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作家朱启热评作品:母亲1960

              
            母亲1960 

                                                   旅美作家   朱 启

读者 朱启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见证中国60征文撰稿 2009-10-28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392

作者电子邮箱:zqi666@hotmail.com

在我这半生中,记忆如流水一般随时光消逝,曾经那些愉快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留下过深的印记,而那些酸楚和悲伤的岁月,却不断涌上心头……  

那是一九六零年深秋的一个上午。天空,也和现在的好天气时一样晴朗,和煦的阳光透过被邻家公鸡抓破了的窗纸,倾洒在我们那低矮的屋子里。 

大人们都在忙活。父亲一大早就进城抓药去了,姥娘在外间呱哒呱哒地拉着风箱。弟弟、妹妹们早就被送到山里的姨母家求生路去了。 

我蜷缩身子,躺在病了三个月的母亲身旁。 

甡——”母亲眨了一下她那黯淡无神的大眼睛,费劲地朝我举起了瘦骨嶙峋的手。我赶紧向前探了探身子,以使她够得着我那三、四个月没剃的蓬乱的头发。 

孩子,等我死了,你再找个后娘,要好好照看你的弟弟、妹妹。 

娘,不——不!姥娘刚才还说你比前两天好些了。那时候,已经9岁的我应当说比较懂事了。 

听大人们说,母亲是大炼钢铁那年得上的心口痛病。姨母说是让我的一个爱嚼舌头的远房祖母气的,姥娘却说是因为村干部摘去了秤砣砸碎了我们的锅。 

到底是为了啥?我搞不清楚。但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要犯病。以往都是瞧瞧医生,再抓上两副药,哪回儿都没现在这么严重,三个多月了,怎么也不见好。 

姥娘是说着哄人的。我觉得母亲仿佛在使出全身的力气抚摸我的脑壳,说,我是活不了几天了。 

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溢出双眼,我一头扎进母亲怀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你看呢,都跟孩子说了些啥呀!姥娘掀开门帘,进屋,嗔怪母亲。我看到老人家也是眼泪包着眼珠。 

娘,你得活呀,等好了病,拉扯俺子妹们。我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您!我抬起挂满泪水的脸,恳求着有气无力的母亲。 

孩子都这么说了,你就不能说句吉利的?姥娘紧随着我打帮腔。 

唉,我会治好的,他大(爸)说这回要取的药里还附着参呢。母亲那多日来一直阴郁的脸上露出一点点笑意。 

娘,你想吃什么?我一时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竟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姥娘轻轻地拽了一下我的裤脚。我转过脸,看到她偷偷地朝我眨巴两下眼皮,这才猛地记起,刚才她嘱咐过我,父亲回来之前,不能向娘谈吃的。 

“……” 

喔,你想吃什么?锅里煮着胡萝卜,他大(爸)待会儿还能带点地瓜干回来。亏得姥娘话头来得快。 

——呃?胡萝卜?天呀!哪里来的胡萝卜?姥娘这都是咋了?锅里只蒸了几个地瓜秧面拌谷糠的窝窝头,下锅时,她还叫我帮着拉了一阵子风箱。 

……别买地瓜干,就那么两块钱,得抓药。集上地瓜干六块钱一斤,还愣抢。母亲有些紧张了。 

那,娘吃什么呢? 

……我吃,孩子,你去拿个胡萝卜吧。 

“……”我茫然无措地望着姥娘。 

“稍等等,才开锅,还不透。姥娘赶紧搪塞。我看到老人家的神色是那样负疚。 

哦,别拿了,我不想吃了。母亲好像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不!娘,你等着,一会儿就来!我若有所悟地挪开母亲的手,下了炕。 

姥娘拽住我的袖口,投来一个不解的目光。我背着母亲,指了指大门外…… 

孝顺的孩子。屋里隐隐约约传出了姥娘的话。 

暖烘烘的太阳照耀着懒洋洋的大地。村口路旁几棵毛白杨树梢上,飘荡着几片被毛毛虫吃成蛛网状的残叶。路西面坟场边上仅有的两棵榆钱,因为扒去了皮,早就枯死 了。十几个坟疙瘩中间的洋槐,由于尖刺护住了皮肤,长得倒蛮带劲儿,只是它们的叶子都无例外地失掉了。虽说这洋槐叶吃下去,人的脸便会肿得像个关王,但也 要比那些吃观音土后坠肚而死的人强得多。 

我心里像着了火一样跑过了那片坟场,来到了生产队菜园边。这菜园大概有近百亩地光景。头两年,秋天的菜园,远看上去,就像一床葱绿的大毯子,叶子微呈紫色的扁豆,顶花带刺嫩脆生生的黄瓜,身披戎装满怀信心迎战霜寒的韭菜、芫荽、大白菜。岂止这些,还有烘烤在玻璃窖内的西红柿嫩嫩的枝,水萝卜旺旺的苗…… 

现如今已经全然不同了,偌大一片菜园,四周光秃秃,寥寥数亩地中央,种着几畦才长出三五片叶子的小菠菜、大半畦花心菜、两档子胡萝卜。 

十来个捡菠菜的妇女蹲在畦埂上,她们时常停下手,抓起菠菜,弹弹根上的泥,吹吹叶上的浮尘,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也有些鬼精女人抬起头,瞅瞅走到别 处的老队长看不见,赶忙拽过自己的孩子,手麻脚利地往孩子怀里掖上两把菠菜,然后拍一下孩子的屁股,大声呵斥:家去看看你爷赶集回来了没? 

老队长叼着长烟袋在地沿上走过来走过去。他大概又在盘算着这几畦命根子菜,多少纳调拨,多少分社员,多少打发干部,多少赶集上店跑四乡。这老头嘴皮儿总爱挂上那句口头禅:我日娘,总得盘算着多弄几块,分给社员,买那一人一份的二大两(园业队社员一天的人均口粮)。 

母亲在身子好的时候,也常常带我到菜园捡菠菜。老队长蹲在菜畦边上大口大口吐上一阵子烟雾,又笑眯眯地用烟袋嘴儿戳戳我的帽檐,乐呵呵地亮出他那一人独有的大嗓门:小子,你可别像那些闺女们一样,眼馋人家囤里的地瓜干,呼啦群地往南山里头跑。咱们手里也有这青菜,赶上闹饥荒的年头,不管生的、熟的吃上几口,保准就饿不死。没看见城里头那些穿制服的,都到咱地里来倒地蛋(土豆)吃……” 

一阵凉习习的风迎面吹来,那两档子胡萝卜一会儿伏了下去,一会儿又站了起来,这艳青得有些发紫的缨叶像在对我点头,又像在对我招手。我不顾一切地窜进了胡萝卜地,使劲地用脚跺,拼命地用手抠…… 

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计,直勾勾地瞪着我。看园的二狗不知从哪里噌噌几步跑了过来,伸出他那钩子般的干瘪大手,抓住我的夹衣领子,轻轻一提,像抓个鸡雏似地把我拎入半空。 

队里就指望这点胡萝卜换两块钱,半个钱还没捞着,你倒好,先来偷,来抢! 

——”我脸涨得血红,两只胳膊拢倒胸前,紧紧护住那两半截带着新鲜泥土的胡萝卜。 

嗨!这孩子好胆气。 

傻蛋,那国这样偷东西? 

他娘犯病三个多月,也就是了不得。 

可不。这年景,好好的人都难挺住,长上病还不得更要命……” 

妇女们叽咕了起来。 

在人们的纷嚷声里,老队长大步流星地赶过来:怎么弄的?二狗,你先松开手。
没等二狗搭上腔,他又用大烟袋锅戳戳我的胳膊:咋扒胡萝卜啦?饿直杖(干巴)了是不? 

二狗松开手,我才喘过一口气。 

这两天,也没见着你大(爸),你娘的病好点了?老队长一点都没有拿我当贼的意思。 

更厉害了。我哆嗦着嘴唇,俺娘——她要吃胡萝卜。两行泪水顺着我的腮帮地一下子滚落下来。 

啊?是二婶子要吃胡萝卜?俺兄弟哟,你咋不早说!早说她吃,唉——你快打二哥两耳刮子吧!二狗居然弯下腰,将他那瘦得爆出青筋又脏得挂满云彩的额头倾到我面前,并有些发颤地托起了我那瘦小的手。 

回想起来,他这副动作简直能把人笑个半死。但二狗是那样的真率,那样的虔诚,以至于人们的脸上都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笑意。 

拿把铲子来。老队长吆喝着捡菠菜的妇女们。 

呼啦,好几个妇女几乎同时伸出攥着铲子的手迈过了菜畦子。 

老队长张手接过一把,三两步跨到我扒胡萝卜的地方,蹲下身子,拾起被我拽掉的胡萝卜缨,用铲子剜了几下土,填住我拔出胡萝卜后的那两个小坑,又小心翼翼地从畦埂边上挑了几个缨叶大些的胡萝卜挖出来,用铲子轻轻拍打干净,将缨子一扭,缠成一块,往我怀里一塞:拿家去煮给你娘。 

悲伤、感激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我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刚要迈步,二狗站起身来:等一等,兄弟。他劈手夺下一把铲子,大步走到我扒胡萝卜的地方,用劲往地里剜挠几下,挖出被我扒断的那两半截胡萝卜尾,递到我面前:大弟,你把这也捎着。 

我捧着这几个命根子般的胡萝卜,望了望老队长、二狗哥和妇女们那一张张干瘦而又慈祥的脸,哈下腰鞠了一个大躬,回身往家中奔去。 

苦命的孩子。 

子妹四个数他大……” 

我兜着那一抱胡萝卜,一溜小跑赶回家,并没有引起大人们的格外高兴。 

回来了,甡。姥娘在吹着药罐子下面的柴草,眯起被烟熏红的两眼,温和地叫了我一声。父亲拿着旧竹皮子暖壶往碗里倒水,脸上就是不开晴。 

我把胡萝卜放到地上,抖擞了两下夹衣上的土,应了姥娘一声:块煮,姥娘。赶忙钻进里屋。 

我把脸贴上闭着眼睛的母亲耳边,喜滋滋地小声说:娘,待会儿吃胡萝卜,啊。
母亲微微睁开那双无力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轻轻地了一声…… 

胡萝卜和带参的药,竟也没治好母亲的病。第三天夜里,我终于没能听到弥留中的母亲对我的呼唤,也没能感到她那无力的手掌怎样从我的头顶滑落……我太困了,以至于大人们如何把我从咽了气的母亲身边移到炕尾,都全然不晓。 

睡梦里,我仿佛觉得身上越来越冷,耳畔似乎回响着时近时远的嘤嘤声,那大概是父亲在哭…… 

那一年,村子里还有其他一些老人、孩子和病人,不堪折磨,相继死去。万分不幸的是,二狗哥也因吃了有毒的野菜,浑身上下浮肿而死。 

如今,在我人生的鼎盛年华里,可以放手去写这些记忆深处的东西。我怀念我那早逝的可怜的母亲,也怀念那些扎根我心灵的贫穷和困苦的岁月。我的母亲和那些同情与帮助我的人,不论他们在人间还是在天国,将永远伴陪着我,走过这绵延的生命之路。

(热评摘要待续。欢迎转载,欢迎评论。感谢“支持”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392

美国《时代杂志》: 非一般评论:最该写进小学课本的文章

   

    中国戏剧与传记文学家、旅美作家朱启


朱启,本名:张玉洪。男,1951年旧历726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诸城市,戏剧与传记文学家,旅美作家。1984-1994年,先后获得昌潍师专中文系、山东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编导专业、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班毕业文凭,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剧文学硕士课程班结业证书。

1984年,少小喜爱文学的朱启在诸城周边县市汇集文友上百人,发起成立“卢笋文学社”并被推举为社长,先后创刊和主编了《卢山文艺》《卢笋文学丛刊》(诗歌、散文、小说与评论专号)《楼子文艺》等文艺杂志20余期。

1986年,朱启在首届潍坊地区文化站长培训班和首届潍坊地区电视剧创作学习班脱颖而出,创作并演出了话剧小品《扇案》和电视连续剧脚本《苏东坡在密州》。第二年,他又与潍坊市艺术馆黄百胜连手创作了电视剧《风筝误》〔上下集〕,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19884月,在“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分别由潍坊、山东、吉林等电视台相继播放,并于同年87/>,被中央电视台转播。

1988年,朱启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编导专业脱产学习。两年期间,创作出话剧、影视、学术论文以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翻译作品等60余件,被《新剧本》《影视文学》《大众日报》《齐鲁艺苑》《新聊斋》《老人天地》及山东电台、电视台、山东大学出版社等20多家媒体采用,并获得多项文学艺术创作奖。不久,他又被接纳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和收录《山东作家词典》。

1992年,朱启通过选拔进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深造,并把自己的创作领域拓宽到小说领域,创作出短篇小说《珍贵的爱》《嫉妒》等发表并获奖。第二年,他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继续深造,创作戏剧作品《候车》《评豫剧〈五福临门〉》等在《新剧本》《河南戏剧》等杂志发表,并获得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结业文凭。期间和以后,他的若干篇企业界精英人物传记作品在《中外企业家》《当代企业家》《国际商报》等媒体发表。

1996年与1998年,朱启分别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与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举办的纪念伟大戏剧家布莱希特去世4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挑战,从这儿开始--布莱希特19194个独幕剧赏析》《评〈巴尔〉——兼论香港“剧场在行动”》,并将他的“布莱希特早期戏剧”翻译作品与专家们进行交流。其中《评〈巴尔〉》论文在《中国戏剧》1998年第7期发表。

19992月,朱启受邀参加《民主与法制》春季创作笔会,完成中篇纪实文学《一个女研究生之死》,后收入个人文集发表。

20014月,在《文艺报》首届“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上,朱启的散文《永难磨灭的记忆》,获得“全国作品评比”二等奖。并得到茅盾文学奖暨鲁迅文学奖评委吴秉杰先生作为诗歌与散文组首篇范文重点讲评。同年5月,长征出版社又出版了朱启的纪实、传记文学作品集《托起属于自己的太阳》。

20037月,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朱启的另一部纪实、传记文学作品集《无悔人生》。其后,他应邀出席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座谈会,作了“如何看待毛泽东”的现场发言。并先后被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20049月,朱启赴美陪读。并自20069月开始,连续三届担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首席顾问兼文化工作指导。同时,创作了独幕话剧《爱情变奏曲》,在2007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华人春节晚会上演。在这台影响力较大的晚会上,朱启担任了总撰稿人和艺术总监的职务。此后,他又在2009年的同台春节晚会上,创作与上演了独幕话剧《奥运拉拉队》。并且,他还连续三年策划、制作与主持了这台年度晚会唯一的保留剧目“诗词答对”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
   
与此同时,朱启还创作了文学作品《陪读找乐子》《在那悲惨的岁月里》《种菜小记》《薄奠》《冲浪》《生活》《天佑吾师》(压缩版)《诉不尽的母女情——记赵小兰与她的母亲朱木兰》《毋容青史尽成灰——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逝世5周年祭》《矢志搭建中美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彩桥——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杨雪兰》《她的天空有太多的精彩——侧记陈香梅/>女士的东西方奋斗史》《她架起了中美电影文化交流的桥梁——美国好莱坞影星、奥斯卡奖评委卢燕侧记》《奇迹,在这座城市发生——记美国核桃市首位华裔女市长王秀兰》《长大后,我要成为超级巨星——“奥运女孩”禄畅成长掠影》《海上生明月,悠悠赤子情——记著名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先生》寻找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记首任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自豪——记首任美国华裔商务部长骆家辉一波三折炼就美国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赵美心《扎根心灵的记忆》《对母亲去世的悲情回忆》《月是故乡明》《永驻中国情》《Stop,忽悠》以及《美国前移民官杨安伦办案系列故事》《南加州成功人物故事系列》《洛城作家素描系列》《世界富豪经商探秘系列》《北美成功人物小传系列》《教会历史人物素描系列》《世界富豪经商韬略系列》等,分别在《世界日报》《侨报》《多维时报》《中华商报》《中国日报》《台湾时报》《美华文化时报》《知青杂志》《洛城作家》《世界周刊》《华人杂志》《美洲文汇周刊》《世界华人周刊》以及《散文家杂志》《神州学人》《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大型书面媒体刊登并连载。
   
200712月,朱启以他长期深入美国华人社会采访写作的丰富经验及在戏剧艺术上的杰出才华,被美国明月歌舞剧社特聘为编剧,并参与改编制作百老汇音乐剧《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中文版的世界巡回演出专项计划。

20081月,朱启以极大的社会热情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承担了《中国日报》暨《台湾时报》文艺副刊“洛城文苑”的执行主编和“作家介绍”专栏撰稿人。并相继担任了《世界华人周刊》副总编辑、《中华商报》特邀撰稿人、《多维时报》《侨报》《美洲文汇周刊》《华人杂志》《海外校园》等报刊专栏作家、《美华文化时报》首席记者、“世界名人网”主笔暨南加州总监,以及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与北美圣谷华文作家协会荣誉顾问等职务。

20071月开始,北美最大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团体“美西南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联席会”正式聘任朱启为秘书长。又从20071月着手个人纪实文学作品集《命运交响曲——华裔留美学生访谈录》的采访创作。现已完成对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俄勒冈州(Oregon)州立大学、新奥尔良大学、图兰大学、康乃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处中国留学生的基本采访,正在汇集资料,编纂稿件,力求早日出书。并于20083-9月,策划组织了“美西南地区学生学者‘迎奥运首届神州学苑杯’自选题材征文”活动,同时又应邀担任了“美西南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联席会〈梦圆中华〉中秋晚会”组委会成员和特邀导演的重要职务。

20096月,朱启以散文《父亲的骨气》参入硅谷女性协会“2009父母亲节征文大赛”,获得第一名。旋即受邀请担任该协会“为纪念中国建国60周年、中美建交30周年,为促进两岸团结走向共荣、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而汇编的美国女性人物通典——《美国硅谷女性精英60案例》编委顾问及特邀编辑,执笔撰写北美成功女性赵小兰、陈香梅、张纯如、杨雪兰、卢燕、赵美心、王秀兰、王克难、罗玲、禄畅等十余人的成功案例。
   
20099月,朱启的散文名作《种菜小记》在获得北美媒介广泛好评与转载的基础上,实至名归地荣获“第一届《世界华人周刊》华文成就奖之优秀作品奖”。同月,又受邀担任圣巴巴拉华美协会会刊主编职务。
   
200910月,朱启以个人近年来在北美华文媒体的突出业绩,经华侨救国联合总会专家评审,荣获“2009年华文著述新闻写作项报导类”佳作奖。
   
20091028/>朱启 FT中文网“见证中国60年”征文撰稿《母亲1960》,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392 )刊登,旋即得到:
   
美国《时代杂志》“大集体广场”http://www.dajiti.com/my/channel/page/309972
       
百度网http://hi.baidu.com/56cun/blog/item/d96324fd9621601c/>08244d6f/>.html
    阿波罗网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2009/1029/article_36201.html
    新浪网
http://uni.sina.com.cn/c.php?k=%E6%AF%8D%E4%BA%B21960&t=all&ie=utf-8
    谷歌(
www.google.com)网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zh-CN&q=%E6%9C/>%B1%E5%90%AF+%E6%AF%8D%E4%BA%B21960&btnG=Google+%E6%90%9C/>%E7%B4%A2&lr=&aq=f&oq=
       
文学城网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11&postID=30687
        barnaba
的帐篷网http://barnaba.ccblog.net/archives/2009/34602.html

360doc精品文苑网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116/22/17015_9178752.html等国内外大型网站转载,好评如潮。并获得“非一般评论最该进小学课本的文章”重要网评。

留美期间,朱启的散文、诗歌、人物传记等作品数度在海内外文学艺术作品评比中荣获最高奖励和网络热评,并以杰出的社区义工奉献与成就,获得南加州政府官员、市议员与华人社团组织的多次表彰。

资料搜索及联系方法:www.famehall.com/qizhu/  http://my.backchina.com/space.html  http://blog.sina.com.cn/zqi666
    E-mail: zqi666@hotmail.com  zhuqi123@gmail.com
    

朱启 发表评论于
回复楚江的评论:

“即便是在那物质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也折射出人性温润的光.”这句评语正点明了作者的真意,深深感谢楚江文友!
楚江 发表评论于
含着泪水读完.即便是在那物质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也折射出人性温润的光.
朱启 发表评论于
回复微风戏语的评论:

1、“家去看看你爷赶集回来了没?”有点方言:回家看看你爸他赶集回来了没有?爷在北方农村,通常就是爸。
2、“快煮,姥娘!”口语:“姥娘,赶快把这胡萝卜煮煮给我妈吃吧!”
非常感谢您细致入微地阅读,等到文章结集出版的时候,其中一些非大众化的拗口叙述,一般都是要细致讨论,再作最后定稿的。
你要是还有什么意见,不论是对文章内容还是遣词造句,只要感觉有些别扭,只管随意提出来,让我考虑再作修改。
您若是愿意,也可以发E-mail给我交流。您这样的文友,在这里是不多见的。深切问候了!
朱启12-3
微风戏语 发表评论于
很感动!

有两处不大明白。

1) “家去看看你爷赶集回来了没?”
是:“回家去看看你爷赶集回来了没?”的笔误呢,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2) “块煮,姥娘。”
是:“快煮,姥娘。”的笔误呢,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谢谢!

首席聊天师 发表评论于
回复朱启的评论:
拜访中,谢谢朱先生!
朱启 发表评论于
回复首席聊天师的评论:
感谢大师关注!敬请阅读本文“热评”,多提“支持”与“回复”意见: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392
朱启祝好
首席聊天师 发表评论于
这是故事还是真事啊?

读来泪水涟涟, 写的太好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