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诤臣》——由于心胸狭小,不再发生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大唐诤臣

第一集

1 .长安城内

黎明时分。多处兵马穿行于街市,众百姓纷纷躲避。

2 .通向玄武门的街道上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一队侍卫的陪护下急速驰向玄武门。

李元吉率先冲在前面,打着马大声道:“快!城内情形不对,咱们得赶快出城把御林军调进来!”

身后者打马紧随。

3 .太子府显德殿

数名打扮精干的太子府家人排列而立。

魏征把一封封信函分别递给各人。

众幕宾站在魏征身后,各人脸上都显露着如临深渊的紧张神情。

魏征神色严峻道:“你们务必在早朝之前,把信送到各位大人手中,让他们直接到太子府议事。”

众家人先后离去。

最后剩下家人甲,魏征站在他面前犹豫片刻,把信函递给他,语气中颇有几分无耐:“这是给尉迟敬德的,到他府上你要见机行事,如果尉迟敬德不在府中,你什么话都不要说,立刻回来报信!”

家人甲:“如果尉迟将军不在,信要不要留下?”

魏征摇头,把另一封信函交给他:“果真如此,你就带这封信直奔皇宫,击景阳钟报警。同时要大声喊叫,就说有人了谋害太子,让皇上派人解救。”

家人甲应一声立刻转身离去。

幕宾甲走到魏征身旁,叹息道:“魏大人,恐怕这是多此一举,太子几次送礼给尉迟敬德,他都把礼物原封退了回来,足见此人不可救药!”

魏征:“此时已到危急关头,这样做至少能刺探到他的动静。”

幕宾甲又一声长叹:“唉,太子实在是太过于仁慈手软!上回宴请秦王,如果听了魏大人你的话,秦王早已安息于地下,何至于面临今日危局!”

魏征深吸一口气,望着显德殿敞开的大门,陷入沉思之中。

世函函

4 .通向玄武门狭窄的街道上

杀声震天。敌对的兵将在奋力搏杀。

齐王与尉迟敬德对搏的同时叫道:“尉迟敬德,你要谋反吗?”

尉迟敬德一声不哼,一刀赶一刀砍向齐王。

左右前后,太子和齐王的侍卫纷纷落马……

5 .皇宫门外

长孙无忌带着一队兵马来到宫门前大声发布命令:“严守通向皇宫各个路口,皇宫内外任何人不得出入!”

两名兵勇押着太子府家人甲走来。

兵勇甲:“将军,此人是太子府掌正,他要去撞景阳钟,这是从他身上搜出的两封信。”

兵勇甲把两封信函递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看也不看把信函揣入怀中,摆手道:“拉到一边砍了!”

家人甲被拖走的同时大声哀嚎:“长孙将军饶命!饶命啊!……”

6 .玄武门城楼上

秦王李世民手握剑柄,仰望长天,极力克制着激动而焦躁的情绪。

房玄龄和杜如晦站在不远处,神色肃穆地注视着李世民。

城楼下的喊杀声渐渐平息。

李世民似乎有些惊讶,目光投向房玄龄。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急步走向楼梯口。

7 .楼梯拐角处

尉迟敬德满身血污,手提两颗人头,气喘吁吁冲走上来。

身后跟着同样满身血污的兵将。

房玄龄上前急问:“尉迟将军……”

尉迟敬德:“大事已定!主公呢?”

房玄龄一眼看见尉迟敬德手中的人头,往后退了一步:“你手中的人头……?”

尉迟敬德把手中人头晃了晃:“这就是太子和齐王!”

房玄龄与杜如晦由不住激动地双手相握:“好啊!天下就此归一了!”

尉迟敬德:“让主公看看,尽可以放心了!”

尉迟敬德急着往上走。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时冲上前拽住他。

杜如晦:“尉迟将军,人头就不要带上去了!”

尉迟敬德一愣:“怎么?主公不用鉴看一下吗?”

杜如晦瞪着他,咬牙切齿道:“你糊涂!此二人一为秦王兄长,二为秦王弟弟,你难道非得……?”

尉迟敬德一震,恍然大悟:“哎呀!我真是糊涂!”说罢,连忙把两颗人头交给身旁副将甲。

杜如晦命令副将甲:“你们都不要上去了。下去把太子和齐王的遗体保护好,不得再有任何损 冰伤脑筋伤脑筋伤伤脑筋

伤!”

副将甲应一声带众兵勇反身走下。

8 .城楼上

李世民背身而立。

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扑地跪倒在李世民脚下,三人同声道:“恭贺主公,判乱已剿平了!”

李世民缓缓转身盯着尉迟敬德沉默片刻,轻声问道:“太子和齐王如何?”

尉迟敬德瞥一眼房、杜二人,伏地告道:“末将未能……未能……太子和齐王已死于乱军之中。”

李世民黯然神伤呆立片刻,默默无语走向箭楼暖阁。

尉迟敬德惊惶失措地左顾右盼:“二位仁兄,主公这是怎么了?难道我……我不该杀太子和齐王吗?”

杜如晦拍拍他的肩头:“尉迟将军,你不必多想,按既定方略,做你该做的事去吧。”

尉迟敬德犹豫不决,看着房玄龄问:“房兄,你说说。”

房玄龄神情严峻地说:“去吧!箭已离弦,我等再无退路。你已经立了大功!”

尉迟敬德发狠道:“好!我顾不了许多,就算因此获罪于皇上老子,我也认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看着尉迟敬德大步走下城楼,嘉许地点头。

9 .箭楼暖阁内

李世民端坐于桌前,一杯接一杯地喝酒。

房玄龄和杜如晦走进来大惊失色。

房玄龄急步上前,把酒壶拿在手中,厉声道:“主公,天下大局已在你掌握中,要保持清醒头脑啊!”

李世民把空酒杯扔在桌上,直盯盯地看着房玄龄和杜如晦:“你们说,后世人将如何看待这件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双双跪在他面前。

李世民惨然一笑:“我知道,连你们也不好评说了。”

杜如晦猛得抬起头,大声道:“不!主公,微臣斗胆问你一句:今日所为,你到底是为着什么?”

李世民沉思片刻,情绪稍稍平复:“我知道你们想让我说什么。”

杜如晦:“是!如果仅仅是为了争夺皇位,那主公今日所为,就是千古罪人;如果为了天下苍生、大唐伟业,那主公就应该坦然相对今日发生的事情!”

李世民手按桌子倏地站立:“你二人是我多年的知交,我的雄心壮志,天下人中再没有比你们更清楚的。从此开始,你们要跟我一起齐心协力,共创大唐盛世!”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声叩拜:“恭贺主公!为共创大唐盛世,我等愿鞠躬尽瘁,竭力辅佐主公!”

李世民上前将二人扶起,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手,眼含泪水道:“你们是千古难得的贤良,我如果做不到一代明君,甘愿领受万世骂名。”

房玄龄和杜如晦紧紧握着李世民的手,热泪盈眶。

10 .街市中

带伤的太子侍卫打马狂奔。

身后尾随一队追杀的兵勇。

11 .太子府显德殿内

魏征焦躁地走来走去。

众幕宾紧张兮兮地交头接耳交。

家将甲从门外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道:“魏大人,城内各条道路都被兵马封锁,无法打探太子的消息。”

魏征:“拿太子府的令牌也不能通行吗?”

家将甲垂头丧气道:“拿着太子府令牌的人都有去无回,能回来的只有乔装打扮的一两个家人。”

魏征愣在当地,喃喃地说:“太子和齐王去调动御林军,看来是落在别人的后面了。”

幕宾甲问:“回来报信的人有没有查明白,城内调动的兵马归谁统领?”

家将甲摇头道:“没人敢问。有个家人问了一句,登时便被砍死。”

魏征咬牙道:“再多派几个人出去,假扮成秦王府的家人。我估计这样就可以试出城内的兵马是谁调来的。”

12 .太子府院内

家将甲向几位家人低声吩咐了几句。

大门开启,几位家人正准备出去,太子侍卫跌跌撞撞跑进来。

外面传来杀喊声。

家将甲探头往外看了一眼,连忙道:“关门!关门!”

众家人手忙脚乱地关上大门。

太子侍卫哭喊着连跌带爬地跑向显德殿:“王妃!魏大人!大事不好了!太……太子和齐王都……都被叛军……”

13 .显德殿内

魏征跌坐在椅子上。

太子侍卫一头扎在地上爬不起来。

幕宾甲冲过去扶起太子侍卫,惊恐道:“太子呢?快说!发生了什么事儿?”

太子侍卫仰着脸喘息片刻,绝望地说出最后一句话:“魏……魏大人,在玄武门……玄武门……太子和齐王被……被杀了……”

幕宾甲浑身哆嗦,瘫在地上。

14 .太子府大门外

大队兵勇围堵于门前街上。

副将甲凶神恶煞般下命令:“奉秦王将令,太子府不论老少,不得放走一人!”

左右兵曹齐声应命,各率一队人马从两个方向包抄太子府。

尉迟敬德打马前来,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纸递给副将甲。

副将甲立马太子府门前,大声宣读道:“太子府一应人等听好了:奉皇上口诏,太子建成私蓄死士,意图犯上悖逆,秦王奏诏讨伐,限尔等三个时辰内放下武器,开门投降。如不奉诏听命,均以死罪论处。”

副将甲念罢,把纸折好交给身边兵勇甲。

兵勇甲绑缚于箭上,射入太子府。

15 .太子府后宫

太子妃及众嫔妃抱头痛哭。

地上跪着一片哭泣的侍女。

太子府总管太监哽咽着哀求:“王妃,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请快拿主意吧!”

16 .太子府显德殿内

从外传来一片恸哭之声。

众幕宾惊惶失措。

魏征将手中的纸看了几眼,递给身旁的幕宾甲。

众幕宾轮番查看。

幕宾甲愤恨地跺脚道:“伪诏!伪诏!弑杀储君,悖逆的是秦王!”

众幕宾唏嘘不已,摇头叹息。

家将甲手握剑柄,咬牙切齿道:“魏大人,你下令吧!府里还有几百可以撕杀的人,咱们护卫王妃和众王子,先逃出京城再说。”

魏征摆手摇头。

家将甲恨声道:“那怎么办?总不能坐困等死吧?”

总管太监满面泪水地走进来,向魏征施礼道:“魏大人,王妃请你和众大人过去。”

魏征连忙跟着总管太监走出。

家将甲和幕宾甲尾随而去。

17 .太子府后宫

魏征带着众家将和几名幕宾匆匆而入。

众侍女连忙让开道。

魏征等上前跪地叩拜。

魏征:“微臣叩见太子妃。”

太子妃泪水涟涟,强忍着悲痛道:“魏大人,太子已遭不测,我们都成了虎狼口中的羔羊,只有死路一条了。”

魏征噙着泪水道:“请太子妃节哀!太子虽然被弑,皇上还春秋鼎盛,想必秦王还不能无所顾忌。”

太子妃忙道:“魏大人,那你就赶快给皇上写一篇奏章,跟皇上恳求,就说我宁愿随太子一道死,只求保全我们的儿女。”

魏征迟疑着不知如何开口,太子妃已急忙地吩咐身边侍女甲:“快!快去拿纸笔,魏大人才情天下无二,定能以我们的苦情打动皇上。”

侍女甲在不远处的桌上摆好了纸笔。

魏征叹息着走过去。

18 .太子府院内

众家将、兵勇列阵于大门口,做好撕杀的准备。

魏征把奏章交给幕宾甲:“显然是徒劳之举,然而王妃有命,只好拜托仁兄试试了。”

幕宾甲哽咽道:“主死臣亡,在下甘愿以此报答太子对我的恩遇!”

魏征一摆手,守门的兵勇将大门打开一条缝。

幕宾甲战战兢兢走出去。

19 .太子府大门外

幕宾甲强作镇静地走到尉迟敬德马头前,躬首道:“尉迟将军,奉太子妃之命,在下有奏疏向皇上奉送,请尉迟将军让一条道。”

尉迟敬德冷笑道:“好老儿,你真是有眼无珠,难道没长脑子吗?这个时候能让你去告御状!”

幕宾甲:“尉迟将军,休得无礼!在下奉太子妃之命,要是不让道,事后让皇上知道,你吃罪不起!”

尉迟敬德怒喝道:“混帐老儿,太子都没有了,哪有什么太子妃?你再出言无状,我就射你个满身窟窿。”

话音刚落,十多名躬箭手张躬搭箭,对准了幕宾甲。

幕宾甲吓得战战兢兢后退。

尉迟敬德喝道:“慢着!上去把那老儿身上的狗屁奏章搜出来!”

两名兵勇上前,从幕宾甲身上搜出奏章,一脚踹倒幕宾甲。

尉迟敬德冷笑道:“混帐老儿,你滚回去,告诉一肚子坏水的魏征,做好受死的准备,不要再妄想啦!”

幕宾甲爬起来,踉踉跄跄跑向大门口。

20 .太子府后宫

幕宾甲跪倒在太子妃脚下,痛哭道:“太子妃!大势已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

太子妃愣了片刻,凄厉地嚎哭起来:“苍天哪!难道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吗?”

21 .皇宫大兴殿外

将军甲急匆匆跑来,直奔大兴殿。

两名宿卫官持械拦住他:“朝堂之上,不得带兵器而入!”

将军甲怒冲冲解下佩剑扔在地上:“外面发生了兵变!你们还这么哆嗦,快放我过去!我要面见皇上!”

两位宿卫官连忙让道。

22 .大兴殿内

众大臣排班列于殿内,窃窃私语,神色张皇。

李渊高居于御座上,不耐烦道:“众爱卿若是没什么事儿,就此散朝吧。朕今日不知为何,有点儿心神不安,想回宫早点儿歇息。”

说着,李渊起身于御座。

众大臣齐齐叩拜:“臣等恭送……”

将军甲冲进来大喊道:“陛下!陛下请留步!”

李渊走出几步猛回头:“什么事儿?”

将军甲冲到前面,伏地大叫:“ 陛下,城内发生兵变,皇宫已被无数兵马包围!”

众大臣纷纷站起来,一片哗然。

其中几位大臣相互对视,显得胸中有预料。

裴寂却面无表情。

李渊大吃一惊,回到御座前站着喝问:“何处兵马,胆敢包围皇宫?御林军呢?”

将军甲:“御林军不见踪影,包围皇宫的都是秦王调派的兵马,据说是为了保护皇上。”

李渊颓然坐在御座上:“秦王?朕……朕……朕有何危险,需要他派兵前来保护?你是否查清楚,真的是秦王派来的兵马吗?”

将军甲想了想肯定地回答:“是!臣敢确定是秦王所派兵马,因为臣看见长孙无忌在指挥兵马调动!”

李渊脸色灰黄:“有长孙无忌?看来真是秦王所为了!”

众大臣哑然失色。

裴寂上前躬身奏道:“陛下请勿惊恐,既然是秦王所派的兵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待微臣前去问问再说。”

大臣甲:“陛下,臣愿意随同裴寂大人一起前去探查。”

众大臣纷纷请命:“臣等也愿意去!”

裴寂大声道:“众位大人不要吵了!这不是争着立功的时候,人多于事无补,还是我一人去吧!”

李渊连连摆手:“去!去!快去看看!朕今日从早上就心神不宁,预感不祥,就怕要出的不是小事呢!去!快去啊!”

裴寂大摇大摆走出大殿。

23 .皇宫外广场上

刀枪林立,兵马躁动。

裴寂镇定自若走来。

两名兵勇实枪将他拦住。

裴寂喝道:“放肆!我乃当朝宰相,你们谁敢阻拦我?”

兵勇甲:“对不住!裴大人,长孙将军有令,别说是您宰相大人,就是当今皇上也不许离开皇宫一步。”

裴寂:“你们……好了,我也不跟你们理论。叫长孙无忌来,我跟他有话说。”

话音刚落,长孙无忌从后面的队伍中走出,拱手道:“裴大人,请多包涵!京城内发生叛乱,在下奉秦王将令,为保护皇上和朝中各位大人,不得不如此。”

裴寂:“何人叛乱?长孙将军不妨对我说说。”

长孙无忌:“这个……情形尚未明了,在下一时还不好说。”

裴寂淡然一笑:“长孙将军,你不说,然而老夫却料到是怎么回事儿。你过来,老夫有几句肺腑之言,倒需要告诉你。”

长孙无忌迟疑片刻,走到他身边。

裴寂示意,长孙无忌摆手让两名兵勇退后。

裴寂压低声音道:“你说的叛乱之人,可是太子和齐王?”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道:“是又如何?”

裴寂轻轻一叹:“如此结局,老夫早已有所预料。长孙将军,看来……秦王已经得手了?”

长孙无忌脸上现出一丝得意神情。

裴寂复又叹气:“如此说来,你得带我去见秦王了。”

长孙无忌:“这个……秦王没有将令,在下不好作主。”

裴寂沉下脸道:“长孙无忌,你不要糊涂!事情已到了这地步,秦王也得善后。舍却老夫,难道这朝廷内外还能找到第二人吗?”

长孙无忌犹豫道:“你是这么说,谁知道秦王怎么想。”

裴寂怒道:“你算计不到秦王怎么想,然而老夫却知道:秦王此刻定然苦闷不已,正需要老夫从中调停。你快带老夫去见秦王!若是耽误了大事,再招致不测,你长孙无忌吃罪不起!”

长孙无忌想了想,咬牙道:“好!在下就带你去见秦王。”

24 .秦王府大门外

长孙无忌和裴寂先后下车。

长孙无忌拱手道:“裴大人请稍候,待在下先行禀报秦王。”

裴寂一声冷笑道:“去吧!”

25 .秦王府院内

房玄龄、杜如晦眉头紧锁,徘徊于廊下。

长孙无忌匆匆走来。

房玄龄吃惊道:“长孙将军,你怎么跑到这儿?皇宫那儿情形如何?”

长孙无忌:“房大人,裴寂裴大人执意求见,我……我只好带他来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时惊道:“裴寂?!”

杜如晦同时以手加额:“天助我也!主公正苦痛不已,此人主动上门,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房玄龄连忙招呼:“快!快请裴大人!”

慌慌 z 和 z 张

26 .秦王府大门外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同时施礼:“裴大人,秦王有请。”

裴寂站着不动,神情严肃地问:“这话我只能先问你们,告诉我实情,太子和齐王是否还活着?”

房玄龄略有犹豫。

杜如晦干脆地回答道:“裴大人,刀剑无情,你说的太子和齐王已在这世上不复存在。”

裴寂重重地点头:“如此,老夫知道该如何为秦王筹划了。”

房玄龄等三人默默地尾随裴寂走向大门。

裴寂走到门口,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三位,不无挖苦地说:“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你们三位可谓好鸟了。”

裴寂说罢,洋洋得意地走进门内。

望着裴寂的背影,三人互相对视发呆。

长孙无忌瞪着眼睛道:“这老儿……这不是在骂我们吗?”

杜如晦笑着拍拍长孙无忌的肩头:“长孙将军,听起来他是挖苦我们,实则却是自己解嘲,你啊,还看不出来吗?他也要做好鸟了!”

房玄龄感慨道:“是啊,成王败寇,时势胜于一切,眼见得要做好鸟的,恐怕还不止裴大人一个哩!”

27 .太子府后宫

众家将齐齐立剑叩拜太子妃。

魏征一旁站立。

家将甲:“王妃,我等已作好准备,只要魏大人设法骗过尉迟敬德,拖延到天黑,我等就拼死保护王妃和众王子、公主离开京城。只要到了河北,那里有太子和齐王的许多旧部,我们就能再度举事,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太子妃问魏征:“魏大人,如此可行吗?”

魏征冷冷地摇头:“不可行!”

家将甲叫道:“不可行,那又怎么样?难道坐以待毙吗?”

魏征:“事已至此,为了保全太子后人,只有刀枪入库,听天由命了。”

家将甲跳起来:“魏征!你想让我们投降吗?”

魏征语气平静道:“大唐天下,并不会因此改变。这样做,谈不上向谁投降不投降。”

家将乙怒道:“秦王弑杀太子,是我等不共戴天的仇人,我们不为太子报仇,如何报答太子对我们的恩遇?”

魏征斥道:“我再跟你们说一遍:大势已去!你们这样做不是报答太子,反而是拖累太子后人一同赴死!再不会有任何结局!”

总管太监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王妃、魏大人,那些幕宾都跑到后花园去了,想从那儿溜走。”

家将甲怒喊道:“太子一向对他们恩遇有加,此时大难临头,他们倒先想着自己逃命。走!跟我来,先把这些无情无义的混帐杀了再说!”

众家将闻风而动。

魏征大喝道:“慢着!这事儿你们不要管,让我去!”

慑于魏征威势,众家将停步不前。

魏征向太子妃拱手道:“王妃,危机当前,万望冷静处之,在下先去将外面的事情料理一下。”

28 .通向后花园的路上

总管太监领着魏征匆匆走着。

总管太监边走边恨恨地唠叨着:“魏大人,真没想到,这些人平日间慷慨陈辞、大义凛然,这个时候原来都是些软骨头。”

魏征冷笑道:“惧死之心,人皆有之。可惜他们不知道,此刻逃出太子府,就等同自投死路。”

总管太监:“魏大人,那咱们这是去干什么?他们既然自投死路,随他们去就是了,难道咱们还救他们回来?”

魏征瞥他一眼:“往日间相处得还好,此刻救他们一命,难道不应该吗?”

总管太监突然哽咽起来:“常言道,树倒猢狲散,谁能料到咱们太子府,也出了这样的事儿!”

29 .太子妃后宫

太子妃神情麻木,欲哭无泪。

家将甲看着太子妃痛心道:“王妃,不要受魏征蛊惑,凭着我们的武功,完全有机会保送你们出去。”

家将乙:“是,王妃,早做决断吧!我等以死相拼,决计不让太子后人再受荼毒!”

众家将齐声道:“请王妃早做决断!我等誓死相随!”

太子妃有气无力道:“等等魏大人回来再说吧。”

家将甲恨道:“王妃,你也看到了,此时此刻,文臣只想着逃命。魏大人原本就换过几个主子,谁知他眼下是不是又想着另投他人了。”

家将乙咬牙切齿道:“太子对他恩重如山,这回他要是再背叛太子,在下第一个置他于死地!”

家将甲惊道:“魏征一向狡诈,说不定此刻同那些幕宾一起逃跑了。”

家将乙 拔剑而出:“谁跟我前去,先杀了这些不义之徒。”

几名家将随声应诺:“走!”

太子妃厉声道:“你们不要胡来!先让我想想再说!”

几名家将垂手侍立。

家将甲:“王妃,现在若是不管,他们恐怕就真的逃了。”

太子妃惨笑道:“他们若是命大,逃也就罢了;若是未能逃掉,自有处置他们的时候。”

30 .后花园

十多位幕宾顺着墙根急着找出路。

幕宾乙想借着高墙旁边的一棵树爬上去,几番努力劳而无功。

其他人也想借树攀爬,你争我抢乱成一团。

魏征匆匆走来,大声道:“诸位,你们送死还要抢着去吗?”

幕宾乙满面羞愧地拱手道:“魏大人,我等俱有老小,只要有一线生机,也不得不为之啊!”

魏征苦笑道:“你们逃出去恰恰是自寻死路,哪有什么生机?”

幕宾丙惊道:“莫非秦王真的要赶尽杀绝?”

魏征摇头道:“秦王未必会赶尽杀绝,然而你们在此情形下逃出去,难免有通风联络之嫌。高墙外的刀枪都不长眼,恐怕死得比谁都快。”

幕宾乙浑身颤抖道:“留在太子府,又会有何结局?”

魏征:“留下来至少还有听天由命的机会。”

几位幕宾不胜唏嘘:“那我们就听天由命吧!”

魏征:“诸位,既然做好听天由命的准备,那就都跟我来吧。太子一向有恩于我等,大家也做点儿回报太子的事情吧。”

众幕宾纷纷拱手道:“但听魏大人吩咐。”

31 .通向显德殿的路上

众幕宾慌慌然走着,幕宾甲和幕宾乙窃窃私语。

魏征和总管太监有意落在别人后面。

魏征对总管太监悄悄说了几句什么。

总管太监频频点头,而后匆匆离去。

幕宾甲和幕宾乙回身向魏征拱手。

魏征:“二位可有什么要说的?”

幕宾乙吭吭哧哧道:“魏大人,我二人商量了一下,我等是不是联名向秦王上书陈情?”

魏征:“上书陈情?说什么呢?”

幕宾乙难为情地吱唔道:“我……我等应该说清楚。辅佐太子也是为了大唐基业,并非因为一已私情,秦王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魏征冷冷一笑:“你们以为秦王不明白这个道理?奉劝各位,多此一举的事儿,我看就免了吧。”

幕宾乙哆嗦着双手叹道:“我们也是心急没了主意,秦王一向高深莫测,就算是上书也不知道有何结果。既然魏大人这么说,那就还是回到那句话:听天由命吧!”

32 .秦王府议事大堂

李世民与裴寂主宾相对。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一旁相陪。

裴寂打着哈哈道:“殿下是否还记得当年起兵时的情景?”

李世民:“如何不记得。当年父皇犹豫不决,我几番苦劝都没有结果,还是裴大人设计于炀帝行宫,迫使父皇没了退路,方才下定决心。”

裴寂:“是啊,那年殿下才十九岁,就能断看天下大势,真可谓天纵英武,不同凡响啊!”

李世民:“不敢!若非裴大人鼎力相助,我大唐也不会有今日局面。”

裴寂颇有几分情不自禁的满足:“是啊,遥想当年,老夫追随于皇上和殿下,许多事真是晃如昨日啊!”

长孙无忌终于忍耐不住,大声道:“裴大人,让你见殿下,不是来拉家常的,这般絮絮叨叨,我可没这个兴致再听下去!”

裴寂向房玄龄等三人扫视一眼,遗憾地摇头。

杜如晦站起来道:“我等明白裴大人的意思,既然裴大人想单独说说话,咱们也不必在此碍眼了。”

房玄龄拉一把老大不情愿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躬身抱拳道:“殿下,我也该去皇宫那儿了。”

李世民点点头。

房玄龄等三人一同走出大堂。

33 .门外

长孙无忌恨道:“此老儿老奸巨滑,不知道又想干什么?”

杜如晦一笑。

房玄龄又是一笑。

长孙无忌扬长而去。

34 .秦王府议事大堂

李世民拱手道:“裴大人此时可以畅所欲言了。”

裴寂拱拱手回礼道:“殿下,在下有一事相问,万望秦王坦率而言。”

秦王:“请讲!”

裴寂:“太子与齐王虽已亡故,然而朝野内外追随太子者不乏其人,外臣中僚属也不在少数,不知秦王如何对待这些人?”

李世民略略思忖,坦言道:“我对此已有成见,太子旧党一应宽免,既往不咎。除非是那些继续作乱者,理应严惩不迨!”

裴寂面露喜色,起身叩拜如仪:“殿下如此宽仁大度,老臣万分欣慰!”

李世民连忙起身扶起他:“裴大人万万不可如此,小王担当不起!”

裴寂躬身道:“天下归一,已成大局,殿下不必再谦让了。为今之计只剩如何面对皇上这一件事儿了。”

李世民一脸愁苦:“是啊,祸起萧墙,乃皇家千古大忌,小王真的不知该如何向父皇禀告。”

裴寂微微一笑:“殿下不必为此忧心,老臣此时独自前来,就是为殿下排忧解难的,老臣正可以言殿下所不能言。”

李世民大喜,急忙躬身一礼:“有裴大人这句话,小王真乃感激不尽啊!”

裴寂连连拱手道:“殿下今日为王,明日便成储君,老臣万万不敢领受殿下如此大礼。老臣就此告辞,皇上此刻心急如焚,还等着老臣呢!”

35 .秦王府院内

裴寂路过房玄龄和杜如晦身边,边走边拱手道:“承让,承让。”

房玄龄和杜如晦躬身道:“恭送裴大人。”

望着裴寂昂然走出大门,杜如晦感叹道:“此人老谋深算,果然非同一般。”

房玄龄:“识时务者为俊杰,裴大人数十年来深得皇上信任,不是没有道理。”

杜如晦思忖道:“是啊,此老位居宰辅尚且如此,太子府内尚有一位俊杰,此刻大约也该做出识时务的选择了。”

房玄龄:“你是说魏征?”

杜如晦:“然也。”

二人相视而笑。

36 .太子府后宫院内

众家将、侍卫杀气腾腾列队于空地上。

家将甲陪同太子妃走来。

众家将、侍卫齐齐跪地,声震庭院:“为太子报仇,我等誓死相随!”

家将甲:“王妃看到了,有此壮士,我们未见得就不能逃出死地!”

太子妃热泪盈眶:“各位壮士请起,你们如此忠勇,死无所惧,太子泉下有知,定会感激你们。我身为太子妃,本应该以死陪伴太子。然而为了儿女,同意你们的决断,跟你们一起冲出京城!”

家将甲:“王妃,那我们就去见魏征,让他设法拖延到天黑。若是他不尽力,我就先杀了他!”

37 .太子府显德殿外

搭建起的灵堂内供奉着太子的灵位。

魏征率领众幕宾正在三叩九拜。

总管太监也率着数十名家人叩拜如仪。

院子里哭声震天,一派凄惨景象。

太子妃走来,看着震惊不已。

魏征走到太子妃面前,躬着身垂泪道:“王妃,太子在天之灵应当安息了!请王妃率众王子、公主祭灵吧!”

太子妃哭道:“我身遭巨变,乱了方寸,多谢魏大人作此安排。”

家将甲也颇有几分感动,朝魏征躬身道:“魏大人如此胆识,在下误解了你,请多多原谅。”

魏征摇头道:“我等同为太子臣属,理应如此。事到如今,我们也只能以此方式报答太子了。”

家将甲:“魏大人既然不惧死,我等情愿在你的率领下,冲出京城,以图后举。”

魏征厉声斥道:“不要胡说!秦王带兵十余年,手下猛将千员,兵甲数十万。京城内外定然围得铁桶一般,此时就算皇上也无可奈何,我们要想逃出去,简直是痴人说梦!”

家将甲:“就算一死,何足惧哉!”

魏征吃惊地看着太子妃:“王妃,莫非这也是你的意思?”

太子妃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魏征缓缓跪在太子妃脚下,声泪俱下:“请王妃三思!为了保全太子后人,请不要做无谓之举了。”

太子妃扶起魏征:“魏大人请起,我明白你的心意了。”

家将甲:“王妃!”

太子妃斥道:“我意已决,就按魏大人所说的办!你们就此放下刀剑,去把府内所有人找来,我要隆重祭奠太子!”

38 .太子府大门外

日影西斜。太子府内嚎哭声传来,令人心悸。

尉迟敬德皱着眉头,焦躁不已。

副将甲:“将军,限定的时辰已到,应该下令攻打了。”

尉迟敬德咬牙切齿道:“大喝三声,若是再无回应,四面一起攻打!只要杀进去,不论老少,一个不许放过!”

39 .太子府内显德殿前

所有人肃穆而立。

太子妃和众王子、公主身披重孝立于灵前。

魏征满面悲痛地站在旁边。

太子妃:“魏大人,你是太子生前最信任的臣僚,太子将你视为师友,就由你主持祭奠吧!”

魏征:“王妃,他们限定的时辰已到,将大门打开吧?”

太子妃:“由你决断!只要他们不要扰了祭奠太子的仪式。”

话音刚落,传来外面震耳欲聋的喊声:“开门投降!开门投降!开门投降!”

40 .太子府大门外

尉迟敬德抽出宝剑大喝一声:“击鼓!开始攻打!”

尉迟敬德带着众兵将刚走前几步,太子府大门轰然一声大开。

尉迟敬德率众一拥而入。

41 .太子府院内显德殿前

尉迟敬德看着眼前的景象大惊失色。

满院男女老少齐跪于灵前,一派肃穆……

定格。

长篇电视连续剧

 

大唐诤臣》分集大纲

 

 

 

第一集

玄武门事件暴发,城内民心动荡。军马横行于街市,一派混乱景象。太子东宫和齐王府内陷入一派混乱与紧张状态。太子洗马魏征坐阵于东宫,几番派人探察外面消息。天将黄昏,太子李建成的亲随待卫满身血污地跑回东宫,报告了太子和齐王在玄武门被杀的消息。若大的东宫内陷入惊恐与悲痛之中。上至王妃,下至奴仆,千人恸哭,声震街衢。

一些幕宾和奴仆慌乱中收拾行囊准备逃跑。王妃强抑悲痛问计于众僚属。众人七嘴八舌出主意,鼓动王妃带着王子乔装打扮逃离京城,到河北地方太子和齐王的属地,以图举事。魏征喝止大家,指出大势已去,不可再做蠢事。众人围攻魏征,魏征拂袖离开议事堂,出门长叹。众僚属列举魏征多次背叛以前主人,使得王妃也怀疑魏征忠诚,同意杀死魏征……

东宫院内,魏征遇到准备仓皇出逃的众人。对其晓以利害,告诉他们这个时候逃离东宫,只有死路一条。众人在魏征地劝阻下,放弃逃跑的打算。并听从魏征安排,给太子搭建灵堂,率众祭拜。怀疑魏征背叛太子的忠诚家将,原本打算杀死魏征,看到魏征的所作所为,而后感动地向魏征叩拜认错。

秦王李世民属下大将尉迟敬德围困东宫。东宫外,火把熊熊,杀声震天。东宫内,众家将、兵勇誓死保卫东宫,群情激愤,连奴仆和丫环都拿起了武器。刚烈的王妃也做好殉难准备。危急时刻魏征喝止众人,苦劝王妃。王妃终于明白魏征为了保全太子后人的苦心,同意放弃抵抗……

正当尉迟敬德准备放火进攻的时候,东宫院门大开。尉迟敬德带兵冲入,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东宫院内一派肃穆,在魏征的主持下,王妃正带领东宫所有人在灵堂前祭奠太子……

 

第二集

尉迟敬德看到东宫内摆出一副不抵抗地姿态,倒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该如何下手。手下兵勇四下里围住满院跪拜的人,单等着尉迟敬德下令。尉迟敬德手握剑柄慢慢抽出宝剑,准备下令。魏征大喝一声“住手”走了过来,义正词严地告诉尉迟敬德:太子与秦王的矛盾仅仅限于政见不同和权力之争,血肉亲情的关系并不会因此改变。如果你妄加杀戮,定会招来杀身之祸。尉迟敬德威胁魏征。魏征冷笑着讲出一番话,最后迫使尉迟敬德退出东宫。魏征让人搬来一把太师椅,坐在开启的大门中央。面对杀气腾腾的兵将,誓死如归的凌然气势,让尉迟敬德的属下气得几番要动手……

尉迟敬德到秦王府诉说情形,引得李世民怒不可遏。他原本十分欣赏魏征的才能,由此认为魏征要铁了心追随太子。他下令别人可以不杀,魏征必须碎尸万段。尉迟敬德正要去执行命令,被房玄龄和杜如晦拦住。二人面见李世民,提醒他一向敬重魏征的心意。多谋善断的杜如晦更是点明魏征之所以如此,正是做好了准备为秦王所用。在房、杜两人的劝说下,李世民回心转意,发布了赦免太子和齐王所有僚属的命令。

李世民随后让人带魏征来秦王府问话,没想到魏征却提出条件:如果不以太子礼安葬李建成,他宁死不奉诏。房玄龄和杜如晦好歹劝说李世民答应了魏征的条件,谁知魏征又提出所谓的无理要求:秦王必须亲自主持葬礼,并为故太子跪地守灵。尉迟敬德一听大怒,认为这简直就是在羞辱秦王,冲出秦王府要去杀魏征。尉迟敬德离去之后,李世民心情矛盾,以至于茶饭难以下咽。等他回过味来,准备亲自去见魏征时,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赞同他这样做,但不得不哀叹:此刻恐怕魏征已经人头落地。李世民一听,颓然坐在椅子上……

 

第三集

李世民闷闷不乐回后宫休息。房玄龄和杜如晦久等尉迟敬德不回,决定亲自到太子府探察。太子府内却让他们看见了一个万难想到的景象:尉迟敬德正跪在太子灵前痛哭谢罪。房、杜二人见此情景,正准备离去,被魏征喝住。一番话说得二人惊慌失措地不得不一起为太子跪灵。消息传到秦王府,府中的人误报李世民,以为房玄龄、杜如晦和尉迟敬德都已经被太子党捉拿,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睡梦中被惊醒的李世民一时失去主意,带领家将跑到皇宫,向父皇李渊哭诉原由。面对祸起萧墙的局面,李渊已心灰意冷,而簇拥在朝堂的众大臣,也都纷纷投向李世民。逼迫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以安定人心。李渊痛悔之中只好依从众臣之请。下诏之后,李渊将李世民召到后殿,老泪纵横地恳求他善待太子和齐王后人,并且希望他亲自主持安葬大礼。李世民痛哭着答应父皇。朝堂内,李世民宣布了皇帝的口诏。众大臣对李世民一片赞颂之辞。

李世民率领百官带着御林军前往太子府,这才知道房、杜二人以及尉迟敬德并非被劫持,而是他们听从魏征劝戒。由此更加佩服魏征的能量。事后,他与房玄龄、杜如晦吐露心迹:像魏征这样的人,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只能杀掉了。只可惜世上贤能不多,我实在是不忍心啊!房玄龄和杜如晦跪地拜贺:太子放心,魏征所有条件都已经得到满足,他再没有理由不忠心归顺。李世民虽然满心欢喜,但是对魏征如此操纵局势,心中颇有些不愤。觉得如果不对魏征施以威势,还是无法驾驭此人。于是命令尉迟敬德前去押解魏征前来,表示对太子党羽皆可以赦免,唯独要亲自审讯魏征。

尉迟敬德来到魏征府上,没想到魏征已经自己绑缚自己,在家中等着他……

 

第四集

李世民认为魏征恃才傲物,在新改成的太子府摆开森严阵势要给魏征来个下马威。问计于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不置可否,杜如晦却笑话李世民:如此做事未免有点儿小气,尤其对魏征这样的人,这种做法根本不能使其就范。李世民细想之后,撤去了兵甲。房玄龄亲自去迎接魏征,半道上为魏征解去绳缚。魏征傲然走入太子府。李世民怒气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从容回答:太子若是听我的话,决不会有今日之祸。一场唇枪舌剑,李世民见其临危不惧,李世民不得不佩服魏征的大勇大智。当即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掌管太子府庶务和文书。

地方上故太子和齐王旧属,惧怕李世民报复,惶惶不可终日,纷纷相互联络,做好了起事的准备。密探报来消息,李世民请教魏征如何处置。魏征建议李世民要对他们出以公心,不计旧怨,并自报奋勇,前去安抚。李世民不顾一些人阻拦,给予魏征专断之权,让魏征前去河北等地,安抚故太子和齐王的旧部。魏征到了磁州,见到押送进京的李建成待卫李志安和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下令将他们释放,并下令将原来东宫和齐王府的旧属,一律赦免。由此河北等地得以安定。魏征完成使命回到长安,李世民极为高兴。从此二人关系日益密切,以至于魏征甚至可以进入李世民的卧室商议大事。魏征深感知遇之恩,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面对玄武门之变后的朝廷乱局,魏征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一起策划,迫使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将皇帝禅位于李世民。

魏征被任命为谏议大夫。然而李世民继位不久的一次朝会上,由于征兵的方略,魏征就与李世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魏征直言顶撞李世民,李世民几乎下不来台,联系到魏征曾赞赏故太子李建成为人宽仁,怀疑魏征是借题发挥,差点儿撤掉魏征的职务……

 

第五集

李世民继位不久,改元贞观。朝廷内外庆贺的罗鼓还未停歇,岭南道的地方官就奏报:高州酋长冯盎举兵反叛。李世民下令一查,冯盎已经有两三年没来进贡,因而十分生气。紧接着,岭南各州的奏报象雪片一样送来长安,都说冯盎反叛,也有少数说谈殿反叛的。谈殿也是高州人,拥有一定的兵力。李世民见报勃然大怒,决定派一个将军和岭南道的军队,征伐冯盎、谈殿。

李世民心情不舒畅,派人叫魏征到卧内去,下棋解闷。魏征知道皇上因何忧烦,一言指出其中原委,并献策让李世民明查之后再决定是否用兵。第二天,李世民下诏,派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掩为宣尉使,到岭南去。李公掩一调查,冯盎、谈殿并没有反叛唐朝,而只是地方上因为土地划界,发生互相攻击的事件,阻断了交通,邻近州县受到一些损害,讹传他们反叛。李公掩去时,双方争着迎接,领受朝廷赏赐,并俯首认罪。一个月后,李公掩回长安,离开高州时,冯盎派他的儿子冯智戴随行入朝,以表忠诚。李世民命有关官署设宴招待,并命人赐给魏征五百匹绢。他对魏征说:你一席话,解了我的忧愁,不烦一兵,岭南安定。这一席话胜过十万大兵啊!

刚刚平息了高州事件,李世民采纳众臣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与周围藩邦的关系。派遣使者去西域册立西突厥叶护可汗。李世民酷爱骏马,使者派出之后,听人说西突厥盛产骏马。马上又令人多带金帛去西域各国买马。魏征听到之后,立刻前来阻谏。因为这样大大不妥,容易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我们目的是买马,不是专门去册立可汗,让番邦以为轻视人家。李世民认为他说的有理,急忙中止了买马的行动。不久之后,李世民与众臣一同出游,故意让魏征骑一匹老马,算是对魏征的一个小小的报复。众大臣笑话魏征,他却泰然若素,笑言道:苟立于国家,别说是让我骑一匹老马,就算让我自己变作老马让人骑,也心安理得。李世民听到此言,急忙把自己的骏马让给了魏征。

 

第六集

魏征受李世民恩遇,本来就惹得许多人为此嫉妒。借此机会身为宰相的裴寂,借故有人告发魏征徇私其亲戚。李世民命御史大夫温彦博查办,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奉诏责怪魏征,说他不注意检点行为,忽视避嫌,以致诏来诽谤。魏征愤怒地顶撞温彦博,并拒绝奉诏,自己到宫门前求见李世民。李世民本想玩弄一下君王权术,故意冷落魏征。没想到魏征久跪不起,逼得李世民不得不召见他。魏征当面指责李世民不该玩弄君王权术,诚恳地说:君臣一心,朝廷才能成为一体。岂有抛却大公无私,而专在检点行为上下功夫?如果上下都走这条路,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他对李世民说:愿使臣为良臣,不为忠臣。李世民问:忠良有什么不同?魏征说:良臣身有美名,如稷、契,君主也获得好的声誉。而忠臣则不同,如商纣王时的尤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李世民听了非常高兴。接着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李世民欣然称善。

贞观元年,面对如何治理国家,朝廷上下发生了激烈地争论。李世民听信裴寂等人的说法认为,大乱之后,较难把百姓教化好,而魏征对此却持乐观态度。他说:大乱之后,百姓对治理的要求,就如同饿极了的人求食一样。李世民对魏征的话将信将疑,说古人云,贤明的人治理国家,也要百年才有成果。魏征回答说:说是指平常人说的,如果是英明的君主,一年就可以取得成功,三年才得成绩已经不算早了。宰相裴寂却说魏征盅惑君心。他指出,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变得浮荡奸诈,秦用严刑峻法,汉施仁义、刑律两手,皆未取得成功。如果听信魏征的话,国家必然大乱。魏征针锋相对,以历史事实驳斥了裴寂的人心不古的议论,说如果人心越来越奸诈,那么到今天人就皆变成鬼,还能谈什么教化?魏征舌战群儒,激发起李世民大治天下的决心。魏征由此却得罪了裴寂等人……

 

第七集

李世民宽仁治国的方略刚刚订下,相州地方就出了个李好德,自称要做皇帝,对人封官许愿,被人检举,逮捕入狱。大理丞张蕴古审理这个案件,发现李好德素来有癫病,病发时胡言乱语,病好了无异常人。张蕴古奏报李世民:对癫狂的人不能判罪。李世民说:你再仔细考察他一段时间,如果真是癫病,就恕他无罪吧。张蕴古感到这件案子办得慎重,没有错杀好人,非常得意,他一回来,就让李好德自由行动。这李好德知书能文,也替张蕴古办些事情,张蕴古很赏识他,就对他说:你的案子,我已奏明皇上,皇上宽恕你了,过些日子就放你回去。李好德感谢不已。有一天,张蕴古和狱吏打牌赌博,李好德在旁观看。一个狱吏因事走开,李好德就代那狱吏打起牌来。这件事被传出去,御吏权万纪就向李世民揭发。大理丞竟和囚犯打牌赌博,真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大怒,立即把张蕴古叫来审问,张蕴古承认有这事。李世民怒不可遏,声色俱厉地说:你身为大理丞,怎么知法犯法,他是一个嫌疑不清的人,你怎么把朕的话泄漏给他?这样的大理丞,留下何用?李世民吩咐左仆射房玄龄道:把他绑出去,立即斩首!房玄龄不敢抗拒,遵命派人执行。魏征听到这件事,急忙前来阻止,但为时已晚,张蕴古人头落了地。

魏征极为愤怒,不顾内廷官员阻拦,面见李世民直斥皇上烂杀,并举隋朝一个案例,说得李世民满头大汗……李世民点头叹道:隋炀帝罪大恶极,这么说来朕比隋炀帝也差不了多少……魏征说:杀错了人,应该认错,更重要的是要防止今后不再错杀。过了两天,李世民越想越不安。他把房玄龄找来问道:张蕴古是否该杀?房玄龄叹口气道:他知法犯法,罪行严重。唉,如果按法律审判,也许不会杀头吧。李世民又问:那么,你怎么把他杀了?房玄龄吃惊地说:陛下盛怒,喝令立即斩首,臣怎敢不遵办?李世民叹口气道:我在盛怒之下,命令杀人,你既知不该杀,为什么不提醒我一声?房玄龄听了,立即低头认错,连声说:臣有罪!臣有罪!

大唐律法原来规定,凡判死刑,必须由三个有关的官署审核复奏,一致认为确实该杀,并无冤情,才正式定案。自张蕴古案以后,重新规定死刑案件要经过“五复奏”,即五个有关官署审核同意。由于慎重判案,全国一年内判死的只有二十九人。加上几年中政治安定,农业丰收,犯罪现象减少了,监狱里关的囚犯也大大减少了。

 

第八集

李世民决心广开言路,下诏不论官民皆可上疏言事。诏谕下达之后,众大臣议论纷纷,都想大显身手,讨好李世民。最后许多人都找到了魏征这个榜样,觉得只要跟皇上唱对台戏,就能邀宠。于是乎,朝堂之上成了众大臣与李世民打擂台的地方。李世民本来想到广大百姓饱受战乱,渴望休养生息。他原本采取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而裴寂却提出了要皇上独运权威的主张。退居高位的裴寂也想重新复出,本来他一向畏惧打仗,这时却提出了政要威武,征讨四方的建议。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则碍于自己是皇上的心腹,担心阻塞言路,一直不发表意见。魏征看出众大臣的本心,原本打算回避,然而看到在一些文臣武将的蛊惑下,又唤起李世民征讨四方的雄心壮志,终于忍不住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以隋朝初期的贞观初期对比,坚定地支持抚民以静的方略。并且进一步希望皇帝躬行节俭,以省民力。

经过一番论战,李世民最终采纳了魏征的主张,并且给予奖励。裴寂等遭到斥责,背地里纷纷议论魏征行事狡诈。许多人对魏征敬而远之,魏征一时间受到孤立。但是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处境,依旧督促皇上实行既定的方略,而且要求李世民以身作则,带头躬行节俭。在魏征的几番逼迫下,李世民只要压缩后宫开支,不得不将三千宫女放归民间,一时间后宫内变得冷冷清清,甚至连皇后和妃子指使的侍女都显得不够用。长孙皇后虽然能安之若素,但其他妃子抱怨声不绝于耳。李世民心中很不好受,暗地里派出内庭官员到民间重选女子入宫。消息传到魏征耳中,魏征直赴皇宫,又递上一道言词激烈的奏章。逼使李世民收回成命不说,还要他严惩内庭官员。李世民被弄的灰头灰脸,好一段时间不想见到魏征,以至于到了只要报上来的奏章没有魏征的奏章,他就能松一口气。

然而民间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国势日渐安定,民间也出现繁荣景象。应验了“一年就可以取得成功”的预言。适逢春节,李世民宴请群臣。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有人提出要皇帝巡游南山,进而到泰山祭天封禅。李世民看到魏征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当即做出来年春天到泰山封禅的决定。谁知道在众臣一片三呼万岁的颂声中,魏征却站起来推说身体不适,独自离开了庆功宴会。与其同样刚直不阿的谏议大夫王珪也起身离去。

 

第九集

宴会之后,李世民兴奋心情渐渐平复,做好准备等着魏征上疏反对的奏折,却一直没有看到。他终于忍不住,派出房玄龄前去打探魏征的动静。房玄龄本来也反对封禅的做法,他见到魏征之后,几番想把话题引到封禅的事情上,魏征偏偏避而不答。当他把情况向李世民汇报之后,李世民忐忑不安起来。主张封禅的大臣督促他尽快决定封禅的日期,李世民反而拿不定主意,推托着等等再说。房玄龄察知皇帝对封禅已经失去兴趣,把原本准备好的库银,用在了春季振灾上。一些鼓动封禅的大臣上奏弹劾房玄龄。房玄龄苦于无法应对。魏征却夜造房府,把一份灾民得救的统计数字交给他,同时还带给他一口袋石头子……

朝会上,李世民拿出弹劾房玄龄的奏章,诘问房玄龄。房玄龄不作辩解,把魏征交给他的统计数字呈上去。李世民看罢,颇感欣慰。之后,房玄龄又把那一袋石头拿来倒在皇上御座前,黑乎乎的石头让李世民十分吃惊。房玄龄告诉说:这些石头上都沾满了各地灾民的手印,每个手印都代表着一个濒死而复生的灾民,眼前的不过是万中之一。它表示的是灾民对皇上的感恩之情。房玄龄告诉皇上,原本用作封禅的银子都变成了这些石头。李世民震撼不已,蹲在御座前抚摸着一块块石头,禁不住潸然泪下:这些石头中也有来自泰山的,是不是?房玄龄只回答了一个字:是!

事后,李世民向房玄龄问起石头的来历。房玄龄如实禀告是魏征和王珪安排监察御吏巡安各州县时,在民间搜集而来的。李世民感慨万分:朕此刻方才明白魏征的良苦用心,黎民百姓用这样的方式对朝廷表达感恩之情,朕不必封禅也能领受上苍对朕的眷顾了……闹闹哄哄的封禅就此无疾而终。

 

第十集

此后不久,少府监窦德素建议在后宫花园里造一座楼阁。李世民听到建议,言不由衷地说:殿宇楼台,是帝王所爱而百姓所厌。帝王爱的是游玩享乐,百姓厌的是劳民伤财。以朕看来,能不造就不造吧。窦德素说:陛下太小心了,楼阁造在后宫,太臣们如何知道?臣嘱咐匠人,一概不许外传就是了。李世民想想不错,亲自陪窦德素勘定地点,窦德素就指挥工匠建造起来。这楼阁比较高,从北门围墙外也能看见。有一天,左仆射房玄龄和右仆射高士廉同坐一辆马车在长安城内巡视。他们在北门附近,从围墙外面看到这个尚未完工的高耸的楼阁。房玄龄问:宫里又修什么楼阁?高士廉摇摇头说:不知道。他们在路上遇到窦德素,房玄龄喊住他。窦德素连忙下马。房玄龄拨开马车的帘子,问:窦德素,那北门正在修建什么楼阁?窦德素心慌答道:北门……不……不知道啊。房玄龄说:这是你少府监应该管的事,怎么你也不知道呢?窦德素说:大人说得对,让我问问看。他匆匆忙忙骑马走了。窦德素立即进宫,把房玄龄的话报告李世民,请示怎么答复。李世民想了想说:如果再问你,你还说不知道,叫他们来问朕。李世民知道房玄龄办事谨慎,却不会辩论。果然房玄龄过后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李世民自己却有点担心,害怕魏征跟他计较,于是耍心眼,故意自己提及此事。有一天,很多大臣在宫里聚会,李世民把房玄龄、高士廉叫到身边责备道:你们管理百官和万民的事,已经够忙了。我在北门稍有修建,和你们什么相干?他们追问窦德素干什么?管得太宽了嘛!房、高二人见李世民生了气,连忙垂首,再三道歉:陛下说得对,臣等不再过问此事了。谁知旁边有人插嘴说:为什么不再过问呢?大家一看,这人是魏征。此时他的官衔是侍中,侍中并无具体任务,常在皇帝左右,皇帝有事可以问他或临时叫他办。魏征不仅批评皇上,还将房玄龄等一顿指责。一席话,说得李世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话可答。其他大臣也是面面相觑,都不说话。房、高两人也受到魏征指责,窘得满面通红,口里喃喃自语。李世民挡不住义正词严的魏征,乐得当着众大臣认错,事后却喜滋滋地享受已经盖起来的楼阁……

 

第十一集

少府监窦德素摸着了李世民的脾气,紧接着又开始筹划修复洛阳宫殿的工程。可惜这一次却没那么顺利,马上就收到了反对修洛阳宫殿的奏章,指责皇上无端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李世民一看就头痛了。修洛阳的宫殿,老早就有人反对,一直以来他也承认是不急之务。现在连年丰收,老百姓生活改善了,难道一座宫殿也不能修,一点劳役也不能让人负担吗?他把这份奏章丢在一旁。随后他忽然发现,写这奏章的是陕县丞皇甫德参。“一个县丞!”他轻轻地哼了一声。县丞是县里面的一个小官,真是比芝麻还小,也想来指手划脚了!“倒要看看他还说了些什么!”他想着,把奏章再拿起来,继续看下去。皇甫德参提出,皇家庄田收地租,租额太重,农民负担不起。皇甫德参甚至把民间一些装束打扮的事也提了出来,说现在民间妇女爱把头发梳成松松的高髻,既浪费时间,又不便劳动,是一种不良风俗。这种风俗怎么形成的呢?据调查,是从宫中传出来的,那宫女们的发髻是多么高啊,能不能弄低一些,给民间做个榜样呢?李世民起看越冒火。他这时对臣下的劝谏已经有些不耐烦。

朝会上,李世民侃侃而谈,说像魏征、王珪之类的大臣,博学多闻,言之有物,朕自然得虚心领受,而皇甫德参是什么东西,竟然这也反对,那也指责……李世民暴跳如雷,对大臣们说:这个皇甫德参,不好好去办他县里的事,却大模大样地来教训朕!他恶意诽谤朝廷,简直要国家不收一个人服劳役,不收一斗地租,宫女们都剃光头发,才合他的意!你们看,他该当何罪?魏征说:他的奏章我看过,说话有些过火,但都是事实,并没有大错啊。陛下如果处罚皇甫德参,恐怕会阻塞言路啊。李世民本来先给魏征戴高帽子,就是想堵他的嘴,偏偏魏征毫不领情,心里气得直咬牙……然而他骨子里的确有点惧怕魏征,不敢与魏征争执,硬着头皮又把皇甫德参的奏章仔细地看了看,作出一副大度的样子对魏征说:你说得对,唉,若不是你直言反映出,我怎么样能想到这些道理呢。魏征说:陛下如听不进忠言,那奸邪献媚的话就会源源而来了。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只好作罢,还勉强地奖励了皇甫德参二十匹绢。

 

第十二集

从此以后,李世民实在有点儿烦魏征,好长时间对魏征敬而远之。魏征知道他有怨气,也故意冷淡皇上。李世民乐得耳边清静,心喜之余,时间久了却感到非常不安。因为一向直言敢荐魏征已经有好长时间不再上疏进谏,李世民感到十分失落。他忍不住询问房玄龄,可是一向与人为善的房玄龄为了维护皇上颜面,不想点破其中原由。李世民左思右想,又问计于杜如晦。杜如晦一语道出其中玄机:皇上如果想让魏征回心转意,除非皇上亲自向魏征认错。李世民一听大为恼怒,认为魏征这简直就是借故要挟,严辞表示决不会这样做。

房玄龄深知李世民内心的苦恼,亲自上门劝说魏征给皇上台阶下。魏征不但不听从劝说,反而指责房玄龄遇事过分中庸。房玄龄诉说自己身为宰相的苦衷。魏征听罢房玄龄一席话,对其表示理解,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为了造就一代明君,我们身为臣子不得不充当各种角色。过后,房玄龄面见李世民,把魏征的话如实转告。李世民幡然悔过,放下君王的身段,亲自到魏征府上探望。君臣二人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魏征引述孟子的话: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为寇仇。魏征毫不客气地指出君王必须以诚信对待臣子,而且君王的肚量必须比臣子更大。其原因就在于有着无上的权威,如果没有比臣子更宽广的胸怀,那臣子就会由于畏惧而不得不时时处处顺从君王。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敢指出君王的过失。他以聪明过人的隋炀帝为例,一席话让李世民听得惊心动魄……

李世民回到宫中彻夜难眠。第二天的朝会上,李世民当着众臣称赞魏征,并下诏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下朝之后,一些大臣众起而围攻魏征,斥责他以犯上的方式邀宠,实属可恶。魏征淡然一笑:眼下我位高权重,肚量也不得不更大些,因此也就不计较你们什么了。气得一帮大臣目瞪口呆。

 

第十三集

是年,朝廷举行大规模的吏部铨选,按照“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对那些已取得任官资格的人进行选拔,授予官职。但有些人弄虚作假、伪造官资履历或冒承恩荫之后,来参加铨选,以骗取官职。为此,李世民发布敕令要求作伪资荫者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不久,有人告发温州司户参军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李世民命柳雄自首坦白,并威胁说:若不自首,判你死罪!但柳雄执意不肯承认自己伪造官历。

经过大理寺的推鞫审讯后,证实柳雄的确是隐瞒伪造官历。审案定罪时,明习律令的戴胄据法将斯断为徒刑。李世民听到戴胄的汇报后,勃然大怒,质问说:腾已下过不自首就处以死刑的敕令,你戴胄不是不知道,为什么只断为徒刑?这岂不是让朕“示天下以不信”吗?难道你想以断狱来博取个人名利吗?一些大臣乘机讨好李世民,纷纷附和,唯有魏征冷眼旁观。戴胄并没有因为李世民的责难而畏葸退缩,而是抗词反驳说:如果当时陛下将柳雄立即杀掉,那我是力所不及的。但这一案件交付法司审理,尽管陛下有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法司却要忠于法律,“臣不敢亏法”。言外之意是他的判决是有法可依的。李世民虽然感到戴胄说得有理,但皇帝万乘之尊的架子却一时难以放下,于是怒气冲天地对戴胄说: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法令与皇帝的信义相抵触,这的确是个难题,怎么办呢?李世民突然看到魏征在一旁微笑,心里有点犯嘀咕,朝会后让魏征留下,明着是问计于他实际上等同于让魏征评理,魏征以国法大于皇帝言的道理让李世民不得不服,戴胄因此获得奖赏……

 

第十四集

一些大臣虽然痛恨魏征,然而看着魏征一步步升官加爵都嫉妒的要命。与是乎都绞尽脑汁找皇上的麻烦。更有几位大臣甚至打探皇帝内宫的消息,试图以诤臣的面目向皇上邀宠。李世民本是个风流君王,先后收取了几位妃子,其中包括齐王的妃子和隋炀帝的肖皇后。他们危言耸听,列举历史典故,试图证明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女人。李世民听了这些话十分恼怒。偏偏这个时候,魏征却没有任何议论。一些大臣便挖苦他:这样的大事大非为什么他反而不说话了?魏征却讲出自己的一番见解,让那些老奸巨滑的人听得哭笑不得。事后李世民听到魏征的奇谈怪论,乐得笑不可支。他暗中奖赏魏征,魏征欣然领受。

李世民嗜好狩猎,一直以来因为惧怕魏征劝解,所以只能在秋冬季节满足一下自己的嗜好。看到魏征并不向他所想的那样不通情理,便指望在其他季节也蠢蠢欲动。没料想刚刚准备好一次狩猎的行动,带着众皇子和公主准备出行,被魏征带着王珪等阻挡在城门口。李世民碍于在众儿女面前的面子,苦苦恳求仅此一次,下不为例。魏征依然不能通情,抓住马头缰绳就是不肯放行。李世民乘兴而出,败兴而归。怒冲冲回到宫中,发誓总有一天要把魏征这个乡巴佬杀掉。长孙皇后听到此话,换上盛装向他庆贺。李世民莫名其妙。长孙皇后讲出一番道理,让李世民听得心悦诚服。他当即把散去的众皇子和公主重新召来,当着他们的面,把几位心腹重臣召来,诚挚地认了错,然而不懂事的众皇子和公主却有点忿忿不平,觉得魏征老儿实在可恶……

 

第十五集

丹宵殿上李世民宴请十多位亲信大臣。李世民几杯酒下肚,讲了一通追古抚今的大话,志得意满,溢于言表。众大臣连连奉承,唯有魏征和王珪冷着一张脸不哼声。长孙无忌自以为出身贵族,妹妹又是皇后,早就对二人心怀不满,此时便乘着酒劲挖苦二人,几句话满座皆惊。魏征和王珪怒而不语。

李世民让人把长孙无忌送走。宴会过后留下魏征和王珪,用心良苦地劝慰二人:你们二位衷直敢谏是好的,可是你们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我下不来台,长孙无忌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看不下去,所以才挖苦你们。希望你们以后,对我这个皇帝多留点儿面子。魏征涨红了脸说:如果陛下希望我从此口是心非,我魏征自然也能做到明哲保身。只恐怕人人如此的话,就没人来保大唐的天下了!李世民一看话不投机,非但没有劝说二位,反而让魏征教训了一顿,很觉得没趣儿。

李世民回到后宫与长孙皇后说起此事,长孙皇后大为惊恐。立刻起驾来到哥哥家中,将长孙无忌训斥一顿。逼着长孙无忌向魏征和王珪赔了礼才算了事。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说起教育众皇子的事情,表示了自己深深地忧虑。李世民不以为然。没想到紧接着就听到了魏王李泰向他告状,说是三品以上官员对他傲慢无礼,实际上是暗指魏征。李世民因为十分宠爱魏王,一听有人轻视自己的爱子,立刻勃然大怒。召来众大臣义愤填膺大肆训斥,众大臣吓的战战兢兢,连房玄龄也急着表态:如果有这种事儿,应该严加斥责。偏偏魏征又有一番大道理,说得李世民目瞪口呆。众大臣互相张望,嘴上不说,心里暗暗称赞。李世民面红耳赤,生了半天闷气,才有气无力的说了一句话:唉,凡事要讲道理,朕自以为道理十足,所以一时愤怒;听到魏征的议论,才觉得朕的脾气发得太无道理。由此可见,做皇帝真不容易呀!过后,李世民嘱托魏征编撰《自古诸王侯善恶录》,对众皇子说:自古以来,诸侯难以善终,这书应当成为你们的座右铭。魏王一看告状不成倒惹来一本学习的书,众皇子面前灰头灰脸,从此下决心干点正事……

 

第十六集

李世民从骨子里说是一个很讲究生活情趣的皇帝,常常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涉猎广泛的帝王。然而由于众大臣形成一种人人敢干劝谏的风气,在外面不得不有所收敛。回到内宫他却很会调理生活,在宫庭内组织起了乐队和舞蹈队,时常组织表演活动,高兴的时候自己也下舞池随同宫女一起跳舞。

九皇子李治生了儿子,在府中设宴请客。李世民带着众大臣前来助兴。君臣开怀畅饮。酒酣耳热,李世起身舞蹈,又邀在座的诸臣一同欢舞。礼部尚书闻曜一本正经的劝解,认为君臣同舞有损于君王威严。魏征却偏偏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样恰恰可以融洽君臣的关系。魏征舞姿极差,却带头陪伴皇帝跳舞。李世民十分高兴,私下里对魏征说:其实你也不是个老古板。魏征表述了希望君臣同享太平盛世的愿望。让李世民听得十分感动,乘势和魏征推心置腹,表示自己在治理好国家的前提下,也想做个不失男欢女爱的风流皇帝。魏征笑着说:这是你的私事儿,我也不想多管。

李世民说这番话本来是有用意:他看上了一位前隋朝大臣郑仁基的女儿,此女子才貌双全,长安城内十分有名。好歹听到魏征不反对的话,他立刻下诏聘郑氏女到宫中允华。魏征本来没打算不管这件事,但回到家中让夫人裴氏一顿数落。告诉他郑氏女已经有了婆家,她已经许聘给一个叫陆爽的人。抱怨他事先不阻拦皇帝下诏,现在说也晚了。魏征一听也有些犯急,苦思了一晚上,觉得这件事儿会有损皇上的名誉。第二天大清早跑到中书省,将皇帝的诏书扣压下来。

 

第十七集

魏征扣压了皇帝的诏书,在朝廷内引起轩然大波。有几个大臣深知李世民的好色品性,乘机拍马屁,借机打击魏征。他们宣称诏书已下,草率收回,有损于皇帝的威信。至于郑氏女是否订过婚,不妨再调查一下。若确已订婚,再把诏书收回销毁不迟。调查的官员直接去问陆爽,陆爽却称自己没有和郑氏女订过婚,并写了一份奏章。众大臣认为事情既已经查清,决定诏书照发。偏偏魏征依旧不同意,一口咬定这陆爽的奏章并非真话,而是因为惧怕皇上。李世民背地里虽然对魏征的多事儿十分恼怒,但是毕竟顾及自己的名誉,经过一番折腾,只好让这件事儿不了了之。

从此之后,李世民对魏征更是心存畏惧。无论大事小事都不敢疏忽,尤其是听说魏征已经知道的事情,更是小心谨慎不敢出一点儿错。有一天,李世民得到了一只鹞,鹞长得健壮俊伟。李世民正把鹞放在臂上玩时,忽然望见魏征正向他走来。李世民心中一惊,知道魏征要是看到了,肯定又是一番进谏。李世民情急生智,忙将鹞藏入宽袍大袖的怀中。魏征假装奏事,大谈古代皇帝喜好逸乐的故事以为讽谏。魏征一直言简意赅,偏偏这一次进话说得很长。李世民生怕鹞藏时间久了会闷死,几次都想制止魏征进奏,可又敬畏魏征,硬是不敢开口。结果,魏征的话完了,鹞也就闷死在李世民的怀中。过后,李世民只好在后宫花园里隆重埋葬了鹞……受太监挑唆,李世民觉出受了魏征的耍弄,算计着哪天一定要整治魏征。魏征察觉到李世民意图,也觉得君臣关系不应该过分紧张,主动找上门。表面上是来认错,可是讲了一番道理,反而让李世民觉得处处不是。接受魏征认错的同时,背地里却下令以后不许让这类玩物丧志的东西进宫……

 

第十八集

李世民处处受到魏征的辖制,日久天长难免生出逆反心理。随着大唐基业的日渐巩固,歌功颂德之声遍于城乡。人们说:这样的全国统一、人民安乐、民族和睦的盛世,是旷古未有的。李世民既有超越前代的丰功伟绩,很多官员觉得,应该举行封禅盛典。李世民受到臣民交口称颂,心里非常得意,口头上却还要谦虚一番;对于封禅盛典,他也表示不愿举行。

很多官员看准李世民口里虽然反对,心里实在想封禅,所以三番四次上书,继续歌功颂德,把李世民越捧越高,还说什么“时不可失,天不可违”,如不封禅,简直天也会生气呀。李世民受到一片歌颂声的包围,也有点心痒痒了。“就去一次吧,”他想。于是封禅典礼瞒着魏征、王珪等人秘密地在筹备着。但是,李世民知道举行封禅盛典,总是要劳民伤财的。他知道魏征迟早会知道,害怕魏征会出来劝阻,那时就被动了。想来想去,他还是忍不住找魏征谈话,征求意见。魏征果然不赞成,又是一通大道理。李世民默然不说话。魏征又说:远夷使臣随行,参加盛典,陛下免不得多给赏赐,才显得中国富裕。这样热闹一阵,图了一个虚名,国家的花费、百姓的负担可不轻啊!所以,臣以为封禅盛典,无举国而有害。

仿佛是为了证明魏征的正确,过了两天李世民接到奏报,黄河下游连日大雨,田里积水成灾。李世民知道封禅是去不成了,只好下诏说:封禅有虚名而无实利,劳民伤财。现在路上正闹大水,到泰山的路很难走。所以,有关筹备封禅的事,应立即停止办理。希望文武百官,不要再提封禅的事了。李世民乘兴而始,败兴而终,心里憋了一肚子怒火,便拿一位官员撒气……

 

第十九集

这是由于东城里的一件案子引起的。都官朗中薛仁方是个认真执法的官吏。有一次,他查办一个抢夺民女的案子,罪犯叫杨誉,是个大财主。薛仁方逮捕了杨誉。杨誉傲慢地对薛仁方说:你逮捕我,也该调查调查我的女婿是谁吧!其实薛仁方早就知道了。杨誉的女婿是李世民第六个儿子——蜀王李愔。薛仁方气愤地说:不管你的女婿是谁,犯了法就得办罪!薛仁方把杨誉关了起来,调查他的其他罪行。杨誉的儿子跑到长安,向李世民哭诉:薛仁方明知臣父是皇亲国戚,故意节外生枝,妄加逮捕,久不释放。请陛下作主。李世民安慰他说:你放心,朕替你作主就是。李世民立即命人把薛仁方找来,怒气冲冲,声色俱厉地骂道:你明知杨誉是朕的亲戚,为什么故意为难他?薛仁方跪着答道:杨誉罪行很多,还没有查清。“听你的还是听朕的?”李世民大喊着,对侍候在旁边的两个宦官说:“把他拉出去,先打一百棍,朕要撤他的职!”

魏征得知消息,急忙赶来劝阻:请陛下息怒,等臣说完话再打。宦官站着等候李世民吩咐,李世民看着魏征怒不可遏,不得已对宦官说:你们先下去吧,暂且不打。李世民带魏征回到御书房,问魏征为什么不赞成打薛仁方。魏征说:皇亲国戚,自古很难对付。他们仗势欺人,被害的良民不敢告状。国家有法律,法律管不住他们。执法的官吏见了他们就害怕,明知他们犯法也不敢抓他们。为什么呢?他们是皇亲国戚呀,皇上要保护他们呀……紧接着又发生了长乐王李幼良走私物品的事件,李幼良不顾,在巴蜀地区组织人马,大量套购生丝和织品,然后由他的一支秘密驼队转运到西域吐谷浑等国,高价倒卖,牟取暴利。这支驼队还袭击胡商,抢掠财物,扰乱了大唐与西域的正常往来。李世民一听事情如此严重立刻下令查办长乐王……

处理完李幼良走私的案件之后,魏征乘势提出削藩的主张。很快拟好了将数十名藩王削去王爵,降为县公的名单……

 

第二十集

进行削藩的同时,李世民又听从魏征的建议,制定的考官条例,开始整顿吏制。李世民考虑到魏征得罪人比较多,把执行考官条例的事情交给房玄龄办。左仆射裴寂做梦也没有想到,考官会考到他的头上。裴寂虽为元勋,但近年来政声不好。他掌管着总揽百官的重权,却不能为国家擢选贤才,而是任人唯亲,把诸如孙洪、吴士贤一类庸才提拔为官。房玄龄、马周依据考官条例,给他评定为“下中”:背公向私,职事废阙。有消息说,李世民将免去他的左仆射之职,让他改任太子少傅,不再参与朝政,裴寂心里明白,太子少傅虽是从二品,但平日事务不过是辅导太子,并不握有什么权力,左仆射的免职无异于把他从政权中心剔除,他自然不愿这样。于是他匆匆前往大安宫,向李渊求救。

此时,老态龙钟的李渊正在尹妃的陪伴下悠闲地饮着酒,两个乐伎在一旁吹着玉萧助兴。裴寂把话题转到宗室诸王,他觉得只有这一根神经才是最敏感的。他暴光了削藩的计划。这个消息,使李渊大吃一惊。本来李幼良被贬为庶人,李渊并没有受到什么震动。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李幼良,而是要涉及宗室的所有王公,这便使李渊难以平静了。他带着几分怒气说:宗室郡王都是我亲手所封,一概削爵,这还了得?裴寂见火候已到,才把心中的隐衷端了出来:太上有所不知,就连老臣也难保呢。李渊怒不可遏:爱卿不必担忧,我倒要看看,谁敢动我萧郎!卿暂回府,只要有我在,你就只管放宽心。

太上皇震怒,李世民一时没了主意,问计于魏征,打算借故裴寂扰了太上皇清静,要严惩他。魏征担心这样更会激怒太上皇,事情反而不好收场,经过一番思量,他给李世民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十一集

魏征的计谋非同一般,与大唐北部的边疆安宁联系在一起。原来北方的突厥发生内乱,突利可汗战败,派使都向大唐求援为大唐北训边疆的安宁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会。李世民想起十多年来与突厥交战的历史。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被他们掳掠为奴,无数的金银财宝、各种物产被他们大肆洗劫,北部的大好河山一再遭到突厥铁骑的蹂躏,真是边关无宁日,塞外有哭声!但是,十多年来,大唐之于突厥,却如弱羊之于猛虎,无能为力。住日的屈辱使李世民再也忍耐不住内心的激愤,复仇的烈火在他的心头猛烈燃烧。他的右手紧紧地攥着佩剑的剑柄,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他的心中酝酿。热血并没有冲昏李世民的头脑。作为一个久经战事、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元帅,李世民也理智地权衡了一下敌我情况。

李世民一边布置军事,一边按照魏征的安排把太上皇请到承庆殿。当着太上皇的面请来了皇室的诸王,他故意提说与突厥的战争缺乏领军的将领,表示从诸王中选出一名去征讨突厥。李世民开宗明义地对诸王道:突厥来犯,边境火急,谁能领兵出征,可以自荐。一阵死一般的寂静。诸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出头。李渊有些不安,他用眼瞟了一眼胶东王李道彦。那眼光在说:你倒是说话呀?李道彦装聋作哑。一个年约十来岁的小王走出排班,他是李神通之弟襄邑郡王李神符的小儿子,因为是皇亲,小小年纪一年前就被派往幽州都督任职,他被封为幽州都督、魏郡公。那小王满不在乎地说:打突厥,我去!李世民笑问:你有何能?小王:斗鸡、斗蟋蟀,别人都斗不过我。让我领兵打仗,保管也能取胜,一斗就赢。李世民哑然失笑,李渊哭笑不得,一场闹剧之后,李渊从此再不干涉朝政,削番的方略也得以施行……

 

第二十二集

李世民派大将李靖征讨突厥,很快就取得胜利,并缴获了无数战利品。李世民乘着兴头,偷偷拿出一部分缴获的银子,重新修建了洛阳的宫殿。

洛阳的宫殿修建好之后,李世民带着众大臣前往洛阳,中途路过一座行宫,因当地供应不周,李世民大发脾气。魏征进谏说,陛下因供应不周而动怒,恐怕这种风气传下去,将来会弄得民不聊生。从前隋炀帝常以郡县供应多少而赏罚,所以海内叛之,亡国了。这是陛下亲眼所见的,奈何效仿他呢?李世民听了一惊,对魏征说:要不是你,我是听不到这样的话的。李世民来到洛阳,看到洛阳宫修建的十分壮丽,觉得总算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他带着随从游信洛阳宫的庭台楼阁,奇花异石。登上画舫,荡舟于积翠池,李世民正所谓龙心大悦……

随后在西苑设宴,李世民与随行大臣庆贺。李世民内心非常得意,但是又怕魏征等大臣诤谏,故意有群臣献酒祝贺,满座腾欢的时候说:今天大家在这里欢乐游览,可不能忘记隋炀帝呀!众大臣顿时严肃起来,连连称是。李世民又说:隋朝灭亡,难道是隋炀帝一人之罪吗?不是吧。他眼望魏征道:魏征是个史家,最近编成《隋书》,他可以给大家谈谈感想。魏征知道他的心思,故意简单说了几句,就不再哼声。

宴会后,魏征留下不走,也不管李世民高兴不高兴,又一次提起行宫里发生的事情。李世民说:我已经认了错,你为啥还要纠缠不已?魏征却说:你虽然认了错,但是并没有处罚你身边帮你挑毛病的人。李世民被逼得没办法,把骂人的黄门官找来,重重责罚,叫他向地方官道歉。并向所有随从人员发出指示说:以后各地供应食宿,所有随从不许向地方官要这要那,更不能指责地方官供应不周,违者重责。魏征借机传令于洛阳的地方官,让他们进奉宫室的东西一应从简。弄得洛阳宫内不能再奢华浪费。一些陪同的妃子抱怨不休,李世民推聋作哑,无可奈何……

 

第二十三集

李世民本来还想在洛阳多住些日子,但是濮州了发生了蝗灾。房玄龄等就近把洛阳节省下的皇银调往濮州振灾。于是乎洛阳宫内的供应越来越差,随行的众妃子、皇子和公主们抱怨不止,李世民只好起驾回长安。

回到长安之后,正赶上长乐公主将要出嫁,长乐公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钟爱的女儿。长孙皇后虽然贤良,但因为长乐公主是自己宠爱的女儿,总想给予更多的嫁妆。李世民本来准备按照宫室的规定给公主办嫁妆,长孙皇后却有点儿不高兴。李世民只好指示殿中省官员,长乐公主的嫁妆要超出其他公主的一倍。长孙皇后知道了,告诉长乐公主,母女二人十分高兴。那办事的官员为了讨好李世民,从长安到外地,搜罗高贵的物品,雇佣做服饰的工匠,准备弄出一套特别豪华的嫁妆。魏征对这种做法极为反感,回家就和裴氏夫人议论起来。夫人说:这是他的家务事,你不好插嘴吧?魏征却不管那一套,说:助长奢侈之风,就不是家务事了。

李世民本来也怕魏征多嘴多舌,便有意找来魏征,对他大讲上下尊卑的道理。没想到魏征借题发挥。绕来绕去又绕到了长乐公主嫁妆的事情上。尽管李世民推托说这是长孙皇后的意思,魏征依然不依不饶,逼得李世民答应回去和皇后商量。李世民回到后宫,把魏征的一番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不愧是一代贤后,思量过后,表示赞成魏征的说法,并且叹息道:我和陛下虽然是夫妻,但我要劝阻陛下一件事,也得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很怕陛下生气。他不过一个大臣,竟敢直言冒犯,陛下不可不听从他啊。随后,长孙皇后私下派宦官把钱和绢赏赐魏征,并传话说:早听说你很正直,这次你谈起公主嫁妆的事,才真实地知道你的为人。希望你保持忠直之心,永远不变。然而不懂事的长乐公主,听说是魏征坏了她的好事,跑到魏征门上去声讨。魏征躲着不见面,却让夫人出面,把一篇文章交给长乐公主。长乐公主看罢文章的内容,吓得一溜烟跑了出去。原来这篇文章里魏征列举的都是亡国公主的悲惨下场……长乐公主回到宫中哭着向母后认错。长乐公主看了魏征的文章,感动涕泠地说:假如我大唐代代都有魏征这样的诤臣,代代君王都能容得下魏征这样的人,大唐的基业一定会千秋万代,永不更替!

 

第二十四集

太平盛世日见端倪,然而身居高官、备受恩宠的魏征,却常常夜不能寐,忧心如焚。他看到李世民在颂歌声中有些自满了。他默默观察李世民的言行,觉得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已不如贞观初年时严格,于治国利民方面用心较少,于寻欢作乐方面用心较多。魏征思索自古帝王处世的规律:当他刚刚当权的时候,他总是谨慎的,当他皇位坐稳了,自以为天下太平了,他就不注意民心了。所以历史上的皇帝,能“善始”的很多,能“善终”的可就很少了。怎样帮助李世民善始善终呢?魏征经过一番思考,写下几条意见,提醒李世民注意。写成一篇奏疏,请李世民“十思”。是为《十思疏》。

李世民读到这份奏疏,非常感动。他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直到夜半。他提起笔来,写诏书答复魏征,表示感谢。李世民手诏说:你提出十思,朕感到很好。朕将把你的奏疏放在桌子上,随时细看,警戒自己,激励自己。朕有你来辅助,真是如鱼得水啊!

过了几天天,李世民又叫魏征进宫谈天,问道:魏征,你看我的政事得失,比往年怎么样?魏征想了一想,含笑答道:一年有一年的新成就,比起贞观初年,威望更高了。李世民得意地点了点头。魏征继续说:不过,虚心求谏,似乎不如当年。李世民不觉一惊,问道:假如朕不虚心求谏,威望怎能比以前高呢?魏征笑道:不见得吧?威望高,是多年施政的成果,只能说陛下往年虚心求谏,不能说现在还是虚心求谏。李世民:难道说朕近年骄傲了,自满了?魏征:贞观初年,陛下唯恐天下未治,求治心切,所以鼓励群臣进谏。后来虽不主动求谏,但有人说句直话,陛下还能高高兴兴地接受。现在天下大治了,陛下高枕无忧,不免追求逸乐,谁要指出陛下的错失,陛下就要皱眉头了。这不是现在不如从前吗?李世民心里不服说:真是这样吗?我怎么感觉不到?魏征毫不客气地举出几个例子,让李世民红着脸不得不承认过失。

 

第二十五集

李世民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意识到儿女教育的重要。尤其是太子李承乾不好读书,让他十分生气。为了督促太子学习,特意安排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做侍读。太子旧习不改,但为了讨得李世民欢心,经常让魏叔玉代他作文章。这件事终于让魏征发现,将魏叔玉臭骂一顿,逼着他给皇上呈表谢罪。魏叔玉无奈,只好又回到案前,摊开纸,写起谢罪表来。魏叔玉写完了谢罪表,魏征便催他赶快进宫呈上去。看着魏叔玉乘马出了宅门,自己才回到书房中。

魏叔玉请罪表呈给李世民的时候,皇后也在场。按照李世民的意思,是先核实一下,然后再作定夺。可皇后却执意认为,此事不能拖延和姑息。她把文章和请罪表要了来,要亲自管教李承乾。就这样,李承乾被召到立政殿皇后寝宫。皇后语重心长地对李承乾说:你是太子,将来要接替父皇,治理国家,大唐的江山要靠你来巩固,太唐的帝业要靠你来承继。你胸无大志,不图上进,怎么得了?儿啊,你不小了,应该明白一些事理。你父皇日理万机,还惦着你的学业。可是,我听说,你沉湎声色,还叫人偷盗民间马牛,这是堂堂太子所干的事吗?你辜负了你父皇的一片苦心啊!李承乾抹着泪,做出很痛心的样子:儿一定学好,不负父皇、母后的期望。

李承乾被父皇教训一顿,过后又被皇后请去,长孙皇后又是一番责备:魏征是本朝有名的谏官,万岁很器重他。叔玉也有点像他父亲。我已嘱咐叔玉,要他多劝谏你。你要学你父皇,兼听广纳,切莫因言辞过激便怪罪进谏之人。须知:忠言逆耳!李承乾连声应诺:儿臣决不忘母后教诲。李承乾垂头丧气地离开了立政殿。当他走在路上的时候,心中恨恨地骂着:魏征老儿,叔玉小子,竟敢告我的状,你们等着吧!

 

第二十六集

自魏叔玉呈了谢罪表,使太子遭到皇后的一顿训斥之后,李承乾便恨不得将魏叔玉一口吞掉。但是,尽管太子握有大权,也不便对魏叔玉下毒手。经过和太子千牛贺兰楚石密商,终于想出了这样一个万全之计:邀魏叔玉蹴鞠,借机大打出手。东海池边的蹴鞠场,太子李承乾和太子千牛贺兰楚石在蓝班,魏叔玉在白班。太子气恼非常,贺兰楚石会意,见魏叔玉又带毬过来,上前截毬。他忽然弃毬,一脚向魏叔玉肋上踢去。魏叔玉眼快,急忙一闪,贺兰楚石扑了个空。不料李承乾又赶上来,冷不防一脚踢在魏叔玉肋上,魏叔玉踉跄着退了几步,险些跌倒。李承乾又追上来踢,魏叔玉闪过,李承乾用力过猛,摔倒在地。魏叔玉护着肋部,走到李承乾跟前,想蹲下去扶李承乾,但疼痛得不能弯腰。李承乾翻身坐起,“哎哟,哎哟”地叫个不停。“魏叔玉谋害我,给我打!”贺兰楚石一挥手,侍卫们,不管是蓝班的还是白班的,一拥而上,将魏叔玉按倒在地,一阵拳打脚踢……长孙皇后、杨妃及宫娥们刚刚赶到这里,看到此情此景,长孙皇后十分气愤,怒斥李承乾的侍卫:大胆奴才,还不快住手!魏叔玉被打得满脸是血,昏迷不醒。魏叔玉被人送到永兴坊魏征家中的时候,仍然是昏迷不醒。魏夫人急得没有了主意,叔琬、叔璘、叔瑜也都围着直哭。稍顷,魏叔玉睁开了眼睛,惨白的脸上露出淡淡的愧疚:父亲、母亲……儿给大人惹祸了……

皇后派太监送了药来,魏征一家跪受恩赐,感激不尽。接着,房玄龄、马周、侯君集等人又来看望,听尉迟敬德讲了毬场所见,群臣大为不平。众人离去之后,魏征换上朝服,离开了家门。望着魏征匆匆远去的背影,魏夫人的心又悬了起来。原来魏征料到太子会恶人先告状,急着赶去见皇上。来到立政殿上,眼前景象果然不出所料,这是一次非同以往的朝会。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近臣排班鹄立,李世民威严地坐在御座上,大殿之上笼罩着一片紧张的气氛。李世民正在训斥众臣对太子不敬。见皇上盛怒,大臣们惊恐万状,一个个跪在地上,齐声说:臣罪该万死!魏征却不跪,他神态自若地走近御前:陛下,容臣启奏!没想到,魏征一番诤谏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第二十七集

李世民回到宫中,一腔怒火难以发泄。怒火冲天地叫道:我要将这个欺君罔上的人、贼骨头碎尸万段。权万纪看到皇上真的震怒,趁机向李世民进谗,算起了魏征的旧帐:先太子每一个毒辣的行动都有他的主意!拉拢党羽收买人心,摇唇鼓舌于妃嫔间,告恶状于父皇前,设毒酒之宴,伏鸿门之兵,害皇上僚属,夺皇上兵权,预谋政变,血洗秦府……

中书舍人战战兢兢地走进。李世民开始下诏:记朕手敕!魏征目无国法,谤讪君王,立即赐死!太监了解李世民的脾气,即使杀了魏征,事后也要后悔。于是,打发小太监前去通知房玄龄等。一时间许多大臣随着房玄龄,叩求于皇宫外,人越聚越多,连权万纪也假惺惺地混迹于其中……

太监朱贵光上魏府宣旨……魏征怀着一线希望想拖延时候,借中有奏章没写完,再给点时间,但太监不敢违命,逼他尽快动手。魏征举起御剑准备自刎。魏夫人突然冲上,一下子抱住了魏征的胳膊。魏叔玉也紧紧抓住魏征那握剑的手,不肯放开。魏征推开魏夫人,掰开儿子的手,难过地闭上眼睛,横了横心,挥起御剑,向脖颈抹去……然而,就在此时,李世民带领中书舍人及两个太监闯了进来,大步上前,一把夺过魏征手中的御剑,扔到地上,然后,双手抓住魏征的肩头,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朕,对不住爱卿啊……太监朱贵光捡起御剑,插剑入鞘,双手呈给李世民。李世民复又拔出,“嚓”地一声割掉龙袍一角:朕是暗君,暗君啊……朱贵光将魏征准备在临死前写下的奏疏呈上。李世民浏览一遍,感慨万端……

 

第二十八集

李世民选了几个正直的大臣担任东宫官员,辅佐太子。太子有过失时,希望这些人能直言指出。可是太子根本不愿听他们的话,但又怕他们向李世民报告,时常对他们痛哭流涕,表示悔过。太子李承乾表面上愿意改过,实际上却对那些忠直的臣子进行打击报复。太子詹事于志宁常常劝谏太子,太子就暗地里派人去刺杀他,两个刺客见他家陈设简单,生活俭朴,不忍下手,才保住他的一条命。左庶子张玄素对太子的奢侈浪费,极为不满,请李世民限制太子乱取国库财物。太子秘密派人用马鞭把他打了一顿,几乎打死。太子李承乾的劣迹,虽然没有完全暴露,但李世民多少听到一些。后来太子的脚生了病,走路一颠一颠,李世民看了更觉得讨厌。每次太子朝见,李世民总是把他训斥一顿,没有什么好脸色。太子很怕父皇,常常托词躲开。

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是魏王李泰。他常常跟在李世民身边,亲亲热热的。李世民赐给他的财宝也比太子多。太子听到这种情况,很怕李世民换魏王做太子,自己岂不落空了。于是,太子李承乾的亲信常常散布魏王怎样怎样的谣言,魏王李泰就拉拢一些官员讲自己的好话,揭太子的丑行。两派互相攻击,使李世民很头痛。李世民叫魏王李泰住到武德殿来,以便随时可以和他亲近。魏征当时任侍中,劝李世民说:陛下爱魏王,不应把他放在引人生疑的地方。武德殿在东宫的西面,更靠近陛下,这样太子就会不自安,更加忌恨魏王。有朝一日太子继承皇位,魏王岂不危险?李世民听了,就不让魏王住进武德殿了。应该让谁继承皇位?李世民对这事拿不定主意,思前想后,很是为难。

太子和魏王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两派的人大肆活动,人心浮动,迫使李世民非明确表态不可。于是他下定决心,保住李承乾太子的地位,以安定局面。为了巩固太子李承乾的地位,提高他的威望,还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这时李世民又想到了魏征。他说:当今群臣忠直,没有超过魏征的。朕决定派魏征做太子的老师,以表示对太子的信任,阻止人们的猜疑,断掉任何人觊觎皇位的念头。李世民下诏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这是一品官。诏书送到魏征家,他正卧病在床。病好后,他上朝谢恩,并诉说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教导太子。魏夫人问他为何不做太子太师,魏征哀叹:天下事有可为,变有可不为啊!

 

第二十九集

太子与魏王争权争利,使得李世民心情郁闷,常以酒色排遣。魏征因李世民不能克终俭约,逐渐趋于奢纵,而向李世民上疏进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渐疏》。这篇奏疏,用鲜明的对比,有力的事实和论证,剖析了李世民自贞观以来的前后变化……希望李世民居安思危,善始慎终,振作精神,励精图治,继续发展贞观之治。这篇奏疏震动了李世民。他后来对魏征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还把魏征这篇奏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朝夕阅读,激励自己。他把奏疏交给史官,还赏赐给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

李世民打起精神,准备重振国事,却赶上长孙皇后病危。诸王、公主及妃嫔、宫娥齐来立政殿,哀容满面,悲声戚戚。长孙皇后的病榻前只留下李世民一人。她用尽最后的力气,向李世民陈述着自己临终前的期待。李世民对皇后最后的金玉良言一一答应,直至皇后驾崩于怀中……李世民降旨,尊谥长孙氏为文德皇后,朝野为其举哀,并将她的贤德诏示天下。并按照皇后遗言,遣放宫人。

皇后安葬以后,李世民常常思念她,就中御苑中造了一座楼台,以便登台远望昭陵。有一次,他带着魏征一同登上楼台,让他远望昭陵。魏征望了好一会说:臣老眼昏花,望不见什么。李世民指着昭陵的方向告诉他。魏征说:这是昭陵吗?李世民说:是呀!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呢!要是说昭陵,臣早已见到了。李世民听魏征提到了唐高祖,不觉伤心落泪,于是下令拆毁了这座楼台。事后,李世民责怪魏征故意挑他毛病。魏征却说:这是自己的良苦用心。使得李世民无言以对……

 

第三十集

面对太子和魏王的矛盾,魏征隐隐觉到祸起萧墙,无耐此时已年老体衰,感觉到已无力回天。他把最后的心力用于著书立说。当他把《群书治要》一书呈给李世民之后,便一病不起。李世民多次上门探望,见他家没有正厅,就命人用五天时间为他盖起正厅,供他养病。派去给他送药、治病、送食物的医生和使者络绎不绝。命令中郎将守候在他家,一有什么事情马上奏告。李世民有一次屏退左右,与他长谈了一整天。魏征向李世民吐露心迹:自己生逢其时,遇上了一代明君,因此才实现了一代良臣的功业,若非皇上英明,恐怕自己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感动得涕泪交流……

魏征病危之际,李世民带着太子和准备嫁给他的儿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同去,魏征便披着朝服,拖着带子,支撑着拜见李世民。李世民悲伤地安慰他,流着泪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则回答说,他不愁家室,只担忧国家的兴亡。李世民指着公主对他说:你勉强看一看新媳妇吧!此时的魏征已无力看一看公主和答谢李世民了。

次日清晨,魏征病死后,李世民亲自上门吊唁,哭得十分悲伤,还特地罢朝五日,命太子在西华堂举哀,诏令在京的文武百官都去参加丧仪,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为文贞,并准备以非常隆重的礼仪安葬他。他的妻子裴氏上书辞谢说,魏征一贯节俭,如今以如此隆重的礼仪办丧事,怕不合他的心愿。李世民便改命以白木车帷关葬,亲自为他书写了碑文……限于君臣之礼,李世民是不能亲自去送葬的,便登上御苑中的西楼,哭泣着遥望他的灵柩远去,一代明君李世民发出痛切的感叹: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剧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