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同声乐工作者交流演唱的心得体会,我想在本文中谈两个问题:一、获得高音共鸣的方法和体会;二、掌握和运用呼吸的方法和体会。一、获得高音共鸣的方法和体会这个问题我想从三方面来谈:
(一)我是怎样唱高音的?
先以《北京颂歌》的结束部分为例: 这一句的“啊”要唱到G 调的高音3。这个高音是b2上的延长音,并且根据感情的需要必须渐强起来。这一类高音我是这样唱的:软腭和小舌同时上提形成一种兴奋的趋势,大舌根往回收,产生舌头缩短了的感觉。这样口咽腔上腭部分就形成了一个降落伞状,同时下巴自然地打开,造成口咽腔的空间更有集中感。经过这样一个瞬间的调整以后,声波由咽腔经硬腭反射到头腔里,与此同时,只要在深呼吸的基础上用一点气,就能在这个高位置的腔体里获得高音的充分共鸣。如果再加大气息,那么这个高音的音量就得到加强。口腔和咽腔与头腔混合起来,用有深度、有支点的气息贯通,使声音更加集中地进行混合振动,便能产生一束有集中感、有威力、有穿透力的音波。这种音色明亮又有光彩和金属感的声音,就是可以被控制和自由运用的声音。这就是我唱高音的要领和体会。
(二)怎样才能获得有良好共鸣的声音呢?
我的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字:“高位置,深呼吸,巧协调”。做到这九个字就能产生有共鸣的声音。我所说的“高位置”是指头腔共鸣;“深呼吸”是指有支点的、深部位的呼吸,这是唱出有威力的高音的先决条件。 为了获得高位置,也就是头腔共鸣,我先谈谈对共鸣的认识。什么叫共鸣?打个比方,司号员如果只吹号嘴,也能发出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是干巴的、没有力量的。如果加上号身,就可以吹出圆润的、有刚有柔的、有力度变化的、很有光彩并能传得很远的声音,这个号身就是军号的共鸣腔体。号嘴在气的作用下发出声音,声音在铜管腔体里产生了共振,就可以形成有共鸣的声音。 同样道理,人声的共鸣是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基音,随后得到咽腔、口腔、鼻腔、头腔、胸腔等各共鸣腔体的共振,这样的声音应该是可以被歌者控制的,又是可以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进行调整的。要获得好的共鸣效果,了解一下人体各腔体的基本作用和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口腔和咽喉腔是人体重要的共鸣腔体,统称口咽腔。它的腔体形状、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调节共鸣。通过口咽腔的作用可以上连头腔,下连胸腔,形成混合共鸣,所以口咽腔是混合共鸣的联络站。 头腔包括额窦、蝶窦和鼻腔。头腔和胸腔,它们的腔体是固定的、不变的,它们不能起调节共鸣的作用,但是可以被口咽腔的动作和气息的流动引起振动,达到共鸣的效果。以男高音为例。一般说来发低音时,使用胸腔共鸣是主要的,这样声音宽厚有力。发中音时应以正确的口咽腔共鸣为主,这样声音明亮清晰。发高音时,应以头腔共鸣为主,这样高音就会明亮而丰满,也就是常说的有光彩的金属感。以上分别谈到了三个部分的共鸣腔体和高、中、低音的相互关系。在演唱中,每首歌曲几乎都包含着高音、中音和低音。因此我在实践中感到,头腔、口咽腔、胸腔这三部分的共鸣腔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我认为要科学地把这三个部分的共鸣腔体有机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发出高、中、低的每一个音都有这三个共鸣腔体不同比例的振动,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共鸣效果。所以发高、中、低音的时候,只是三个腔体的振动比例不同,而声音的音色,基本上应该是统一的。只有这种混合共鸣的声音,才能达到无论是高、中、低的哪一个音,都是圆润的、有光彩的、优美和富有乐感的。就头腔、口咽腔、胸腔来说,我认为首先获得正确的口咽腔共鸣是主要的。因为口咽腔包括喉头、上下腭、牙齿,尤其是双唇、舌、小舌、软腭、咽壁等等,这都是很灵敏的组织。口咽腔又是吐字的重要部位,演唱中的语言和感情的表达,全靠口咽腔在极迅速的瞬息变化中来完成。口咽腔在把字吐清楚和准确地表达语气、词意的同时,还起着共鸣和调节共鸣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要上连头腔、下连胸腔,这样,才能唱出具有艺术魅力的歌声来。 如果说,大脑是指挥我们唱歌的“司令部”,那么有力的气息就是歌唱的“后勤部”,而口咽腔的作用就如同“前沿阵地”那样重要了。在这个阵地上,舌、唇、齿、小舌、软腭、硬腭、咽壁等诸“战斗员”相互配合好,对我们的歌唱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只有调节、运用好口咽腔共鸣,才能更好地带动头腔和胸腔的共鸣。因此,我认为:只有依靠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口咽腔的功能和它调节共鸣的作用,才能得到良好的、平衡的混合共鸣。
(三)我是怎样获得头腔共鸣的?
我是通过哼鸣的练习,先获得混合共鸣,并进一步获得高音共鸣(即头腔共鸣)的。我认为通过哼鸣的练习,可以获得良好的混合共鸣。以男高音为例,应该在中音区的g1音到高音区的d2音之间,多做大三度哼鸣的练习: 我练习哼鸣的时候,基本上是笑肌微提,上下腭各有上提和下放的感觉,双唇和上下齿自然地似闭似不闭,舌头放平。当声带发出的基音通过咽腔沿舌面向前移动时,软腭和小舌有轻轻向上提的感觉,基音在口咽腔和鼻咽里同时产生共鸣,连同眉心处都有振动的感觉。我认为这种轻柔、和谐的振动过程,就是哼鸣练习的基本方法。 我感到做哼鸣练习的时候,气息一定要保持深呼吸的状态,就是让气息由上腹部部位均匀向上流动,在上腹部有明显的支点感觉。正确的哼鸣给内耳听觉带来一种丰满的、有光彩的声音感,气息从鼻子里出来,但不是鼻音。正确的哼鸣应该是整个口咽腔和鼻腔共振后产生的一种和谐的声音。1、2、3三个音都像从同一个地方飞出来似的。在低音区练习哼鸣的时候,应伴有明显的胸腔共鸣的声音,到音高一些的时候,胸腔共鸣就不明显了。
以上是我练习哼鸣的体会和感觉。 把哼鸣练习好,是很重要的。从实践中我感到通过哼鸣练习,使我比较容易地获得了混合共鸣,而且对高音的训练帮助很大。哼鸣是一种不太强烈的练习,做这种练习既能使歌唱者比较容易体会到声音共鸣的感觉,又能使歌唱者本人容易听辨到自己的发音,不断地进行调整,而且不会轻易使声带和咽部、喉部的肌肉过分疲劳。做这种练习还可以增强咽部,喉部肌肉的韧性。因此,这是最容易得到正确混合共鸣的一种练习方法。 在高音区进行哼鸣练习的时候,也就是唱到E调的高音 i 以上的时候,自然而垂直地打开嘴巴发母音“a”,就会比较 容易发出一个富有共鸣的高音区的“a”; 任何一个母音都可以用来做这样的练习。当练习到一定的程 度,有了把握的时候,就可以不用“m”音来带了: 要练好高音,我认为应该先耐心地、反复地练习好中音区,使中音区的声音能强能弱,能渐强渐弱。在中音区的声音基本上都能获得比较丰满的共鸣情况下,再进入高音区的练习, 是有益的。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练习好中音区的声音是非常 必要的,因为他是唱好高音或者低音的基础。 练习哼鸣要有一个从摸索到掌握、从不熟练到熟练,并 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这样一个过程,是要付出较长时间的 细致劳动的。
我经常用以下的几个练习曲来练习高音:
我是怎样唱高音的
以上练习虽然没有歌词,但都要带着美好而舒展、欢乐而自 信的心情去练习。 我也经常做有词的练习: 这两句带词的练习虽然简单,但唱起来要富有想象,如同在 舞台上演唱那样,尽情歌唱。 还有两个八度的练习,这是一条难度较大的练 歌唱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之一。高音的训练,一定要有科学 的态度,讲求扎实,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方法、有 标准地去训练;同时不可忽视中、低音的练习,也不要一时高兴,拼命练个不停,或者高音上有了某些体会,就猛练高音。我的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和帮助,他说: “在唱高音最痛快、最有起色的时候就要停下来,用脑子去想想,而让喉咙休息。”只有这样控制自己,才能不断地、冷静 地总结一些有用的东西,不会为了一时痛快而使声带和喉部肌肉负担过重,不得恢复,以至沙哑,甚至失声,而造成终 身遗憾。唱歌要勤思索。有时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却一时做不到;一时做到了,但又不能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因此,一定要把理论、感觉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扎扎实实地、不断地提高和巩固自己的歌唱基本功。
二、掌握和运用呼吸的方法和体会
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谈:
(一)我在唱高音的时候是怎样用气的。
以《延安颂》的 最后一句为例: 上例的“烂”字是在F调的高音4 上,也就是在 bb2 的延长音 上。在唱这类高音时,我用气的体会是:必须要有深呼吸的支 持。这时候我的上腹部有稍微提起来一点的感觉,但不是把气 提起来,恰恰相反,气有往下落的感觉。这样一上一下就形成 一种内在力量。通过有控制地把上腹部向上提,口咽腔也会有 一个连锁反应,即软腭和小舌都有向上提的兴奋感觉,这就给 口咽腔造成一个适当的腔体以及往上唱高音的趋势。那么气的 运动又该是怎样的呢?此时我感到气是贴着前胸内壁自然地向 外流动。当然,气是从气管里呼出来的,但是气出来的时候, 前胸内壁能感觉到气息流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擦力,而口腔和喉 头则是和吹灰、吹油灯时的感觉相同。这种感觉是有力而自然 的,同时又是集中的。这时还能感到深呼吸的支点,这个支点 我觉得是在横膈膜或者更往下的部位。对这个支点每个人的感 觉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不能感到是在身体的上部位。我所说 的有支点的呼吸,就是指深呼吸。我认为,要唱好高音,就必须依靠深呼吸的支持。
(二)对气息和气息运用的认识。
我认为气息是声音的动力,自如地运用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对气息的运用是十分重视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 调其气”的论述。这说明良好的发音和共鸣,只有首先依靠 恰到好处的气息支持,才能完美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所 以,对气息运用的控制能力的训练,是打好歌唱的基础和进 行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环节。 呼吸的正确姿态,我认为应该是:身体直、重心稳、上胸开、双肩松。 气息运用的两个基本环节是吸气和呼气。我先谈谈吸气 的体会。我认为歌唱时的吸气方法与平时一般的呼吸不大相 同。歌唱时气要吸得深一些而且要在最自然的状态中完成, 要不紧张、不僵硬,吸气的量要根据乐句的长短和歌曲情绪 的要求来决定。吸气过多了会造成紧张,使声音失去灵活性; 吸气过少了会使声音失去支持力。因此,吸气要适量,要留 有余地,从容不迫,流畅自如。 关于呼气,我的体会是把吸进来的气在一瞬间控制起来, 立即转化成呼气状态,也就是一种准备发音的气息状态。这 种状态应要保持着,一直到又吸进一口新气为止。被控制的 气应该是丰满的,控制气的时候,人的感觉应是轻松自如的。 如果是过分的控制,会因为气息紧张而使声音发僵、不流畅, 甚至造成声音摇晃等。因此,在歌曲进入高潮,要求情绪激 昂,音也比较高的时候,控制好呼吸尤为重要, 一般说来,唱高音时,总会感觉到比唱中音时更多用一 点劲儿。因此,我们要用深而有力的气息去支持高音,同时 又均匀地、自如地把声音送出去,声音出来要有流动感,要 像泉水一样向外流动。 要用最节约的气获得最好的声音效果,甚至音唱得越高, 气越要用得节约而集中。在唱高音的时候,我感觉声音在气 的前头,像飞出来一样,只是要渐强的时候才加气息。 在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要有支点。我国早有“丹田” 和“衷气”的说法,这种说法就是要求演唱者能用横膈膜、上 腹肌来控制呼吸。气息有了支点,始终保持着深呼吸的状态, 那么颈部、下腭、软腭、舌根、喉部都不会因为用气的大小 而僵硬,这样声音共鸣腔体和声音的位置才有条件得到调整。 就是在力度变化和音程跳动比较大,乐句的难度也较大,感 情变化十分剧烈的情况下,歌声也会是自如的、饱满的,给 人的感觉是有把握的、轻松的。以我唱《八十书怀》这首歌 曲的后两句为例: 在唱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要特别注意气息的控制。如果气 息控制不好,用气过多,就会冲击的太狠;如果气息不足,灌 不满,声带振动不起来,“山”字上这个高音是唱不好的,高 潮也掀不起来。再往下唱“夕照明”这一句的时候,作品要 求有一个感情强烈的结尾,我在“明”字上做了个由弱渐强 的处理,希望造成一个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意境。 又比如我在唱下面这段曲子时,是这样处理的: 这个“啊”基本上是在 调高音1上行腔的。在声音的表 达上,气息一定要深,吸气要适量,要控制好,不然吐气的 时候就很容易一吐了之,等再唱到第二个高音的时候就非常 困难了。所以要善于控制气息,要从歌曲感情的表达出发,研 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就讲究气息要 “绰绰有余”、“不使人有力竭之感”。
(三)我在演唱歌曲时是怎样换气的。
换气在我国传统 上叫做“气口”,气口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分节断句,更主要 的是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元朝燕南芝庵《唱论》中则有“偷 气、收气、换气、歇气、就气”等等各种用气方法的记载,是 非常生动的经验。我们在唱歌时要随着歌曲感情的要求,在 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之间进行各种换气的安排,巧妙地 运用各种换气的技术。 我在演唱《想起周总理纺线线》这首歌曲的时候,其中 有几句我是这样用气的: 在“纺的线哪”之后,紧抢着吸一口气,气要吸得自然而很 急切。这种急切的吸气,用来表达对总理无限热爱,无限赞 叹的感情,是比较合适的。接下去在“又匀”及“又细”两 处之后,都急切地吸了一口气,仿佛是看到总理亲手劳动的 结晶——雪白的棉线而爱不释手,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之声。 这三口气是任何语言和音符所不能代替的,是任何美妙的声 音所不能表达的。最后唱出“白格生生真好看”时,听众就 会和演员一齐发出衷心的赞美了。如果不用这三个气口,而 是一口气唱下去,这一乐句就可能表现得很呆板。我认为这 三个气口使这一句话说活了,生动了,节奏性加强了,生活 气息更浓了。所以,我们在唱歌时要调动一切气息的运用和 变化手段,来为表现歌曲的内容、感情服务。 总之,吸气、呼气、换气、偷气、抢气等等,都要安排 得越自然越好,不做作,不勉强,不紧张。要根据作品的不 同风格、不同内容来安排气口,就是在练习时也要不脱离音 乐形象的要求来安排气口,要结合作品来练,练是为了用,这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唱高音的一些初步体会。谈出来与同志们共同 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 师、著名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