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要治「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专家论坛-每个人都要治「水」

  • 2009-08-21
  • 旺报
  • 【谢盛友/德国班贝克大学客座教授】

     小时候在家乡农村生活,喝一口水井里0.2升的水,就是消耗那0.2升的水,今天我们早餐喝一杯0.2升的咖啡,就不止消耗那0.2升的水,因为工业化以后,生产这杯咖啡需要更多的水。

     当你在喝咖啡的时候,是否曾经想过,隐藏在这杯咖啡的「虚拟水」是多少?

     培养虚拟水意识

     英国科学家阿伦(John Anthony Allen)因为对虚拟水的研究,去年获得了斯德哥尔摩世界水资源周大奖。他说:「虚拟水从人类开始从事贸易活动以来就一直存在,也就是说几千年以前就有了。古罗马人早就从埃及进口食物。」根据阿伦的计算,一杯咖啡,从它的生产、包装到出口,总计要消耗140升的水,远远超过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每天直接消耗的净水量。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近日的报告,德国人平均每天消耗5300升水。

     资源运用不合理

     著名地质学家范晓(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汶川地震后指出,地震除本身造成的灾害外,还可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直接摧毁村庄,还可堵塞江河溪沟形成堰塞湖、淹及村镇农田,而一旦堰塞湖溃决,又可造成下游洪水灾害。

     范晓近日再次强调,我们必须要带有敬意地与水打交道。由于经济发展,中国600多座城市中已经有440个城市缺水,很多地方的水都是受到污染的。他说:「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和高耗水量。目前,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这是导致缺水的原因。如果我们继续浪费太多的水和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将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我们不能影响水资源的规模,雨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大概就是更有效率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建立永续发展观

     毁坏地球,你我都有一份责任。认真地培养自己的「虚拟水」意识,节约用水,在扭转地球自然环境加速恶化中每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水资源本来就很紧俏。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珍惜使用这一重要的生命资源,寻找一种可持续性使用水资源的方式。

文章来源:2009-08-21 刊登于台湾《旺报》,同日《中国时报》(电子版)专家论坛  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盛友 发表评论于
自7月底以来,中国北方部分省份发生60年不遇的干旱。而就在今年2月,华北大部份地区也曾遭遇严重干旱,有关部门首次将应急级别提至一级。面对所谓的“十年九旱”,该如何应对?民间机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水危机》作者马军认为,应改变“工程抗旱”的思路,走“生态治水”之路。

据新华社报道,自7月底以来,中国北方辽宁、吉林、内蒙等地发生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5亿亩,数百万人、以及数百万头蓄养的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其中,辽宁、吉林遭遇60年不遇的旱灾,半数农田干枯。

"公众与环境中心"负责人马军表示,尽管与年初的华北大旱相比,这次受灾区域相对较小,影响人口较少,但两次干旱都反映出同样的问题。马军说,这次旱灾的自然因素是,有效降水少,温度持续较高。而人为因素则在于,当地的一些"天然调节器",比如森林、草原、湿地,原本可以在降水不足的时候有所补充,但如今由于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许多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

"比如这次吉林西部、辽西还有内蒙的很多地区,我们看到有相当多的湖泊、湿地,--当地叫泡泽,或者叫淖,以往有些是终年有水,有些大部份时间有水,但现在常常处于干涸的状态。这里面除了自然降水因素以外,还存在比如说过渡放牧的问题。比如说将草原开垦为耕地。开垦了就需要灌溉,要么截取河流的水,要么抽取地下水。本来地下水出露,就形成了这些湖泊。抽取地下水之后,水位下降,这些湖泊自然大部分时候就面临干涸的情况。"

因此,马军提出应以"生态抗旱"的思路,取代迄今为止的"工程抗旱",比如修堤坝等。马军说:"工程抗旱在短期应急是需要的,但从长远来看,恢复生态平衡、将自然的森林、草原、湿地,包括地下水能有所恢复,才是长远解决之道。"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生态治水刻不容缓
中国19.5亿亩耕地,有11.1亿亩是靠天吃饭。因此,有专家认为应加大沟渠等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农田人工灌溉面积。不过,马军认为,如果不注意生态保护,一味扩大灌区面积,也是行不通的。

"比如说引黄河水的灌区面积在不断扩大,华北平原上开采地下水的灌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自然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超过了限度以后,就成为一种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了。长期来讲,当我们的耕地变成了一片一片的绿洲,而周围的自然植被却不断衰败的时候,那也不是可持续的。"

与此同时,农业用水采取更为节约的方式却是十分必要的。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也是如此。不过,恰恰是主要由工业造成的水污染,成为影响抗旱的重要因素。

"比如今年年初大旱的时候,在河南、山东也发生过,麦苗就要干枯了,其实河流就在旁边流过,但是不能用。因为这些河里流的水如果浇上去的话,同样会对农作物造成致命的影响。现在,这种情况甚至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湖泊干涸
目前,中国正在修建跨流域的远距离调水工程--"南水北调",调长江、汉江之水,用于农业和京津等地城市和工业用水。马军说,过去50年,面对水资源的挑战,中国一直采取的主要方略就是试图增加供给。而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宏大方略,可以说已经达到增加供给的工程解决措施的顶峰。

"如果我们不得已采取了这样一个措施,去缓解北方已经极其严重的水危机,那么我们必须同时意识到,首先我们已经达到了调水规模、调水工程的极限,因为这两条渠道已经每一条都距离1200公里了。我们恐怕不能再寄希望于从更远的地方把水调到北方来了。二是,即便这些水调过来,也只能满足水供给缺口的一部份。"

马军表示,这意味着即使"南水"流到了北方的家门口的时候,人们将依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依然要回到节约用水和生态治水的思路上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