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云淡水暖:通钢:大跃进建 “大跃退”卖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93714775

通钢事件以来,恐怕想了解通钢的企业史的人不在少数,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记载通钢历史的“通钢志”是有的,网上的旧书店和吉林图书馆馆藏书目中,都有此书的名字,草民试了一下在网上查到比较完整的“通钢志”,但看来不太可能,。但在各媒体的报道中,“通钢志”多次出现过,比如:

【赵忠和拿出的《通钢志》,记载了那个土法炼铁时代的艰辛…】(《中国新闻周刊》)

而在通钢集团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一篇简要的《通钢的发展历史》,其中记载:

【通钢始建于19586月,…1958620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第一期工程2255立方米高炉破土兴建。1959116日,2255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标志着吉林省钢铁工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62426日,省委决定通钢停建。…19654月,经中央国防工办和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通钢作为东北地区“小三线”项目全面恢复生产建设,规模为年产铁10万吨、钢7.2万吨、钢材5.4万吨。…197048日,厂革委会代表在“全省国民经济跃进大会”上,主动领受了包打当年全省大会战提出的生产钢10万吨、铁20万吨、焦炭30万吨的任务。…197613日,省工交办主持召开了有省冶金局、通钢及所属矿山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确定了在“五、五”期间必须建成经过批准的“三、四、五”规模(年产钢材30万吨、钢40万吨、铁50万吨)、矿石2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1978年生产钢97233吨、铁180125吨、钢材47300吨。…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住席棚睡地铺。人拉肩扛,艰苦奋斗,勤俭建厂,快马加鞭奋进,全力包打“一、二、三”。】

《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真敢下笔,在58年大跃进的年代,255立方的高炉,就算是当时中国比较主流的具有工业化水平炼铁高炉了,怎么会是“土法炼铁”呢?无知者无畏。根据“255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标志着吉林省钢铁工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说,证明吉林省当时的钢铁工业规模不大,255立方米高炉是“头一份”,从通钢集团官方网站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么一个脉络:通钢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来的,走的还颇为艰辛,甚至一度被停建,据说当年通钢的厂址只是一片荒草滩而已。

通钢人把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称为艰难的“创业时期”是有道理的,先是没有炼钢和深加工配套的单一炼铁,很难产生效益,中间被停建了3年,然后在6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又恢复建设,加建扩建后续工艺,没有规模也是难以盈利的,这期间应该是投入大,劳动比较艰苦,待遇也比较低的阶段。

2009年,通钢已经经历了50余年的风风雨雨,按照就业的传统模式,恐怕有的家庭也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地经历了几代人,可以算是“通钢世家”了,要让通钢人能够很快地适应“身份转换”,在体制上容易,前些年就是一纸红头文件的功夫,但是,要通钢人,特别是把几代人的身心都投入到通钢的最广大工人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被雇佣者,认识到自己与通钢之间的关系,一夜之间从血肉纽带变为冷冰冰的老板与雇员关系,恐怕难以接受。

什么是吉林国资委副主任口中的“国有情结”?就是人家为之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共同进退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创业、壮大,系身家性命与之的那份感情。你毫不留情地一刀将其斩断,还不理会人家的利益诉求,能够不出事吗?然而,这一刀对应通钢建厂时的时代符号“大跃进”,恐怕应该叫“大跃退”,什么“退”?“民进国退”的“退”。

为什么可以叫做“大跃退”呢?因为“退”得太急,太猛,所以谓之以“跃”,根据报道:

200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就确定116户省属国有企业为改革重点,但截至9月末,只完成了对其中第一批41户的产权交接,进展艰难。…但改革很快就驶入了快车道。20051月,…任吉林省省长,不久他提出,希望国有股比例在竞争性行业中降到20%。当时,国有经济占吉林全省总资产中比重为80%。…苏州“四到位一基本”的改制经验,成为这次吉林国企改制的基本思路:“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集体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草民实在是不明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一定要把“国有集体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吗?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一种模式?是“金钟不败”之身?那么,最具“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雷曼兄弟、通用汽车、花旗银行、房利美…等等无数高度私有化、股份化的企业,怎么会倒闭或者要政府出钱撑下去呢?

一年之内将占全省总资产80%的国企的国有持股比例,急剧降到20%的理据是什么?为什么对“国有”二字如此“深恶痛绝”?相当于在一年之内把一个省经济躯体中60%的国有“细胞”杀灭。这种几乎相当于“休克疗法”的改制带来的后果,是不是已经埋下了通钢悲剧的伏笔?也许正是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格局,给建龙之类的具有极强投机性的私企以可乘之机,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换句话说,叫做“贱买”。而“卖方”似乎因为急不可待,几乎是“投怀送抱”似的举动了。

为什么说急不可待?因为通钢当时并没有到“活不下去”,急待“救世主”出来救市,比如美国的通用汽车急需政府出手挽救其“现代企业制度”那样,据报道:

【记者从通钢年鉴中拿到的数据显示,通钢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盈利状况一路环比上升,从2001年的8012万元增长至2004年的8.5亿元,涨幅达960.9%之多。而在这个过程中,通钢显然是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华夏时报》)

为了“现代企业制度”,居然有以下情况:

【一位分管机械设备的离休处长…表示:“通钢的资产被评估为38亿元很不合理,在2005年通钢至少有100亿资产。2005年通钢拥有5400立方米高炉,生产设备仅评为900万元太少了。”,…通钢的高炉大,省原料,效率高,也维护得好,评估的时候折旧系数达到了70%-75%,而明城钢铁(建龙)是小高炉,…是将来要淘汰的产品,折旧系数却只有35%。…更不合理的是,通钢在建的新项目也未计算在内。目前已建成在使用的两个高炉,一个为800立方米,另一个为2670立方米,价值10亿元以上。】

把建龙的高估,把通钢的低估,一进一出之间,建龙占了多大的便宜?那两座价值10个亿的新高炉,简直就是白送了。还有报道指出:

【通钢集团纪委一位参与当时资产评估的科长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时通钢集团的123号三座高炉到了折旧年限,但由于连年投入大修仍“完整如新”,但在资产清查中这三座仍在炼钢的高炉的资产都是零。】(《中国新闻周刊》)

草民参加过高炉大修,如果是达到折旧年限的大修,如果保留结构框架,几乎就是从里到外包括热风、料运、控制、冷却等等系统的重新安装,如果是扩容大修,那就是推倒重来,这样的投入在资产评估时居然为零,简直没有天理。

大跃进建,“大跃退”卖,如果能卖个好价钱也稍微有点说得过去,怎么能够贱卖呢?这等于“靓女出嫁”,只有陪嫁,却没有聘礼。怪不得私企老板争先恐后地要“重组”国企,这原本比明偷暗抢来得还要快,有人计算过,建龙老板“致富”的速度,等于包括节假日每天赚一千多万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