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滕伯格(Sternberg)“爱情三元素”理论

斯滕伯格(Sternberg)“爱情三元素”理论

- [采菊东篱--快乐的潜水]
http://wwhq.yourblog.org/logs/564123.html



Casper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元素”理论: *亲情intimacy:两人之间同甘共苦、相互沟通和相互支持的情感。 *恋情passion:激发人的生理唤起的情感,可能是性的唤起,也可能出自其他需要。 *承诺commitment:所作出的与另外一个人相爱或相伴的决定,以及信守这一承诺的程度。 以上三种元素组成一个三角形,不同结构的三角形反映着不同的爱情组合关系: 1、无爱型组合nonlove:三元素皆不具备,不是爱情组合。 2、浪漫型组合romantic love:亲情+恋情。彼此亲近和分享一切,同时有着生理上的相互吸引,在开始时并不需要很多承诺,可能好合好散。 3、亲情型组合liking:只有亲情。相互之间很亲近,能很好的沟通,但没有恋爱的感觉。 4、虚幻型组合fatuous love:恋情+承诺。基于性的吸引力和不现实的想象,典型如一见钟情,海誓山盟,闪电结婚。 5、热恋型组合infatuation:只有恋情。爱似一团火,但相互之间既无亲情又无承诺。 6、伴侣型组合companionate love:亲情+承诺。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兴趣和牢固友谊基础上的感情,有深厚的依恋关系,相互之间可能恋情可能不很强烈,但感情较为稳定和长久,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伴侣感情。 7、承诺型组合empty love:只有承诺。夫妻之间已不再有什么恋情和亲情,但他们由于信守自己的承诺或习惯仍旧生活在一起。 8、完满型组合consummate love:亲情+恋情+承诺。 斯滕伯格较为强调恋情,只是热恋得如胶似漆的阶段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长不过30个月,短则不到6个月,李敖则认为只有3个月 另一则: Sternberg大师曾经为爱情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爱情三角形理论”。为了有一个更感性和清晰的认识,先阐述一下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 在爱情模型中,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代表:亲密感、激情、决定和义务。 亲密感是爱的感情成分,内容包括分享自己、关注对方、亲密交流以及尊重对方的价值观等,也就是精神上的交流,灵魂的相依。根据Erikson对亲密感的定义:“形成具体的友好关系和伙伴关系的能力,并且发展道德的力量去遵循彼此间义务的能力”,说明亲密感不一定需要身体或性方面的接触。这是和激情的本质区别。 激情代表的是动机和激发的成分,内容包括对浪漫的渴望、身体的吸引以及性要求的满足,也就是本体的向往。 决定和义务则是对爱的认知成分,即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最初决定以及维持这种爱情的长期义务,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爱情产生的前提与爱情中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三角形的几个基本形态,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爱情学三角理论的几个表现形式。具体为: 平衡的三角形:即三个角都成60度的等边三角形,也就是亲密感、激情、决定和义务的分配在爱情中大致相匹配,呈平衡关系。 不平衡的三角形:即三者分配有侧重,其中一个占主导地位,呈现不平衡的形态,除等边三角形外的其他几种三角图形都属于这一种,只有所占比重不同的区别而已,其基本形式也分三种,具体如下: 一、亲密感占重要角色的三角形---即爱人关系可能更象好朋友,肉体吸引和对未来的约束则比较次要,例如兄妹式的爱情关系; 二、激情占大部分的三角形---即更多的表现出对身体的接触和性的吸引,例如:一夜情、二奶显然属于比较典型的案例; 三、决定和义务为核心的三角形---即表现为对未来高度的约束关系,而激情和亲密感则相对虚弱无力,例如我国古代的媒妁婚姻,更多的就表现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角形在几何学中被认为是最牢固的图形,那么它在爱情学中又是如何呢?爱情三角形是不是意味着爱情是坚固的呢?事实上,现实已经很早就证明了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牢靠的东西?原因基本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爱情关系并不是由一个三角形构成,而是有两个三角形构成。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三角形,对爱情的关注点不同,有人喜欢亲密感的爱情,有人更注重激情,有人看中爱情中的责任。只有两个三角形能够相合或者相补,爱情的产生才有其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一起怎么都不能来电的根本原因。 其次,根据心理学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每个人心中还有一个理想化的爱情三角形,这个理想化的概念可能与现实中的概念不同,比方说有人现实中把物质条件作为爱情产生的前提,理想中更渴望有亲密感的爱情。这种隐性的差异也是爱情不一定能够产生,或者爱情产生后变质的可能原因。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的爱情悲剧足以证明。 再次,就是爱情三角形的“活动性”,即这三种成分的重要性和力量在不同的爱情关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性别中间会有不同的变化。爱情初期,对激情的要求可能是核心,但随着激情渐退后,亲密感以及义务的比例则可能会上升。也就是说,即使是一开始两个人的爱情三角形是相合的,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引起变化,一旦双方各自的三角形变化差异过大,甚至出现严重的冲突,爱情的消亡则就变得不可遏止。爱情中的“三年之期”,婚姻中的“七年之痒”就是典型表现。 总结: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爱情模型,这种爱情模型的“动态

头到老而有些痛苦不堪?   在情感探索的道路上,我受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的影响最深。这位耶鲁大学心理系、教育系教授,以其“智慧三元论”享誉国际,被美国大众读者追捧为恋爱心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早在1980年初,斯坦伯格就开始用心理计量学的观点去探讨爱的本质了。80年代末,里德商业出版公司出版了斯坦伯格的《爱情三元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爱情理论,改变了人们以前的观念:爱是说也说不清楚的。按照该理论,爱由三种成分构成:亲密、热情及承诺。这三种成分的排列组合,能构成不同种类的爱。例如,浪漫的爱是由亲密加热情构成,由承诺构成的痴情只有热情可以燃烧,而完整的爱是由——亲密、热情及承诺——共同构成。   紧接着斯坦伯格的第二本爱情专著《丘比特之箭》又热销全美。在这本书里,斯坦伯格依然以爱情三元论为基点,生猛之处却在于他极具理性地从结构上去解构爱。按照该理论,爱能在许多不同的情感、思想及动机的层面——如喜欢另一人、心意相通、彼此关怀等事上被理解。每一个章节都细致详实的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爱恋究竟是怎么开始,又如何走向破裂。从历史到认知科学再到民间风俗,其间不乏文学和文化式的分析,再加上聊天式的叙述风格,使《丘比特之箭》由心理学专著成功向大众读物转型。   该书指出,激情是指男女之间本能的异性吸引,与生俱来,而亲密则是指两个人通过相互沟通,能够经常彼此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得到对方的接纳。正是因为不断深化的相互了解,两个人变得越来越亲密。终于有一天,双方愿意为对方承担责任,并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这就是承诺。只有激情而没有亲密和承诺的“爱”是不能永恒的。当激情消退的时候,留下的只是伤害。在他看来,亲密和承诺都是后天培养的能力,与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息息相关。一个人越自信,就越能向别人敞开心扉,越能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也就越有能力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同时,他也有能力对自己负责,对所爱的人负责   一时纽约纸贵,人们都没想到,当年研究创造力的权威转而用心理计量学研究爱的结构,竟可以获得如此成果。但进取的斯坦伯格教授仍不满足,他觉得这套“结构成分说”似乎能描述爱的要素,却不能把爱的要素系统化,也不能显示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为什么会爱某些人而不爱其他人。于是斯坦伯格决定对自己搜集的爱情故事加深理解,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并使之系统化。其间,其研究组的工作一度扩展到以色列、坦桑尼亚、法国、挪威和西班牙。这些故事差异很大,不只婚姻与婚姻间的差异,而且有时在同一个婚姻内若两人对他们的关系有截然不同的说法,故事就会不同,两人也都不会快乐。   根据这个基本观点,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努力,斯先生再次写出了《爱,请对号入座》,2002年由牛津大学授权引进中文版。斯坦伯格在本书里着力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的爱情故事模型,通常在我们早年无意识间形成雏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人生理念和对爱情的期待值。往后我们所形成的一切爱情关系都视我们携带的爱情故事模型而定。如果我们恰好和某个故事模型不一致的人堕入爱河,我们的婚姻及婚姻之下的爱都将岌岌可危。   斯坦伯格博士以深入的研究和实际的调查,总结出26种爱情故事——包括师生故事,收集故事,恐怖故事,花园故事,幻想故事等等。从战争到家庭再到科幻,经丰富案例和精辟分析,可以发现每类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也可以洞悉它的优点和缺点。他所理解的男女脸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对照26种爱情故事,你可以发现你的故事是什么,你在关系里寻找什么,什么样的故事会带来和谐,而什么样的故事可能造成灾难。   该书的出版受到高校心理辅导员和治疗学家的热烈欢迎,甚至有心理医生坦承用该书帮助客户确定自己在爱情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斯坦伯格和他的学生就本书的内容对康涅狄格州的1000名居民作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旅行故事,花园故事,幽默故事最为流行;相对而言,恐怖故事,收集故事,政府故事则比较少见。心理学博士Mahzad在调查后总结:通常,男人比较偏好艺术故事,收集故事,情色故事,甚至还有牺牲故事;女人较之于男人比较青睐旅行故事。   综观这3本著作,不时穿插其中的小测试无疑于一道道可口的开胃菜。比如在《爱,请对号入座》里,斯坦伯格就为每一种爱情故事精确地设计了量化的测试,也许你专属于某一种故事,也许你同时被好几个故事吸引。请不必对测试的准确性惊叹不已,在美国心理学界,流传着一段小插曲:童年的斯坦伯格作为异常聪明的孩子,智力测验永远是持续的低分,为此他常常一个人对着测试题独自发愁,忧虑万分。终于当斯同学一直熬到六年级的时候再做五年级学生的题,却被证实大脑异常活跃,禀赋超人。困惑的斯坦伯格苦苦钻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