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智慧树,伊甸园里还有棵特别的树,叫生命树。夏娃选择智慧树后,上帝就将生命树把守起来,免得人再吃这棵树上的果子。
夏娃错过了生命果,永恒却成为人类不灭的梦想。哲学家伯兰特罗素断言,对尝过了人生酸甜苦辣的老者而言,怕死是可耻的。他们应以这样的态度顺应死亡:人生像一条河,开始狭窄激湍,不时穿越乱石阻塞;渐渐地,河面变开阔,水流趋于和缓,最后平静注入无边的大海。
如果确有一个平静的大海,能让每一条生命的小河回归安息,而不是流向干涸,这将给短暂的人生带来多少安慰!不知道哲学家自己是否真正相信这个比喻;但是,从五百童子下东瀛到清洁高士驾鹤西去,人们追求到的都只是一个个凄美的故事。到底有没有永恒的生命?如果没有,人心之中执著的永恒之梦又来自哪里?
对於这个问题,连最伟大的先哲都只能用“未知生,焉知死”来搪塞。但仔细推敲,这讳莫如深的托辞里,似乎已经藏了大智慧:那掌管生者,必掌管死;欲知死后归宿,先问生来缘由。
有本书告诉你:“信的人有永生。”你大可付之一笑:一旦我死了,自然死无对证,谁为我鸣冤?谁能知道自己的身后事?谁能知道前生缘?但偏偏这本书还声称:“我未将你造在母腹中,我就晓得你”,这就值得掂量了。因为它可能“既知生,便知死”。更关键的是,死后天国虽难捉摸,生来斯世却可对证。事实上,许多爱较真儿的人促成了专门针对此书的考古学。如果你从中发现,一个强大帝国,从兴起到灭亡的故事,乃至其君王的姓名都在它出现前数百年被那本书言中,你不觉得可畏吗?
这本书是圣经。它直白生死奥秘,声称掌管一切的神是比大海宽广的生命源头和归宿。这生命的缔造者将“永恒埋在人的心里”。我们只能通过恪守他的道,求永生的恩赐;按自己的办法追求永恒,终是死路。道理很简单:人不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未知生,焉知死?
如果我们相信伊甸园,就有理由相信,既然死亡不是原初的创造,也不应是绝对无奈的人类命运。毕竟,我们曾经住在全然的光明中;毕竟,生命之光仍然依稀可见。但愿,冥冥死荫只是一场真实的恶梦,隐隐本真就像沉睡的记忆。但愿,人类终能了结那魂绕梦萦的千古惆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路,芳草凄凄璎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