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八卦《蜗居》----(三)关于房地产商
八卦《蜗居》----(三)关于房地产商
中年男人,无意识的来到英国,想用自己生活在英国的眼睛审视正在面对的生活。或许有点片面,但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蜗居》描写了关于房地产业前些年风起云涌的场景,其情其景,真实可信,有据可查。
80年代初期万元户是有钱人的象征,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百万元、千万元身家的年代,90年代中期后是亿万富翁的年代,而催生亿万富翁的首推房地产业。
《蜗居》描写的是上海的事情,房地产开发事件的真实原形据说就是周正毅,而周正毅从一个穷小子到亿万富翁只不过经历了几年光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还有什么产业能让一个穷光蛋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亿万富翁?
2001-2003年,正值房地产业开始启动的那几年。01年底至02年初,我曾有机会在北京上海考察房地产情况,那时的房价说起来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上海梓庄一带连排别墅的价格只有每平米3000多,那时上海的房价还没有北京高,但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房价开始飙升。
剧中海萍看房,房地产商卖房的招术真是活灵活现,全都是真实反映。
剧中的宋思明聪明过人,一些名言看起来不怎么样的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他可以就此将这些项目以低价卖给自己人,然后通过政府的一些手法进行运作,使其成为含金量很高的项目。这种典型的官商勾结不仅坑害百姓,也坑害国家。
我来说一说我所知道的房地产商是如何发家的(只能简单说,但绝对都是真实的)。
案例1:90年代初期,某公务员下海,找港商注册了一个中外合资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顶着中外合资的光环,设法拿到了一个市区内低洼改造项目,两年后项目完成,赚取利润6000万,成功挖得第一桶金,从此成为当地著名房地产开发商。(这样的政府改造项目是容易拿到的吗?)
案例2:刚刚进入21世纪,一个在金融领域小有收获的有为青年涉足房地产业,包装并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与此同时,嗅觉灵敏的他听说政府在周边某区域准备筹建一个新的开发区,他随即与人合作运作当地政府以每亩8万的议定价格拿到1500亩土地,实际并没有支付,因为当时不可能拿到土地证。然后只是投入部分资金修路并圈地。一年多以后,果不其然,当地新的开发区被批准兴建,那1500亩地恰在其中,地价猛涨。当时中央下发文件严格限制土地开发和买卖,但是开发商动用香港等地关系,多次请要人关系前来打通省市政府关节,最后成功获得土地证。再后来据说,他们以每亩30-40万的价格将土地转让,数亿白花花的银子就落入囊中了。(成功的公关!)
案例3:有某中央高官的秘书调入某省任最高首长,这时最高首长原地的一些鸡犬跟随而来,期望升天。其中有名不见经传、身无分文者也成立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多是一些压根就没有开发资金的公司。于是乎,动用首长关系拿到项目,然后只是雇一些民工拆迁、三通一平,再把项目卖出去,就此赚得大把金钱。
所以说房地产催生了无数亿万富翁,但是其中不少都是官商勾结的产物,都是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案例。
old52 发表评论于
回复汉代密瓜的评论:
你做过房地产生意吗?有这样简单吗?中国房地产业充满了许多你永远不知道的事,因为你没有深入过。你看到的是表面现象,什么叫土地协议价?
old52 发表评论于
回复huangwenqi的评论:
我是最早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当中水有多深,是可想而知。在中国的生意场上,谁拍胸脯说,我没有做过一件违规、违法事。没有一个人,如果真有,我想见见他,我请客,我埋单。
old52 发表评论于
回复huangwenqi的评论:
努力是一部分,拉干部下水就是这些草根,中国经济犯罪都源于“穷”字,穷的连什么叫犯罪都不知道了,穷的连刑法都不知道了。
汉代蜜瓜 发表评论于
回复huangwenqi的评论:
跟他们谈话,你会发现这些人的头脑绝非常人可比,跟我们所说的“理工博士”的聪明才智完全是两回事。
六六在小说里已经“笨化”了一些老板,让人以为这些老板除了报紧特权的大腿一无是处。
现实不是这样的。
huangwenqi 发表评论于
回复汉代蜜瓜的评论:
同意蜜瓜说的,我父母家楼上的邻居也是靠地产起家的。他爸妈都是下岗职工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可以给他动用,他自己原来也就是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土建的,不算高层,顶多就是个技术小头目。那个时候都把铁饭碗看得很重,可他瞅准了毅然下海,专做别人不敢做不愿做的项目,现在资产早就上亿了。
创业绝对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虽然说官商勾结不是没有,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只靠权钱交易发的家。
汉代蜜瓜 发表评论于
回复nuno的评论:
呵呵,那个时代,很多国营房地产公司比他们更早得到这些信息,可就是没人做,都喜欢做旧城改造的。
不平等的信息,也是相对而言。
nuno 发表评论于
when facing the unsymmetrical information, it not fair to speak 魄力
汉代蜜瓜 发表评论于
最开始的时候, 空手套白狼也是需要胆识的。九十年代初,城市化还没有这样的热潮,甚至福利分房还没取消,市民们对买一些特殊地段(边远,低洼)的房子热情不高,大部分房地产商都是国营公司,他们更热衷于很少风险的旧城改造。啃那些看上去前景很好的地段,需要有冒险精神,那时候冒险的都是民营或者合资的野台班子房地产商。
我知道一个老板就是这样,知道市政府的长远规划,拿到一块地——地拿到手就要往里填钱,钱不够甚至还向职工高利集资,做了几年才做出来,一度为了资金周转不得不卖地。等到那块地真的热起来,他自己反而手里无地了。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我们只看到了别人easy的一面。说实在话,就是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一定有这个发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