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6月飞雪,10月冰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平均海拔4000米。中国山地部队就活跃在这片荒凉而沉寂的高原上。
在世界战争史上,山地步兵部队早在一战时期,就陆续在十多个国家出现了。二战中著名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山地步兵旅充分发挥山地作战优势,一展风采。1985年12月,我陆军第S师等部队正式改编为山地步兵旅,中国山地部队应运而生。峡谷求生存
雅鲁藏布大峡谷,在探险家眼里,是“地球最后的秘境”。20世纪90年代,我山地部队官兵挺进大峡谷演兵布阵,创造了我军训练史上的奇迹。
陡壁、恶瘴、密林、巨蟒,江水咆哮,阴雨霏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戍防,条件异常艰苦。大峡谷的“桥”,全是铁索桥。上级命令巡逻队加强要点执勤,战士洪建明、巩镇就在铁索桥中央设哨:用几块木板在吊桥中央钉个“大木盒子”当哨所,一旁留个检查通道。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里,风吹铁索摇,就像睡在深渊的摇篮里。除艰苦的自然条件外,一些动物的“攻击”也让人防不胜防。被巡逻队记录在案的有:毒蜂,蜂身长如手指。战士刘龙杰在大峡谷一高地巡逻,说话的时候一群毒蜂嗡嗡而至。原来,毒蜂靠声音振动判断攻击方向。当地人说,若挨毒蜂7针,就可要人一命。
在大峡谷,最让人心悸的是旱蚂蟥。它们大都呈迷彩色,个大者不吸血就有拇指粗。战士唐雷被毒蜂蜇昏,又遭蚂蟥咬,醒后从大腿处抓住一只蚂蟥,竟有3个鸡蛋重!最凶猛的无疑是巨蟒,侦察班曾发现了一条水桶粗的巨蟒,经请示,领导不准开枪,大家只好心惊肉跳地贴着巨蟒身躯而过。恶劣的野战环境,使战士们在战胜死亡威胁中探索出了一套生存术。比如:行军用“站立石板休息法”避蚂蟥,用“无声行军法”对付毒蜂,用“叉头甩身法”对付毒蛇等等。随队指挥的山地旅副参谋长告诉记者,在大峡谷获得民情、水文、动植物等兵要地志资料,对军事行动弥足珍贵。可以说,这里每一个信息,都是山地士兵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雪域大演兵
2004年初春,冒着纷飞大雪,迎着凛冽刺骨的“刀子风”,山地部队的兵车缓慢前行。远远望去,宛若一条巨龙在雪山中狂舞。4小时后,兵车在一段盘山路上突然停下来。山上冰峰千仞,山下江水奔涌。值班参谋报告:前方出现雪崩,交通“瘫痪”,部队无法前进。听完报告,政委不忧反喜。他说:“长期以来,复杂气象条件下生疏地域的训练一直是山地部队的‘软肋’。特别是受大雪、暴风、冰雨、浓雾以及交通干道封冻的影响,部队的训练质量难免‘打折扣’。
这次天公作美,我们正好进行一次反常规训练。”站在一块冰岩上的旅长用望远镜环顾四周后,斩钉截铁地说:“此前的拉练预案全部作废。”于是,险象环生的冰川雪野,转瞬间成了演兵的天然舞台。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一道道指令,通过地域通信网、“风火一号”卫星车、应急通信指挥车、车载地球卫星站、数字音视频移动传输车等先进通信手段,及时准确地下达到各路分队。
在寒风的掩护下,2架“敌机”突袭我方阵地。防空分队的“神射手”胡伟异常兴奋,他一口咽下3个辣椒,高速转动火炮方向盘,精确地锁定住目标。当冲在最前面的“敌机”进入射程后,他果断地踩下扳机。“嘭”的一声,“敌机”在空中应声开花,残骸坠落雪坡。随着“敌军”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被一一击破,战斗在弥漫着辣味的冷空气中结束了。艰苦训练出“铁军”
山地作战对部队官兵的体魄、意志有着严格要求。因此,各种超常规训练成为山地部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体能训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士兵们开始了5公里长跑训练。不一会儿,他们就消失在丛林山道间:侦察连22分,二营23分26秒……这不仅在高海拔地区创造了奇迹,就是在世界山地部队中也是少有的好成绩!爬山训练。从海拔3000米的山脚冲向海拔4800多米的峰巅,一个连队,来回只需要3.5小时。
野营拉练。我山地官兵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丛林负重行军,平均每小时达6.4公里。被誉为“铁脚板”的三营官兵,每人负重40多公斤强行军奔袭,每小时达10公里,堪称高原奇迹!
俯卧撑,官兵们一鼓作气做100个不喘粗气;举40多公斤重的炮弹,连续50下,轻松自如;练瞄准,枪尖挂2颗手榴弹,三个小时,一动不动;练刺杀,冲500米障碍……一个个生龙活虎。超常规训练造就出了一支神勇的山地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