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峄山刻石》篆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在拙文“走马观花览秦俑”里展示了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中国文字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的峄山刻石(见下)。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出巡山东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是为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碑文是四字诗,对秦始皇歌功颂德。《史记》里记载了5-6块碑文,都是大同小异的四字诗。不过,漂亮华丽、弯里弯曲的“官方文字”小篆并没有在民间普及,只留在了图章上。民间普及的却是“直来直去”的 “简体字” -- 隶书。
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也有一说为北周武帝所毁。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那么,>篆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呢?现将原文222字登上。为了方便对照原文的小篆体,特用繁体字。
如果大家注意,还会发现碑文是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的。古代的汉字作品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所以古文中的“之、乎、者、也、哉、曰”等字的用途就显示出来了。汉代时出现了“句读”(读音:具豆),是句号和读号(逗号)的合称。而我们现在所用的标点符号是胡适等1919年从西方引进的,对中国的白话文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碑文(照片不全,原文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
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荐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于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無万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
兵不复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
制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