干部为卫国战争的需要服务。工业企业转产军用产品。将国民经济许多部门的企业交给军事工业,以提高其生产能力。为了保障军事经济的需要,一些民用品停止了生产,腾出了一些工厂、工人与物质资源。工业产品品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金属炼制方面增加了优质轧材的比重,在石油炼制方面增加了航空汽油的比重,而在化学工业方面则增加了特种化学剂的比重。食品工业和轻工业增产苏军需要的食品与被装品。根据军事工业的需要对原料与材料重新进行了分配。对金属、燃料、电力、其他原料与材料的分配以及消耗标准由中央严格地加以规定。工人与工程技术干部同主要设备一起迁到我国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新工厂的建设加快了速度。广泛地进行了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特别是改进了以下生产技术:利用平炉炼制特种钢,在初轧机上轧制装甲钢板,用高炉炼制磷铁合金与铬铁合金,在机器制造工业中大规模地采用流水作业法。
第二、动员农业的物质资源和集体农庄的劳动力保障苏军的需要和保障对向前线供应军事技术装备的城市的需要。从德军占领的地区和从靠近前线地带向东部地区后送了牲畜、农业机器与拖拉机。在东部地区,首先在与乌拉尔、伏尔加流域和西西伯利亚扩大了粮食、土豆和蔬菜的播种面积(此句语法不通?),把技术作物改播在东部地区。加强了集体农庄的劳动纪律,尤其是提高了庄员的劳动日最低限额。提高了肉品与羊毛的交售量,并且实行了追加交售制度以供应苏军用做储备的肉与粮食。在工业企业组织农副业生产。大力动员工人与职员个人种菜。
第三、进行了交通运输动员并实行交通运输的战时体制。采用能保证军用直达货运列车优先和快速行驶的运行表。限制了客运。增加了按集中计划运输的物资数量。提高了乌拉尔铁路和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如车里雅宾斯克、斯维克德洛夫斯克、塔吉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和基洛夫斯克等站的通过能力。沿伏尔加河流域,在我国东部和北部地区新建了许多铁路。建成沃尔库琴斯克铁路。从外高加索到阿斯特拉罕建成一条新的铁路。对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实行了军管。公布了军事运输纪律条令。
第四、动员建筑工程干部与建筑机构去建设军事工厂和修建与军事工厂协作的企业。基建工程的重点是:军事工业工程,黑色金属、冶炼业、电站、燃料工业、铁路运输等工程,首先是在后方地区恢复搬迁来的企业。修订了建筑工程标准使其符合战时条件。在许多情况下,修筑一些短期使用的临时建筑物。缩短了工期。减少未完工程的数量。
第五、动员劳动力,培训工人,训练新的人材以代替应征入伍人员。军事工厂和其协作厂的工人都被动员在整个战争期间工作。工厂实行义务加班制。动员没有工作的居民参加劳动。工厂附设的学校、技工学校和铁路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工厂也组织了新职工的训练。保留了高等院校与中级专科技术学校,以便培训技术干部。
第六、动员国家的给养储备以保障城市的供应。改革了国家的零售商品周转制度。对居民实行食品和工业品限额(卡片)供应制。在工业交通运输业部门成立了工人供应处。日用必需品保持相当稳定的低价格。对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的工人与工程技术干部的加量供应得到了保障。
第七、动员居民的资金与动员国民经济的财源设保障卫国战争所需的经费。提高了军事开支在国家预算中的比重。将货币与债卷的发行作为军事经济所需经费的辅助来源。
第八、改组国家机构使能动员一切力量为卫国战争服务。成立一些新的军事生产人民委员部,其中包括坦克制造人民委员部与火箭装备人民委员部。对军事订货的完成情况由国防委员会组织监督。改革了军事经济的计划与供应制度。
苏联国民经济的军事改组是在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下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上半年进行的。在和平建设时期,由以列宁、斯大林为首的党培育出来的主要经济干部和政治干部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军事改组,而没有这次改组,就不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为苏联军队勤奋劳动的苏联人民拥有无限忠于人民和忠于党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苏联国民经济的军事改组反映在军事经济计划之中。在卫国战争爆发一个星期之后,苏联政府制定了第一个战时计划,即《1941年第3季度国民经济动员计划》。这个计划是改组苏联国民经济的初步方案之一,目的是把社会主义经济转到军事经济的轨道上来。它取代了战前和平时期制定的1941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41年第3季度国民经济动员计划新列的军事技术装备的产量比战前计划增加了26%。减少了基建工程项目,这首先是因为根据军事生产需要重新分配了金属材料。批准了紧急的工程项目,其中有军事工厂、电站、燃料工业、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的企业,以及铁路建筑工程。计划中规定把基建力量和物资集中地用于建设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国防工厂。铁路装车量只准许对于煤炭、石油产品、金属材料与粮食保持战前水平,这是因为军运量不断增长,其他经济物资运输计划就无法保证了。为保障苏军的需要,减少了市场商品储备,因而零售商品周转额降低了12%,季度计划规定要生产的2万2千台金属切削机床,调出1万4千台给弹药部、装备部与航空工业部所属的工厂。1941年第三季度动员计划使国民经济转为伟大卫国战争服务。但是经验证明这次转变是不够的。战争的影响愈益彻底和愈益普遍地浸入到经济中去了。
1941年8月16日苏联政府批准了依据斯大林同志指示制定的1941年第4季度与1942年伏尔加流域、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细亚地区军事经济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了搬迁工业企业到东部地区和加速军事生产以满足卫国战争的需要。苏联东部地区与后方地区军事经济计划规定了增加下列装备的生产:轻武器与火炮,其中有高射炮、反坦克炮、团炮、师炮、坦克炮、迫击炮、重炮、步枪、冲锋枪、坦克机枪、步兵机枪、航空机枪与航空炮。计划还规定了在苏联东部地区生产枪弹、炮弹、火药和各种弹药。计划在东部地区新建和扩大一批生产飞机发动机和飞机的基地和企业,制造的飞机中有强击机、歼击机与轰炸机。计划建设生产装甲钢板、中型与重型坦克以及火炮牵引车的新基地,在后方地区生产小型舰艇。例如猎潜艇、装甲艇、鱼雷艇。军事经济计划规定东部地区增产煤炭、石油、航空汽油、汽车汽油、生铁、钢、轧材、铜、铝、发烟硫酸、硝酸铵、强硝酸以及甲苯。
为了加速伏尔加流域、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细亚地区的军事生产并对军事生产提供物质保障,军事经济计划规定将千百个制造机器和生产弹药、武器、坦克、飞机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东部地区,并且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建筑物与企业交给了上述工业企业。在1941年第4季度与1942年度计划中批准投产的发电能力有138万6千千瓦,并且制定了向东部地区搬迁锅炉与涡轮机的计划。批准东部地区在这一期间将投产5座新高炉、27个平炉、1台初轧机、5座炼焦炉、59个煤矿竖井以及紧急军用工程项目,1942年这些工程的基建费达160亿卢布。
在伏尔加流域、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细亚地区为提高铁路通过能力与货运量,军事经济计划规定改建和扩建铁路主要枢纽站、火车站与线路。考虑到生产力的迁移,军事经济计划向交通运输部门提出迅速提高东部地区铁路通过能力的任务。
为保障军事经济的需要,计划要求上述地区增加国家储备,其中包括燃料、石油、金属材料、给养和工业品,办法是取自日常的生产以及利用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来的储备。
在向东部地区迁移生产力方面,在恢复和发展东部地区生产方面,特别是在生产军事技术装备方面,军事经济计划起了巨大的组织作用。内迁的企业被有组织地运送到新建厂房和已有的工厂中去,这使它们在新的地区迅速恢复了生产。在1942年,军事技术装备生产不仅完成了计划,而且有一些产品还超额完成了计划。
卫国战争的头半年(1941下半年)的一件壮举就是苏联生产力的向东部地区的迁移。这是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的。东迁了数百万人员,数以千计的工厂,数万台机床、轧钢机、压力机、锻锤、涡轮机与电动机。仅在1941年的三个月内向苏联东部地区转移了1360个大型军事工厂,其中迁到乌拉尔的455个,迁到中亚细亚与哈萨克斯坦的250个,迁到西西伯利亚的210个。乌拉尔、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细亚的基建工程投资在战时的困难条件下从1941年上半年(和平环境)的31亿卢布增加到下半年(已爆发战争)的51亿卢布。
1941年的最后两个月在苏联军事经济历史上首先在整个工业方面是困难最多、形势最严重的月份。在这一期间,迁向东部地区的工厂在其旧址已经停止生产,而在新的后方还未恢复生产。同一期间,由于希特勒德国暂时占领了许多地区而使苏联国民经济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在1941年11月以前被敌占领的土地上,战前曾居住着全国人口的40%,生产的煤炭占战前全国总产量的63%,炼铁占68%,炼钢58%、铝60%。在这些土地上战前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8%,糖占84%,牛占38%,猪占60%,铁路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41%。
到1941年底苏联军用产品的生产受到损失之严重情况从以下数字可见看出来。在1941年8月到11月之间,由于敌人的侵占和从前线地区向后方迁移工业企业的影响,有303个弹药工厂停产。这些工厂的月产量计有炮弹体840万个,迫击炮弹体270万个,航空炸弹体200万发,信管790万个,点火具540 万个,药筒510万个,手榴弹250万枚,火药7,800吨,梯恩梯3,000吨,硝酸铵16,100吨。
由于战争中受到了损失和内迁了大批工厂,从1941年6月到11月,苏联工业总产值减少了52%。自1941年11月到12月从顿涅茨克煤矿和莫斯科附近煤矿一吨煤也没产出。轧钢是军事工业的主要材料,1941年12月其产量与1941年6月比较减少了68%,军事生产必需的有色金属轧材同一期间减少了 99.77%,滚珠轴承减少了95%,而没有这种轴承,就不能制造飞机、坦克和火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领袖和导师斯大林同志的坚强的意志鼓舞了苏联人民。他们经受了考验,在以后苏联军队转入了进攻并获得了胜利。
联共(布)、苏联政府和工人阶级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斯大林同志的英明领导下,使军事工业在1942年上半年不仅恢复了失去的生产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从1941年12月起工业生产停止了下降的局面,而从1942年3月起生产迅速重新上升了,到1942年3月单是我国东部地区制造的军用品,其产量已达到卫国战争开始时全国的产量。
1941年11月,当时几乎是全世界都数算着苏维埃国家生存“末日”的天数,而斯大林同志则建议制定与批准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建设新的钢铁厂的宏伟计划,以为军事生产奠定基础。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出党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胜利的信心。为了夺取胜利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进行忘我的劳动。
总之,苏联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及由此而实行的计划原则占了统治地位,使能根据军事需要迅速改组苏联的国民经济,从前方和靠近前方地区把生产力迁移到苏联的东部后方地区等于从德国占领者的手中夺回了生产企业,苏联军事经济在列宁、斯大林党的领导下得以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百度搜索: 小河对岸 博客 200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