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
感恩节后,出门访亲探友,满眼空巢。
先到一家,老两口80多岁,几个孩子近的在百里之外,远的隔着几个州,也就节假日,拉家带口回来和父母见一面。老太卧病在床多年,家里一应事务都是老头打理。老头虽瘦,身体还行,头脑很清醒,和丈夫家长里短聊得欢天喜地。我们去时,老头正站在小凳上,往门上挂圣诞节彩灯和装饰品。那末大年纪,爬上爬下的,我看着肝颤。丈夫没有任何要帮忙的表示,老头一副我自己能行的样子,我知趣地闭上嘴。尽管老头年事已高,外出仍自己开车,车库放着2辆车,一辆还是车身较高的SUV.
这里的老头老太,都是一幅20郎当正当年的风华正茂心态,不能将他们当老人对待,更不要到处发扬国内尊老助老的优良中华传统:过马路搀一把,在车上给他们让座,他们会很不高兴,让他们记起自己是老人。他们总愿自己做事,除非干不动,别人的帮忙,意味着自己老了。我婆婆生前,曾为我帮她拖回垃圾桶而生气。
出来后去看小叔,他住婆婆原来的房子。过去,全家人每年都在这里过圣诞节,男女老少很多人,平添不少节日气氛。小姑原住在距婆家几条街之隔,婆婆过世后,搬到外州,几个孩子也都成人离家,家里平常就小姑2口子。小叔原来自己单住,离婚后,很难照顾3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也为每日家务发愁,婆婆不忍,让他搬回来同住,便于照顾。婆婆身体不好,还是每天早起为孩子们做早餐,做好饭后,再回去睡个回笼觉。我曾和婆婆说,让他们自己做早饭。婆婆说,是这些孩子们,才让她有了每天早上起床的愿望。我妈也是,早上5点起来给全家人做早餐,6点出门到紫光园吃自己的早餐,8点多睡个回笼觉。看来,天下母亲都一样。
过去我们回去,婆婆总会提前收拾出一间房给我们。婆婆过世后,小叔再婚—大侄女给自己找了个后妈,将她的同事介绍给老爸,3个女儿搬出去,小叔婶带过一个女儿。诺大的房子,只有3个人,一条狗。
婆婆过世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在小叔家过。我问丈夫,回去住哪里,丈夫说,住老地方,小叔家有地方。我说,婆婆不在,感觉不一样,住旅馆吧,省的我们走后,小叔婶还要收拾屋子,太麻烦。一个私心,婆婆包容我不吃西餐,他们不喜吃中餐,每次回去,我除带些吃食外,常在厨房自己单作。小叔婶不是婆婆,不好意思如此待她。从此,每次回去,都住旅馆,在美式中餐馆打尖。
晚上去小叔家,熟门熟路。客厅里有灯光,以为家里有人,按门铃没人答应。丈夫忙着打电话找小叔,我走到后院,大喊一声,阿卡娅。那条哈斯基狗,尽管好长时间不见,还是一眼认出我,从院子另一头摇头摆尾猛跑,隔着栏杆扑上来。我胡鲁着她的头,她高兴地像狼一样呜呜叫着。
一会,小叔开车回来,我们进去。问起来家里人都哪去了,他说,小叔婶这周在医院上夜班,继女已搬出去,晚上就他一人。在客厅里坐下,环顾周围,人去物非,屋子里变动挺大,家具和装饰,不见婆婆的风格,更多带有小叔的痕迹。我看着客厅的墙,心想,不知婆婆会不会在那里看着我们。我们将探亲带回的兵马俑等礼品给他,丈夫和小叔长时间不见,聊得挺欢,丈夫谈起探亲趣闻,小叔传述亲朋好友的消息。晚上离开,和小叔拥抱告别,我跑到后院,和阿卡娅告别。在车上,回头看看窗里透出的灯光,屋里小叔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凄凉。
第二天,到丈夫表姐家,那里曾是他姨妈家。很多年前,我在客厅里和姨妈聊天,她误将丈夫认成小叔—2人身形个头差不多,小叔稍高些1。90米的个头,现在也是人去物非,平时家里只有表姐和表姐夫。他们有3 个孩子,都在外地。我们去那天,赶上老大一家带孩子回来过节,3个孩子在屋里跑来跑去,客厅里还算热闹。表姐说,老二在空军服役,目前在伊拉克,过段时间才能回来,但愿他能平安归来。表姐说,明年她退休,和丈夫聊起小时的事情,觉得像是昨天。
孩子成人,离家而去,父母见老,守着空巢度过余下人生,似乎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国内还好,住公寓,邻居来来往往,即使空巢,也有些人气。这里,一栋房子1- 2位老人,守着过去的记忆度日。除非有人来访—基本很少,电话联系—很多,上网,周围很少听见人声,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我不知他们孤单不孤单,如是我,会觉得的静得有些过了。
不过,许多老人不喜被人打搅,空巢过得也开心。有位朋友过世的父亲,家里人丁兴旺,儿孙辈众多。空巢多年,妻子去世后,拒绝孩子接他出去的建议,也不去老人公寓。自己守着一栋大房子和一条狗,每日整理旧日照片,打电子游戏,玩得不亦乐乎,80多岁高龄,自己开车购物,骑摩托车外出兜风。屋门口贴着条子,上书—内有大狗,谢绝陌生人来访,只允许邮递员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