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这样解读美国 zt

林语堂这样解读美国


  林语堂,一位长期被摒弃在主流文化视野的作家,其影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已经日渐广大。他的各类著作也逐渐进入读者的眼中。其影响和另外几位同样遭遇相同的作家张爱玲、周作人一样,表现出了难以阻档的势头。尤其是张爱玲,其火热程度,已经超过某些号称大师的某些人。由此,一些文学观念也紧跟着林语堂、周作人、张爱玲而改变,文学究其本意,是为人生而艺术,或者闲适小品,在经过时间的淘洗,正在成为读者手里喜爱的珠宝。萝卜白菜,各需所取,这正是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镜像》是林语堂关于美国智慧的一本书。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入美国思想内脏,借用给美国社会和历史带来巨大影响的一些美国本土名人的学术经典著作、私人信件作为手术刀,对美国人的思想、文化、生存乃至哲学、幸福等诸多命题进行了林语堂式的幽默解读和描述。这部著作依然带有《吾国吾民》的文风和温和的笔触,打刻着林氏的风趣幽默。不同的是林语堂摒弃了学界一直恪守的正统思想与哲学,采用自由民间的观点和思想剖析美国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比如乔治·桑塔雅那的一句“了解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幸福的开端”。就让他看到了美国人的智慧精华。从闪电爱好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小品文里面,看到了美国人对生活的思索,以及“智慧乃是一种均衡意识。”



  在林语堂眼里,只有确切的把握并且对其颜色、结构、重量、价值进行一定量的实践检验,才有可能接受或者崇拜某种理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是笛卡儿著名的哲学诘问“我是否存在。”托马期·杰弗逊在1920给约翰逊·亚当斯的信中写道:满篇的怀疑论调让我辗转反侧,我读一会儿,放下;再读,又放下,反复多次;为了让大脑放松一下,最后我不得再次回忆那句熟悉的话安慰自己,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强调感情的重要性。对一个注重生活充裕、事业成功的同胞来说,这是极大的慰藉。让人惊讶的是,早在1848年,梭罗也谈到了这一问题,他说,我就是现在的我,或者说我开始成为现在的我。我生活在现在。我只是铭记过去展望未来。我热爱生活,我知道我存在。让中国读者熟悉的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在《自我的歌》里写道:我知道我是现实存在的,健全的,我以现在的状态存在着——这就足够了。假如其他人没有意识到,我会满足。假如人人都意识到了,我也会满足。林语堂认为,从爱默生到詹姆斯,桑塔雅那,笛卡儿,他们的理论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些揭示真正的美国精神的重要言论。”



  1961年,林语堂应邀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了一场名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演讲,其中谈到了他对文学和作家的理解,他说,我们总结一个时代,谈到这一时代的精神,事实上我们只能从几个杰出的作家作为例子,由这些个人中看出时代的精神。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学也就是研究这一时代的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位以双语写作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家,在写作这本《美国镜像》的关于美国智慧的书的过程中,就是从诸多美国哲学艺术家的经典著作中,寻求有关美国社会和集体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在戴维·格雷森的作品中,林语堂就看到了“重树生活的信心以及对我们同胞的信念。”并认为格雷森是一位“优秀的美国人,他代表着健全的美国情感和美国性格的核心。”并且坚定了对美国信念的认识。因为戴维·格雷森的作品里有对普通生活充分的快乐和信仰,拥有生活的感激之情。



  自由是一个经常和幸福联系在一起的字眼。如果说幸福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取,无需自由来保证,那么抛弃自由的人们是否幸福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了。林语堂借用乔治·桑塔雅那《一流的自由》来阐述自己对自由和幸福的理解,从爱默生的日记和戴维·格雷森的作品里寻求宁静。爱默生说,由于时间的坐着,长时间地交谈,我的情绪烦躁不安,思想混乱不堪,为了使这一情况有所好转,没有比劳动更有效的方法了。通过拨出杂草长长的根茎,我也拨掉了自己性格上的小刺,在很短时间内,我就可以聆听到长刺雀美丽的歌喉,可以欣赏身边纷至沓来、五光十色的景象。



  林语堂认为这段话语显示了真正的美国智慧。在“友谊的真谛”一节中,林语堂从美国人的交谈的艺术透视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习性。其中涉及到了写信这一朋友间最原始基本的交流方式,并从一位写信水平非常出色的美国人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告诫世人书信写作的事项里,让我们看到美国人对写信这一现在看来有点老土的交流形式做的分析,并坦诚自己的观点:一个人应当不急于给最好的朋友回信。那么有没有不给人回信的人呢?林语堂让我们看到了克利斯朵夫·毛利的一篇《论不写回信》的随笔,他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出众才华,还显示了一种温暖和愉快的深情。从这些日常生活片段里,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民众那种细致精到的生活观念铺陈出来的促成美国社会的细胞正活泼地跳跃。同样在餐桌上,美国人对生活的忧雅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小小的南瓜陷饼也能让林语堂感受到美国社会那种强烈的追求生活的多变性和个性类型。



  林语堂说,在这本关于美国生活智慧的书里面,我并不渴望至论者的天堂,同时我也没有把小说包括进来。但是这种限定方式完全是个人行为,我没有为下面这些人留下位置:职业悲观者,厌世者,憎恨女人的人,“现实主义者”以及所有那些希望他们没有生在这个地球上,而是其它什么地方的人。



  对普通生活的感受和渴望,正是林语堂在这些非常平凡人美国人身上看到了美国民主的支柱。而他们在各自生活中体现的分寸感、平衡感,以及事物内在的和谐,才是美国智慧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林语堂以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信仰做为本书的结尾,是深有意义的。而“为适度干杯”,是否就是林语堂这一美国精神之旅后的一种取得的心得与感想呢?在他眼里,“活力”不仅最能体现美国社会和美国民族的特征。而且,青春、活力、希望、敏锐,这些词汇正是对美国人性格绝妙的诠释。



(《美国镜像》林语堂著/刘启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第一版/定价25.00)

登录后才可评论.