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粽叶香
云间烟火
端午还没到呢,各大超市冷柜里的粽子就早早的招摇起来。各种包装,各种品牌,各种口味的粽子可谓琳琅满目:鲜肉,东坡肉,栗子肉,香菇肉,蜜枣花生,黑米八宝,咸蛋腊肉,那粽子多的,叫你看都看不过来。
从小就爱糯食的我,自粽子上市就开始买着吃,轮换着吃,吃遍了各种口味,却怎么也没吃出妈妈包的粽子的味道。少了那样的味道,对端午的感觉也就淡了许多。
记得小时候,极爱过端午节。楚地乡间,端午节前三天就已经有了浓浓的端午味。先是泡糯米,白白的糯米洗净,用一个大的瓷盆装起来,注入清水,待糯米吸足水分,变成丰盈饱满胖胖的样子才可以拿来包粽子。泡米,也是有学问的,时间的掌握非常重要,不可以长,也不可以短。长了米就泡瀜了,煮出的粽子软塌塌的,没有柔韧性,口感差;短了,粽子外软内硬,怎么煮也煮不透,吃起来像是生的。时间的掌握根据糯米的多少,米质的好坏而定,全凭经验。
端午的前一天是准备粽叶以及包粽子的草。那一天,天没亮,妈妈就出门了,到远远的江滩上去采粽叶。采粽叶也是有讲究的,不可太老也不可太嫩,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窄,必须是清一色的模样,这样包出的粽子才会大小一个样。采粽叶要赶早,趁着露水还没收时赶紧采,这样采来的粽叶才新鲜,煮出的粽子才鲜香。采好了粽叶便是寻粽叶草了,那草细细长长的,草叶呈槽型,柔韧性很好,怎么扯也扯不断。
等这些都准备齐了,天也就大亮了。通常这时候,孩子们也该起床了。妈妈也已经将采回的粽叶和粽叶草洗净浸在一个大白瓷盆里了,碧绿碧绿,清香清香的,连亮晶晶的水似乎也跟着绿了。这时候我总会忍不住用手在里面薅薅,于是连小手儿也跟着香了。
到了傍晚,妈妈就要开始包粽子了。有时候是在堂屋里,有时候就在门前的桔子树旁。我一般会搬一张小凳子与妈妈对坐着,看妈妈把泡好的糯米盆放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粽叶放在手边,然后在椅背一角牢牢系上,绾成一束的粽叶草。我瞪着眼睛,两只小胖手拖着腮帮子,一眨不眨的看着,妈妈的手一上一下灵巧的动着,粽叶和粽叶草就像跳舞似的扭在了一起。
粽子包好了并不即煮,仍然用清水泡着,一串一串的。待到端午节的清晨,妈妈会早早的起来煮粽子,和粽子一起煮的还有一颗颗洗净了扎成一束的独子蒜和一粒粒腌的透亮的咸蛋,咸蛋通常是用鸡蛋腌制的,吃起来蛋青比鸭蛋细嫩,蛋黄比鸭蛋粉糯。妈妈包的粽子味道鲜香浓郁,细腻爽口,咬一口那香味直透肺腑。一辈子都不能忘,一辈子也忘不掉。
我一直喜欢粽子那黏黏的温暖,像亲情,无法稀释的浓腻。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的天气总是晴好的。当圆圆的,红艳艳的太阳从东边大堤脚边的树林子里慢慢爬上来时,村子的上空早已经弥漫着粽子的浓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