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高考考作文就是考忽悠




法国高考考作文就是考忽悠

刚刚看了一个好玩儿的题目叫《见识一下刚刚出炉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作者/翟华)的文章。(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

作者说“法国哲学作文更多的是考学生的知识量和思辨能力”。咱以为那是说好听的,说好听的叫“思辨”,其实就是忽悠能力。忽悠其实挺好玩儿的,我写个帖子玩玩浪费时间。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法国哲学作文更多的是考学生的知识量和思辨能力”。我认为法国高考考作文也就是考学生的忽悠能力。这个例子是:

比如“人是否应该在独处中找到自我”(Faut-il etre seul pour etre soi-meme)?对这样的题,不要急于回答“是”或者“不是”,而首先要从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入手:到底什么是“独处”(etre seul)?有的“独处”在意愿上是主动的,在时间上是短暂的;有的“独处”在意愿上是主动的,但时间上是长期的;有的“独处”属于被迫的长期漂泊(可举鲁滨逊的例子);还有的“独处”是心理上的,虽然身处一个集体之中,却不与其他人交流。同样,也要分析一下什么是“自我”(etre soi-meme)。难道“我”不就是“自我”吗?这要看你是否能够做到自主思维、独立行动,不受他人或外界思维的桎梏。在解读了题目中的关键词之后,就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不管你的答案是“是”还是“不是”,都要引用古代或当代哲学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具体到这个题目而言,可以引用海德格(Heidegger)的“ 别人的独裁” 理论,萨特(Sartre)的《存在与虚无》(L'Etre et le Neant),甚至《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从“社会”和“个体”、“本相”和“外相”等不同层次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也建议读者“按照上面所说的答题路数,各位不妨看看刚刚出炉的法国高考各科哲学作文题,试着回答一下,看看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会做吗? ”

既然作者也看出了法国考作文里是有“路数”的,那我就把这个“路数”给大家写出来,然后再把作者举的这个例子结束掉。我敢保证,如果法国的教师们看了我的这个帖子就都会去__(我比较谦虚就空着不写了!)的。

从作者给的例子看法国考作文的“路数”其实还挺八股滴。八股文章: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只不过这里是两股:破题和起讲。这个“路数”就是:

1,看看题目里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忽悠的,然后将那些东西一一忽悠(就是八股的第一股:破题!);

2,看看情绪如何决定是否将那些东西联系起来再忽悠还是三言两语就结束(就是八股的第三股:起讲!)。

就拿作者给的例子“人是否应该在独处中找到自我?”来说吧,这个例子里有几个可以被忽悠的东西呢?

作者/翟华先忽悠了到底什么是“独处”和什么是“自我”。

还有别的吗?

还有!

还有“应该”!

“应该”也是可以忽悠滴。咱来随便忽悠一下“应该”。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认为的是否“应该”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说对同一件事父母认为的“应该”就很可能跟他们的孩子们的相反。还有社会认为的“应该”又有可能不是跟所有家庭都一样,比如说一个国家有多种宗教,像法国就有穆斯林。再比如说“人是否应该吃糖”也要看是对谁,比如说有没有糖尿病。所以,因为对同一个事情的“应该”与否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光什么是“应该”就又可以忽悠一大堆。

忽悠完了“应该”。还有别的吗?

还有!

还有“找到”!

同样的,还可以忽悠什么是“找到”。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认为的“找到”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说对同一个问题父母认为“找到”了的答案就很可能就不是他们的孩子们想要“找到”的答案。所以父母的“找到”了对他们的孩子们来说不是“找到”了,因此孩子还要继续找。还有社会认为的“找到”了的答案又有可能不是为所有家庭都接受的答案,比如说一个国家有多种宗教,像法国就有穆斯林。所以,因为对同一个事情的“找到”与否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光什么是“找到”就又可以忽悠一大堆。

忽悠完了“找到”。还有别的吗?

那就让我们大家再仔细看看作者给的例子“人是否应该在独处中找到自我?”里到底还有没有可以忽悠的东西吧。

忽悠什么是“人”就有那么一点点不像话啦。“是否”是不可以忽悠的。“应该”呢,我已经忽悠过了。“在”是不可以忽悠的。作者忽悠了“独处”。忽悠什么是“中”也是不太好意思的。我已经忽悠过了“找到”。作者忽悠了“自我”。看来对于这个题目作者和我确实是已经做到了可以忽悠的东西都已经忽悠过了。

到这里,法国考作文的“路数”两股里的第一股(看看题目里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忽悠的,然后将那些东西一一忽悠)已经圆满完成了。

下面还需要做的是法国考作文的“路数”两股里的第二股(看看情绪如何决定是否将那些东西联系起来再忽悠还是三言两语就结束),也就是最后的一股。

其实呢,作者给的这个例子里的“独处”和“自我”比较“应该”和“找到”还是比较确定的东西或者叫“概念”。世界上的东西里分比较确定的和比较不确定的,比较确定的往往有某种和几种定论,因此比较死也比较没有什么太多的文章可以做。除非你能发明你的新“定论”,所以对于比较确定的东西你能忽悠出来多少就看你的所谓“知识量”啦。你的“知识量”大就可以多忽悠,不然就少忽悠。

如果题目里有比较不确定的东西,如作者给的这个例子里的“应该”和“找到”就比较不确定。由于比较不确定的东西是比较不确定的,因此忽悠的空间就大了。反过来,由于比较不确定的是不确定的,它们都可以一模一样地来忽悠。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我上面的忽悠“应该”和忽悠“找到”就是一模一样的?

由于作者给的这个例子里有比较不确定的东西“应该”和“找到”,你如果情绪好在兴头儿上你就可以将那些比较确定的和比较不确定的东西联系起来忽悠开了没完没了。

我给大家来个三言两语就结束的:

无论你的“独处”是什么,也不管什么是你的“自我”,由于对同一事情的“应该”与否是因人而异的和对同一事情的“找到”与否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人是否应该在独处中找到自我?”的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

这样一来,作者给的这个例子作者和我就一起做完了。谁要是只忽悠了“独处”和“自我”而没有忽悠“应该”与“找到”就不太好了。

如果你要是像一些中国学生那样在你的文章里流露出一些对出题者的不屑或很多的蔑视的话,那你的文章就是得零分得高考文章还有可能会被在网上广泛流传。

学会了吗?

但愿法国的老师教了他们的学生们这个路数,如果不然的话希望法国的学生们看出了这个路数,否则他们都应该去__(我比较谦虚就空着不写了!)。


************************************************************

附:见识一下刚刚出炉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作者/翟华)

中国作文主要考学生的构思和文字表达能力,而法国哲学作文更多的是考学生的知识量和思辨能力,两者内涵和侧重点都不同,直接比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话虽如此说,今年中国高考中,广东的作文题(“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法国哲学作文考试的出题风格。

法国今年的中学会考在6月18日开始。按照惯例,这天第一门考的就是哲学(Philosophie),而且不论是学经济社会科(Serie economique et sociale)、文科(Serie litteraire)还是理科(Serie scientifique)的学生都要考哲学作文。考试从早8点到中午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一道。三道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commentaire de texte),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dissertation)。顾名思义,“语录评论题”就是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观点论述题”则是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这样的作文题应该怎样下手呢? 我举一个“观点论述题”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人是否应该在独处中找到自我”(Faut-il etre seul pour etre soi-meme )?对这样的题,不要急于回答“是”或者“不是”,而首先要从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入手:到底什么是“独处”(etre seul)?有的“独处”在意愿上是主动的,在时间上是短暂的;有的“独处”在意愿上是主动的,但时间上是长期的;有的“独处”属于被迫的长期漂泊(可举鲁滨逊的例子);还有的“独处”是心理上的,虽然身处一个集体之中,却不与其他人交流。同样,也要分析一下什么是“自我”(etre soi-meme)。难道“我”不就是“自我”吗?这要看你是否能够做到自主思维、独立行动,不受他人或外界思维的桎梏。在解读了题目中的关键词之后,就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不管你的答案是“是”还是“不是”,都要引用古代或当代哲学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具体到这个题目而言,可以引用海德格(Heidegger)的“ 别人的独裁” 理论,萨特(Sartre)的《存在与虚无》(L'Etre et le Neant),甚至《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从“社会”和“个体”、“本相”和“外相”等不同层次得出自己的结论。

按照上面所说的答题路数,各位不妨看看刚刚出炉的法国高考各科哲学作文题,试着回答一下,看看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会做吗?

理科哲学作文题 :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Est-il absurde de desirer l'impossible )?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Y a-t-il des questions auxquelles aucune science ne repond) ?

3. 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8226;德822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给民众以机会管理琐事的机会,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Commentaire de texte : un passage de "La Democratie en Amerique", d'Alexis de Tocqueville, sur la facon d'interesser les citoyens a la democratie. Extrait : "C'est donc en chargeant les citoyens de l'administration des petites affaires, bien plus qu'en leur livrant le gouvernement des grandes, qu'on les interesse au bien public.")

经济社会科哲学作文题:

1. 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Que gagne-t-on a echanger )?

2. 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Le developpement technique transforme-t-il les hommes )?

3. 评点英国哲学家约翰8226;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Commentaire de texte : un passage de l'"Essai sur l'entendement humain" de John Locke, qui soutient que les valeurs morales ne sont pas innees chez l'homme, mais le resultat d'un besoin pratique. Extrait : "Je reconnais que les hors-la-loi eux-memes les respectent (l'equite et la justice) entre eux ; mais ces regles ne sont pas respectees comme des lois de nature innees : elles sont appliquees comme des regles utiles dans leur communaute.")

文科哲学作文题:

1. 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应思维,Le langage trahit-il la pensee )?

2. 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L'objectivite de l'histoire suppose-t-elle l'impartialite de l'historien )?

3. 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求的满足”Commentaire de texte : un passage de "Le monde comme volonte et comme representation" d'Arthur Schopenhauer, sur les rapports entre le desir comme privation, et la satisfaction de ce desir. Extrait : "Le desir, en effet, la privation, est la condition preliminaire de toute jouissance. (...) Donc la satisfaction, le contentement ne sauraient etre qu'une delivrance a l'egard d'une douleur, d'un besoin."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