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联想是谁创办的?》,所办还是柳办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过去两周,国内IT界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倪光南院士燃起的“联想是谁创办的?”。尽管老倪跟老刘有过节,但该文的观点基本上与历史事实相符。因此,我放在这里以备以后参考。

问题在于:中国人的历史从来是一个朝代一个叙述。改历史的事经常发生,一切为我致用。老柳或老柳的部属把联想写成自己一手缔造的,这在那个大文化里显然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老倪这样赤裸裸地把人家铁板钉钉子,也太有点学究气了。尽管老柳和老柳的部属已经把国有资产私有化了或至少部分私有化了,那不是少数先富起来的都这样干的吗?!

其实,要是我们说毛主席缔造了新中国,邓小平促成了现在的中国现状,那老柳的部属当然可以说柳传志缔造了新联想,促成了现在的联想形态和格局。如果我们说老毛最能代表老中华人名共和国的国家性质,那么我们可以说柳传志最能代表联想的集团性质。

今天的联想之于柳传志,那是他的努力和奋斗;今天的柳传志之于联想,那是它的灵魂。所以,转制、私有化、欺世盗名是一回事,发展、统合、形象就是另一回事。现在的柳传志离不开联想,现在的联想也离不开柳传志,他们已经成为一体了。除非出现一个邓氏形式的改革.....


倪光南:联想起家于“所办公司”还是“柳办公司”

——联想创业史探秘

作者:倪光南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时间:2009-9-5
http://www.wyzxsx.com

   
联想从“所办公司”——计算所公司起家

最近中科院转让联想股权一事,激发起许多人的好奇心:联想不是民营企业家柳传志创办的民营企业吗?怎么中科院却变成了大股东呢?

这些年联想关于起家的宣传已将联想描绘成柳传志个人创办的企业。例如 3 月 22 日,柳传志本人就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宣称:“ 20 年前,我走出研究所,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一间 20 平米大的传达室创办了联想”。现在媒体上的无数宣传基本上都是按柳传志这“ 36 字”的调子。

为了说明这“ 36 字”是虚假宣传,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联想公司最早的“官方文件”——第一个公司手册和第一个产品目录。

1985 年初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手册”写道:“我公司成立于 1984 年 11 月,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办的实体公司,全权代表本所开展对外业务服务。公司的宗旨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经办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开发业务,加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 1985 年 5 月的“产品目录”列出了以“ LX-PC 多功能联想式汉卡”为首的 29 项,全是计算所的科技成果。由此,人们可以了解联想创业的关键事实:

企业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创办者:中科院计算所;

企业性质:全民所有制;

创立时间: 1984 年 11 月;

企业宗旨:转化计算所科技成果。

在后来多年的公司手册上,这些重要信息都没有变化。例如 1987 年手册重申公司是“计算所办的公司”,是“作为计算所的窗口”,并提出了“实行科研、试制、生产、经营一条龙”。 1990 年提出了“技、工、贸一体化”。 1992 年后又发展为“技、工、贸、服务一体化”。这表明公司在创业中,逐步确立了“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针。在 1988 年手册上有公司领导人的照片,按地位排列是:董事长曾茂朝(所长兼),前任总经理王树和,总经理柳传志,总工倪光南等等。这样,可知公司的董事长和首任总经理都不是柳传志。

1988 年,公司拳头产品联想式汉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书表明,其产权属于计算所,在创业头三年( 1985.4 - 1987.12 ),汉卡为公司创造了 1237.5 万元利润(包括退税)。 1989 年 11 月 14 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并由“所办公司”升级为“院办公司”。柳传志在成立大会上宣称:“联想集团以开发成功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

要害是谁创办了联想?

由此可见,柳传志的“ 36 字”在以下方面修改了历史:

企业名称: 联想从计算所公司改名而来的事实被回避了;

创办者: “计算所”变成了“柳传志”,“所办公司”变成了“柳办公司”;

企业性质: “国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柳传志也从“国有经理人”变成了“民营企业家”;

宗旨: 从“转化计算所科技成果”变成了“个人下海”;

领导职位: 柳传志从“第二任总经理”变成了创业领头人;

起家主要产品: 联想式汉卡被回避了;

近年来,联想关于起家的宣传基本上都是这“ 36 字”的翻版,突出了“柳传志带领 11 人”、“ 20 万元”、“一间传达室”、“贸工技”等等,要害是将联想的创办者从“计算所”换成“柳传志”。

“温水煮青蛙”

客观说来,联想起家宣传还是很成功的,这可能要归功于“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请看他们是如何修正联想起家史的:

1988 年的公司简介第四段加入了“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由 20 万元的创办费发展到八七年经营额七千万元;由十一人起家发展为拥有二百二十多人的高科技开发经营队伍”。这在公司创业史中首先引入了“ 20 万元”和“ 11 人”的概念。不过当时连公关部都没有领会其中的深意,在 1988 年底的宣传手册上,按照“胡传奎”模式,将公司起家说成:“公司创办四年,从小变大了。十几个人变成了三百多”。当然,这种“错误”以后没有再出现,此后直到 1995 年的手册,“ 20 万元”和“ 11 人”越来越突出了。

1996 年:公司简介变成了“联想集团创建于 1984 年 11 月”,“由中科院计算所 11 名科技人员以 20 万元人民币投资创办而成”,这时,“计算所”创办者地位已被“ 11 人”所顶替。

1998 年:公司简介为:“联想集团公司是一家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计算机设备及其相关产品为主、贸工技一体、信息产业领域内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这时,“技工贸一体化”的方针已被”贸工技一体”所顶替。

……

这样,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策划、逐步演变,“柳传志”终于取代“计算所”成为联想的创办人,联想从“所办公司”起家变成了从“柳办公司”起家 .

企业创始人问题

计算所公司作为改革开放下,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除创办单位计算所外,也许可以承认一些创始人,但这应当有令人信服的依据,比如根据贡献、职务、进入公司的时间等等进行综合评估。

计算所公司当年并没有举行任何成立仪式,而且加入公司既不需要转人事关系,也不需要挪工作场所——仍在计算所里。公司中历来没有划过线,将人员分成“创始人”、“非创始人”。如上所述,“ 11 人”概念是 1988 年手册才出现的,从未在领导层中讨论过。

即使今天联想将这“ 11 人”抬高到顶替“计算所”的创始人地位,这“ 11 人”也没有享受到真正创始人的待遇,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都是谁,其中离开公司的早被遗忘了,还没有离开的也没有多分股份。而且“、这“ 11 人”只有“匿名权”,连王树和都要把“第一人”的名分让出来给柳传志顶替。他们充其量只是“虚拟创始人”,是柳传志要取代计算所做联想“唯一创始人”的一个“托”而已。

大股东的宽容

在联想“煮青蛙”式的起家宣传过程中,大股东的宽容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

当柳传志在那次大会上发表这“ 36 字”时,主管公司的中科院某局长正在台上听着。他发言时虽然指出,“上世纪 80 年代,……中科院又率先实行‘一院两制’的运行体制,以自主知识产权出资参股,成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表明当时的“所办(或院办)公司”是实行“一院两制”的运行体制的产物,不同于科技人员自发下海办的公司,但他并没有正面反驳这“ 36 字”。

大股东的宽容还表现在:为了提高柳传志的声誉,竟任命他这样一个毕业后只做了几年科研辅助工作的人去当中国计算机领域最大的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并让一个不要技术、主张“贸工技”的联想公司去管计算所,这就是全国闻名的“儿子管老子”。柳传志当上所长后不管科研,计算所每况愈下,最后只好由李国杰院士接替所长,计算所才重新兴旺起来。 1997 年,大股东又将属于计算所的、中关村核心地带的 8 万平米科研用地交给联想去经营房地产,办了“融科置地”,现在成了“联想控股”利润的主要来源。

尽管计算所为关爱、培育联想这个“儿子”,倾注了知识产权、商誉、场地、设备……,甚至全部地皮,但这个“儿子”长大后除了认“老子”的“ 20 万元”外,其它概不认账了。

漠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后果

为联想带来第一桶金的联想式汉卡是计算所的知识产权。正如中科院局长在上述讲话中所指出的,这种知识产权是当时研究院所贯彻“一院二制”、“出资参股”办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资产,尽管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在工商注册中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联想的宣传从不承认这一知识产权;联想“认股权”中也没有为这一知识产权分一分钱。此外,联想的宣传还刻意抹杀这一知识产权,宣称 1985 年底,公司通过“搬机箱”、“流大汗”,挣了“ 70 万元”,再去开发联想式汉卡,企图抹杀汉卡是计算所积累了十多年的知识产权的事实。

试问,如果汉卡是用 1985 年底的利润去开发的,怎么能在 1985 年 5 月就推出汉卡产品呢?另外,当时大学生毕业的工资也只有 46 元,假如公司员工“搬机箱”也能挣到这样的工资,那么,当时公司维修部的 10 几名员工要挣到这 70 万元需要连续“搬机箱”达 100 多年!实际上,这 70 万元正是依靠了联想式汉卡,使公司赢得了中科院的 500 台微机(带汉卡)的合同所挣来的!

一方面,联想漠视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联想又用高价去买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这种方针导致联想至今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抗风险能力不足。

总之,在联想 25 年的今天,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联想起家的经验,总结“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还联想起家的本来面目,维护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果。

 

图 1. 最早的公司手册( 1995 年初),以计算所主楼作为公司形象,突出了“所办公司”依托计算所、为计算所转化成果的宗旨,十多年来公司开发人员都在这栋楼里工作。

 

图 2. 公司第一个产品目录( 1985.5 )列出了以“ LX-PC 多功能联想式汉卡”为首的 29 项,全是计算所的科技成果,并无后来宣传所说的“旱冰鞋”、“彩电”之类。




图 3. 1987 年手册,封面是以计算所车库改造的公司门市,重申公司是“计算所办的公司”,是“作为计算所的窗口”。

 

图 4. 1988 年刚当上总经理不久的柳传志还谦虚地站在“前任总经理”王树和的边上,但在后来的宣传中,王的名字从媒体上消失,柳传志成了创始带头人。


 

图 5. 联想式汉卡的国家奖申报书上记载,“主要完成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头三年为公司创造利税 1237 万元,说明联想的第一桶金是用计算所的知识产权创造的。

 

图 6. 1996 年手册在前些年逐步修正公司创业史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由“ 11 人” + “ 20 万元”顶替“计算所”作为联想创办者的转变,从此,联想创业史带上了“胡传奎”式的传奇色彩。


 

图 7. 获得计算所 80000 平米科研用地后,联想办了“融科置地”房地产公司,盖的都是面向跨国公司的高档楼宇(图上的 A 座、 C 座已建成)。原物主计算所被挤到地皮的边缘。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文章录入:shijian2008,  责任编辑:shijian

zitn97从来没看得起联想,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淘汰是迟早的事,自己还牛逼哄哄的,就是个“卖花布的”!!2009-9-7 14:01:393分
yi223s我们一度被蒙蔽,此后,还将继续被蒙蔽!!2009-9-7 8:18:373分
山那边有路么河南博爱的月山啤酒集团公司前身也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在私有化的歪风催动下成了现在的私有企业!而这个企业除了国家上亿元贷款现在已是资债难平却活的很潇洒!走资派走的真快呀!2009-9-6 22:27:273分
ycq11浙江万向也是这样,把集体的萧山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现在改宣传为鲁冠球个人与另五人搞的“民营”企业了。2009-9-6 0:01:455分
coray联想也就这么回事了,一个组装机商,没什么核心技术。柳先生现在被捧得,我就没看出他到底哪里牛。就像被捧上了天的季羡林先生一样,我确实不知道他除了会杂忆还搞过啥2009-9-5 23:31:023分
难得猴子我一直关注联想,很遗憾的是,在联想战略发展的紧要关头,核心突出的就是一个"贸"字,重"商"大于一切,乃至后来的培养的接班人杨郭;收购IBM,成立联想控股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无不围绕一个商字和营销渠道,至于无法复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似乎没有什么影响,柳倪之争实际上是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举措之争,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的集团,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独特服务,它还能够生存多久?柳传志的商业感觉是不错的,很可惜的是,缺少对核心技术创新独特技术服务忧患性和前瞻性,联想未来的接班人不单要继承这种商业感觉,更重要的是弥补它的先天缺憾,不然.已经像大象般的联想在各种未知的危机面前,轰然倒塌决不是危言耸听.2009-9-5 22:36:143分
jinhuizifu50靠歪曲历史保不住中国人自己的联想,正本清源很有必要。2009-9-5 20:29:545分
问苍茫有些人过于迷信资本主义商业市场模式了。
奇了怪了,当年读书上政治课时,联想都跟海尔之类的一起,被当作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搞活的典范,何以现在竟有这么多人以为联想是私企呢?
2009-9-5 20:29:303分
sdgm越来越瞧不上联想,倒不是因为它对起家史的歪曲,看看吹上天的联想收购IBM,跟央视的大裤衩有得一拼!2009-9-5 19:53:163分
忧国匹夫更正:当时的本科生毕业后工资51.5元,这是3类地区标准。北京是6类地区,工资还要多些。2009-9-5 19:39:173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