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澳洲旅游:发展篇

天天在家坐吃山空,时间久了心里也不踏实。毕竟咱也是劳动人民出身,长时间不干活身体还真不舒服。说心里话,还真想念当导游的时光。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后,国内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对外联系也日趋紧密,海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获取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当时来澳大利亚的中国人主要以探亲和公务考察为主。随着少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出国旅游渐渐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日程。澳大利亚政府看出了其中的商机,在西方国家里率先于1999年对中国开放了因私旅游市场,虽然给了我们一个莫名其妙的ADS签证,且只对持有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户口的中国人开放,但毕竟是一大进步。尝到甜头后,澳大利亚政府旅游局专门在上海成立了办事处,并每年遣资数百万元在中国大陆推广澳洲旅游,随后于2006年,对中国全境开放旅游市场。我进入这一行已经是2002年了,中国旅游市场已开始进入高速上升阶段,对前边市场的了解,仅限于酒桌上前辈们的回忆。据他们回忆,刚开始的市场还很正规,导游都有固定的工资,旅游市场的经营者以香港和台湾背景的华人为主。旅游团主要以公务考察为主,且着装统一,并都有相应的公务考察和学习活动。

进入2000年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国内公司结构的变化;国有旅游公司实行改革,各大国有旅游公司的因私出境部纷纷被有背景,有后台,有能力的人承包。虽然出境游是当时是一个油水很大的行业,但承包费用,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费用和不为人知的支出,迫使市场经营者们寻找更灵活,能产生更大利润的经营方式。
其次是出境团队性质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的收入增加,原来的公务考察逐渐变成了公务考察和商务考察两种形式。公务考察必须有对方相应政府或对口单位的正式邀请函,报请省级政府外事办批准,费用由财政支出;商务考察只需有邀请函,普通商业公司的邀请函即可,报请省级主管部门批准,费用单位自理。

中国公民因私旅游市场,主要还是费用的问题,增长幅度缓慢,一家三口的普通工薪之家,要他拿出3-5万元这么玩,估计目前在国内还不是很现实。1999年-2009年总共才有近50万人来旅游,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业绩较好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单位作为奖励职工组织的旅游团。相对于因私旅游,各种名目的公务商务考察团突飞猛进,今年已直逼30万人次。而且,因私旅游和公务商务考察的费用相差甚远,所以,国内旅行社的销售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各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上,一旦搞定一个,不仅业绩指标可以完成,而且收入也有了保障。我曾经接待的北京市某区政协主席一行考察团,主席因坐商务舱,并要求住有风景的套间,花费88000元,其办公室主任及随行各位下级干部,每人60000元,走澳大利亚-新西兰路线,全程带飞机上两晚,共计十一天。巧的是,全程都有一个来自浙江的因私旅游团和他们走同样的路线,参观的景点一样,用餐的餐厅一样,入住的酒店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对方中饭是五菜一汤,领导们是六菜一汤,对方的费用是14000元。主席因和承接他们团队的北京某商务公司的小姐关系不错,开始并没有意见,但到了黄金海岸后,还是爆发了。他们要求入住市中心的四星级以上酒店,主席还要求住有海景的套间。虽然给他们安排了万豪隔壁的酒店,但主席的套间却是一背海,处在底层的狭小的房间,并且和他的下级们不在同一层。看着一起入住的14000元的团,主席的脸都绿了,当场让主任给北京打电话,要求换房,并解释清楚,否则以后将终止和她们公司的业务。北京那边行动迅速,和悉尼公司联系后,换了房,组团的小姐还专门飞到奥克兰设宴请罪,此事才算解决,我才顺利把团送上飞机。不同的团队混在一起的情况在我的导游生涯里经常碰到,但大部分都相安无事,因为花再多的钱也不用领导们掏一分嘛。但由此可以看出公务团蕴含的巨大利润,一般普通的公务团每个人的平均费用都在35000元以上。

最后是澳大利亚的旅游业经营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这里主要指中国旅游市场的经营者。香港和台湾华人经营旅游业较早,经验丰富,早期的团队很自然的落到了他们手里。高额的利润使大陆人也很快参与了这场分蛋糕的游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出门在外要给亲戚朋友同事带些当地的土特产和纪念品,否则回去会没面子。当时的人们确实像一个笑话里讲的那样:钱多,人傻,从他们热情高涨的购物活动中,精明的人们又开始经营土产免税店,也就是那些所谓的Tax Free Shop。当他们发现土产店的利润大大高于旅行社的利润时,便逐渐全力经营土产店,旅行社变成了糊弄澳大利亚政府的幌子。澳大利亚的华人导游,没有一个人从旅行社领取工资,土产免税店才是他们背后真正的老板。早期经营大陆团队的土产店以一家为主,但在高额的利润面前,情况发生了变化。听前辈们讲,这家著名的土产店最后一分为三,男性老板的情人和女性合伙人各自单开了一家,从此,澳大利亚的中国旅游市场进入了战国时期。

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大家都希望自己拿到购物能力强的团队,也就是导游们讲的“肥团”。国内的组团社也在同时发现了新的利润点:竞争。当第一个土产店向国内旅行社支付费用后,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人头费。当规则被打破后,情况往往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国内旅行社会根据各团队不同的情况,把资料交给三家土产店,谁出的价钱高,团队就给谁。自此,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在极具创造力的国人手里出现了。
混战,使市场进过了多次洗牌。香港人最早退出,2006年随着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全面开放,台湾人也终于举起了白旗,聪明的偃旗息鼓,把注意力转向了别人不懈的团队。中国人在澳大利亚旅游市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闲人Filiz 发表评论于
介绍详尽,对你们那里的旅游市场了解了一二,很有意思。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