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
--------------------------------------------------------------------------------
参考消息 2009-08-28 07:27:50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文章,题:中国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作者富士通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柯隆。全文如下: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10年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目前,世界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正处于触底状态。相比之下,只有中国经济从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1%提高到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呈现出复苏征兆.大有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台风眠”的势头。
实行“政策开放”仅仅几十年时间,中国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回顾迄今为止的改革历程,虽然中间有过波折.但中国坚持实行‘渐进主义”改革,所以中国经济能顺利追赶上来。为了弄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先从人(人才)、物(资源)、财(财力)这三个方面来观察。
就是说.在计划经济中政府的职能是进行资源配置,而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则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将经济比作人体的话,经济中的人即人力资源相当于头,物是躯体,财是血液。我们从这三个切入点来看中国经济。为使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必须实现价格自由化。
人的“价格”是薪金。通过改革放宽薪金控制.现在大部分企业实行了能力薪金机制。其结果是,人力资源配置比实行改革前合理多了。物价控制也大大放宽了。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中国97%的物价实现了自由化。与改革前相比物的配置也大幅实现了合理化。
问题是财的配置。从结论上讲,金融中介机能还不那么合理。这是因为,货币价格即利息的自由化远未实现。政府推迟实现利息自由化,是为了保护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从以上三个切入点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实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然而,由于血液循环不稳定,增长率的变动比较大。现在.很少有人把经济发展模式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但在摸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共产党内部曾发生了激烈的对立和争论。然而.邓小平发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令,结束了所有的争论,确立了开放市场与引进外资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引进外资并使之承担出口义务.以此保持了外汇平衡,而且促进了出口,赚取了外汇。中国用赚取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购买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处于追赶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对战后日本实施的以投资与出口为支柱的“比较优势模式”进行了改良的中国式发展模式产生了相当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