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铭记人民英雄
文/双石
1948年8月的一天,一支在华南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取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这场战斗很小,歼敌30余名自身伤员仅有2名。如今稍微宏观一点的战史典籍都很难找到相关的记录。
几天后,因为缺医少药的游击战争环境,一位伤员的生命之路走到了尽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伤员用微弱的声音吟诵了一首自己的诗作:
祖国哟,亲爱的祖国!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祖国!
我,一个长期等待着你的,
受气的美洲华侨的儿子,
献出了我的生命和血,
看见了你的丰彩,
你是这样的灿烂美丽!
祖国哟,我亲爱的祖国,
让我永远紧紧地拥抱着你!
这首诗作的作者名叫郑达明,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广阳支队第七团的一名副政治教导员,牺牲时年仅21岁。牺牲前,他将一条金项链、一块金表和一叠港币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了党组织——这是他的全部遗物,也是4年前他从美洲归国参加抗战时母亲留给他的全部财产。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就连他的姓名也淹没在成千上万的英烈名录中了。一年后的1949年10月,他向往的新中国诞生了!
在世界战争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她孕育和培养出的众多英雄人物和群体灿若星辰、浩若长河,成为一个个不朽传奇。这支军队中绝大多数都是曾经饱受旧时代的奴役,是人民革命战争使他们走进了历史舞台,真正成为历史的主角。这就是“人民英雄”——也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英雄:他们为人民利益为人民解放而战斗,在人民革命战争中他们既是解放者也是被解放者,从“受欺凌受压迫任人宰割”到“夺过鞭子揍敌人”,从解放自己走向解放所有的劳苦大众,而当人们将一场战争视作自我解放的进程,并且万众一心去取得胜利时,洪波就涌起,英雄也就辈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气节和舍生取义的民族,历代历朝都不乏忠贞义士,而在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中,人民英雄已经远远超越旧时代节义观所能涵盖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气节,还是“只留清白在人间”的自我实现,都难以与“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士情怀和英雄气魄相提并论——有着这般情怀这般气魄的人民英雄们既是革命理想的殉道者,也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
在有着这样信念的团队中,英勇奋斗、自我牺牲成为了一种超越了“规避危难”这类“普适人性”的自觉行动:嚼着草根皮带爬雪山过草地为的是“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领导责任”;缺衣少盐浴血三年坚持游击战争是因为笃信“严冬过尽绽春蕾”;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是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自愿组合;掩护群众冲出重围的“马石山十勇士”是10位普通战士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的自主行动;打光了最后一个人的“刘老庄连”得以迅速重建是因为父老乡亲送出了自己的82名子弟;十字岭突围人们面红耳赤争相“留下掩护”的理由是“新中国更需要有知识的人”;解放大上海不用炮火仍然浴血冲锋想到的是“这些高楼大厦马上就要变成人民的财产”;长津湖畔爬冰卧雪冻死也不后退信守的是“保家卫国”的誓言;上甘岭上饥渴交迫依然顽强战斗想到的是“祖国亲人就在身后”;任凭烈火肆虐也绝不挪动一步是“为整体为胜利”;举起炸药包、扑向机枪眼的故事层出不穷,前仆后继者们都在自觉践行“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
zt:“铁军”叶挺独立团
--------------------------------------------------------------------------------
走进叶挺独立团,就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叶挺独立团纪念馆,6节碗口粗的铁索,无声地陈列着。
透过那暗红色的斑斑锈蚀,人们仿佛仍能嗅着历史的血腥气息,重回1935年5月29日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瞬间,耳边杀声震天。
走进叶挺独立团,就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纵观团史,它始终作为我军的尖刀部队、主力部队,承担最为艰险、惨烈和开拓性的战斗任务。今天,作为我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团,叶挺独立团仍是关键时刻最受信任、最能突击的王牌部队。
荣耀团史力量之源
叶挺独立团成立于1925年11月18日,前身是孙中山的大元帅铁甲车队。该团名义上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建制,但干部任免调动、培养教育、重要军政训练计划的制定,都由当时的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决定,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
北伐战争时期,团长叶挺率领该团屡立战功,获得“铁军”美誉,沿用至今。1927年,该团参加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红军时期,叶挺独立团不仅参加了井冈山会师和五次反围剿,更有“强渡乌江”掩护军委纵队顺利渡江,“飞夺泸定桥”粉碎敌军夹击合围红军的妄想,翻雪山、过草地为红军趟出一条生命之路,“奇袭腊子口”开辟北上抗日道路,被誉为“开路先锋”。
抗日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与日军激战平型关,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3 年3月,在苏北平原一个普通村庄刘老庄,为掩护党政军机关和群众转移,该团四连82名官兵与三千敌寇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从早晨打到黄昏,战士们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牙齿咬,打退敌人一次次冲锋。最后82勇士全部壮烈捐躯,死时仍保持战斗姿态。四连由此被命名“刘老庄连”,朱德总司令评价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解放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南征北战,参加四平保卫战,南下海南岛创造了“木船打兵舰”的奇迹。新中国建国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叶挺独立团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九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能攻善守英雄连”荣誉称号。
作为一支备受重用的老红军部队,从叶挺独立团走出了共和国的3名元帅、1名大将、6名上将等176位将帅。荣耀的团史就是一面旗帜,是叶挺独立团锻造剽悍战斗力的不竭源泉。
当代铁军剽悍之师
1997年,叶挺独立团在全军最早装备了92轮式步战车,成为解放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团。
近十年来,戴着“铁军”臂章的叶挺独立团官兵,曾担负98抗洪、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中俄联合军演等多次重大任务。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铁军”更成为除成都军区外最早到达震中区域的尖刀部队。
5月14日到达灾区后,团长刘豫便带领突击队6小时强行军50公里,直插映秀。而后,突击队3次攀越铁索渡过岷江,6次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大山,绕过4座桥梁,历时5小时,行程20多公里,第一时间赶到断水、断路、断粮、通信中断的“孤岛”汶川县银杏乡,展开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叶挺独立团累计抢救生还者16人,解救被困群众2万余人,运送物资3744吨,抢修公路277公里。铁军官兵参与了毛家湾救援、黄家村救援、搜救失踪直升机、援建阿坝铝厂等重大救援任务,还在灾区建立医疗点和少年军校。
救援官兵们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坚忍付出。部队初到映秀,道路不通,保障困难,携带的3天干粮很快就吃完了,为了完成后续任务,官兵们每餐只喝半碗稀汤充饥。实在没有吃的,他们就把当地用来喂猪的大叶菜买来充饥。
由于轻装进山,官兵没携带被褥,晚上休息只能靠雨衣裹紧身体,睡在冰冷的水泥路上。当时,上级下发的十几捆帐篷就在身边,但没有人打开使用:官兵们清楚,上面写着“救灾专用”。夜晚突降暴雨,官兵被淋醒冻得瑟瑟发抖,望着群众搭建的防震棚,战士们像雕塑一样在雨里蹲了一夜。
即便如此,全团官兵也没有出现丝毫退缩。九连一班班长胡彦向本刊记者描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组织突击队时,师刘政委跟大家说,不是独生子的站出来!结果大家全都站了出来,4个人写了血书,超编加入突击队,接受生死考验!”
红色基因用“练”传承
将红色基因渗透到每个官兵的骨子里、头脑中、血液中,将革命传统优势转化为现代军队的战斗力,是祖国对叶挺独立团的期望和要求。官兵们深知这一点。
叶挺独立团不仅设有团史馆,每个连也都有自己的荣誉室和“连魂”。比如“刘老庄连”四连的连魂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飞夺泸定桥”二连的是“要桥不要命”,“能攻善守英雄连”九连的是“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每个入伍新兵放下背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团史馆、荣誉室。
1986年出生的马飞,是一名从青岛理工大学休学入伍的战士。去年在银杏抗震救灾时,二连要通过一个40公分宽、60米长的水库坝顶,坝顶两侧都是深坑。看到前面的战友一个个迅速通过,马飞丝毫没有意识到坝顶的危险。“当站在坝顶,我知道我没有其他选择。战友过去了,我就能过去,绝不能有辱连队荣誉,那时感觉团队的精神力量是如此巨大”,马飞说。
对常人来说,九连“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的要求过于苛刻,任何一项比武第二名的成绩都进不了连队荣誉室。“我们招收的新兵和其他部队没有不同,但只要进了九连,他们就会在‘只要第一’的氛围中被锻造成精英、尖子”,九连连长杨国旺对本刊记者说,他们曾专门组织过“官兵恳谈会”,讨论新时期这样“苛刻”的连魂是否还适用。“官兵们在讨论中统一了认识,我们的成就感、战斗力来自于连魂,我们要把它坚守下去”,杨国旺说。
“对于军人,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没有所谓的和平时期。因此,革命传统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战训练,绝不能‘两张皮’”,叶挺独立团政委张友书说,“独立团历史上的战绩是用战斗力拼出来的。今天,我们同样把工作重心放在训练上,所有工作都要首先围绕训练、服务训练、保障训练。以实战训练成果,传承我们的红色基因。”
2001年、2005年,叶挺独立团先后两次被总政表彰为全军先进团党委;2001年被总装备部表彰为全军车辆装备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被四总部表彰为科学文化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抗震救灾,被济南军区荣记集体三等功。□
zt:光荣的“临汾旅”
--------------------------------------------------------------------------------
在烽火岁月中,这支部队曾浴血72昼夜,一举攻下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临汾城,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荣誉称号,成为我军建制最大的荣誉单位。
临汾旅在60年的征程中涌现功臣1.18万余人;歼敌数目为本旅建制17倍
七月南京,大地蒸腾着白色的热浪。
解放军某部的营房门前,一位头戴钢盔、身穿作战服的哨兵持枪屹立,全身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却如钢浇铁铸般地一动不动,与他身后的“临汾旅”英雄群体塑像相映生辉。本刊记者在这一刻,似乎已经理解到了“光荣的临汾旅”六个字的内在涵义。
旅长金川:“猛、狠、拼、犟”是
临汾旅的特色
临汾旅历史陈列馆就矗立在营区的大院里,这是一处外观普通的青灰色小楼,却牵动着一代代临汾旅官兵的英雄情怀。在一面长达数米的浮雕前,政治部干事刘跃清站住说:我们旅的历史上,有黄继光式的英雄,有邱少云式的英雄,有王成那样手执爆破筒冲入敌群的英雄战士。可以说,我军历史上所有的英雄典范,都能在临汾旅的历史上找到。
刘跃清接着说: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潜伏战中,临汾旅就出现了11位邱少云式的英雄战士,他们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了生命。
他的手轻轻抚过浮雕的右下角:“这是陈开茂、蔡朝兴两位烈士。他们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掩护战友的安全,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身体去堵敌人的枪眼。”双人堵枪眼的事迹,在可以考证的世界战争历史上,仅此一次。
“临汾旅的荣誉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站在演习场的临汾旅政委戴学志说,“作为临汾旅的传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临汾旅的旗帜永远飘扬。”
在山呼海啸般的炮声中,海面上火光冲天,一颗颗炮弹精准、凶悍地命中靶区,海面上覆盖着一片火网;
全副武装的战士冲向战壕,动作之迅猛令人目不暇接,攀越巨石峭壁如履平地。好一支雄风劲旅!
这里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枪王群体”。
“枪王”的荣誉之所以骄人,难在于保持,难在于无论烈日狂风,或者大雨滂沱,必须保持20秒20发子弹的速射中达到195环以上的成绩。这个成绩不但标志着高超的射击水平,更显示出一个战士的意志、勇气和超强的心理素质。
临汾旅已产生了五代枪王了,最好的成绩是199环。这意味着在几乎不瞄准的情况下,20发子弹全部命中靶心。
临汾旅旅长金川说,这支部队的特色是“猛、狠、拼、犟”四个字。这种善打硬仗恶仗的攻坚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藏族战士三郎格西:我举枪瞄准
的时候,觉得祖国就在我身后
临汾旅除了执行野战军正常任务外,还是中国陆军向外开放的窗口。从1970年开始,临汾旅接待了一万多名各国来宾,其中包括国外的元首和外军将领。
演兵场上,雪花飞扬。只听“准备——射击!”一声号令,曳光弹拖着火红的尾焰穿过风雪,战士们以不同的武器,从不同的位置,对着不同的目标,一颗颗子弹全部精确无误地射中靶心。站在观礼台上的罗马尼亚国防部长举着高倍望远镜看了又看,兴奋地走下观礼台,与射手们一一握手,并且授予他们“罗马尼亚英雄战士”的荣誉勋章。
当玻利维亚国防部长看到射手宋海龙送上的靶标时,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198环!他摘下墨镜,把弹孔数了又数,良久,才在靶标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真是一群令敌人胆战心惊的勇士!希望我们永远是朋友!
美国前太平洋司令布莱尔与士官李华的对话却是饶有兴味的。
“作为中国士兵,你是不是认为我们美国军队很好战?”
没等翻译的话落音,李华就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布莱尔:“十分好战!”
“哦?为什么?”布莱尔惊讶得合不拢嘴。
“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军队停止过战争吗?”
面对中国士兵坚定的回答,布莱尔默然了。
临汾旅的战士们有一种明显的特质,就是“底气”。这种“底气”既来自革命战争中铸就的大无畏传统,也来自过硬的军事素质,更来自深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年轻的藏族战士三郎格西神态还带着稚气,说话的时候有些羞涩。他说,他最崇拜他的班长叶荣尧,希望能像班长那样,成为一代“枪王”。三郎格西入伍的时候,体能不是很好,射击不及格。现在,他已经是能在20发速射中打出198环的神射手了。他有了另外一个称誉:枪王之星,意思是有可能成为枪王的新星。
他是这样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的:我是四川阿坝人。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看到那些不知名的战友在废墟上奋战,我每天都想跪在地上流泪。我觉得家乡像是一片沼泽,慢慢往下沉,可是被一双温暖的大手托举起来了,我知道那双大手就是“祖国”。
“我在训练的时候,耳边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是中国军人,你代表祖国!
临汾旅旅歌:无限忠诚于人民,
是我们的职责
政委戴学志谈到临汾旅精神时说:“临汾旅的旅歌里有这样的话:无限忠诚于人民,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的良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永远不会变!我们这支军队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
在戴学志的回忆中,98抗洪无疑是难忘的一幕。
南京下关超出警戒水位1.66米,南京岌岌可危!接到上级抗洪命令后,临汾旅紧急出动,在狂风暴雨中奔上随时可能坍塌的大坝。官兵们打桩、夯土、扛沙袋,连续奋战18昼夜,一个人滑倒了,翻身起来继续上。一个战士晕倒了,旁边的战士扛他的沙袋继续冲上去。
临汾旅用人民子弟兵的赤诚筑起了铜墙铁壁,确保了南京人民安然无恙。
大坝保住了。风雨过后,临汾旅的官兵们正准备撤离,没想到乡亲们闻讯赶来了,带着鸡蛋、馒头,将汽车围住。载满官兵的汽车慢慢地向前开去,不知哪辆车上,有人唱起了临汾旅旅歌:党教育我们,不怕牺牲自己,无限忠诚于人民……
在临汾旅,这样的事迹太多了。在2008年的抗雪救灾中,临汾旅官兵与风雪搏斗12天,确保了南京交通干线的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临汾旅被四总部表彰“抗击风雪冰冻灾害”先进单位,并参加全国“抗击风雪冰冻灾害”巡回报告会。
在这次抗雪灾中,士官徐长有开着推土机破冰雪66公里,三天四夜没有合眼。对于这种挑战人体极限的战斗,徐长有说:如果说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看到那些被困在路上几天几夜的群众,他们又冷又饿,觉得只有解放军才能救他们。
临汾旅没有辜负人民如山的重托。
临汾旅第21任旅长金川这样回答本刊记者: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