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主席通令嘉奖:中国新型战机弹射器!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胡主席通令嘉奖:中国新型战机弹射器!



zt


新闻背景:2009年5月8日,胡锦涛主席签署通令:对在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空军某部研究所刘峰等记一等功。刘峰长期从事飞行员安全救生研究,为我国航空救生体系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近日,记者就航空救生及未来发展专门采访了他。 

  刘峰,高级工程师,现任空军某部研究所科技处处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中共十六大代表和中国科协七大代表。多次获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奖项,先后参加数千架飞机系统改装任务,多次完成重大飞行事故检查分析工作,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降落伞开启航空救生时代

  记者: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人类将迎来空天世纪。目前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航空救生器材研究,请您通俗解释一下什么是航空救生?

  刘峰:我国有一位航空界的先驱--冯如,1912年8月25日他在广州燕塘驾机飞行时,由于操作系统失灵,飞机坠地,他当时受重伤,后来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人类要翱翔蓝天,战胜自我,难免有牺牲,但怎么才能把牺牲降低到最低呢?一门新学科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航空救生技术。航空救生体系就是着眼飞行员的救生问题,集组织机构和弹射救生、生存求救、搜索营救装备为一体的一个系统。

  记者:世界上最早开展航空救生研究是什么时候?

  刘峰:航空救生技术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最初的降落伞,发展到弹射座椅,然后发展到航空救生体系。最早的救生装备就是降落伞。早在1797年10月22日,一个叫加纳兰的法国人,从610米的气球上用降落伞安全跳伞着陆,当时轰动了整个欧洲。这可以说是有记载以来第一次用降落伞救生的事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已经作为一种武器投入使用,如何在战斗中把受损飞机上的飞行员救出来?德国首先为战斗机飞行员配备了救生伞。它的救生伞是包在伞包里面,伞包坐在飞行员身体下边,伞跟飞行员的背带系统连着,开伞的绳索拉开在飞机上,这样人一跳离飞机,伞包就打开,利用飞行员下降坠落的速度,把伞翼拉出展开,使飞行员平稳着陆。

  弹射座椅擎起生命保护伞

  记者:据说,飞行员在高空高速状态下跳伞,是一个十分惊险的过程?

  刘峰:是这样。现代飞机飞行速度很快,在超过每小时500公里时,飞行员爬出座舱跳伞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大速度跳伞的情况下,会使飞行员同后面的机翼、垂尾及一些飞机的结构件相撞导致死亡。这就引发了弹射救生装置--弹射座椅的出现。弹射座椅是利用弹射动力,把飞行员和座椅一起弹离飞机的一种救生装置。现在采用的都是火箭弹射座椅穿破座舱盖,座椅上安装有一个破盖枪,把座舱玻璃打破或者在玻璃上布置微爆锁,把玻璃炸开,然后飞行员再出去。我国一些新型飞机也采用了这种舱盖弹射的模式,与英、美等国的现役救生装备水平基本相当。

跳伞后48小时是搜救关键

  记者:飞行员跳伞后地面搜救的成功几率有多大?

  刘峰:飞行员是天之骄子、空中黄金。营救速度是确保飞行员跳伞后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二战中,受伤飞行员24小时以后存活概率是80%,3天后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其间,英、美、德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搜救部队,并营救了数以千计的遇险飞行员,平均营救时间是48小时。战后,随着营救组织的发展和营救器材的改善,营救的速度大大加快。据美国空军的统计,20世纪60年代5小时以内获救的飞行员人数占50%;到了20世纪70年代,1小时以内获救的人数就达到了50%,4小时以内获救的达到了97%。

  记者:航空救生是飞行员的第二生命,请问我国航空救生体系工程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

  刘峰:据统计,自我空军成立以来,在飞机遇险后,有数百名飞行员依靠弹射跳伞获救,但由于没有完善的航空救生体系,也有飞行员在跳伞后牺牲,教训十分惨痛。大家都还记得,2001年4月1日,中美南海撞机事件,我空军飞行员王伟跳伞失踪,10万军民在海天之间展开联合大搜救。在第10天,记者采访我,我分析可能是因为王伟在撞机后受伤或者弹射时晕厥,没有能力打开救生船和及时脱掉救生伞,负荷过大,随着这些物品一起沉入水中,推断王伟生存的可能性很小了。4月12日我国政府宣布搜救无望,王伟同志牺牲。这个事件对我们刺激很大,现代战争中飞行员所面临的不仅是怎样安全地离开失事飞机,关键是跳伞以后如何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生存求救。而地面部队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快捷安全地确定飞行员的准确位置、实施营救。为此,针对我国当时航空救生的状况,我提出了建立我国航空救生体系的建议,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就是在这种强烈的使命和责任驱动下诞生了这种体系。

  独具特色的一体化救生体系

  记者:与国外空军相比,我国的航空救生体系有哪些独特之处?

  刘峰:应该承认,目前,国内现役救生装备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救生体系,不仅建立了搜索营救部队及相关组织机构,还研制出许多大型搜救装备,像第一代固定翼搜索引导飞机,实现了对遇险飞行员的询问应答、身份识别和快速精确定位,担负远距离、大范围搜寻和定位任务;研制了第一代系列专用搜索营救直升机,具有导航、救生通信、搜索、定位、吊救、救护等功能;研制了航空型搜索救援指挥车,其通信能力、救护能力和野外执行任务能力,均高于国内现役的航空通信车和救护车,这些系列装备的研制成功,构建了我国的搜索营救装备体系。采用现代技术对我军10余型主战飞机弹射救生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工程,使我国主战飞机弹射救生装备性能达到发达国家现役先进战机的水平。还组织完成了海上弹射救生关键设备、特种飞机救生装备等生存求救设备研制,大大提高了复杂条件下飞行员野外生存和求救能力。

  航空救生连着你我他

  记者:航空救生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联呢?

  刘峰:航空救生在应对公共应急突发事件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去年512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已经彰显。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航空救援建设。美国早在1956年就颁布《全国搜索救援计划》,将军、地双方的搜救工作联系起来。该计划确定美国空军为美国本土范围陆上搜救工作的执行机构。1974年5月,美空军成立空军救援协调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执行的搜救行动共挽救了1。3万人的生命。英国也早在1941年就建立了航空救生协调中心,来营救在作战训练过程中遇到麻烦的军方人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救援了8000多名飞行员和5000多名平民,自那以后的50年里,共援救了5。5万人。我们国家目前也越来越重视航空救生的发展,最近国家已立项开展这方面的专项研究。

  记者:听了介绍,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请您谈谈航空救生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刘峰:未来几年内,我们将立足自行研制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飞行员个体防护救生装备,预计在2015年前,研发出新一代生命保障系统,可满足新型战斗机的要求,并且是一套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装备,适合我国各类运输机(包括军事和民用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甚至航天、舰船,陆军的相关兵种(装甲兵、防化兵等),前景非常可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