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炒青法的基础上,制茶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青茶、黑茶,涵盖了现代所有的茶叶门类。
从采摘开始,除绿茶、白茶外,其余四大茶类一般都要经过下列八道工序:
(一) 氧化 ,茶青采下后,首先要让其“氧化”,这样茶的颜色、香气、滋味才会形成。这一步只是把茶摊放在空气中任其氧化,并不需要添加任何物质。
(二) 萎凋。茶青发酵前必须先“萎凋”,就是让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消失一部分水分还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放在室外的所谓日光萎凋,一个是放在室内的所谓室内萎凋。让阳光晒一下,可以使制成的茶在香味上显得比较冲,像个性外向的孩子(如青茶类);如果只有室内萎凋,那茶的香味就会显得比较柔,像个性内向的孩子(如黄茶类)。
(三) 静置。茶青搬到室内继续室内萎凋后,先要“静置”一段时间,让水分补充至叶缘部分。
(四) 搅拌。“搅拌”(也称“浪青”),是促使水分继续从叶缘的水孔与叶底的气孔发散。从此静置与搅拌交互进行,直到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搅拌一次次从轻到重,后半段的搅拌还藉叶子间的相互摩擦促进发酵的进行。
(五) 发酵。发酵在制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发酵会让茶青变红,发酵越重,颜色越红。这种现象在茶青的外观与泡出的汤色都是一样,所以喝茶时,只要看茶汤的颜色,偏绿者,就是发酵轻,偏红者,就是发酵重。发酵的第二个效用是香气的改变:不发酵的茶,其香型是属于“菜香”,像一把青菜用热水烫过的香味;轻发酵的茶,会从菜香转化成“花香”;半发酵,也叫重发酵的茶再转化成水果成熟以后的香味,俗称“熟果香”;全发酵的茶则变成“糖香”。茶汤的颜色与香气是同步变化,菜香的茶是接近绿色,花香的茶会变成金黄色,果香的茶则变成橘红色,糖香的茶就变成红色了。发酵的第三个效用是滋味的改变:发酵愈少,制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风味;发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红茶常被拿来调味,冲糖茶或奶茶,绿茶较少这样做,就是这个道理。
(六) 杀青。茶青发酵到我们需要的程度,要以“杀青”停止发酵,所谓杀青,就是利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的进行。杀青有四种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称为“炒青”,二是用蒸的方式,称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称为“烘青”,四是用晒的方式,称为“晒青”。
(七) 揉捻。杀青过的茶青,要经过“揉捻”,把叶细胞揉破,并揉成卷曲的样子。因为不揉破叶细胞,茶的成分不容易冲泡出来;不揉成卷曲的样子,茶叶一片片的,不容易保存。揉捻的轻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风味,轻轻一揉便罢的茶,茶性显得比较年轻活泼,重揉的茶,茶性会变得比较老成持重。所谓重揉就是揉捻的时间长,而且施以比较重的压力与较高的温度。重揉捻的一个方法称为“包布揉”,将初揉过的茶青用布包起来再揉,一面揉一面缩紧袋子,甚至于一面揉,一面烘焙。这样制成的茶就像历经风霜的长者一样,喝来茶性就显得老练,铁观音茶就是经过这样历练出来的。
(八)干燥。茶叶最后需要“干燥”(含水量一般应低于5%),包装起来,进入商品流通流域。
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绿茶是不发酵的,白茶和黄茶是微发酵的,它们的泡茶温度最好在摄氏80度左右。这三种茶保存较多的茶叶中天然物质,而这些物质易挥发,因此保质期较短,一般为一年。青茶是半发酵(也叫重发酵)的,沏茶温度可以高一些,摄氏90度左右。相应其保质期长一些,有十八个月左右。红茶是全发酵的,泡茶温度更高一些,摄氏95度左右。黑茶需要用沸水泡,泡好以后还需加盖闷一二分钟,才好饮用。黑茶中的茶砖还要掰碎后煮着喝。它们的保质期也长得多,特别是黑茶,几乎没有期限,普洱茶甚至越陈越香。
白茶最简单,只需经过“萎凋”,然后烘干就可以了。绿茶则从“氧化”直接进入从“杀青”开始的最后几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