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烦乱弹(2) -For what 和 so what

两年前,刚进Queen’s的时候。一位Marketing教授给我们出了一个案例,说是一个年近退休之龄的Highway路边快餐店老板,经营此店数十年,往来皆熟客,生意稳中见淡。教授问咱这干人“如果你们开咨询公司, 要接这个案例的话,你们有何建议呢?”。不出三袋烟的功夫,十几个解决方案就出来了。好家伙,立几块Billboard的有之,上Drive through项目的有之,请性感女待应搞定长途司机者有之,多种经营上Lottery者有之。教授点评时间到,大家伙都翘首以待。半晌,教授拿出白板刷徐徐擦去所有建议,说道:“Oh boy, these are all great ideas!”。突然,老家伙转身瞪出一双铜铃大眼,问道:“But…… for what?”

一阵寂静。。。

大伙都明白,一个重要前提被忽视:快餐店老板即将退休,他可能要享受人生去也。卖掉生意可能是一个最佳方案。“For what”固然是想到的,不过我们想的全是如何使他的生意更兴隆,却丝毫没有去想他如何方能快乐。换句话说,是以已之欲,推他人之望。

“For what”的中文版并不陌生,小时候常用的一个近义词叫“理想”。然而在受“为四化而努力奋斗” 的理想教育下,以及此后的生计之所迫,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想的多是别人所想,“自已的快乐人生”这样的理想自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还有个近义词叫“理由”。不过人生有些东西还真是不需要理由。如<<大话西游>>里至尊宝与菩提的对白:“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在阿烦看来,“理由”这个词用在快乐人生的华丽乐章中,显得那样的苍白。

1998年的一个夏天。中国足球史无前例地冲进了韩日世界杯。一时间万众欢腾,大有中国人民再次从此站起来的感觉。君不见此前十余载,中国足球的for what就是冲进世界杯,可谓目标明确,矢志不渝。不料一球未进“学成回国”后就是长时间的沉沦。So what? 是当时许多真正热爱足球的人最心痛的一个反问。

可见,世上的头等难事之一,其实还不是了解别人要什么,而是明白自己要什么。当把别人所追寻的东西混同与自已所要的,痛苦自是不可避免。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说到So what,不由想起多年以前看的一部由Kevin Costner 主演的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名叫>的电影。外号Tin Cup(直译“锡杯”,我认为译作“无冕之王”更恰切)的Roy开了一所Golf学校,心理学博士Molly前来报名学习。Roy教Molly打球,而Molly给Roy做赛前心理辅导。很自然的,Roy爱上了Molly。在美国公开赛上获胜对于Roy的职业生涯可谓异常重要。在最后一轮最后一个洞时,Roy只要打出一个Birdie(比标准杆少一杆)就可以取胜。但Roy最渴望的是成为历史上唯一在美国公开赛上打出低于标准杆10杆的选手,这需要他打出一个Eagle(一杆进洞)。

Roy第一次击球受风的影响击球下水。此时Roy可以从球落水处击球可保住平杆获并列优胜。一串天人交战的内心绝决之后,Roy仍坚持要他的一杆进洞,在连续11次击球下水,冒着被取消比赛资格的危险,第12杆终于打出了US Open历史上难度最大的一记Eagle。在电影的结尾,隐约记得Molly对最终赢得芳心的Roy说:“There is an US Open champion every year, but we will all remember your eagle.”

刨去Hollywood个人英雄主义的老套,也不展开讨论体育精神,这段剧情难道不是在说:在自已内心真正渴望的for what makes me happy相较,其他如金钱与虚名,根本就是一个so what吗?

在阿烦看来,知道什么是for what 的人生,是有目标的人生; 会问so what 的人生,是有智慧的人生; 参透for what 和 so what 的人生,或许才是快乐的人生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