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拉萨(二)----金碧辉煌的大昭寺


从拉萨回来已经很多天了,可是拉萨那猛烈的阳光、通透的蓝天、雄伟的布达拉宫、热闹的八廓街、浓郁的酥油茶.....仍然那么印象鲜明地在脑海中回旋,尤其是金碧辉煌的大昭寺和寺前虔诚的朝圣者,那样令人惊叹。



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说过,“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吐蕃时期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建筑,殿宇雄伟,气势辉煌。今天大昭寺仍然是藏民们心目中的圣地,清晨朝圣者们人山人海地围绕寺庙转经、祈福、磕头的景象蔚为壮观。在无数双历经沧桑的手推动下,那巨大的经筒似乎永不歇止。



看过介绍才知道,藏族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一个民族,磕头是他们常见的礼节。磕头分三种,跪拜磕头为“磕小头”;朝拜佛像、佛塔和活佛时五体投地磕头为“磕大头”;从家乡一路磕大头到拉萨朝觐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为 “磕长头”。在大昭寺我们见到很多背着行李卷,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磕长头来到这里的信徒们。他们用身体丈量着道路,磕头的数量是以十多万计的。寺前的石板地面被磨得光滑如镜,有的已磨出凹槽来。



大昭寺门前,一根包裹着无数经幡的的柱子高耸入蓝天,像埃及的方尖碑一样,充满向天朝拜的恭敬。柱顶装饰有铜铸的鎏金日月、五彩华盖和黑色的牦牛尾,柱底朝圣者敬献的哈达层层叠叠。这样的经幡柱子在拉萨很常见,一般佛塔、寺庙前都会竖一根。大昭寺的广场四个角落各有一根,每年藏历腊月初八,藏民会把四根顶天立地的经幡柱放倒,挂上新的经文、旗幡、哈达、彩布,到来年藏历正月初三,再把它们重新竖起来。



我们被裹在大昭寺人山人海的朝圣者们中,顺时针环绕寺庙转了一圈,看着那些步履蹒跚的藏族阿妈们匆匆的脚步,看着老阿爸们手中不停旋转的经筒,耳边回荡着“啊嘛呢吧咪吽”低沉的音节,抬头仰望大昭寺顶巨大的双鹿fa轮金顶,全然被他们真实的信仰所感染。



们从侧门进入大昭寺,买了票,穿过一条长长的昏暗的通道来到露天的庭院里。寺庙的殿堂里不能照相,我们正好专心地跟着其他旅游团,蹭导游的讲解,对大昭寺的佛像、壁画、佛教的法器和西藏的历史有了不少了解。殿堂里一尊尊的佛像,法相庄严;佛像前一盏盏酥油灯,火光摇曳;墙壁上一幅幅的壁画,记录着历史。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味道,有点闷,应该是酥油和藏香千百年来浸润、沉积出来的吧。



在大昭寺里随便地走走,穿过寺庙喇嘛的宿舍,有些手艺人正在给一尊四面佛涂金粉,他们神情专注。忘记了是谁说的,“工作的人最美。”



从殿堂出来,攀着狭窄的楼梯来到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俯视大昭寺广场,也可以远眺布达拉宫。光线很好,清晰地看到布达拉宫雄伟地矗立在红山之上,仿佛悬浮在拉萨市上空。拉萨的新城区同一般的县市差不多,只有在大昭寺的周围,才能感觉到拉萨作为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藏民族聚居区的民族风情。



大昭寺有五座金顶,是13世纪以后的修建的。站在平台上,看到的最突出的金顶是释迦牟尼佛殿的金顶,此殿的金顶不仅建造得最高大,上面的雕饰物也有意做了区别。金顶都是汉地的单檐歇山式,覆盖着鎏金铜瓦,四角雕着摩羯鱼和火焰珠宝。金顶上排列着3个精致的金瑞,代替了汉式建筑的吻兽,这也是大昭寺的一个特色。由于青藏高原的气候比较干燥,金顶不易生锈,这么多年过去,阳光下,金顶依旧光芒四射,映衬着高远的蓝天和卷舒的浮云,显得特别气派。



大昭寺在五世至八世以及后来的十三世达赖时期,先后增修了楼房、扩建了外院,柱廊与转经回廊的廊壁上,壁画面积超过四千平方米。内容除大量的佛像、菩萨像、传承祖师像、佛本生故事、吉祥劝善图之外,还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庆典图、固始汗与第巴桑吉加措、五世达赖和降央曲吉、降钦曲吉等一批历史风俗画。由于多年来酥油灯油烟的熏蒸,壁画已经有些发黑了,但是还是能看出画艺的精湛。





附录(一):

大昭寺的来历的传说故事:1300年前,那时的拉萨平原还是一片荒原和湖沼,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公主,试图在这里建一座神庙,供养她从家乡带来的明久多古神像,即释迦佛祖八岁等身像。她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神庙白天建起,夜里倒塌;今天建起,明天倒塌。正当尼妃苦恼和沮丧之时,文成公主经历了千辛万苦从长安来到了这里。赤尊听说文成公主懂得阴阳八卦,善于勘舆地形,便派女仆带上一升金粉的礼物,到文成公主驻地登门求教。文成经过勘舆和测算,测出西藏地形如一巨大魔女仰天而卧,拉萨城中心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牛奶湖)是魔女的心血汇成,在此处填湖建寺可以镇魔。史书记载:“为了使仰天躺在地上的女魔四肢受到控制,人们在她身上钉了12根钉子用以固定。”这12根钉子相传就是现今大昭寺主殿内的12根柱子。要建成供奉释迦牟尼的神庙,还必须调集一千只白山羊.从北郊的果噶拉山驮运土石,把卧塘湖填平,才能完成这样的功德。
松赞干布和尼泊尔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征集了许多民夫和一千只白色山羊,开始填湖建寺。一时从湖边工地到果噶拉山麓,驮运土石的白山羊络绎不绝。这段路程实在太远,驮的东西太重,不少山羊倒毙路边,还有更多的腰背磨烂,痛苦万状。大昭寺开光的时候,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妃子,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和付出的牺牲,吩咐匠人雕出一只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让它和大昭寺其他神柢一样,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和祭祀。神庙也定名为“热阿曲朗祖拉康”,意为“山羊负土幻化的释迦神庙”。

附录(二)

大昭寺的精华所在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就是大昭寺的主体。藏传佛教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位于此处。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也称“觉卧佛”,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所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藏文史书记载,这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他在世时塑成的。颜色像金子,一只手做结定的姿式,另一只手做压地印的姿式。佛像相貌庄严,慈祥美妙。据说,凡是见到这尊像的人,都能够解脱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实的信仰,具足一切见、闻、念、触的功德,与见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差异。当时佛祖在世,亲自为等身像开了光,散花加持,最后藏于印度金刚座寺。南北明时期,印度国王将这无价之宝送给中国。又过了几百个春秋,唐太宗李世民将美丽聪慧的文成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临行之际,唐太宗将中华国宝,供奉在洛阳自马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赐予文成公主携同进藏。当时专门打制一辆手
推车,装载释迦牟尼佛像,公主一行翻过无数高山峻岭,渡过无数江河急流,遇到过无数狂风暴雪、地震山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拉萨。在松赞干布的主持下,尼泊尔公主修建了太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大小昭寺修成后不久,出现了两尊释迦牟尼佛
像互相换位的事情。据说,藏王松赞干布去世后,孙子芒松芒赞继承了王位。当时盛传武则天将派出大军攻打拉萨,夺回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吐蕃王臣在惊恐之余,匆忙把这尊佛像转移到太昭寺南门里面隐藏,并用泥土封好,上绘一幅文殊菩萨像。同时把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明久多吉挪到小昭寺正殿供奉。公元8世纪初,金城公主来到西藏,她先后到大小昭寺均没有找到释迦牟尼佛像,后来在佛殿的度墙内找到了内藏的释迎牟尼佛像,她将佛像安置在大殿中央,从此这尊佛像成了大昭寺的主佛。它是大昭寺的主神,藏传佛教的精髓,千百万佛教徒的信仰中心。那些极度虔诚的佛教徒用人间罕见的方式表达对佛的祟信,他们从西藏各地甚至从千里之外,一步一个长头仿佛用自己的身体丈量世界屋脊的土地,最后匍匐在佛的脚下。
藏族人称头戴王冠的释迦牟尼像为“觉卧”,而没有王冠的就叫佛主释迦牟尼或佛。每一位朝圣者都用前额碰一下“觉卧”的膝盖,认为可以为自己、为朋友甚至为朋友的朋友祈祷。偏远地区来的信徒们替同村人给“觉卧”献上捎来的哈达,哈达的主人已事先对着哈达口头做了祈祷。许多人请朝圣者代献哈达时,就像给觉卧带口信一样向朝圣者口述他们的祈祷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