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曾有古人将《道德经》称为百经之王。可是在过去的 2500 年里人们对《道德经》的解读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道德经》只有一小部分被真正地解译了出来,其余的部分就套用无为的模式来进行解释,经这么一简化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然哲学的特色就被抹煞了很多。这一点在对《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的解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可以说过去 2500 来年里迄今为止的对《道德经》的解读中以对第二十八章的解读最为离谱,而且离谱到了似乎非要对原文的语句顺序进行改动才能解释得通的地步。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把哲学称为“公开的密码”,我写那篇文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感于 2500 来年里,中国历史上的几乎所有能人智者都要涉足的《道德经》竟然被解读得非常离谱,这就象是一本公开的密码,却没有人能够把其中的奥妙很好地解读出来。其实,对古文的解读有时确实就象是破解密码,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意思,甚至是 猜出了其中某个关键词的意思,对整个段落的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解读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鉴于现在市面上所用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有不同的版本(对于其中的原因我将在本文后面进行分析讨论),我这里以马王堆出土的版本作为这里解读的原文依据: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 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看,其实不难发现这里贯穿全文的一个核心是“常德”二字。对这个“常德”二字的解释也就成为了解读这段话的关键,而过去 2500 来年里人们在解读这段话时所表现出的困惑也恰恰反映了对这里的“常德”二字的困惑成为了人们解读这整个第二十八章的主要难点。实际上,对于“德”的解释是对整本《道德经》的解读的最主要的难点,也是过去 2500 年里人们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的最薄弱的部分。我曾在几篇讨论《道德经》的文章(其中一篇后发表在香港的《人文月刊》上)中对“德”的一般含义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这里就不对“德”的一般含义进行讨论。我们这里的主要兴趣是对“常德”的一个特殊的解释可以为解读整个第二十八章带来的突破,所以可暂且把我这里对“常德”的解释当作是一种猜测,就象人们在破解密码时对其中的一个关键码进行的猜测一样,不过如果你读了我的其它的关于《道德经》中的“德”的一般意义的讨论的文章之后就会发现这里对“常德”的解释并不是一种随机的猜测。

现在言归正传,既然我们已经看出“常德”一词是破解《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关键,那么读者们可能已经开始了自己对这里的“常德”一词的猜测。而我这里要给出的对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常德”一词的解释是“生命”二字。

下面我们来象一般的破解密码那样地二字用“生命”二字来替换《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常德”二字,我们得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生命”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 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生命”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生命”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样一替换,《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意思几乎就跃然纸上了 :


解读:


来自父亲体内,停留于母亲体内的,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天下溪”的液体,这种液体中含有生命,这种生命成为母体中的胎儿。


母体的腹部是天下最光荣的处所,却默默地承受着世人的轻视(现代的西方人的审美观有所变化,人们常会夸孕妇的大肚子为好看),它可以被称为天下的谷,在这个天下谷里,天下溪中所含有的生命长足了月份,母亲生下了孩儿(朴的原意是未经加工的原木,这里做小孩讲)。


白发人(从中国古书可以看出中国的古人比现在的人老得早)养大了黑发人,这就是天下的普遍的模式,在这过程中存在于天下溪和朴之中的生命得到了延续,而父母双亲则最终要归于无极。


等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就成为了社会的成员,这时原来纯朴的孩童在社会的磨练和雕琢下失去了原有的天真,成为了社会的器皿而被圣人所用,而其中出色的(“则为官长”一词中的“则”字是榜样的意思,即出色的意思)成为官长,在整个这个过程中,自然的大道是连续不断的。


这样一解读,过去被人们所忽视了的《道德经》中的自然哲学特色就显得非常突出了。首先,这一段中所含有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守恒性的阐述,这种“守恒”的哲学观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表现得比较强烈,后来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的理论的产生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守恒的概念恐怕是不无关联的。印度哲学的轮回说也带有一种守恒的意思,不过他们的守恒与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所要表达的生命守恒的意义还不同,印度的轮回说中的守恒概念是一种超出了生命的用佛教中“佛性”来表示的守恒。第二,老子在《道德经》中把“道”作为万物的起始,因此也应该是生命的起始,但是又如何解释人的死亡呢?老子在这里用一种二元模型来描述生命的延续和循环,一是抽象的生命通过天下溪,朴,和器在社会上周而复始地循环延续;另一是具体的生命如其它万物一样先是由无生有,然后又归于“无极”,这里的“无极”是“彻底地无”的意思,而这里的“彻底地无”又要和万物(不是生命)的开端连在了一起。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源自古希腊的西方的自然模型式的思维方式非常接近:虽然老子本人也不知道“无极”到底是怎么与万物的开端(即产生有的那个“无”)连在一起的,但是通过让生命归于“无极”,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模型就显得比较完整了。

。。。。。。。。

古希腊哲学有一个与对自然的认识密切相关部分,被认为是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前身,叫做自然哲学。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常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缺少自然哲学这一部分。今天人所普遍了解的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自然哲学的可能主要就是阴阳五行理论(太极八卦理论可以看作是阴阳五行理论的一个衍生部分 --- 我这里指的逻辑上的关系而不是历史形成的因果),象中医药理论以及祖冲之张衡等人对自然的研究似乎已经超出了探索自然的普遍本质的范围,应该属于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的学科领域了;应该说今天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主要部分或是重人文轻自然的社会哲学,或是求仙求佛的超自然理论。

从上面我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解读以及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古典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道德经》。遗憾的是,在过去 2500 来年里,《道德经》中的自然哲学的成分并没有得到中国的贤哲和文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对《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的解读中可以看出。下面我将从网上随便找一些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解读来与我上面给出的解读进行比较(读者自己也可到网上随意搜索《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字句来看迄今为止人们都是怎样来解读《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的),通过比较大家对于过去 2500 年里《道德经》的解读的特色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在举例之前,先说明一点,我上面用的是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的原文,是现今被认为最权威的版本,而市面上所用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与马王堆出土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知其 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一句与后面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次序进行了颠倒,而这颠倒的原因是相当明显的: 1 )没有理解这里的“常德”所含有的“生命”的意思; 2 )在“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句后面是“朴散则为器”,因此表面上看把“复归于朴”中的朴与“朴散则为器”中的朴连在一起好像更顺当一些。遗憾的是,他们这么一颠倒把生命成长的顺序给颠倒了,所以就更看不出《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常德”所具有的“生命”的含义了。



下面是几个在网上随便查到的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解读例子。

例一: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解:

深谙雄强、安守雌柔,如作缓缓的溪水。溪水潺潺如婴儿般朴真,它在自然守持着自己的 “ 天性 ” 。知白守黑,这可以作为宇宙万物遵守的 “ 道 ” 。作为 “ 道 ” 的 “ 天性 ” 没有什么 “ 偏差 ” ,它充盈于广袤宇宙的各个角落。知荣守辱,如谷地般低微。这样 “ 天性 ” 才会充盈不息,它回到自己的 “ 原始状态 ” 。 “ 混沌 ” 经过发展演化后成万物,得道的人 “ 运行 ” 万物则可以统帅众生。所以说,大道(包括法理、制度、原则等)应具有连贯性与统一性


例二: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解:

知道自己的强大,也要体现柔弱低调的德性,好像溪流一样低调不起眼。保持低调不争,永恒的德行就会形成,就会回复到婴儿一样的单纯。虽然看到自己的光明之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才能做天下的表率。自己为人师表,永恒的德行就会发扬光大,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也还要提防受耻辱的时候,用虚怀若谷成为天下的榜样。虚怀若谷的德性充分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淳朴的境地。淳朴的品性得到光大,就可以成大器了,圣人用这种方法,可以为百官之长。所以要想大制于天下,前面介绍的道行是不可分割的。

例三: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解:

这一章提出了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的概念,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性、复杂性。生活中有男人有女人,他们各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呢?男人阳刚勇武,整个动物界来说雄性动物强壮,为了争夺配偶好战,为了保护领地族群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女人柔美慈爱,相对于雄性动物较为弱小,为了养育儿女更具忍耐性。一个人应该具备阳刚勇武,同时柔和慈爱,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格这需要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加以引导建立。老子为我们提出了美好的建议,做一个清澈的人,像溪流一样向前奔腾滋养万物的人,保持阳刚勇武与柔和慈爱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大自然中有白天,有黑夜。看圆月,明亮的背后是另一半的阴暗。反观我们人类自身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人格形成具有相对性、复杂性,很难有完全绝对纯粹的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另一方面如何对待他人?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人性光辉的一面,同时也要正视人性阴暗的一面。如何对待他人?尊重每个人的特性与差异性,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不偏心。这是一个处世哲学问题。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作为在社会生存的原则,使万物发展在相互均衡中恢复到无限自由的状态。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面对名利、权利、荣辱。我们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荣辱观?做到哪些 ,守住哪些引起 的道德底线?生活中我们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必然要积极进取,知道怎样获得荣誉。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于逆境时也能忍受屈辱,就要有像峡谷一样深广的胸怀。同时要像峡谷规范溪水的流向一样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自找的屈辱。一个好人,怎么来体现呢?心好、思想好、人品好,最后是要体现在行为中的,也就是看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做了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好的材料可以做成好的器具, 心好、思想好、人品好 的人,可以打造成为各个岗位合格的领导者。结论是:大制不割。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紧密不可分割,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对立统一这个大原则。

。。。。。。







慕容青草 发表评论于
补充两点:

1.《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天下”为“老百姓”的意思;
2. 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我也是在网上查到的,我在本文中所用的“知其荣,守其辱”在有的版本中为“知其白,守其辱”,那样的话,基本意思还是一样的,只是具体的解读细节需要改动一下。。。。。。这里先要指出一点,在古文中“谷”字可以有两种意思,一为“山谷”,具有包容的意思,另一为“食物供养”的意思。。。。。。

如果原文确实为“知其白,守其辱”的话,那么其后的“天下谷”中的“谷”字解释为“供养”更为合适,而守其辱的“辱”字则可以解为与“乳”字相通,那样一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两句话就应该解读为:

来自父亲体内,停留于母亲体内的,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天下溪的液体,这种液体中含有生命,这种生命长成为婴儿。

母亲的乳液,是天下人的供养,婴儿吸取母亲的乳液长成少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