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是什么样的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是什么样的愁?
世事沧桑,深山幽静。细语人生,聊发自叹。惊鸿留痕,同享诸君。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是什么样的愁?
南唐李后主的一首词《虞美人》是这样说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凡是读过这首词的人大都会对该词发生强烈的共鸣。读者眼中的愁自然是各种各样的,读者把自己心中的愁,化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之物。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读者眼中的“愁”一定不是作者李煜眼中的愁,二者几乎毫不相干。
南唐是宋时代在江南一隅的一个小王朝。在北方的宋王朝虎视眈眈地盯着南唐的土地时,它的厄运就来临了。整天听惯了松软的吴语的细语浪调,莺歌春曲的士兵怎能是如狼似虎的北方之兵的对手。
亡国的李煜不得不来到气候干燥和寒冷的中原大地。这样的环境和景象都是他不熟悉的。这不能不让他伤感。就是今天,江南的人来到寒冷的北方时,总有一种黯然伤神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李煜一定会有。
令他最伤感的自然不是这些。
中国人从有文字记载那时起就一直对皇帝或王一类的人物竭尽谄媚讨好的活动。就是为了他自己获得某种特权,好对地位比他低的人耀武扬威,耍尽威风。通常,他们对皇帝百般谄媚,万般奉承。在物质上,想尽各种法子,弄来稀奇古怪的东西,来满足皇帝的物欲。皇帝每走到哪里,听见的都是赞扬的话,物质上则是穷奢极欲。刘邦当了皇帝后,叔孙通专门训练大臣和奴仆怎样搞一些花里胡哨的所谓礼节,对皇帝竭尽谄媚的本事,连刘邦自己都没有想到皇帝如此尊贵。
这说明,不断强化独裁统治的不光是皇帝一人的事,更多的是众多的不断摧毁人道主义精神,竭尽全力来强化皇帝权力,奴化自己和百姓权力的家伙们。他们是熄灭人道精神、使国家越来越独裁化的主要负责任者。
李煜在江南,自然是百般谄媚的享受者。皇帝走到那里,那里的男人眼中都露出讨好的眼光,并夹杂贪婪的目光;那里的年轻的女人眼中都露出春光。
当李煜成立俘虏后,虽然宋代的皇帝在物质上可能不会亏待他。但人们见到他时,经常的流露的会是蔑视和侮辱的眼神。为了向独裁者表示忠心,就要对其他人发狠。这是独裁社会的一条定律。遇到他的女人们眼中发出的不再是春光,而是秋光,甚至是冬光。
李煜在黄河岸边,不是家乡的莲藕、菱角、鳝鱼、大闸蟹、三黄鸡、小笼包子和山珍海味吃不到了,满江春雨满池花的江南风光不见了,而是令他舒服异常的谄媚的脸很少见了。所以,他高唱: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他的愁是他对他曾经治下的百姓今天的生活和从前相比,更糟糕还是更好吗?绝对不是!他对那些百姓的命运如何,丝毫不感兴趣。若他真的是为百姓的糟糕生活而发愁的话,那说明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绝对不是。
他唯一关心的是他曾拥有的独裁权力完全丧失了。他想起了他的家乡每天都见的长江水滚滚东去。他高唱还是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的愁就是他曾拥有的独裁的权力永远地消失了,这个权力今天已归别人所有。这样的愁,读者中有几个具有相同的心境?
所以,当读者读那首《虞美人》时,心中的愁绝对不会是李煜眼中的愁。
yimei1926 发表评论于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