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绥远大捷,反击伪蒙分裂势力的一次大胜仗 (2) (图)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64年,关押满15年的德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赦释放,后德王成为内蒙古的一个图书管理员。德王做图书管理员期间的生活还是平静的,他参与了蒙古文的《二十八卷本词典》的编著,还写了自己的回忆录《德穆楚克栋鲁普自述》。

  最后他的运气也很好,1966年5月,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德王在呼和浩特病逝。

左边穿着日本军服的就是李守信,右边是德王
左边穿着日本军服的就是李守信,右边是德王

  李守信

  这个小子祖籍山东,不过出生在热河省卓索图盟(今辽宁朝阳)土默特右旗。很多人认为他是蒙古人,其实李守信在回忆录中承认自己还是汉人。年轻时候李守信在地方的民团当差,曾经担任过民团营长的职务。后来东北四处混战,李守信率部参加土匪,组成所谓的毅军,是热河著名的土匪头目。在张作霖时期1922年,李守信部被收编,成为东北军的骑兵团长,驻扎在热河开鲁。

  1932年,日本发动热河会战进攻开鲁,同时和热河高层联系和收买。李守信的上司旅长崔兴武接受日本开出的价码以后,一枪不发开城投降。后崔兴武畏惧汉奸的恶名,带着日本赏给他的金条,退隐回家养老,将自己的位子交给亲信李守信。李守信由此由团长升为旅长。

  热河失陷以后,由于李守信率领一个旅成建制投敌,被日本人任命为热河游击师司令。日本人出于自身目的扶持李守信,扩大其部队规模,将热河投降的其他东北军部队和土匪武装等交给他。李守信所部从2000人,迅速扩充到8000人的规模。这8000人中,有蒙古族人大约 2000人。

  虽然部下几乎大部分都是汉人,但是李守信为了获取政治利益,此时自称为蒙古族人,以获取政治筹码。

  李守信之后一直作为军事领袖跟在德王身边,但是总体李还是听命于日本人的命令。

  由于日本人对他人品和蒙古族的出身都有所怀疑,他的部队始终只有几千人规模,不成气候。

  内战中,李守信曾经召集旧部在东北和国军并肩战斗,不过在1947年就被林彪的大军在开鲁全歼。失去军队的李守信只得再次回到北平隐居!

  后来李守信的命运和德王几乎完全相同,甚至还在一起做了图书管理员,也写了自己的回忆录《李守信自述》。不同的是他特赦以后比德王多活了几年,1970年死于呼和浩特,时年78岁。至于是不是死于文革,这个老萨就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伪内蒙古军,他们全部日式装备,可惜骑兵的时代已经结束,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强。

  日本和伪内蒙古方面

  既然已经控制了大部分察哈尔省,又无力进攻长城以南的西北军,那么下一步应该是向绥远发展。

  日本由于畏惧此时全面和中国开战(经济危机刚刚渡过,国内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又畏惧在近在咫尺的外蒙古驻扎的苏军。日本自持不便于直接出兵,仍然试图扶持蒙古伪军部队作战。

  他们以李守信为指挥官,编组了所谓蒙古军。伪蒙古军成分复杂,编制很乱,在日本的全力援助下,共有2个军,9个师总数1万多人。

  第1军军长就是李守信,有4个师,每个师2000多人。他们全日式装备,装备重机枪,火炮和大量作战马匹,战斗较强。该部驻扎张北,主要防备张家口的西北军刘汝明部一个师。这个军主要还是李守信在热河的那支部队,其中有3个师长是完全的汉人,部下只有大约一成蒙古人,其他都是汉族人。

  第2军军长由德王兼任,有4个师,每个师仅有1000多人,驻扎在伪内蒙古政府首都德化。这支部队以蒙古族人为主,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力量。

  锡林郭乐盟骑兵在历史上是一支劲旅,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僧格林沁率领近万蒙古骑兵在南八里桥和敌军决战。以锡林郭乐盟为主的3000多察哈尔骑兵冒着英法联军猛烈的炮火前仆后继策马冲锋,没有一个人后退逃走,最终3000多人血战数小时,仅仅剩下7个人幸存!这个场面还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表现出来。

  可惜时代不同了,传统的骑兵对现代部队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

  初期德王武装只有约一千人的各王爷的私人骑兵卫队。由于人少装备差,实在组织不起来,德王只得向日本人求援。日本人对德王只是利用而已,也不希望他发展自己的蒙古族武装,将来威胁到他们。所以他们从满洲国内的兴安省借给了6000人热河东蒙武装给德王。

  这些部队军官多为蒙古人参军,少部分是流窜蒙古的马匪。士兵中蒙古人大约也有3000多人,算是蒙古族部队。不过这些人很多时候不听命与德王,而是受兴安省的伪满的蒙古族军官指挥。

  另外还有一个师是德王的警卫师,也有2000人规模的骑兵,都是德王自己的卫队编组的,不参加正式作战。

  虽然这些部队都有日本提供全部装备和补给,连军服都是日本制作的,但是毕竟都是七拼八凑的乌合之众,日本人对他们的战斗力有所怀疑。

  由于蒙古人数量有限,伪蒙古军实在无法短时间扩大(日本人也不想他扩大到很大规模,他们经过张作霖的例子,深知养虎遗患的道理)。日本人把视线放到其他的伪军身上。

  当时察哈尔还有一支武装,就是当地的地方武装王英部。这支部队总数有6000多人,是当地知名的大匪帮。王英家本来是察哈尔当地的大家族,有数百私人武装。

  他在兵荒马乱的时期依靠家族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扩大自己实力。王英先后投靠冯玉祥,张作霖,阎锡山等人。在日本人来到绥远以后,他又投靠日军,编组所谓的西北蒙汉防共自治军,自任总司令,下辖4个旅,驻扎在商都,商义一带。日本给他大量金钱和武器弹药,让其组织西北蒙汉防共自治军,配合伪内蒙古军队作战,后这支部队改名为大汉义军。

  这样日本控制的伪蒙古军总数有2万人。

  在整军齐备以后,日本军方高层伪蒙古军和大汉义军实力虽然不是很强,但是总数也有2万多人。在目前形式下,晋绥军不敢和伪军作战。伪蒙古军可以以一次猛烈的打击将晋绥军击溃,占领绥远北部地区。

  1936年11月初,在日本特务田中隆吉策划下,德王以察境蒙政会委员长的名义向绥远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式电报,激烈抨击傅作义欺压蒙政会、破坏蒙古自治,以武力威胁要求将绥东察右四旗及各县归还察哈尔盟。傅作义复电反驳,蒋介石也专电指责德王,要求"即日停止军事冲突,听候中央处理"。

伪蒙古军数量也不算少,可惜成分复杂,而且被日本主子刻意控制规模

  就1936年,形势看起来对国民政府还是相对有利的。

  在把红军包围在陕北以后,1936年5月击溃红军进入山西省的东征,红军西路军试图渡过黄河,进入青海新疆,中央让青海军阀马步芳独自去对付。西路军在一系列战斗中损失惨重,马步芳自信的向蒋介石汇报:如西路红军以处于我军优势兵力四处围攻中,我青海地广人稀,红军无法补充兵员和物资的损耗,士兵数量锐减。如红军继续向青海中部前进,必遭我军歼灭。

  地方军阀6月广东和广西联合发动军事叛乱,中央军调动40万主力南下,通过收买和分化,一枪没发占领广东省。广东军阀陈济棠只身逃走,广州一派军阀势力迅速瓦解。剩下广西军阀李白两人只有3万多部队,无法和40万中央军抗衡。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李白被迫同意取消广西的大部分独立地位。

  由此,蒋介石没有发一枪一弹,基本消灭了两广分裂实力。

  此时贵州福建已经国府全部控制,湖南四川基本被国府控制,云南西康为中央所左右,南部和西南部基本已定。

  中央军已有余力在消灭红军的基础上,对付这些伪蒙古军。

  蒋介石多次催促阎锡山使用晋绥军参战,但是阎锡山顾虑很大。

  虽然国家形势对中央政府相对比1931年有利多了,但是在阎锡山看来形势并不好。

  晋系军阀老阎的地盘几面受敌,南部是中央军,西部是红军,东部是日军和伪蒙古军,北部稍微好些,是苏联控制的外蒙古。

  这三个敌人,没有一个好对付。中央军试图借助红军进入山西省,找机会把阎锡山挤走。但是阎锡山在山西统治多年,势力根深蒂固,这样做非常不容易。

  红军为了奋力求生,希望朝着相对富裕的山西方向发展,在6月份发动东征。晋绥军拼死将其击退,但是损失了近1万人。阎锡山知道红军很可能再次向其进军。

  至于日本扶持伪蒙古军进军绥远,目的就是建立伪蒙古国。阎锡山对爱将,绥远省主席傅作义说:伪蒙古军战斗力不强,不难对付。但是如果日军一旦出军,就很难处理。绥远到处都是草原和荒漠,适合发挥火力优势和机动优势,是标准的易攻难守的地域。如果日军出动两三个精锐机械化师团进攻绥远,我军是无力获胜的。况且此时我们山西还遭到红军和中央军的夹击,没有什么精力调动主力迎击。

  不过,阎锡山也知道,一旦绥远被伪蒙古军队攻陷,山西的处境就极为不利。绥远全部丢失后,一旦抗战全面爆发,山西必然遭到日军从河北,绥远,河南三面夹击,很难防守住。如果能够坚守绥远,那么日军从东部的河北河南的山地进攻山西,想成功的难度是很大的。实际上山西在抗战八年时间内,也没有被日军全部占领。

  绥远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始终控制在国军的手中。

  为了晋系的自保,阎锡山还是决定必须保住绥远的。他下令给爱将绥远主席傅作义,命令其全力防守住绥远。

  傅作义随即作出部属,将5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向绥远边境方向调动。

  同时,阎锡山向蒋介石求援。

  蒋介石命令,在陕北的中央军精锐部队汤恩伯精锐主力第13军2个师(第4师和第89师,都是黄埔军校和武汉军校教导队编组,是有师范性质的部队。他们装备精良,兵源素质极佳,是中央军绝对的精锐部队)立即向绥远方向移动,准备随时增援。同时调动东北军门炳岳第7骑兵师在咸阳作为预备队。

  这样一来,参战国军数量有数万人之众,还有中央军数万人的后备力量。他们相对伪蒙古军的2万部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有相当的优势。


阎锡山,一个从革命者转变成军阀的典型人物。

  开战

  绥远抗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红格尔图大捷,将来犯的伪蒙古军击溃。第二个阶段是第一次百灵庙大捷,将侵入的伪蒙古军前进基地突袭摧毁。第三个阶段是第二次百灵庙大捷,全歼大汉义军,摧毁伪蒙古军大部分军事力量。

  日本人当时认为晋绥军不敢迎战,必定会后撤逃走,伪军是必胜的。所以日本外务省公开表示:绥东战事純系中国在其本国领土內之国內事件,不致影响滿洲之安全。中國政府处此种情勢,有充分自由,即宋哲元參加防击內蒙军,日政府亦觉无反对之理由。绥东战事純系中国国內件,与日本无关,纵使有日本人民參加蒙軍作战,亦应认为个人行动,与日本政府及日本军队渺不相涉。

  1936年11月,日本命令伪蒙古军和大汉义军分3路向绥远进攻。以李守信伪蒙古第一军在兴和一带为左翼。伪蒙古军第二军军部(一个警卫师)和伪蒙古军骑兵第7师在百灵庙为右翼。以王英的大汉义军数千主力从中路进攻战略枢纽红格尔图镇。

  一旦王英部攻占中路的红格尔图镇,左翼和右翼发动南北夹击,一举攻占归绥(现名呼和浩特),切断晋绥军绥东军事基地集宁(平地泉)和绥西军事基地包头的联系,进而攻占这两个据点,占领绥远大部分地区。

  红格尔图大捷

  1936年11月13日,日本人命令大汉义军的王英部伪军从商都出发,向红格尔图,土城子,兴和方向前进。

  红格尔图是一个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小镇,人口只有一千多人。它是察哈尔和绥远的要冲,也是战略门户。

  王英伪军主力两个骑兵旅,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营,大约3000人进攻红格尔图镇,日本数架飞机也赶来助战。

  守军为晋绥军骑兵第1师的一个营200多人,全是骑兵部队,双方兵力比超过十比一。按照日本指挥官田中隆吉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只要伪军一进攻,国军就应该放弃阵地逃跑的。但是出乎日本人的预料,该营遭遇大汉义军以后,奋力抵抗,同时向傅作义求援。稍后,第1师师长彭毓斌派出骑兵第6团火速增援。

  大汉义军在王英和日本谍报大师田中隆吉的指挥下,使用3个旅的优势兵力,向这个小镇发动猛攻,被守军击退。

  红格尔图镇周围只有几个小山,没有什么坚固工事,而且守军是骑兵部队,一没有防守经验,二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大家都知道骑兵的特长是运动游击战,攻坚还可以,防守是绝对不行的。但是晋绥守军毫不示弱,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和伪军山炮的轰击,双方在16日,17日激战两日,晋绥守军击退伪军17次进攻,牢牢守住了阵地。

傅作义一声令下,国军骑兵马上出发
傅作义一声令下,国军骑兵马上出发

  日伪军的运气也不太好,进攻的这二天天气很差,鹅毛大雪纷纷降落,很快积雪齐膝深,温度降到零下20度。进攻的伪军又冷又累,冻伤和战斗伤亡几乎差不多,军队几乎失去战斗力

  战斗开始前一天的15日,三个晋军指挥官绥远主席傅作义,骑兵司令赵承绶,步兵司令王靖国亲自赶到前线集宁骑兵第1师指挥部。他们在和师长彭毓斌商讨以后,制定出了作战计划。

  傅作义他们认为王英入侵绥远部队大约5000人,装备虽然不错,但是士气不高,兵源素质也很差。

  由于该部只是入侵绥远的先头部队,后面的上万伪军还会源源不断而来。

  晋绥军应该将其全面击溃,以涨我军士气,同时威慑敌胆。

  他们认为应该以红格尔图吸引大汉义军主力继续进攻,另外派出晋绥军增援部队包抄大汉义军的后路,将其切断歼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