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长乐——佛家的基本情绪智慧之一(绝对转载)
人人都希望过一种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快乐是什么?恐怕每个人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与感受。我的感觉是:快乐应该是一种平衡而满足的内在感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这种平衡,感受内在的满足呢?我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欲望”的需求值。
最近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粘壁枯”的说法,很有点意思。说的是我们大家都认识的蜗牛,蜗牛体内有一种叫做蜗涎的类似体液的东西,因为蜗牛在一直往上爬的过程中,渐渐消耗了体内的蜗涎,最后随着蜗涎的耗尽,于是便只剩下一个壳粘在墙壁上了。那一条条白色的线,是一个个小生命的历程,它们的一生竟然只可以用一条近一米长的线来概括。为此, 苏东坡大诗人还有诗一首:“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做黏壁枯。”
本来,蜗牛是湿生动物,在雨后常常可以看见许多蜗牛缠在树干上或路边的石头上,它体内的蜗涎虽然不算多,但对它来说,本来已经足够滋润自己的身体,足以能使自己生活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它不,非要超越自己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值去向上爬行,结果它的生命随着身后那一条银线而宣告终结,那壳子也就粘在墙壁上了。
小小的生命如此,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奋斗目标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人已经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质,可欲壑难填,总感觉不满足,发狂地追求物质与金钱,于是生命中许多珍贵的部分因卷入物欲的狂流而消失了。因忙于商海的角逐而冷却了亲情,因世俗的尘埃而忽略了友谊,圣洁的爱情成为攀登的阶梯,心灵上的一分绿地撒满了五颜六色的调味包。最后,这些富人们的钱是越挣越多,可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或者说他们已经忙的无暇去享受快乐,富足的只剩下钱了,也只能在灯红酒绿的刺激下来满足那份空虚的心灵,真不知道这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幸福,还是人类的悲哀?
当然,现实生活中仍然不乏另外一种人,他们虽然清贫,但生活过的很快乐;虽然不能在豪华的大酒店觥筹交错,但却有更多的知心朋友,他们常与友人在一起品茗谈心,培植友情,与亲人和爱人在一起享受亲情与爱情。这些人能够懂得生命的意义,能乐天知命,安心淡泊的生活,追求生命的真谛。这正可谓:“知足之法,犹为安乐。”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知足常乐”了。
“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尽最大能力地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正确反映,是应该提倡的一种积极的“敬业精神”。
佛经有云:“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这才是产生真正快乐的哲学,人的快乐并不在物质的丰富与否,而在心灵的感受,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就能快乐地活着,潇洒的活着······
林清玄说:“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情爱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经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以为苦,富裕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因此, 又有谁能说这种“知足常乐”的理论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