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选定隔代接班人的思考(续)

司马炎这个西晋皇朝的开国之君,基本上是靠父、祖两辈的功劳,自身没有多大努力。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就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司马炎只是在平吴,统一中国的决策时,表现出一定的才干,但在位期间并没有留下显著的政绩。姑且不说他的荒淫无耻,后宫达到万人规模,为历代皇帝之最。从他的主要施政方案来看,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史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司马炎本身并非英明之君,比起前面所讲三位,水平就差一大截。他的选定隔代接班人司马遹,在他去世时年仅十三岁,行为思想都未成熟。虽然弘历在玄烨去世时还比司马遹小一岁,但有胤禛这样一个强人培养保护,所以结局也就完全不同。

历史只能相似,不会重演。这四个历史事件最大的不同在于过渡接班人的情况,即那几个中间的主儿。只要他们的作为不严重妨碍其后任,那怕平庸一点,影响也不大。季历继位后,加强和商王朝的政治联系,并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享有征伐西部诸侯的权利。后因权重遭忌,为商王文丁所杀,这可以看出季历的不足。同样是遭到商王猜忌和关押的姬昌,最后不仅能安然脱身,还写出了不朽著作《周易》。季历是一个可以对上一代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对下一代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的人物,尽管也有些本领,毕竟还相当平庸。用一个“庸”字评价季历,虽然略嫌贬低,相差也不远。 

朱高炽本身其实也不弱,靖难之役中,在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率二十万主力围城情况下,硬是靠一万军队,守住北京城,确保后方根据地的安全,这一功劳未必小于冲锋陷阵的朱高煦。朱高炽应该如同他的庙号仁宗,当得起一个“仁”字,人缘特好,很会识别和使用人才,所以在他身边聚集了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金幼孜这样的一批治国人才。而且这批人十分团结,资格最老的黄淮,并没有摆老资格,而是主动让贤给能力更强的“三杨”;杨荣在跟随朱棣北征中功劳最大,并且在朱棣死在北征途中,秘不发丧,昼夜兼程回北京拥立朱高炽为帝,绝了朱高煦抢班夺权的妄想,但开始执政的时候立即声明自己不如杨士奇能掌握全局,提请杨士奇任首辅。正是这批人造就了仁宣之治,这是朱高炽留给儿子最好的遗产。

    胤禛一丝不苟执行父亲的嘱托,全心全意为儿子着想。用一个“厉”字描述大概没有太大偏差。他严厉打击了政敌允禩一党,为弘历执政消除隐患。历史上一直谴责胤禛残害兄弟,平心而论,他对其他兄弟感情不太坏,不说对他忠心耿耿的胤祥,就是对废太子胤礽一家也过得去,按规定封胤礽儿子为理郡王,胤礽死后追封为理亲王,对老十六、老十七都给了亲王爵位,就是卷入八党的老十,也给一个镇国公的爵位(他的夫人后来在皇宫流行天花时,救护颙琰即后来的嘉庆有功,恢复了贝勒爵位)。他又整顿康熙晚年日益腐败的吏治,用非常严厉的手段惩罚贪官污吏。如他最倚重的汉族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任会试主考时因营私舞弊被处以腰斩的极刑。整顿吏治和发展经济,使空虚的国库盈实起来,为儿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一个“痴”字就说明问题。他自身尚且难保,更不可能为儿子继位提供帮助,又遇上贾南风,司马遹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贾南风手段很阴险,先是利用司马遹年幼不懂事,派太监引诱他吃喝玩乐,不好好学习,后来司马遹居然堕落到在皇宫开设肉庄,据说达到一刀准的水平。然后趁他醉酒时,让他抄写一篇要杀皇帝、皇后的文章,以此为理由废太子,最后毒死他。从夏代的妹喜开始,妲己、褒姒等无不被认为是红颜祸水,这种歧视妇女的理论,早已被妇女驳倒。宋初,后蜀亡国女花蕊夫人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说得何等地好。但是这个贾南风确实是西晋皇朝的一个祸害,虽然她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丑女人:据史书上记载,惠贾皇后身材矮小(约1米4左右),面目黑青,鼻孔朝天,嘴唇暴地,眉后还有一大块胎记。长得很丑,权欲却很大,千方百计控制司马衷,独揽朝政。自己不会生育,又不断剪除司马衷的子嗣,自然要把司马遹置之死地而后快。

    由此从历史上来看,中间过渡人物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第一代选定隔代接班人,是因为第一代把中间的主儿当作过渡人物时,已经看到其能力不足,至少不如隔代接班人。如果中间的过渡人物,当政以后忘乎所以,自以为现在老子天下第一,死抓住权力不放,不积极培养年幼的隔代接班人,或不放手给已成年的隔代接班人,结果对于这个皇朝会是很可悲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