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解放军经典战术--夜战歼敌 :兵无常势,因敌而变:虚实篇源: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7-09/24/content_32537.htm
[军事纵横]解放军经典战术之夜战歼敌(全文)
革命战争年代,夜战是解放军最为擅长的一种战术,几乎在解放军参与的任何作战中,都能找到夜战的痕迹。同样,也正是这种战术,为解放军赢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胜绩。今天,在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仍有许多被称为“夜老虎”的光荣部队,由此不难看出夜战对解放军影响之深远……请看《世界军事》屈怡、张文浩、李春光的文章。
夜战,达成作战突然性追求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一直是古今中外所有军队的目标。《孙子兵法》在第一篇中,就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短短18个字,让这个理解容易运用难的作战概念跃然纸上。而美国现代作战模拟的奠基人杜派,更是凭借扎实的数字功底,从几百个战例中,推导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以量化形式肯定了突然性在作战中的巨大作用。当然,这些东西对于当年解放军中的绝大多数指战员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解放军,同样凭着对现实战争的感性认识和对战争经验的理性分析,准确地领悟到了这些作战原则的真谛。夜战的大量运用,便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在依靠探照灯、手电筒等,来完成夜间观察的时代,可能没有比暗夜更有效的伪装工具了,因为暗夜对人的肉眼影响很大。根据实验,肉眼只能在月光下发现240米处走动的人员,在星光下只能发现70米处的人员,在无月的阴天,观察距离更近,一般只有十几米甚至几米。在这种情况下,防御一方想要通过观察,来发现对方的作战行动几乎不可能,往往是在对方进攻发起后才恍然大悟。
红军时期,无论是反“围剿”还是长征,利用夜间发起进攻,是最为常见的形式,通常都能打敌措手不及。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更是不折不扣地继承了利用夜战来增大作战突然性的传统,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更能说明夜战突然性给作战行动带来的巨大影响。
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769团利用夜暗,秘密潜入日军设在晋北的阳明堡机场,实施突袭,由于夜暗的隐蔽效果,战斗发起后日军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八路军激战1小时,快打快收,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取得击毁敌机24架、毙伤敌100余人的胜利。重创了日军在晋北战场上的空中突击力量,创造了步兵击毁飞机的战斗范例。解放战争以后,这种利用夜暗实施突袭的战例就不胜枚举了。有些战斗即使在白天发起,也要利用夜间实施集结、接敌、潜伏,攻击发起后,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战斗英雄邱少云,就是趁着夜色进入潜伏阵地的。1952年10月11日夜,邱少云所在部队500余人,神不知鬼不觉前进至敌前沿60米的地域实施潜伏,天亮后,敌军发射警戒性燃烧弹,邱少云同志为隐蔽作战企图光荣牺牲,但他们利用夜暗前进至如此距离,而不为敌察觉的功夫确实了得。
夜战,限制敌人装备优势解放军的战术,向来都是针对自身实际而制定的。在解放军驰骋于战争舞台的半机械化战争时代,兵力、火力、机动,构成了作战运动的3大要素,而在这3大要素中,解放军在火力方面欠缺尤为突出,但解放军始终坚信,在军事上任何优势的形成都是有条件的,如果限制这些外部条件,那些所谓的优势自然会消失,夜战就是他们不断摸索的结果。因为夜视装备和制导武器出现以前的战争中,直瞄火器需要射手直接观察目标,炮兵火力需要观察所提供诸元,空中火力需要飞行员或地面引导员指示目标,一旦失去可见光所有的火力都失去了目标,再强大的优势也荡然无存。解放军频频使用夜战歼敌的战术,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表现最为明显。入朝作战时,美军的每个步兵师,拥有各种火炮959门,包括榴弹炮72门、各种直射炮(山炮、野炮、无坐力炮)120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军每个军共编有各种火炮520余门,这其中仍以迫击炮为主,没有榴弹炮和高射炮,而且几乎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装备,火炮威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如此悬殊的火力对比,使得美军在战前不无自豪地说:“如果中国人参战的话,那将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可惜的是,美军当年派给蒋介石那么多的军事顾问,他们眼睁睁看过多少美械国军精锐消失在夜幕中。这时,竟没有一个人给麦克阿瑟提个醒,英勇的志愿军第一仗就让美军尝到了夜战的厉害。
云山,这个在朝鲜本不知名的小镇,最初是志愿军为南朝鲜第1师准备的墓地,但美军骑1师这个愣头青硬生生做了替死鬼。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第39 军完成了对当面之敌南朝鲜第1师的进攻准备。当时,美骑1师8团正在组织与其换防,志愿军对这一情报一无所知,看着军车进进出出的云山,志愿军以为敌军发现我军企图准备逃走,遂于当夜提前发起攻击,志愿军充分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特长,利用夜暗大胆穿插、迅速分割,勇猛突击,很快就与美军形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胶着态势,一向奉行“唯武器论”的美军,可能第一次有了“瓷器店里捉猫”的感觉,强大的火力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只能依靠轻武器与志愿军作战,聪明的志愿军终于将美军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中美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次较量,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终。不仅如此,云山之战,是一次出色的对运动之敌的夜间进攻战。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作战理论入门》一书,就将云山战斗,作为模范战例编入。此役之后,志愿军对此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在肯定美军强大火力、准确空中支援的同时,认定这个强大的对手,根本没有什么对付夜战的办法。美第8军军长泰勒,在战后评论中国军队说:“敌人非常狡猾,他们很会运用战术,以减低我们的火力优势,其方法是在黑暗中接近我们的阵地,然后和我们紧缠在一起,使我们无法要求炮兵射击和空中攻击,否则就有同归于尽的危险。”从云山开始,志愿军在夜幕下渡过临津江、跨过三八线,几乎是在黑暗中完成了5次战役。以至于英国《简氏防务》说了一句让美军至今汗颜的话:“如果当时中国拥有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物资后勤,那才是一场真正的屠杀。”敢于夜战,绝对自信的表现解放军不是神,夜暗对于解放军的影响丝毫不比他们的对手差,看不清目标,辨不清方向,恐惧心理增加、协同难度增大,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其方法也无外乎是在胳膊上缠白毛巾以相互确认,地上标白箭头以明确路线等。从单纯的战术角度而言,夜战对于解放军并无优势可言。如果说解放军依旧选择这种战术,是一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辩证思维,那么坚信这种战术能最终成功,靠的却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迈气概。今天所有的战史资料,无一例外地将夜战视为解放军的优势,其实对于解放军来说,不过是敢于夜战,但是这简单一个“敢”字,却反映了解放军对自己军事素质和战斗精神的绝对自信。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8月24日夜,部队抵达汝河北岸,此时敌整编85师驻守南岸并收缴、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在刘邓大军身后不足15公里的地方,就是国民党十余个旅的追击部队。天色渐晚,何去何从,所有的人都在焦虑。严重的敌情,没有改变刘伯承对于自己这支连续作战一个月,已成疲惫之师的绝对自信,面对滔滔河水,说了一句荡气回肠的豪言:“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他命令部队连夜渡河,一声令下,12万大军所有的步枪都安上刺刀, 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儿,由于夜间渡河许多情况不明,渡河部队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特别是先头部队敢于牺牲,不给后续部队留下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是何等的战术素养和协同精神。就这样,刘邓大军以一种“肉搏战车,刺刀见红”的英雄气概和扎实过硬的军事素质,成功渡过汝河,粉碎了蒋介石阻刘邓于汝河北岸的设想。
而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一战,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一支军队需要怎样的战斗精神才敢将夜战进行到底。1950年11月27日,在朝鲜最寒冷的盖马高原上,志愿军第9兵团,经过6天的潜伏,终于堵住了美陆战第1师。是夜,9兵团突然在70公里的战线上,向这支美军精锐发起攻击。当冲锋号吹响时,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情况下,被冻得快神志不清的志愿军士兵,立即从雪地里爬起来,有的人脚上连鞋都没有,猛攻公路上的美军纵队,中国士兵的勇气,令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中最艰苦战斗的美陆战第1师的士兵们,看上去简直有一种幻觉。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两支王牌部队天天恶仗不断,白天美军疯狂进攻,夜晚志愿军还以颜色。这时, 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起到了决定作用,有些步兵团在只剩下几十人的情况下,仍然利用夜间不停的进攻,曾自认意志顽强著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终承认:比长津湖呼啸风雪更可怕的是,志愿军那撕心裂肺的冲锋号。
战后,据美军披露的资料记载:在港口接应陆战第1师的美军海军,第一眼看到的是陆战队士兵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他们胡子拉碴、眼窝深陷、走路摇晃,眼中充满恐惧与绝望,而狂追来的中国人,却保持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和耐性。不难看出,这场精神之战的胜利属于志愿军。精神原子弹无法伤人,但却足以震慑敌人,没有如此强大的战斗精神,就根本没有资格谈什么夜战歼敌。夜战战术,渐进发展和其他战术形式一样,解放军的夜战战术,也是在战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细心的人会发现,从红军时期开始,夜战走过了一条由简单到复杂,由战术到战役的发展之路,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夜战战术达到全盛。是什么让解放军的夜战战术,得到了如此迅猛的发展,无他,唯手熟耳!红军时期,夜间行动多,但夜间作战却并不多,而且规模有限,红军的夜战,主要用于偷袭和骚扰,作战规模一般在团以下,整体战术水平并不高。而且当时有的战士受封建思想影响,夜间怕鬼,不敢外出。史料记载:当时粟裕还曾对这些战士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现场训练,逐渐解决了怕鬼的问题。
1934年10月18日,红军在渡过于都河前后,还专门下发命令,要求夜战中“接敌时要保持绝对的肃静和迅速前进”,说明此时的红军,对夜战的掌握还远远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八路军时期,随着夜战次数的不断增多,夜战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八路军开始在夜间向日伪盘踞的据点和重要目标实施攻击。但由于受敌后战场的限制,八路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是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因此,夜战规模依旧不大,甚至还停留在分队战斗一级,作战目标也以破坏为主。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军实力的增强和作战规模的扩大,夜战开始从分队级向团、师甚至向军一级拓展。随着大规模运动战和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增多, 解放军实施夜战的类型更为灵活:穿插迂回、远程奔袭、围歼重兵集团、攻克坚固城防,终于将这种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到了解放战争后半期,国民党军队真正成了“入夜即蛰伏据点,任人来去。”拱手交出对夜晚的控制。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将夜战发展为战役规模,并在实战中摸索出一整套实施夜间运动进攻的作战原则。其主要内容是———战役一般在黄昏或夜间发起,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中兵力于第一个夜间突破敌人的防御,深入到敌人的纵深断其退路。动摇其布势,以利于从战术上分割包围,各个歼敌。所以,只要深入研究战史便不难发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各个战役,都是在夜间发起,有时甚至是夜打昼停,以至于美军不得不承认:“月亮是中国人的”。此后,尚未发现哪支军队在纯战役、战术角度,将夜战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