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真的那么好看吗?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留学时的学姐向我推荐的:“这书太好了,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小说。我们在网上读得不过瘾,还特意买了一本看”。

我对学姐向来敬重,听到这个书名后,我赶紧向正在国内腐败的老公传达指示:“无论如何,一定给我买一本带回来。”

当时,老公正愁着不知买什么带回美国。一听我这要求,领导马上心花怒放:“一本书就能打发她,这人真好养。”

老公逛了几家书店,均被告知此书已经脱销,暂时没货。

这么畅销啊,这一定是本好书。

老公空手而归,让我失望至极。虽然他给我带回一本“文学简史”来祢补“山楂树”,我还是不领情。

寻寻觅觅,一切还得靠自己。前天,在我们这里的公共图书馆,我在书架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终于发现了这本可爱的“山楂树之恋”。我兴奋的,差点儿叫起来。

读了几个小时,看完了这本畅销书。掩卷而思,觉得此书不过如此。静秋爱上了老三,老三爱上了静秋,老三身患绝症而亡,静秋泪水长流一生。流水帐似的故事,兼有几个干扰老三和静秋爱情的多余人物,再加上故事中的几个辅助人物,就是这书的雏形了。

可能是我的心太狠,可能是自己正在变得麻木不仁,这本书并没能让我落泪。这真让我有负罪感哪。相比之下,不久前,读李承鹏的“你是我的敌人”时,我倒是哭了好几次。显然,这书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它再畅销,基本与我无关。

刚刚读完一本俄罗斯籍犹太女作家内米诺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这位37岁被杀害的犹太人,让我想起了同样是37岁时自杀的张纯茹。莫非,3737,就是散去散去,这是历史对女作家的咒语?在“法兰西组曲”中,一位法国女人和敌方占领军的德国男人,在婆婆的眼皮底下,萌发了欲说还休的爱情。这样的情感冲突,让主人公失魂夺魄,让读者嘘声长叹。

我从来不敢说,哪本书最好最好之类的话。很显然,最好的书或者我还没读过,或者它们还没诞生。爱情故事千千万,哪个故事能打动自己,和心底深藏的梦幻有关。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走进了小说,什么时候和作家的共鸣就来了。

关于爱情,历史学家有段精辟的论述:原始社会的爱情,以生育为图腾:你为我生;中世纪的爱情框架是英雄救美人:我为你死;封建社会的爱情模式是才子多情红颜薄命:我们一起死;现代爱情的标签是,只要我爱,不管你有没有对象,不管你结没结婚。

我一直很向往“你为我生,我为你死”,或者是“我们一起死”的爱情。即便是生活中无法经历,能在小说中体验这种情感也行。身处现代社会,唯独无法张贴“现代爱情的标签”。

长叹一声,为那些“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女人们。再叹一声,为那些“骨冷魂清无梦寐”的男人们。

山楂树虽美,但你离我太遥远。即便你走进了我的视线,也与我的梦境无关。

“爱是这么短,遗忘总是这么长”(聂鲁达)。未果的爱情通常都是如此的命运,难道不是吗?

为喜欢苏联歌曲的静秋和老三贴一首歌:红莓花儿开 

(如果有艾米的朋友和粉丝路过,欢迎指教)

6-29-08  9:45AM

hairycat 发表评论于
呵呵,你,你,你。。。。。。

嘎嘎嘎。。。喜欢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